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天的忙碌很低效?不如做好這件小事

做「晨間計畫」。

說好的烹飪、瑜伽、讀書都中途擱淺了, 只把它堅持了三年。 對我最大的改變, 應該說, 讓我學會了如何在職場的快節奏之下,

也能享受忙碌, 並且對付一切都遊刃有餘吧。

說起來, 這個習慣是從一個前同事S那裡學到的, 我們當年一起校招進入同一家公司。 初入職場, 心裡憋著一股好好表現的勁兒, 工作很努力, 高頻加班都不在話下。 但很快就發現自己的效率過於低, 繁雜的各類事情讓自己精疲力盡。 S的狀態截然不同, 她在我們那一屆校招生中年齡最小, 能力卻非常出眾, 做事效率高, 有條理, 一個在我眼中理性邏輯性都超強的人。

因為座位靠的近, 我觀察到她每天早上開工前第一件事, 是先在表格裡寫計畫, 聊天才知道S是個“計畫強迫症患者”, 從高中就開始規劃每天的時間, 列出待辦事項並高度自律地一一達成。 我一度是一個努力但缺乏方法的人,

S的出現讓我在那樣一個准二線城市並不知名的公司, 找到了一個難得的學習物件, 一個良師益友。

某天發了條儀式感的朋友圈後, 我就開始成了S的跟學者。

早上到公司, 打開電腦(同時喝一杯水), 開始專注寫全天的計畫清單(我一直用微約日曆PC+App, 已經順手, 當然大家自己方便最大)。 清單以當天日期編碼, 計畫按照重要、優先順序程度打標籤, 確保優先執行重要且緊急的工作。

計畫不需要多詳細, 只要有就行。 可以把當下手裡的task設置為<日程>, 遠期的target臨時放入<待辦>, 當需要開始做時, 再一鍵轉換為<日程>。

每天一早把計畫做完, 就已經是充實感max。 當然, 更大的獲益是, 有目標方向感, 提升工作效率, 計畫清單猶如一份指南, 讓自己做事情有指導性, 知道下一步可以做什麼, 應該做什麼, 幫助減少做選擇的時間損耗。

週末、月底翻看計畫清單記錄的時候能讓清楚自己的時間如何利用了, 能很容易地進行階段性複盤, 季度/年終述職時能直接“拿來主義”, 不用硬著頭皮回憶自己的“功績”。

工作的前兩年時間裡, 我和S默契而心態平穩地堅持做「晨間計畫」, 後來我和S成了那年優秀員工中唯二的校招生。 兩年後, 我來到一線城市更好的平臺薪資翻了5倍, S則留在那座城市自己創業, 元旦時她買了很多手帳本, 送給她的員工。 我想, 大概是因為我們都很清楚這一件小事背後能帶給人的能量和成長。

後來我做計畫的習慣又影響了很多同事朋友, 也分享過不少能助攻計畫完成率的關鍵點, 在此一併匯總下。

執行過程中及時check, 有明確deadline的日程可以配合“鬧鐘”達到提醒;每完成一項就在清單上勾掉, 並在<備註>中簡單記錄遇到的問題、收穫的經驗, 以供複盤之用;

邀請同事彼此公開日程計畫。 工作的人都理解,

每天的工作時間不是一整塊, 總是會被各種打擾, 時間被切割成碎片, 設置日程公開, 告訴別人我在忙, 可以確保計畫順利開展, 不被別人打擾和中斷;

日重複度高的工作可以添加打卡任務, 打卡為計畫的執行增添了儀式感和趣味性, 我的經驗是, 養成打卡習慣,計畫執行更高效。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市面上的各種打卡軟體那麼火了。

最後還想po一句雞湯,遠離低品質的努力,做工作高效的聰明人。時間是最好的複利,即使是一個細小的行為,一旦習慣、思維養成,就能讓人和人迅速拉開差距。

如果你眼下焦慮,迷茫,效率低下,亞歷山大,自覺成長慢,但又沒有解脫的出口,不妨嘗試一下「晨間計畫」這件小事,相信你會感受到不同以往的變化。歡迎留言和我交流。

養成打卡習慣,計畫執行更高效。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市面上的各種打卡軟體那麼火了。

最後還想po一句雞湯,遠離低品質的努力,做工作高效的聰明人。時間是最好的複利,即使是一個細小的行為,一旦習慣、思維養成,就能讓人和人迅速拉開差距。

如果你眼下焦慮,迷茫,效率低下,亞歷山大,自覺成長慢,但又沒有解脫的出口,不妨嘗試一下「晨間計畫」這件小事,相信你會感受到不同以往的變化。歡迎留言和我交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