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近代歷史上被天氣改變了的歷史

1708年:查理十二世入侵俄國

年輕的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是首個率領人馬在俄國漫長的冬天跋涉, 進而疲憊致死的歐洲大侵略家。

大北方戰爭於1700年爆發, 彼得一世對瑞典宣戰, 目的是要把瑞典趕出波羅的海地區。

戰爭開始並不順利, 俄國軍隊在納爾瓦戰役遭到人數比自己少很多的瑞典軍隊痛擊。 查理計畫一直打到莫斯科。 彼得使用了一種令瑞典人大感意外的戰術:撤退途中在他們自己的土地上放火, 燒掉了所有的房屋、莊稼以及各種用具, 結果沒有住房而寒冬又至, 瑞典人被迫改變進攻路線,

向南朝烏克蘭進發。 烏克蘭盛產水果、穀物以及各種食草牲畜。 如果兩個月之前來到這裡, 它將是軍隊理想的休整之地。 但他們11月才來, 記憶中最寒冷的一個冬季接踵而至。 即使最鬥志昂揚的士兵也無法長期對抗惡劣的自然條件, 他們蜷縮在沒有被俄羅斯人燒掉的幾個窩棚裡作戰。

“與我們所承受的痛苦相比, 打仗簡直如同兒戲。 ”查理十二世軍隊中一名在諸多戰役中毫髮無損卻因霜凍失去了兩根手指和一隻耳朵的士兵卡爾·金世博寫 道:“在我們周圍, 在怒號的寒風中, 動物在田野裡凍得僵直, 鳥兒死翹翹地從天上掉落, 好像被槍擊中一樣……當看到幾百個在戰場上英勇無比的小夥子此刻卻在呼喚著戰地醫生去切斷他們變得發白和鬆脆的手腳,

耳朵和鼻尖不用刀就輕易掉落下來時, 我們的心在痛, 淚在流。 ”隨著冬季慢慢持續, 查理的將士們已被折磨得面目全非。

酷寒也對武器及供應造成破壞。 首先是牛馬摔死。 沒有了牛, 就無法拖動大炮。 火藥也被雨雪浸濕, 瑞典人開槍時, 武器發出沉悶的響聲, 幾乎沒有什麼威力。

曾經多達4.1萬人的瑞典軍隊到了春天只剩下兩萬人。 即便在倖存的兩萬人中, 還有三分之一的人生病或殘疾。 經過幾次交鋒後, 瑞典人又遭遇到了俄國天氣的另一面——春天, 所有的冰雪迅速融化, 大地來不及吸收, 結果路面變成泥濘骯髒的沼澤, 車輪陷在裡面無法動彈。 除了坐下等土壤變幹, 他們別無選擇。

查理在1709年5月開始攻打波爾塔瓦城。 但是瑞典人如今只有1.7萬, 抵抗不過4萬以逸待勞的俄羅斯士兵的反攻。 除了查理和1500名心腹, 瑞典全軍覆沒。

這次戰役是一次重要的轉捩點, 彼得趁勢在波羅的海建立了強大的海軍, 並最終依靠它降服瑞典。 世界開始注意到俄國以及沙皇彼得一世的不容小覷。

1812年:拿破崙入侵俄國

當拿破崙在1812年將目光投向俄國時, 他似乎就是一個無敵的戰神。 他率領的60萬“大軍”——俄國的軍隊只有18萬人, 而且沙皇亞歷山大從未有過率軍征戰沙場的經驗。 拿破崙仔細研究過瑞典查理十二世命運不濟的侵略戰, 他認為通過周詳的籌畫, 法國人將在冬季到來之前就可以撤出俄國。

有一點拿破崙沒有充分考慮到,

那就是俄國不僅有嚴寒的冬季, 而且氣候往往處於兩個極端。 要麼烈焰炙烤, 要麼洪水氾濫;時而快要把土壤和生靈燒焦, 時而又把它們凍得凝固。

攻擊剛開始, 士兵們就遭遇了強烈的暴風雨, 渾身濕透。 拿破崙的軍隊用馬車拉著重型武器以及夠每個士兵吃14天的糧食出發來攻打莫斯科。 大雨之後, 很多馬車不得不扔掉, 因為輪子都被泥濘掩埋。

拿破崙的軍隊穿過立陶宛, 奔向莫斯科時, 夏季的炎熱使部隊遭受很大的破壞。 他們沒有帳篷, 因此無論幹濕, 都在露天睡覺。 靴子也磨破了。 水井很少, 有些脫水的人被迫飲用路上車轍裡的馬尿。

俄羅斯人拒絕與法蘭西“大軍”進行大決戰。 法蘭西人前進, 俄羅斯人撤退。 法蘭西人繼續前進,

俄羅斯人再次後退。 就這樣又過去了兩個月。 拿破崙的主力部隊已經減少到10萬人——絕大多數死於炎熱和疲憊, 而不是步槍子彈。

幾周之後, 拿破崙抵達了莫斯科, 卻發現莫斯科已是一座空城。 俄國軍隊離開前, 縱火燒掉了任何對隨後可能趕到的法國人有用的東西。 大火連續燒了3天3 夜, 沿途的一切俱為灰燼。 等火最終熄滅下來時, 拿破崙三分之二的勝利果實已經化為烏有。 在拿破崙清楚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無意投降後, 他於10月18日下令撤退。

到了11月25日, 拿破崙帶著僅剩的5萬人, 來到了貝爾齊納河。 經過一整夜不停地工作, 到11月26日早晨, “大軍”終於可以過河了。 隨著氣溫的驟降, 又有一些士兵抵禦不過寒冷而死亡。 他們的屍體散落在街頭。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據說那些垂死絕望的士兵洗劫了當地醫學院,搜尋保存的人體器官來吃。

挺進俄國的60萬大軍,最後只剩下3萬人回到法蘭西。被遺棄在俄國的還有16萬匹馬及法蘭西“大軍”的所有800門大炮。

俄國的勝利被認為是拿破崙王朝滅亡的開始。

1941年:希特勒入侵蘇聯

當希特勒決定進攻蘇聯時,他並不是不瞭解拿破崙的教訓,只是選擇了忽略這個事實。他推斷,史達林一直會因為他們兩國之間的互不侵犯協議而感到放心,進攻蘇聯只需要一場短時間的會戰,跟蘇聯的冬天無關。

1941年至1942年的冬天應該是溫和的。知名的德國氣象學者弗朗茨·鮑爾向希特勒做了如此的保證。行動開始於1941年6月22日,以“多特蒙德”為單一代號。

1941年夏天很乾燥,氣溫上升到令人煩悶的40℃。當時蘇聯鋪設了路面的道路很少。太陽烤幹了大地,德國坦克揚起塵土,阻塞了散熱器和空氣濾淨器。儘管如此,第一階段對德意志而言仍是大獲全勝。他們迅速長驅直入,深入到蘇聯內地,7月便跨過了到莫斯科三分之二的距離,並俘虜300萬名蘇聯軍人。開戰前兩天,蘇聯損失了兩千多架飛機,隨後兩周內,蘇聯軍隊就損失了74,785人。在某些地方,德軍不到一天便挺進80公里。

8月下旬,德軍戰果輝煌,希特勒下令手下將領停止向莫斯科前進並轉向烏克蘭,這次耽擱給德軍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儘管氣象學者警告過希特勒要注意秋天的泥濘期,但是他沒有聽進去。10月2日,希特勒下令重新進攻莫斯科,緊接著,德軍就遭遇到泥濘了。

坦克的車軸陷入泥濘中,致使坦克每前進一步都變得蹣跚且耗損相當能量。泥土路變成無法通行的沼澤,甚至連礫石路面的道路也往下陷。當然,蘇聯軍隊也必須面對泥濘,但是蘇聯坦克的履帶要比德軍的寬,而且與地面的間隙也較大。加上他們是打防衛戰,這意味著他們不需要太過依賴部隊快速調動。

地面變成了渾身濕透的“復仇者”,報復著德軍,直到11月帶來了冰凍嚴寒,德軍才得以繼續朝莫斯科挺進。12月1日,第六裝甲師團來到了距離克里姆林宮24公里的地方,但是當天夜裡,氣溫陡降至零下40℃。在這樣的環境下,槍支的撞針碎裂,機關槍凍結,炸開的炮彈因白雪而受潮。穿著夏季制服的德國軍隊 飽受凍傷之苦,道路則被白雪封住了。

1943年2月2日,德軍終於被迫投降。戰役的代價難以言喻。原先進攻斯大林格勒的33萬名德軍當中,9萬人被俘;其餘全都倒下——有些戰死,但是大部分死於饑餓、疾病及嚴寒。在俘虜當中,有2.5萬人踏著深及腳踝的雪地在長途跋涉到西伯利亞監獄的途中死亡。而能夠活著到達西伯利亞監獄的人當中,只有 2500人回到德國。

他們的屍體散落在街頭。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據說那些垂死絕望的士兵洗劫了當地醫學院,搜尋保存的人體器官來吃。

挺進俄國的60萬大軍,最後只剩下3萬人回到法蘭西。被遺棄在俄國的還有16萬匹馬及法蘭西“大軍”的所有800門大炮。

俄國的勝利被認為是拿破崙王朝滅亡的開始。

1941年:希特勒入侵蘇聯

當希特勒決定進攻蘇聯時,他並不是不瞭解拿破崙的教訓,只是選擇了忽略這個事實。他推斷,史達林一直會因為他們兩國之間的互不侵犯協議而感到放心,進攻蘇聯只需要一場短時間的會戰,跟蘇聯的冬天無關。

1941年至1942年的冬天應該是溫和的。知名的德國氣象學者弗朗茨·鮑爾向希特勒做了如此的保證。行動開始於1941年6月22日,以“多特蒙德”為單一代號。

1941年夏天很乾燥,氣溫上升到令人煩悶的40℃。當時蘇聯鋪設了路面的道路很少。太陽烤幹了大地,德國坦克揚起塵土,阻塞了散熱器和空氣濾淨器。儘管如此,第一階段對德意志而言仍是大獲全勝。他們迅速長驅直入,深入到蘇聯內地,7月便跨過了到莫斯科三分之二的距離,並俘虜300萬名蘇聯軍人。開戰前兩天,蘇聯損失了兩千多架飛機,隨後兩周內,蘇聯軍隊就損失了74,785人。在某些地方,德軍不到一天便挺進80公里。

8月下旬,德軍戰果輝煌,希特勒下令手下將領停止向莫斯科前進並轉向烏克蘭,這次耽擱給德軍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儘管氣象學者警告過希特勒要注意秋天的泥濘期,但是他沒有聽進去。10月2日,希特勒下令重新進攻莫斯科,緊接著,德軍就遭遇到泥濘了。

坦克的車軸陷入泥濘中,致使坦克每前進一步都變得蹣跚且耗損相當能量。泥土路變成無法通行的沼澤,甚至連礫石路面的道路也往下陷。當然,蘇聯軍隊也必須面對泥濘,但是蘇聯坦克的履帶要比德軍的寬,而且與地面的間隙也較大。加上他們是打防衛戰,這意味著他們不需要太過依賴部隊快速調動。

地面變成了渾身濕透的“復仇者”,報復著德軍,直到11月帶來了冰凍嚴寒,德軍才得以繼續朝莫斯科挺進。12月1日,第六裝甲師團來到了距離克里姆林宮24公里的地方,但是當天夜裡,氣溫陡降至零下40℃。在這樣的環境下,槍支的撞針碎裂,機關槍凍結,炸開的炮彈因白雪而受潮。穿著夏季制服的德國軍隊 飽受凍傷之苦,道路則被白雪封住了。

1943年2月2日,德軍終於被迫投降。戰役的代價難以言喻。原先進攻斯大林格勒的33萬名德軍當中,9萬人被俘;其餘全都倒下——有些戰死,但是大部分死於饑餓、疾病及嚴寒。在俘虜當中,有2.5萬人踏著深及腳踝的雪地在長途跋涉到西伯利亞監獄的途中死亡。而能夠活著到達西伯利亞監獄的人當中,只有 2500人回到德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