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電影《甲午風雲》中有多少失實之處?

《甲午風雲》影片中除了帝后的所謂“主戰主和”之爭, 其他不真實的地方還有:

1、關於豐島之戰。

影片中描寫: 1894年7月25日(農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 日本不宣而戰, 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北洋水師的戰艦“濟遠”、“廣乙”, 豐島海戰爆發, 海戰中, 日本聯合艦隊的“浪速”艦悍然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 製造了高升號事件。 至此日本終於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

而實際情況是:在朝鮮半島問題上, 清朝和日本政府互不相讓。 最後李鴻章動用了外交策略, 對日本人說:兩國維持著當前的局面, 擱置爭議並保證大清絕不再往朝鮮半島派遣一兵一卒!

清政府一貫認為簽下的協議可以不遵守, 這次也不例外, 李鴻章租賃了三艘英國商船, 欲向朝鮮增兵2500人。 在“高升號”載著800多清兵航向朝鮮的時候, 已經有兩艘船成功偷運清兵抵達朝鮮了, 負責護航任務的是北洋海軍濟遠號。

在“高升號”遭遇日艦之前, 北洋海軍濟遠號已經跟日本人交火了, 由於寡不敵眾, 管帶方伯謙且戰且逃。 由於情形危機, 方伯謙靈機一動, 親自掛上了白旗, 就在日本放鬆了警惕的時候, 方伯謙命令士兵打了一炮!方伯謙命令士兵開足馬力, 拼命逃竄。 逃至半路, 遇見“高升號”了。 本來方伯謙的任務就是為運兵船護航, 但面對日本兩艘軍艦的追擊, 方伯謙讓士兵向“高升號”打旗語:前面有日本軍艦,

趕緊逃吧!

方伯謙逃了, “高升號”很快被日艦勒令停在海上了。 日艦上放下小艇, 派人登船檢查船長、運營執照等, 看到滿船艙裡的清朝士兵, 隨後告訴船長:這艘船被我們扣了, 跟在後面, 隨我們走!

日本人下船之後, 船長把日本人的意思傳達給了船上的清朝士兵, 立刻惹怒了十幾個熱血漢子, 他們沖進駕駛室, 把船長給扭壓在身下, 大義凜然的代表全體士兵說:大清朝的士兵, 生為大清人, 死做大清鬼!想讓我們做日本人的俘虜, 沒門!

日艦上的日本人等了半天, 不見“高升號”有什麼動靜, 於是再次派人登船, 詢問情況。 英國人船長把情況簡單說了一下, 說我們順原航線回去行不?日本人冷笑一聲,

轉身走了。 “高升號”滿船的清朝士兵以為他們取得了外交上的巨大勝利了, 歡呼聲剛要響起, 日艦開炮了!清朝1000多名士兵中, 有800多士兵葬身海底。

事後, 炮擊“高升號”的“浪速”號艦長東鄉平八郎將炮擊“高升號”的原因歸結為:我軍的兩艘軍艦正在追擊敵艦濟遠號, 不知會遇到什麼苦戰, 只因高升號掛了英國國旗, 往復談判, 耗費了這麼多時間, 足以證明我軍忍耐程度之深。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為此訓斥海軍大臣西鄉從道, 稱:東鄉平八郎捅了個天大的麻煩。 因為日本雖想挑戰中國, 卻沒有做好與歐洲列強發生衝突的準備。

4月份, 中央電視臺記錄頻道, 對高升號被擊沉的來龍去脈過作過專題介紹,算是澄清了這段歷史。

2、鄧世昌與丁汝昌去拜謁李鴻章竟然能夠“闖堂”嚴重失實。

管帶鄧世昌官階僅僅是營長。 儘管他領總兵軍銜, 但能夠得到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的接見, 還差著不小的級別。 而當清朝政府與外國使節進行鄭重外交會談時, 一個營長竟然敢闖公堂, 這是不可想像的, 也是不可能出現的。 影片犯了低級錯誤。

3、影片極力渲染美國等西方國家與日本沆瀣一氣, 偏袒日本, 這與歷史事實不符。 其實, 中日戰爭前, 英國政府極力想與清朝結為戰略夥伴, 當然, 他們的出發點是以中國遏制俄羅斯的擴張。 中日戰爭期間, 西洋各國嚴格維持中立, 並無偏袒日本。 且因豐島海戰, 日本擊沉英國船隻高升號, 引發日英矛盾。 英國此時與日本關係緊張,

更不可能偏袒日本。 自始至終, 西洋各國嚴守中立, 對中日兩國施行軍火禁運。

影片中, 致遠號在接受李鴻章閱兵時沒有鳴放禮炮, 是因為炮彈裡面沒有火藥, 全是沙子。 這是天津軍械局發來的美國貨。 艦上的美國顧問說:中堂閣下, 我們美國人的新式炮彈優越性是不容懷疑的, 一定是有人謀求私利, 從中搗鬼。 顯然, 這是當年為反美宣稱需要, 虛構的一個情節。

曾經參與過定遠艦複製工作的艦船專家陳悅介紹, 裝沙子的也是炮彈的一種, 就是實心彈, 這種炮彈的威力是一炮打出去砸出來的。 其實不只是有裝沙子的, 還有往裡面灌海水的, 反正夠重就行。 雖然當時更先進的炮彈是開花彈, 但是, 北洋水師裝備不起。 也有人認為,天津軍械局的辦事員被日軍收買,充當了日軍的間諜,故意破壞。

影片甚至還無中生有地編出了美國人袒護日本間諜的故事,更是令人匪夷所思,成為影片的硬傷。

4、劉步蟾並非貪生怕死之輩,實為民族英雄,80年代之後,史學界逐漸為其平反。劉步蟾之所以長期被人誤解,是因為他與洋人顧問泰來關係不合(因定遠戰艦訪問香港時,泰來執意掛提督旗一事),故而泰來在書中多加貶損,導致後人長期不明事實。劉步蟾後來戰敗自殺,吞了隨身攜帶的鴉片而死。影片中竟把他描寫成與方伯謙沆瀣一氣的賣國賊,實在冤枉了這位右翼總兵。

5、丁汝昌與鄧世昌關係極為不合。而電影裡,丁汝昌與鄧世昌關係融洽。丁汝昌還帶鄧世昌與其一起去天津直隸總督府,拜見李鴻章。影片開始,鄧世昌因為得到熄火的命令,便對丁汝昌說:“丁軍門,李中堂這是把濟遠、廣乙給斷送了。”且不論下級軍官能否向上級軍官議論朝廷重臣,就以二人的關係來看,這樣推心置腹地交談,是絕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丁汝昌在李鴻章面前為被革職的鄧世昌擔保,更是無稽之談。

因為丁汝昌小農意識強,在劉公島做起了房東生意,而鄧世昌為人正直,執意住艦,得罪了丁汝昌,致使兩人關係不好。

6、鄧世昌從未被免職。電影裡,因為鄧世昌一再主戰,被李鴻章免去了職務。事實上,鄧世昌沒有機會面陳李鴻章,更不可能與之當面爭辯。因此鄧世昌不會在甲午戰爭中被免職,也就更沒有恢復原職之說了。在1882年,鄧世昌駕駛“揚威號”戰艦從英吉利返國時,因在直布羅陀海峽觸礁,受到清廷嚴厲處分,降級為鎮南艦管帶,但這與甲午海戰前主戰沒有關係。

7、“吉野”並非日本聯合艦隊總旗艦,而只是當時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旗艦。當時在“吉野”上指揮戰鬥的是第一遊擊隊司令官坪井航三。“松島”才是當時日本聯合艦隊的總旗艦,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佑亨當時也正是在“松島”上指揮的戰鬥。《甲午風雲》則把“吉野”當成是日本聯合艦隊的總旗艦,於是把伊東佑亨也硬給安到了“吉野”上。

8、黃海之戰,“致遠號”從未掛帥旗。甲午海戰的最後階段,“靖遠號”管帶葉祖圭曾掛帥旗,代為指揮。

(有關甲午中日戰爭的分析暫時告一段落,後續會關注民國時期的史料,敬請關注)

也有人認為,天津軍械局的辦事員被日軍收買,充當了日軍的間諜,故意破壞。

影片甚至還無中生有地編出了美國人袒護日本間諜的故事,更是令人匪夷所思,成為影片的硬傷。

4、劉步蟾並非貪生怕死之輩,實為民族英雄,80年代之後,史學界逐漸為其平反。劉步蟾之所以長期被人誤解,是因為他與洋人顧問泰來關係不合(因定遠戰艦訪問香港時,泰來執意掛提督旗一事),故而泰來在書中多加貶損,導致後人長期不明事實。劉步蟾後來戰敗自殺,吞了隨身攜帶的鴉片而死。影片中竟把他描寫成與方伯謙沆瀣一氣的賣國賊,實在冤枉了這位右翼總兵。

5、丁汝昌與鄧世昌關係極為不合。而電影裡,丁汝昌與鄧世昌關係融洽。丁汝昌還帶鄧世昌與其一起去天津直隸總督府,拜見李鴻章。影片開始,鄧世昌因為得到熄火的命令,便對丁汝昌說:“丁軍門,李中堂這是把濟遠、廣乙給斷送了。”且不論下級軍官能否向上級軍官議論朝廷重臣,就以二人的關係來看,這樣推心置腹地交談,是絕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丁汝昌在李鴻章面前為被革職的鄧世昌擔保,更是無稽之談。

因為丁汝昌小農意識強,在劉公島做起了房東生意,而鄧世昌為人正直,執意住艦,得罪了丁汝昌,致使兩人關係不好。

6、鄧世昌從未被免職。電影裡,因為鄧世昌一再主戰,被李鴻章免去了職務。事實上,鄧世昌沒有機會面陳李鴻章,更不可能與之當面爭辯。因此鄧世昌不會在甲午戰爭中被免職,也就更沒有恢復原職之說了。在1882年,鄧世昌駕駛“揚威號”戰艦從英吉利返國時,因在直布羅陀海峽觸礁,受到清廷嚴厲處分,降級為鎮南艦管帶,但這與甲午海戰前主戰沒有關係。

7、“吉野”並非日本聯合艦隊總旗艦,而只是當時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旗艦。當時在“吉野”上指揮戰鬥的是第一遊擊隊司令官坪井航三。“松島”才是當時日本聯合艦隊的總旗艦,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佑亨當時也正是在“松島”上指揮的戰鬥。《甲午風雲》則把“吉野”當成是日本聯合艦隊的總旗艦,於是把伊東佑亨也硬給安到了“吉野”上。

8、黃海之戰,“致遠號”從未掛帥旗。甲午海戰的最後階段,“靖遠號”管帶葉祖圭曾掛帥旗,代為指揮。

(有關甲午中日戰爭的分析暫時告一段落,後續會關注民國時期的史料,敬請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