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機器對工作、生產力及全球經濟的影響

概要:電腦科學家, 經濟學家和行業專家談到了包括法律政策, 技術挑戰和輔助技術在內的一系列話題。

本周, 麻省理工學院舉辦了“人工智慧與工作的未來”峰會,

重點討論幫助行業, 政府和員工應對人工智慧和自動化的機遇與挑戰。

該活動由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和數位經濟倡議(IDE)主辦, 演講嘉賓有Alphabet董事長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和機器學習先驅Yann LeCun等知名人士。

該峰會在麻省理工學院克雷斯吉禮堂舉行, CSAIL主任Daniela Rus和IDE主管Erik Brynjolfsson在峰會上發表了講話, 施密特做了主題演講。 電腦科學家, 經濟學家和行業專家談到了包括法律政策, 技術挑戰和輔助技術在內的一系列話題。

麻省理工學院校長拉斐爾·萊夫(L.Rafael Reif)在開幕致辭中指出源於人工智慧的重要社會收益, 比如經濟增長、生活水準的提高、壽命的延長、疾病的減少。 不過, 他還講述了許多美國人面臨的與自動化和失業有關的恐懼。

萊夫說:“72%的美國人表示, 他們很擔心這樣的未來——機器人和電腦可以做很多人類能做的工作。 幾乎每個人都很清楚, 現在已經開始發生深刻變革了。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 他們還不知道該如何回應。 ”

儘管如此, 整個峰會的一個共同主題就是自動化單調工作潛在的身體和心理好處。 施密特表示, 他相信人工智慧不僅可以使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更高, 而且可以幫助推動一個私人助理無處不在的未來, 節省時間, 並幫助人們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施密特說:“假定現有的工作都已經失去了, 你無法想像創造的工作。 但是, 人工智慧正在取代一些工作。 工作有餘, 但沒有足夠的人來做這些工作。

當然, 現在仍然存在許多技術問題。 CSAIL研究員和自動駕駛專家John Leonard討論到一些存在於他所說的“21世紀偉大太空競賽”的挑戰。 他談到了“平行自主性”的概念, 即人類仍操控汽車, 但如果司機要做出危險舉動的話, 車載電腦將會插手干預, 開始操控汽車。 麻省理工學院的幾位研究人員, John Leonard便是其中一位, 他們正與豐田公司進行合作, 將這種方法運用到豐田的自動駕駛汽車上。

網路安全專家Daniel Weitzner在一個專家小組中發表了講話, 該小組調查了一個有關人工智慧的問題, 這個問題既微妙又非常實際, 即當人工智慧犯錯誤時, 這是誰的責任?Weitzner還談到了高性能深度學習系統的局限性, 但是創造深度學習系統的人類仍沒有完全理解它們所做出的決定。

“人們正在學習如何哄騙這些系統, 使它們對個人完全不利, 而且更難以發現是誰的責任。 ”Weitzner說, “我想, 我們可以建立一個靜態機制, 這一機制能遵照我們可以設計和創定的一套規則和規定。 ”

其他會議還包括與Rusty Justice進行的工作培訓的討論, Rusty Justice的公司Bit Source將“煤炭礦工變成了資料礦工”。 有影響力的前谷歌中國高管李開複, 現任創新工廠(Sinovation Ventures)首席執行官, 他談到了人工智慧在中國的現狀, 並預測在未來的10到15年內, 人工智慧將能完成中國一半的工作任務。

此次峰會還制定了其他一些主要的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計畫, 其中包括與IBM和“SystemsThatLearn@CSAIL”合作的新實驗室, 重點關注人工智慧系統的大眾化。

即使所有的人工智慧都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但峰會上大多數發言者都認為, 仍然有足夠的空間來開發更好、更智慧的系統。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Patrick Winston說:“我們一直說近似人類的智慧已經有20年的歷史了。 我們最終會是正確的。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