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工智慧成必爭之地,美國或被中俄趕超

2017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出的多用途智慧型機器人(圖/新華社)

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11月3日刊發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主席、前駐阿富汗美軍司令約翰·艾倫以及美國人工智慧專家阿米爾·侯賽因的文章《下一場太空競賽目標是人工智慧》稱,

雖然美國歷史上是人工智慧領域大部分最重要的創新和研究機構的所在地, 但國際競爭對手正緊隨其後。

人工智慧成必爭之地

文章稱, 約60年前, 時任美國參議院多數党領袖林登·詹森預測說, 誰贏得太空競賽, 誰就將“控制、徹底控制地球”。 美國最終贏得了那場競賽, 不僅登上了月球, 而且還激發了下一代的科學家、技術人員和樂觀主義者。

最近, 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在預測下一場偉大的科技競賽——人工智慧時, 重複了詹森的這種表述。

文章認為, 詹森和普京對技術力量的理解中, 存在一條跨越時代和地緣政治的真理。

不過, 現在美國擔心的是, 它正面臨在這場關鍵競賽中落後的風險。

很快, 在包括工作和娛樂在內的大多數社會經濟領域, 人工智慧將成為給我們帶來競爭優勢的最具潛力的改變者, 其影響將遠遠超過人們通常有關自動化取代製造業工作崗位的辯論。

雖然美國是人工智慧的誕生地, 也是歷史上這一領域大部分最重要的創新和研究機構的所在地, 但國際競爭對手正緊隨其後。

文章稱, 中國最近宣佈了一項斥資數十億美元的人工智慧發展計畫, 到2030年要在這一技術領域領先世界。 俄羅斯正在開發具有人工智慧的下一代米格-41戰機, 能夠在高達6馬赫的極超音速下控制戰機。

美國或被中俄趕超

文章稱, 美國用肉眼就能看到自己的弱點:高層國家計畫中人工智慧專案的缺乏、科技經費縮減、限制移民等, 這一切都在損害其競爭力。 問題在於, 美國能否在為時已晚之前糾正錯誤。

文章對美國所面臨的問題, 以及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 進行了大量思考:

首先, 鼓勵美國研究人員引領世界創新的開放性, 同樣也在促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得到保護前迅速地進入公眾視野。 雖然美國珍視學術開放文化, 但美國企業需要更快的專利程式和政府支援, 這樣在與海外侵權者發生智慧財產權糾紛時, 它們才能擁有一些優勢。

其次, 監管部門使得在美國生產商品並銷往別國變得非常困難, 從而為外國競爭者創造了一個他們本來毫無機會的市場。

多年來, 美國一直禁止出口加密技術和基礎處理器。 這種做法所帶來的僅僅是國際競爭者滿足了需求, 為它們自己創造出了一個市場。

第三, 中國在深度學習方面發表的論文數超過了美國, 超級電腦數量也超過了美國。 美國需要在人工智慧方面進行更多的公共投資。

第四, 中國正吸引更好的人工智慧人才, 收購美國技術公司。 解決辦法很簡單:為這一領域的專家提供更多綠卡;為公立大學的研究實驗室提供更多的聯邦資助;向羅茲獎學金這樣的教育項目提供更多投資, 以吸引未來的博士。

文章稱, 美國永遠不能忘記, 人工智慧代表了人類創造能力的一個突破。 人工智慧是人類下一個偉大的躍進。

最先登上月球的國家現在必須正確地邁出走向明天的那一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