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鑄在百姓心坎的“廉關”

作者:楊燕芬

林釬(1578-1636年), 字實甫, 號鶴台, 福建省龍溪人(今漳州)。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探花, 授翰林院編修, 歷任國子監司業、祭酒等職, 拜為東閣大學士, 人們尊稱為“林閣老”。

明熹宗天啟年間, 林釬任國子監國子司業, 後升為國子祭酒, 辦事公正, 自奉清廉, 教導有方。 當時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當權。 那時國子監裡有個陸萬齡為巴結閹黨, 要在太學邊建立魏忠賢生祠, 林釬果敢提出反對意見。 當陸萬齡一夥將湊集建祠資金的簿冊啟事送到林釬面前, 強迫林釬宣導捐獻時, 正直的林釬氣憤之下, “授筆塗抹”。 林釬因此得罪了他們,

自知難以在京城存身, 當天晚上, 便把自己的烏紗帽掛在欞星門上, “即夕掛冠欞星門徑歸”, 收拾行裝連夜離開了京城。

連夜返漳, 但老家是無法居住了, 林釬來到了古樓社, 建造了一座四方弧角的兩層土樓。 至今, 在樓的正門有兩塊石碑, 林釬故居和“閣老樓”幾個字赫然在目, 石碑後的保護碑文載:閣老樓為明代東閣大學士林釬故居, 因忤魏忠賢, 稱病棄官, 避居於此。

當林釬居住于古樓期間, 黃道周也因為躲避魏黨勢炎而歸裡隱逸, 相似的遭遇, 志同道合的他們結為知己。 黃道周愛慕林釬的學問和為人, 經常上門拜訪, 議論時事, 秉燭夜談, 徹夜不眠。 當地縣誌記載:“時林釬自龍溪移寓邑之中埔, 道周嘗數四往來其家,

談論古今時事, 夜不寢。 ”天啟四年(1624年), 名滿天下的旅行家徐霞客為母親作八十大壽, 得知林釬在古樓社, 欣喜異常, 便專程前往拜訪, 同時為其母王孺人《秋圃晨機圖》向林釬索詩求字, 留下了一道雅致飄逸的風景。

“前人何修祗此淡泊寧靜中正和平八字, 今日所務實惟勤儉恭恕睦姻孝友二言。 ”這座經歷了300多年歲月風雨的閣老樓前, 當年大儒們慷慨激昂、談詩論字的情形恍惚光影般閃現。 它雖已歷經滄桑, 卻依然蔚然壯觀, 傳達著林釬耿直的秉性和關心民生社稷桑梓的情懷。

林釬在朝為官清廉忠直, 對家鄉的建設也十分重視。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林釬在朝任官的第二年, 家鄉漳州府一帶發生夏洪沖毀水圳,

淹沒田園。 災後顆粒無收, 土地荒蕪, 失業之民流離轉徙四方。 當地官員發動百姓興修寶林水利, 事成之日, 林釬應約為之題寫《寶林水利碑記》, 對寶林水利的興修, 以及興修後的收益, 給予高度的評價。

辭官回到家鄉龍溪後, 林釬釣魚, 夫人織布, 清貧度日, 兩袖清風。 此時的林釬依然生性耿直, 風骨錚錚。 他的家鄉洞口社處於九龍江邊, 常有水災之害, 為此林釬倡議家鄉百姓興修水利、築壩引渠。

天啟年間(1621-1627年), 海上武裝集團常勾結強盜倭寇入侵海澄、龍溪、漳州以東一帶。 地方上人士對林釬說, 若在歧山與鶴鳴山之間的萬松嶺上築一關城, 那麼, 漳城及東郊即可不受侵擾。 林釬雖是隱居鄉里, 還處於逆境中, 但此時的林釬表現出了一種勇氣,

一種擔當。 站在愛國愛民愛鄉的立場上, 林釬毅然挺身而出, 帶領當時的地方官員和鄉紳, 修建了關隘及鎮門兩炮臺。 此處關城, 兩山夾峙, 雄偉堅實, 巍然威鎮隘塞, 古人形容為“麟蹲鳳翔, 襟帶川原”。 關上城牆, 全部用工整的長方形花崗岩石砌成, 城高25米, 寬7米, 全長100米, 上有炮門三眼, 其堞高可見海。 關隘建成之日, 林釬還為此撰寫了《施公新築萬松關碑記》, 碑石至今尚存, 已被列為保護文物。 高大的城門關上, 嵌著一塊青石橫匾, 鐫有林釬親手題寫的“天寶維垣”四個楷書大字, 雄渾有力。 想當年據守此關者居高臨下, 真有“一夫當關, 萬人莫敵”之勢。

如今, 萬松關在雲洞岩與江東橋風景區之間, 與名勝雲洞岩和宋代古建築江東橋聯成一線,

成為該風景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旅遊者沿著漳州府赴省進京古道, 徒步越過雲洞岩, 即可到達萬松關。 萬松關下數百米, 即是江東橋。 名山、古關、舊橋聯成一氣, 相映成趣。 世人登臨萬松關, 或為郊遊, 或為懷古, 或為考證, 目的不一, 而每一次的前往都應對這位澹泊中正林閣老的敬仰更增進一層。

縱觀林釬的一生, 政聲卓著, 生性耿直, 為人做官更是中正、愛民、廉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從始至終廉潔奉公、不立門戶, 深受百姓的愛戴。

崇禎元年(1628年), 林釬官復原職。 風骨錚錚、廉潔自守的林釬十分為朝廷賞識, 繼而升為禮部侍郎兼侍讀學士。 崇禎九年(1636年), 朝廷選官, 召林釬對答問題, 林釬陳述了“用人, 理財, 清寇,甯邊”四策。他的精闢論證和精明能幹,深得器重,拜為東閣大學士,被尊稱為“林閣老”,入閣參與研究軍國大事。

複官三年,適逢鄭芝龍與朝廷商談招撫事宜,林釬曾從中給予幫助。是年,林釬五十大壽,鄭芝龍派人奉上千金作為壽禮,以表示謝意。一向清正廉潔、不謀私利的林釬婉轉推辭,並回信說:“成人之美,君子也;因之以為利,非君子也。”鄭芝龍見信後也為林釬的沖淡和平、廉介自守所嘆服。

崇禎九年(1636年)林釬去世時,朝廷念他一生廉潔奉公,禦書賜予“澹泊寧靜、中正和平”八個大字。他為官清廉,辦事公正,以“清恬異常,高風亮節”名聞於世。

古往今來,有多少像林釬這樣清正廉潔、務實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與愛戴,他們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們的故居以及遺物等所承載的清廉故事在世人心中築起一座又一座仰之彌高的精神高地,並將代代相傳。

清寇,甯邊”四策。他的精闢論證和精明能幹,深得器重,拜為東閣大學士,被尊稱為“林閣老”,入閣參與研究軍國大事。

複官三年,適逢鄭芝龍與朝廷商談招撫事宜,林釬曾從中給予幫助。是年,林釬五十大壽,鄭芝龍派人奉上千金作為壽禮,以表示謝意。一向清正廉潔、不謀私利的林釬婉轉推辭,並回信說:“成人之美,君子也;因之以為利,非君子也。”鄭芝龍見信後也為林釬的沖淡和平、廉介自守所嘆服。

崇禎九年(1636年)林釬去世時,朝廷念他一生廉潔奉公,禦書賜予“澹泊寧靜、中正和平”八個大字。他為官清廉,辦事公正,以“清恬異常,高風亮節”名聞於世。

古往今來,有多少像林釬這樣清正廉潔、務實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與愛戴,他們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們的故居以及遺物等所承載的清廉故事在世人心中築起一座又一座仰之彌高的精神高地,並將代代相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