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陶瓷蓋碗的前身是什麼?來看看林妹妹給給我們示範的古典用法

下面請林妹妹給我們示範一下蓋碗的古典用法。

蓋碗的好處是不燙手。 這個來歷要回到東土大唐, 西川節度使崔甯家的大小姐嫌茶碗燙手, 就把碗粘到碟子上。 宋朝的《演繁露》裡是這樣記載的:

托盞始于唐, 前世無所有也。 崔寧女飲茶, 病盞熱熨指, 取碟子融蠟像盞足大小而環結其中, 寘盞於蠟, 無所傾側, 因命工髹漆為之。 寧喜其為, 名之曰托, 遂行於世。

這就是蓋碗的前身, 叫托盞或者托子。

崔甯任節度使是在770年前後, 應該是托盞出現的大概時間。 875年埋藏到法門寺地宮的那批寶物裡, 就有一件琉璃托盞, 是最早的能考證出時間的實物。

唐法門寺琉璃托盞

唐代的越窯、邢窯, 宋朝的鈞窯、定窯都有托盞存世。 這些托盞大都是盞托相連,

分開的也有, 很少, 都沒有蓋, 還有一種帶鏤空窟窿的托盞, 是燭臺。 宋人熱衷鬥茶, 用黑釉斗笠盞點茶, 當時托盞的發展是停滯的, 真正適合泡茶法的蓋碗是明代出現的。

朱元璋廢團茶, 過去的煎茶、點茶法失勢了, 對應的越甌、建盞一類的茶器也隨之沒落。 取而代之的是泡茶法, 和我們現在的喝茶方法一樣, 同時興起的是兩種適合泡茶法的器皿, 紫砂和蓋碗。

當年妙玉給賈母獻茶, 用的是“成窯五彩小蓋鐘”, 指的是明代成化官窯的蓋碗, 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清五彩蓋碗

這時的蓋碗較唐宋的托盞深, 適合存茶葉, 加了蓋子, 卻沒有底托。 插一句, 石頭記裡的器物, 許多都是杜撰的, 比如寫探春屋裡掛著“顏魯公的對聯”, 唐朝沒對聯;旁邊是“汝窯大花囊”, 汝窯無大器。 曹公當然知道這些東西子虛烏有, 人家就是故意往錯裡寫, 以襯托那種荒誕的浮華, 所以一部風月寶鑒, 要反著看。

大概是晚明或者初清, 蓋碗又加進了托, 成了現代意義三才碗。 托是防燙手用的, 細想也未必。

比如一杯茶, 如果拿起來燙手, 那喝起來肯定燙嘴, 幹嘛非得拿?放那涼一會再喝唄。 托的核心價值, 更多的是一種儀式感。

托盞出身在門閥貴族家庭, 到了明清也是上層社會的用具。 諸多茶器裡, 蓋碗是最難使用的, 要用兩隻手, 動作得緩慢從容, 看上去雍容華貴, 其實是怕碗從托上摔下來。 上流社會, 或者有閑階級, 就喜歡玩這些有技術門檻的東西, 平民輕易學不會, 貴族就有歸屬感了。

到清代中葉時, 三才碗已經成了官宦門第的標配, 大戶人家也紛紛效仿。 古裝劇裡常有這樣的鏡頭, 客人上門, 僕人便獻上蓋碗茶來。 客人自己吃茶無妨, 若主人端起蓋碗, 口稱“請茶”時, 便是逐客令, 這叫“端茶送客”。 《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了這一風俗的起源, 大蓋是一官員手拿摺扇去拜訪上級,上級見了不爽,就說請喝茶,僕人立刻喊送客,下級只有起身告辭。

大蓋是一官員手拿摺扇去拜訪上級,上級見了不爽,就說請喝茶,僕人立刻喊送客,下級只有起身告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