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曾國藩一生多病卻能高夀 有何養生治心之道

一生多病的曾國藩, 歷盡驚濤駭浪, 終於在同治十一年(1872)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享年62歲。 這個壽數, 在今天看來也許並不算高, 但在一百多年前, 這已經超過了當時國人的平均壽命。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曾國藩的養生治心之道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尤其是在健康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的關注點的今天, 他的養生治心之道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或思考的呢?

網路配圖

壹 治身與治心並重

“治心以廣大二字為藥, 治身以不藥二字為藥。 ”在養生問題上, 曾國藩有這樣一句經典的總結。 他力圖做到身心並治、口體兼防, 要旨是養生以治心為主, 以不藥二字為准。 他曾在家書中指出了具體的治心與治身之法, “治心之道, 先去其毒, 陽惡曰忿, 陰惡曰欲。 治身之道, 必防其患, 剛惡曰暴, 柔惡曰慢。 治口之道, 二才交惕, 曰慎言語, 曰節飲食。 凡此數端, 其藥維何?”“不藥”二字始終貫穿他的一生。

治心的關鍵在去忿去欲, 治身關鍵在去暴去慢, 治口之道在慎言節食。

曾國藩本人患有牛皮癬、耳鳴、失眠、眼疾等多種常見慢性病, 但他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去吃藥。 他的兩個兒子曾紀澤、曾紀鴻體弱多病, 然而, 他仍然告誡他們不要隨便吃藥。 同治五年四月十日, 曾國藩給兩個兒子寫信, “爾雖體弱多病, 然只宜清靜調養, 不宜賓施攻治。 莊生雲:‘聞在宥天下, 不聞治天下也。 ’東坡取此二語, 以為養生之法。 爾熟于小學, 試取‘在宥’二字之訓詁體味一番, 則知莊、蘇皆有順其自然之意。 ”又說, “養生亦然, 治天下亦然。 若服藥而日更數方, 無故而終年峻補, 疾輕而妄施攻伐, 強求發汗, 則如商君治秦、荊公治宋, 全失自然之妙。

所謂“在宥”, 是指自在寬容。 這是莊子無為而化的思想, 曾國藩以此來教育孩子養生在養心, 養心在於自在寬容, 即他所說的“廣大”。 相反, 隨意吃藥則是違背了自然規律, 是“妄施攻伐”, 從外部干預身體內部。 他又用蘇東坡的詩來進一步闡明其理:“東坡《游羅浮》詩雲,

‘小兒少年有奇志, 中宵起坐存黃庭。 ’下一‘存’字, 正合莊子‘在宥’二字之意。 蓋蘇氏兄弟父子皆講養生, 竊取黃老微旨, 故稱其子為有奇志。 以爾之聰明, 豈不能窺透此旨?餘教爾從眠食二端用功, 看似粗淺, 卻得自然之妙。 爾以後不輕服藥, 自然日就壯健矣。 ”

蘇東坡一生歷盡曲折, 然而, 他卻能笑對這一切, 故而得養生之道。 曾國藩亦希望孩子們以蘇東坡為榜樣, 不要輕易吃藥, 只要心存自在寬裕, 自然就能健壯。

同樣, 他對幾個弟弟也是以“不藥”二字相勸。 同治元年七月二十日, 曾國藩對季弟曾國葆容易發病, 而又喜歡隨意服藥表示了深深的憂慮, 他說:“吾在外日久, 閱事日多, 每勸人以不服藥為上策。 ”還說, “餘所慮不在於病,

而在於服藥, 茲諄諄以不服藥為戒。 ”

九弟曾國荃處南京前線, 一度“肝病已深, 痛疾已成, 逢人輒怒, 遇事輒憂”。 同治三年四月十三日, 曾國藩寫信對他說, “此病非藥餌所能為力, 必須將萬事看空, 毋惱毋怒, 乃可漸漸減輕。 蝮蛇螫手, 則壯士斷其手, 所以全生也。 吾兄弟欲全其生,亦當視惱怒如蝮蛇,去之不可不勇,至囑至囑!”曾國藩認為,肝火上竄,血不養肝,此斷非藥所能為,必須放心靜養,不可懷忿慪氣,不可提心吊膽,總以能睡覺安穩為主。就是說此病來自心理上的隱憂與畏懼,心病還需心藥醫。

俗話說,藥到病除,然而,曾國藩始終相信,良藥難治該死的病,許多時候,病在心間,不去除心病,再好的藥也無濟於事。失眠是困擾曾國藩的一個長期病症,他認為失眠主要是因為心氣不平和的原因,很嚴重,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但重視之表現是用調養心氣平和的方法來治療。

吾兄弟欲全其生,亦當視惱怒如蝮蛇,去之不可不勇,至囑至囑!”曾國藩認為,肝火上竄,血不養肝,此斷非藥所能為,必須放心靜養,不可懷忿慪氣,不可提心吊膽,總以能睡覺安穩為主。就是說此病來自心理上的隱憂與畏懼,心病還需心藥醫。

俗話說,藥到病除,然而,曾國藩始終相信,良藥難治該死的病,許多時候,病在心間,不去除心病,再好的藥也無濟於事。失眠是困擾曾國藩的一個長期病症,他認為失眠主要是因為心氣不平和的原因,很嚴重,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但重視之表現是用調養心氣平和的方法來治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