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陪孩子寫作業氣到心梗?那是因為你沒做到這5點!

心梗、抑鬱、乳腺增生, 陪寫作業的家長們快瘋了

被負面情緒綁架的家長

別給自己加戲了,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

保健時報記者 楚超 實習記者 夏淼

指導專家

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兒童心理科主任 劉華清

有位醫生朋友爆料:“最近一個多月以來, 來看乳腺增生的家長最多了, 都是一二年級學生的家長, 醫生讓她們不要生氣, 結果個個越說越上火, 甚至罵個不停。 ”

無獨有偶, 一位小學五年級孩子的爸爸感慨:“陪兒子寫作業到五年級, 然後自己心梗住院了, 做了兩個支架。 想來想去還是命重要, 作業什麼的就順其自然吧。 ”

陪孩子寫作業, 竟已嚴重到危及生命的地步。 更有人指出:當代女性衰老的元兇, 就是陪娃寫作業。

被孩子作業“綁架”的家長

從前面的案例可見, 陪娃寫作業已經變成年輕家長的一塊心病。

一位朋友曾向我抱怨:我家孩子一寫作業就淨事兒, 不是摳摳鼻子, 就是揉揉眼睛、撓撓頭發。 剛拿出本子, 又要吃水果, 不一會兒又要上廁所。 經常溜號, 寫的字歪歪扭扭。 陪讀一會兒, 我就忍不住發火。 他爸開始還說我態度不好, 換他陪了一會兒後比我還生氣。 後來, 我們倆誰都不願意陪孩子寫作業。

家長們還反映:現在小學生的作業不僅多, 而且超級難, 很多作業孩子根本沒法獨立完成, 有些作業壓根就是給家長留的。 老師檢查作業的手段很多, 要求家長錄陪讀視頻, 要求考孩子後簽字, 要求假期每日用PPT彙報, 還要中英雙語、圖文並茂。 如果家長沒做好, 第二天就會在家長微信群裡被點名批評, 不僅家長臉上無光, 孩子也不好過。

在咆哮和自責中切換, 精神幾近崩潰

“每天回家陪孩子寫作業比上班還累, 這種累, 更多的是心靈上的折磨。 ”很多家長說, 每天晚上看著孩子熟睡的小臉, 都會對自己發過的火很後悔。 可是第二天陪寫作業時, 又忍不住發火。 每天在咆哮與自責中切換, 自己遲早會人格分裂。

其實家長們也知道, 孩子還小, 做不好很正常, 可當他們連很簡單的問題都弄不明白時, 真的讓家長很著急。

家長陪寫作業時, 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不陪, 無法向自己交代;陪吧, 又生氣上火。 有時, 讓家長們生氣的, 不是孩子不夠優秀, 而是覺得孩子不符合自己預期, 擔心孩子不如別人, 害怕孩子讓自己沒面子……孩子寫作業, 需要家長的陪伴與監督, 但是該怎麼陪, 不妨聽聽專家怎麼說。

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兒童心理科主任劉華清對家長們做了幾點提醒。

1“事兒多”源于兒童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

很多人對於孩子剛學一會兒就注意力不集中、想玩想睡的現象煩惱不已。但劉華清介紹,5~6歲兒童注意力時間為10~15分鐘,7~10歲兒童注意力時間為15~20分鐘。對孩子來說,學一會、玩一會、睡一會是很正常的。如果學習10分鐘後休息一下,對知識的記憶反而更好。

2歇斯底里會限制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所有陪娃做過作業的家長,都經歷過這三個階段:從輕聲溫柔到絮絮叨叨,再到獅子吼,然後是七竅生煙。但你的歇斯底里,真的有用嗎?

劉華清說,家長的焦慮、急躁情緒,會讓孩子恐懼害怕,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孩子會覺得學習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父母在強制他學習,很可能採取消極怠工的態度來反抗家長。

長此以往,將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尤其是本就拖拉、多動的孩子,學習成績很容易下降,還可能導致人際交往障礙。相反,如果家長能多些耐心和陪伴,孩子將會自信、開朗、外向、多交朋友。

3陪伴而非監視,家長做自己的事即可

陪娃寫作業時,不要總盯著孩子,自己什麼也不做。家長可以做自己的事,比如看書或處理工作,但不要玩手機。這樣既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也不會讓孩子感到過大的壓力。

在教育中,父母的榜樣作用很重要,如果父母下班回家後,是在看書、學習、交流,而不是打麻將、玩遊戲、看手機,將有助於培養孩子自覺、良好的學習習慣。

4家長總生氣,或是自己出了問題

很多因為一點小事就大動肝火的父母,不排除本身就有焦慮、抑鬱等問題。

回龍觀醫院心理科門診近日來了一對母子,孩子即將小學畢業,成績尚好,但媽媽仍然給孩子報了各種班,希望其全面發展。孩子提出想放鬆娛樂一下,都被媽媽一一駁回。

為此孩子和媽媽鬧了矛盾,媽媽一怒之一下撕了孩子的書,這下孩子徹底不想學習了。無奈的媽媽只好帶著孩子到回龍觀醫院看厭學問題。在就診過程中,通過量表檢測,大夫發現,是媽媽的心理出現了抑鬱問題。

5孩子若明顯落後需及時就醫

劉華清說,如果到6歲半,孩子的認知、口算、筆算能力都相對落後,除了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症問題外,很可能是智力落後。

具體表現在孩子的運動能力差,如走路左右分不清;認知能力差,如分不清顏色、季節;還有交往能力差,無法融入同齡小孩中,理解不了玩耍時的遊戲規則等等。

一旦出現這些現象,家長有必要尋求兒童保健中心、兒童心理科、精神科等專科醫生的幫助。

重要提醒

劉華清說,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抱怨、怨恨、恐嚇這些教育方式對孩子心理的發展非常不利。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跟他們做朋友。

越小的孩子家長越應該小心呵護,悉心陪伴,不以成績論好壞。如果選擇興趣班,也要盡可能尊重孩子的想法。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 編輯 || 夏淼

很多人對於孩子剛學一會兒就注意力不集中、想玩想睡的現象煩惱不已。但劉華清介紹,5~6歲兒童注意力時間為10~15分鐘,7~10歲兒童注意力時間為15~20分鐘。對孩子來說,學一會、玩一會、睡一會是很正常的。如果學習10分鐘後休息一下,對知識的記憶反而更好。

2歇斯底里會限制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所有陪娃做過作業的家長,都經歷過這三個階段:從輕聲溫柔到絮絮叨叨,再到獅子吼,然後是七竅生煙。但你的歇斯底里,真的有用嗎?

劉華清說,家長的焦慮、急躁情緒,會讓孩子恐懼害怕,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孩子會覺得學習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父母在強制他學習,很可能採取消極怠工的態度來反抗家長。

長此以往,將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尤其是本就拖拉、多動的孩子,學習成績很容易下降,還可能導致人際交往障礙。相反,如果家長能多些耐心和陪伴,孩子將會自信、開朗、外向、多交朋友。

3陪伴而非監視,家長做自己的事即可

陪娃寫作業時,不要總盯著孩子,自己什麼也不做。家長可以做自己的事,比如看書或處理工作,但不要玩手機。這樣既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也不會讓孩子感到過大的壓力。

在教育中,父母的榜樣作用很重要,如果父母下班回家後,是在看書、學習、交流,而不是打麻將、玩遊戲、看手機,將有助於培養孩子自覺、良好的學習習慣。

4家長總生氣,或是自己出了問題

很多因為一點小事就大動肝火的父母,不排除本身就有焦慮、抑鬱等問題。

回龍觀醫院心理科門診近日來了一對母子,孩子即將小學畢業,成績尚好,但媽媽仍然給孩子報了各種班,希望其全面發展。孩子提出想放鬆娛樂一下,都被媽媽一一駁回。

為此孩子和媽媽鬧了矛盾,媽媽一怒之一下撕了孩子的書,這下孩子徹底不想學習了。無奈的媽媽只好帶著孩子到回龍觀醫院看厭學問題。在就診過程中,通過量表檢測,大夫發現,是媽媽的心理出現了抑鬱問題。

5孩子若明顯落後需及時就醫

劉華清說,如果到6歲半,孩子的認知、口算、筆算能力都相對落後,除了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症問題外,很可能是智力落後。

具體表現在孩子的運動能力差,如走路左右分不清;認知能力差,如分不清顏色、季節;還有交往能力差,無法融入同齡小孩中,理解不了玩耍時的遊戲規則等等。

一旦出現這些現象,家長有必要尋求兒童保健中心、兒童心理科、精神科等專科醫生的幫助。

重要提醒

劉華清說,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抱怨、怨恨、恐嚇這些教育方式對孩子心理的發展非常不利。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跟他們做朋友。

越小的孩子家長越應該小心呵護,悉心陪伴,不以成績論好壞。如果選擇興趣班,也要盡可能尊重孩子的想法。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 編輯 || 夏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