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髀設·秀(3)幼稚園,你知道小豆豆們的感受嗎

【編者按】“髀設”是市政廳關注好設計和年輕人好想法的版塊。 髀設, 即畢設(畢業設計)。 學生的畢設往往是年輕人充分調研後提出的新鮮想法, 是體現“初心”的作品。 “畢設”雖然意味著完結, 但“髀設”是連接改變的開始。 “髀”來自“髀石”, 原本是羊腿的一塊連接骨, 也是一個有趣的兒童遊戲。 我們希望, 通過“髀設”的傳播, 年輕人的好想法會與現實產生出有趣的張力。

市政廳收集到許多年輕人的作品, 各有其打動人之處。 最終, 我們挑選出17個涉及不同城市空間和問題的作品, 包括:老齡化、幼稚園、古村落、老菜場、老城區、工人新村、辦公空間、共用社區、醫院等等。

我們也請不同的學者、專家和市民評委對這些作品做出評價。 “髀設·秀”系列不是單純地展示畢設作品, 而是展現年輕人思考、探索和理解城市問題的歷程, 從中看出年輕人獨到的價值。

黃曉晨, 現居上海, 建築師。

2014年獲得大連理工大學建築學碩士學位, 畢業論文是關於社區幼稚園室內活動空間的研究, 在大量的實地調研中, 和小朋友們一起聊天畫畫的經歷, 她每每講起都會興致勃勃、手舞足蹈。 2016年在上海, 她又去幼稚園上了一堂美術課, 讓小朋友點評幼稚園。 她相信有一天可以作為小朋友的“乙方”, 設計一座很棒的幼稚園。 她期待結識更多的小豆豆, hxcchild@163.com。

趙翔(日本福岡大學建築系教授)評語:

日本文部科學省(相當於中國的教育部)在有關幼稚園的建設指南中提到, 建築規劃要滿足, 對應每一個兒童的特徵進行教育的空間需求。 每一種和兒童的身心特點、學習和生活有關的行為, 都是幼稚園設計需要正確把握的事情。 兒童空間的設計比較複雜,

這是因為兒童的成長變化快而且多樣。 發展心理及行為學認為, 兒童的遊玩和年齡有關, 不同階段對遊戲器具和空間場所的需要不同。 另外, 兒童遊戲也和遊戲人數有關, 包括三種:1人遊戲形態、平行遊戲形態和協同遊戲形態。 所以, 研究兒童行為和空間的關係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工作。

窗邊的小豆豆, 和沒有窗的小豆豆

我曾讀過一本書叫《窗邊的小豆豆》。 6歲的小豆豆是個讓無數老師頭疼的小姑娘, 在她一次次被退學後, 來到了新學校“巴學園”, 教室是幾輛廢舊巴士改造的。 小豆豆看到教室後心花怒發, 在這裡簡直就是一邊學習, 一邊旅行一樣!小豆豆暗暗決定:這麼好的學校, 我一定不缺課, 每天都會來的!

加入黑板和小朋友桌椅的電車教室, 小豆豆看到後心花怒放。 黃曉晨 圖, 本文圖片除特別標注外, 均來自黃曉晨。

“巴學園”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主人公小豆豆就是後來日本最受歡迎的電視人物之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黑柳徹子女士。

她說, “巴學園”改變了她的一生。

所以, 在我心裡, 好的幼稚園一定是孩子們希望每天都去的幼稚園!2010年, 我曾做過幼稚園的實習美術老師。 那是個民辦幼稚園, 位於北京西城某寫字樓的一層。

這裡的孩子每天的生活都是圍著桌子一圈展開--上課、吃飯、午休, 一個擠著一個。 特別是午休時, 教室拉上窗簾變成小黑屋, 有的孩子睡不著躺著轉眼睛, 有的不停聊天甚至爬桌子打鬧, 而玩鬧的小朋友最終一定會被訓哭、罰站, 幾個中午都是如此。

每天小黑屋午休時間,孩子們必然會上演的睡不著、哭鬧與被罰站。

《窗邊的小豆豆》裡小豆豆不想聽課時,會跑到窗邊和大街上的人們招手。而這個教室裡,只有一個窗戶,窗臺高過孩子們的頭頂,窗外是對面的樓宇,午睡時窗就徹底不見了。我不敢問小朋友的感受,或許孩子們只能用哭鬧表達他們的抗拒,他們不喜歡這裡。

可以和路人打招呼的窗(左),以及高過孩子頭頂無法張望的窗(右)。

曾經各種類似“巴學園”的有趣構想,因為這個現實的幼稚園變得蒼白,設計可以改變現狀嗎?我毫無底氣。

園長眼裡的幼稚園

2011年研究生入學後,我的導師說:我看你對幼稚園感興趣,你可以研究這個啊!我雖然還不懂怎麼研究,但很開心得到了老師的支持。就像“巴學園”的小林校長願意聽小豆豆講一上午的話,小豆豆就非常開心一樣。

一次導師問我:你想研究幼稚園什麼?我答:社區幼稚園的公共活動空間?導師馬上拋出了很多問題:為什麼是社區的幼稚園?為什麼是公共活動空間?幼稚園有沒有這樣的空間?研究這個想得到什麼……我沒辦法解釋,老師只說了三個字:去調研。

幼稚園對安全問題都極為敏感,不接受直接來訪。在教育局推薦後,有8所幼稚園願意配合我們的調研活動。每所幼稚園調研的第一步,都是和園長聊天。我聽到很多無奈,也聽到很多期待。

《窗邊的小豆豆》裡,小林校長把廢舊巴士改造成了教室。而八位幼稚園園長接手的基本都是毛坯房,甚至曾經被用作辦公、會所使用,必須進行二次設計和改造,有些還因為生源、功能需求進行局部加建。

讓所有園長最費神的事就是:怎麼把這些不是專門為幼稚園設計的空間變成孩子們可以學習玩耍的地方?比如所有幼稚園都會利用樓梯下的空間。這個對成人來講逼仄的小空間,卻極其適合小孩子做遊戲。還有的園長把每個教室做成不同主題活動室,分時段使用。

調研中的幼稚園樓梯下空間都被作為兒童遊戲空間利用起來。

一個園長說:我想盡辦法,也還是有我們解決不了的,比如我們想給孩子們在平臺造一個風雨籃球場,雨篷要輕便易開合和打理,但是經費需要申請,成本也得控制,不知何時能做成(很高興的是,去年聯繫這個園長,她說籃球場已經建成了)。

我曾拿著一些國外幼稚園案例給園長們看,她們會跟我興奮地討論,但也直言:我很喜歡這樣的幼稚園,但是感覺很難實現。

孩子們畫中的幼稚園

常規的實地測繪、訪談、問卷等調研形式都是面對成人。我跟園長爭取到直接與兒童交流的機會。但為了不影響正常教學活動,很多時候只能在一旁觀察。我想問孩子們的問題還要依靠親子問卷去搜集。

怎麼能通過問卷讓孩子們表達對幼稚園的評價呢? 最終我留了兩個畫框,請他們分別畫出現狀和期望中的幼稚園。

幾幅孩子們的畫,對比鮮明的現狀幼稚園(上)和夢想的幼稚園(下)。

看到孩子們的畫後,我不禁啞然。在同樣大小的畫框裡,現狀是孤獨龐大的房子,期望則是被大自然環繞的小房子;現狀框裡是滿滿的人,期望框裡全是小動物;現狀就畫一把椅子,期望是外面的大場地……我記得一句家長幫忙寫下的回答,充滿詩意:我喜歡室外,因為又溫暖,又可以看天空。

孩子們很清楚自己喜歡的東西,他們的表達也直觀犀利。比如色彩的對比,空間尺度的對比。孩子們在期望的畫中,呈現出各種奇怪的形狀、熱鬧的顏色,甚至通過畫笑臉小人去表達情緒,相比之下,現狀的畫面則枯燥、呆悶而無趣。

孩子們怎麼看幼稚園

在去一個幼稚園二次回訪時,我和園長提起對孩子們畫的理解,園長笑著說:成人總是習慣去主觀解讀孩子,但我們會鼓勵孩子去講,如果你能聽孩子自己講他們的畫,或許還會有新的感受。

園長突然敞開的邀請讓我意外又興奮,征得她的同意和協助,我在這所幼稚園嘗試了一節美術實驗課,與小朋友面對面討論幼稚園。

在正式課前,我找到幾個小朋友,問他們喜歡在幼稚園哪裡玩,他們異常興奮、七嘴八舌。

有一個小女孩大喊:我喜歡走廊!

我好奇問到:為什麼會喜歡走廊呢?

小女孩說,因為走廊可以跑啊!

這個走廊是調研幾所幼稚園裡最寬、光線最好、起終點明確的走廊。

美術實驗課上,我扮演成幼稚園的遊客,請小朋友們做導遊“推薦”幼稚園的“景點”,也就是期望他們表達對幼稚園的喜好。後來又請小朋友畫一畫生活的幼稚園,並請每個孩子講給大家。

孩子們都會優先“推薦”室外的跑道、操場;其次是班級,他們會說我喜歡建構區,或者這裡有鋼琴。園長說過,孩子如果喜歡一個地方,那一定是喜歡在那裡做的事情。

小男孩的總平面圖可完全對應現狀。

一個小男孩畫了一張總平面圖。他講:“中間是幼稚園的房子,我們從這邊進門,有門衛爺爺,前面停了好多汽車,這邊有山,山上有很多樹,然後還有跑道和升旗的地方。”他一一指給我,講解方式就像一個怕我迷路的小導遊,畫面中的方位關係全都準確對應著現狀。

小女孩的剖立面圖層數、教室數目與分佈完全對應現狀。

還有一個小女孩畫了幼稚園的“剖立面”。一層有格子畫了園長在門口迎接,意思是指入口,其他格子都是小朋友和花。她講:“我們有三層樓,這是我們上課的房間,這是窗戶(藍色塊塊),窗戶這裡有花,我每天都澆花。”畫中被著重塗了彩色的房間格子正是我們上課的班級。

我至今還記得每個孩子歪著頭認真講話的情景。面對他們,我很緊張,僅僅依靠第一反應交流,如果我的猜測判斷受到他們的肯定,我才會松一口氣。如果不考慮控制時間,我還有很多問題想問。

在收集大家的畫拍照的時候。一個小女孩突然過來抱住我說:老師我的畫你幫我先留著,我回來還要繼續畫!

大家講完各自的畫以後,一個小姑娘特別要求做完操回來還要繼續畫。

這次短短半小時的美術實驗課,不僅有趣,也讓我收穫頗多。我沒想到5、6歲的孩子可以準確的感知空間組織,也沒想到孩子們如此強烈的的表達願望。

對於幼稚園空間,孩子是最直接的使用者。他們的需求和評價,難道不是最該花時間去傾聽和瞭解的嗎?就像園長所說:即便我們可以用成人的邏輯解讀,用學科研究的方式去統計資料,但那些都不能代表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幼稚園,孩子來改

來上海工作後,我一直尋找機會繼續幼稚園研究的試驗,在朋友的幫助下,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幼稚園義務支持了一次美術活動課計畫。在之前的美術實驗課中,收穫的其實是不完整不具體的兒童使用者評價,我會好奇小朋友是不是可以對現狀提出具體的不滿、需求以及優化意見。

於是在這次美術實驗課,我增加了一個更重要的環節--邀請孩子來當評委,通過舉不同顏色的旗子給每一個生活空間投票——粉色是很喜歡,綠色是希望改善而變的更好;同時也請孩子來講怎樣改善。

“我是小評委”的環節,讓小朋友舉不同顏色旗子評價幼稚園不同空間。

室外活動場地無一例外是粉色的海洋,但也還是會有舉綠旗的小朋友說:滑梯應該更多一些!而對於走廊空間,小朋友覺得擺放的東西有點多,希望變得更寬。而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有兩個地方。

幼稚園樓梯下空間是小朋友提出改善的方式最多的空間。

一個是樓梯間,這所幼稚園與之前那些活動空間緊缺的住區幼稚園不同,功能空間完善充裕,樓梯間只承擔垂直交通功能。然而小朋友們卻一多半舉了綠旗,提出了很多需求。有的小朋友希望色彩更多一些,現在太白了;有的小朋友希望樓梯間下面可以擺遊樂設施;還有的小朋友希望樓梯轉出去直接通向外面的花園。

二層圖書平臺可以看到一層通高門廳,這個小姑娘很認真的從座位上走到螢幕前詳細說明想法:我覺得這裡應該加一個滑梯,想看書的小朋友就繼續看,不想看書的就可以滑滑梯,滑呀滑呀,就到下麵了。

另一個是二層平臺和一層門廳通高的區域,這裡光線一般,從二層的平臺可以看到一層大廳。有一個小女孩很認真地指著畫面說:老師,我覺得這裡應該加一個大滑梯,直接從二樓滑倒一樓那裡去。

我瞬間覺得在孩子們的想像力面前,建築師都弱爆了,5歲小朋友做出了我們無限嚮往、也時常談起的“別人家的幼稚園”案例裡的設計,不是嗎?

國外幼稚園室內滑梯實例,左圖來自contemporist,右圖來自archdaily

在這個評委的環節,現場一直很熱烈,甚至到混亂失控的狀態,等著發言的孩子們小臉通紅,著急的蹦來蹦去。所以,你還會覺得小朋友什麼都不懂嗎?建築師苦苦追尋所謂的靈感和創意,和小朋友聊聊天就輕易收穫了。如果哪一天建築師遇到了幼稚園的改造,會不會來請教小朋友呢?

“語言”不通的孩子

在之前的幼稚園調研中,和一個孤獨症小男孩的對話是對我觸動最大的。他是輕度孤獨症患兒,可以在特教老師的看護下跟班上課。

在早操時間,他手中舉著一隻玩具飛機,在教室走廊間穿梭。看到我在小桌邊畫畫,他停在我面前揮動著飛機,嘴裡發出嗚嗚的聲音,於是有了一段這樣的“對話”。

我試著跟他交流:“你喜歡飛機是嗎?”——嗚嗚

“你拿的是什麼飛機呢?”——嗚嗚

“既然你這麼喜歡飛機,我給你畫一個吧!”——嗚嗚

我畫了一架簡筆劃飛機,邊畫邊和他說話:你看,這是飛機的翅膀,這是尾巴,這是窗戶……我把飛機撕下來給他,他嗚嗚著接了過去,搖著玩具飛機和一小片紙,在屋子裡轉圈。

和孤獨症小男孩邊聊邊畫“飛機”的五分鐘。

吃午飯的時候,小男孩看到我,又跑過來一直站在旁邊邊笑邊揮動著飛機。我離開教室時,他還會目送我。這是一次神奇的“對話”。哪怕一個孩子暫時只能發出嗚嗚的聲音,也願意表達,因為他看到了你的主動。

建築師眼中的幼稚園

在畢設答辯時候,老師們對我的論文質疑最多的是:為什麼你不選擇好的幼稚園去調研,都是不好的?而我質疑最多的是:大家明明知道什麼是好的幼稚園,現實中卻有那麼多不好的設計?

那麼,如何才能建造一所好的幼稚園呢?我工作近三年的時間裡,雖然沒參與過幼稚園項目,也聽過一些經歷過幼稚園項目建築師的聲音:

建築師A(從業8年,孩子小學在讀):做的最多是社區配套幼稚園。這種幼稚園只是規劃需要的配套設施,對開發商來說,不能賣錢的東西都沒有意義。所以幼稚園的位置會被塞到了整個地塊最不好的位置,通常滿足幼稚園的日照要求是最難的問題。說實話,我身邊的很多父母(包括我),更看重幼稚園的師資力量。

建築師B(從業3年、未婚):我接觸過的幼稚園,通常業主是小學,背後是教育局。他們關心的問題是班級數目,能不能容納足夠多的孩子來確保生源。對於規範要求的室外活動場地,都有折扣和縮水。

建築師C(從業8年,孩子幼稚園在讀):建築師和開發商合作,還能做好幼稚園有一種途徑,即幼稚園就是樓盤的賣點,開發商主動引入知名的幼稚園品牌,從一開始就對接園長提出的設計需求,在設計階段就考慮教育活動、幼兒體驗等。但從爸爸的角度來講,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稚園有融洽、文明且舒適的氛圍,希望她從小有一個好的“圈子”。至於對幼稚園空間本身,夠大夠寬敞就好。

小豆豆們需要更多關注

2014年,我在一所知名設計院面試,講起自己對幼稚園的興趣。對方脫口而出:“幼稚園那麼簡單誰不會做呀,我們是要設計綜合體、超高層的!”

的確,幼稚園設計是建築學本科教育入門設計課。但換個角度,沒有任何設計是簡單的。認為幼稚園很簡單,只是因為我們原本就不懂孩子在想什麼,還不屑去瞭解孩子們的世界。

在我的畢業論文裡,我主要討論了社區配套幼稚園背景環境、現存狀態、使用者回饋和種種問題疑惑。或許聽到建築師的項目經歷會感到更加無力,大家都覺得我們的幼稚園很難變得像國外一樣有趣,因為這不是我們可以解決的問題,因為看起來整個社會都沒有準備好。

但依然還是有人在做事情,就像我遇到的園長們。不管是無人關注的社區配套園,還是重點支持的大型示範園,“為孩子設計”主要由園長完成,建築師不重要甚至消失了,同樣消失的還有孩子--這個幼稚園最重要的使用者。

對於我這個不希望“被消失掉”的建築師來講,我希望孩子的聲音和願望會得到應有的關注。如果有一天,我能去設計一個幼稚園,我會和孩子們一起做設計,用專業知識和實驗收穫,協助園長幫小朋友創造一個更好的可能。

我希望我的畢設故事可以召喚阿拉丁神燈,滿足我三個願望:

第一個願望:尋找調研土壤——如果你是園長、兒童教育者或者愛好者,認為這樣的美術活動實驗有趣有益且具可操作性,希望可以提供合作調研活動的機會。

第二個願望:尋覓小夥伴——不管你對這個幼稚園的實驗研究感興趣還是質疑,都希望能認識你;

第三個願望:期待實際專案機會——我願意以各種形式與角色參與到幼稚園或者兒童空間設計的實際專案進程中。

小豆豆的“巴學園”真實存在過的,只要你願意平視這些各不相同的小豆豆,聽他們講,看他們畫,“巴學園”就會越來越多。

每天小黑屋午休時間,孩子們必然會上演的睡不著、哭鬧與被罰站。

《窗邊的小豆豆》裡小豆豆不想聽課時,會跑到窗邊和大街上的人們招手。而這個教室裡,只有一個窗戶,窗臺高過孩子們的頭頂,窗外是對面的樓宇,午睡時窗就徹底不見了。我不敢問小朋友的感受,或許孩子們只能用哭鬧表達他們的抗拒,他們不喜歡這裡。

可以和路人打招呼的窗(左),以及高過孩子頭頂無法張望的窗(右)。

曾經各種類似“巴學園”的有趣構想,因為這個現實的幼稚園變得蒼白,設計可以改變現狀嗎?我毫無底氣。

園長眼裡的幼稚園

2011年研究生入學後,我的導師說:我看你對幼稚園感興趣,你可以研究這個啊!我雖然還不懂怎麼研究,但很開心得到了老師的支持。就像“巴學園”的小林校長願意聽小豆豆講一上午的話,小豆豆就非常開心一樣。

一次導師問我:你想研究幼稚園什麼?我答:社區幼稚園的公共活動空間?導師馬上拋出了很多問題:為什麼是社區的幼稚園?為什麼是公共活動空間?幼稚園有沒有這樣的空間?研究這個想得到什麼……我沒辦法解釋,老師只說了三個字:去調研。

幼稚園對安全問題都極為敏感,不接受直接來訪。在教育局推薦後,有8所幼稚園願意配合我們的調研活動。每所幼稚園調研的第一步,都是和園長聊天。我聽到很多無奈,也聽到很多期待。

《窗邊的小豆豆》裡,小林校長把廢舊巴士改造成了教室。而八位幼稚園園長接手的基本都是毛坯房,甚至曾經被用作辦公、會所使用,必須進行二次設計和改造,有些還因為生源、功能需求進行局部加建。

讓所有園長最費神的事就是:怎麼把這些不是專門為幼稚園設計的空間變成孩子們可以學習玩耍的地方?比如所有幼稚園都會利用樓梯下的空間。這個對成人來講逼仄的小空間,卻極其適合小孩子做遊戲。還有的園長把每個教室做成不同主題活動室,分時段使用。

調研中的幼稚園樓梯下空間都被作為兒童遊戲空間利用起來。

一個園長說:我想盡辦法,也還是有我們解決不了的,比如我們想給孩子們在平臺造一個風雨籃球場,雨篷要輕便易開合和打理,但是經費需要申請,成本也得控制,不知何時能做成(很高興的是,去年聯繫這個園長,她說籃球場已經建成了)。

我曾拿著一些國外幼稚園案例給園長們看,她們會跟我興奮地討論,但也直言:我很喜歡這樣的幼稚園,但是感覺很難實現。

孩子們畫中的幼稚園

常規的實地測繪、訪談、問卷等調研形式都是面對成人。我跟園長爭取到直接與兒童交流的機會。但為了不影響正常教學活動,很多時候只能在一旁觀察。我想問孩子們的問題還要依靠親子問卷去搜集。

怎麼能通過問卷讓孩子們表達對幼稚園的評價呢? 最終我留了兩個畫框,請他們分別畫出現狀和期望中的幼稚園。

幾幅孩子們的畫,對比鮮明的現狀幼稚園(上)和夢想的幼稚園(下)。

看到孩子們的畫後,我不禁啞然。在同樣大小的畫框裡,現狀是孤獨龐大的房子,期望則是被大自然環繞的小房子;現狀框裡是滿滿的人,期望框裡全是小動物;現狀就畫一把椅子,期望是外面的大場地……我記得一句家長幫忙寫下的回答,充滿詩意:我喜歡室外,因為又溫暖,又可以看天空。

孩子們很清楚自己喜歡的東西,他們的表達也直觀犀利。比如色彩的對比,空間尺度的對比。孩子們在期望的畫中,呈現出各種奇怪的形狀、熱鬧的顏色,甚至通過畫笑臉小人去表達情緒,相比之下,現狀的畫面則枯燥、呆悶而無趣。

孩子們怎麼看幼稚園

在去一個幼稚園二次回訪時,我和園長提起對孩子們畫的理解,園長笑著說:成人總是習慣去主觀解讀孩子,但我們會鼓勵孩子去講,如果你能聽孩子自己講他們的畫,或許還會有新的感受。

園長突然敞開的邀請讓我意外又興奮,征得她的同意和協助,我在這所幼稚園嘗試了一節美術實驗課,與小朋友面對面討論幼稚園。

在正式課前,我找到幾個小朋友,問他們喜歡在幼稚園哪裡玩,他們異常興奮、七嘴八舌。

有一個小女孩大喊:我喜歡走廊!

我好奇問到:為什麼會喜歡走廊呢?

小女孩說,因為走廊可以跑啊!

這個走廊是調研幾所幼稚園裡最寬、光線最好、起終點明確的走廊。

美術實驗課上,我扮演成幼稚園的遊客,請小朋友們做導遊“推薦”幼稚園的“景點”,也就是期望他們表達對幼稚園的喜好。後來又請小朋友畫一畫生活的幼稚園,並請每個孩子講給大家。

孩子們都會優先“推薦”室外的跑道、操場;其次是班級,他們會說我喜歡建構區,或者這裡有鋼琴。園長說過,孩子如果喜歡一個地方,那一定是喜歡在那裡做的事情。

小男孩的總平面圖可完全對應現狀。

一個小男孩畫了一張總平面圖。他講:“中間是幼稚園的房子,我們從這邊進門,有門衛爺爺,前面停了好多汽車,這邊有山,山上有很多樹,然後還有跑道和升旗的地方。”他一一指給我,講解方式就像一個怕我迷路的小導遊,畫面中的方位關係全都準確對應著現狀。

小女孩的剖立面圖層數、教室數目與分佈完全對應現狀。

還有一個小女孩畫了幼稚園的“剖立面”。一層有格子畫了園長在門口迎接,意思是指入口,其他格子都是小朋友和花。她講:“我們有三層樓,這是我們上課的房間,這是窗戶(藍色塊塊),窗戶這裡有花,我每天都澆花。”畫中被著重塗了彩色的房間格子正是我們上課的班級。

我至今還記得每個孩子歪著頭認真講話的情景。面對他們,我很緊張,僅僅依靠第一反應交流,如果我的猜測判斷受到他們的肯定,我才會松一口氣。如果不考慮控制時間,我還有很多問題想問。

在收集大家的畫拍照的時候。一個小女孩突然過來抱住我說:老師我的畫你幫我先留著,我回來還要繼續畫!

大家講完各自的畫以後,一個小姑娘特別要求做完操回來還要繼續畫。

這次短短半小時的美術實驗課,不僅有趣,也讓我收穫頗多。我沒想到5、6歲的孩子可以準確的感知空間組織,也沒想到孩子們如此強烈的的表達願望。

對於幼稚園空間,孩子是最直接的使用者。他們的需求和評價,難道不是最該花時間去傾聽和瞭解的嗎?就像園長所說:即便我們可以用成人的邏輯解讀,用學科研究的方式去統計資料,但那些都不能代表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幼稚園,孩子來改

來上海工作後,我一直尋找機會繼續幼稚園研究的試驗,在朋友的幫助下,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幼稚園義務支持了一次美術活動課計畫。在之前的美術實驗課中,收穫的其實是不完整不具體的兒童使用者評價,我會好奇小朋友是不是可以對現狀提出具體的不滿、需求以及優化意見。

於是在這次美術實驗課,我增加了一個更重要的環節--邀請孩子來當評委,通過舉不同顏色的旗子給每一個生活空間投票——粉色是很喜歡,綠色是希望改善而變的更好;同時也請孩子來講怎樣改善。

“我是小評委”的環節,讓小朋友舉不同顏色旗子評價幼稚園不同空間。

室外活動場地無一例外是粉色的海洋,但也還是會有舉綠旗的小朋友說:滑梯應該更多一些!而對於走廊空間,小朋友覺得擺放的東西有點多,希望變得更寬。而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有兩個地方。

幼稚園樓梯下空間是小朋友提出改善的方式最多的空間。

一個是樓梯間,這所幼稚園與之前那些活動空間緊缺的住區幼稚園不同,功能空間完善充裕,樓梯間只承擔垂直交通功能。然而小朋友們卻一多半舉了綠旗,提出了很多需求。有的小朋友希望色彩更多一些,現在太白了;有的小朋友希望樓梯間下面可以擺遊樂設施;還有的小朋友希望樓梯轉出去直接通向外面的花園。

二層圖書平臺可以看到一層通高門廳,這個小姑娘很認真的從座位上走到螢幕前詳細說明想法:我覺得這裡應該加一個滑梯,想看書的小朋友就繼續看,不想看書的就可以滑滑梯,滑呀滑呀,就到下麵了。

另一個是二層平臺和一層門廳通高的區域,這裡光線一般,從二層的平臺可以看到一層大廳。有一個小女孩很認真地指著畫面說:老師,我覺得這裡應該加一個大滑梯,直接從二樓滑倒一樓那裡去。

我瞬間覺得在孩子們的想像力面前,建築師都弱爆了,5歲小朋友做出了我們無限嚮往、也時常談起的“別人家的幼稚園”案例裡的設計,不是嗎?

國外幼稚園室內滑梯實例,左圖來自contemporist,右圖來自archdaily

在這個評委的環節,現場一直很熱烈,甚至到混亂失控的狀態,等著發言的孩子們小臉通紅,著急的蹦來蹦去。所以,你還會覺得小朋友什麼都不懂嗎?建築師苦苦追尋所謂的靈感和創意,和小朋友聊聊天就輕易收穫了。如果哪一天建築師遇到了幼稚園的改造,會不會來請教小朋友呢?

“語言”不通的孩子

在之前的幼稚園調研中,和一個孤獨症小男孩的對話是對我觸動最大的。他是輕度孤獨症患兒,可以在特教老師的看護下跟班上課。

在早操時間,他手中舉著一隻玩具飛機,在教室走廊間穿梭。看到我在小桌邊畫畫,他停在我面前揮動著飛機,嘴裡發出嗚嗚的聲音,於是有了一段這樣的“對話”。

我試著跟他交流:“你喜歡飛機是嗎?”——嗚嗚

“你拿的是什麼飛機呢?”——嗚嗚

“既然你這麼喜歡飛機,我給你畫一個吧!”——嗚嗚

我畫了一架簡筆劃飛機,邊畫邊和他說話:你看,這是飛機的翅膀,這是尾巴,這是窗戶……我把飛機撕下來給他,他嗚嗚著接了過去,搖著玩具飛機和一小片紙,在屋子裡轉圈。

和孤獨症小男孩邊聊邊畫“飛機”的五分鐘。

吃午飯的時候,小男孩看到我,又跑過來一直站在旁邊邊笑邊揮動著飛機。我離開教室時,他還會目送我。這是一次神奇的“對話”。哪怕一個孩子暫時只能發出嗚嗚的聲音,也願意表達,因為他看到了你的主動。

建築師眼中的幼稚園

在畢設答辯時候,老師們對我的論文質疑最多的是:為什麼你不選擇好的幼稚園去調研,都是不好的?而我質疑最多的是:大家明明知道什麼是好的幼稚園,現實中卻有那麼多不好的設計?

那麼,如何才能建造一所好的幼稚園呢?我工作近三年的時間裡,雖然沒參與過幼稚園項目,也聽過一些經歷過幼稚園項目建築師的聲音:

建築師A(從業8年,孩子小學在讀):做的最多是社區配套幼稚園。這種幼稚園只是規劃需要的配套設施,對開發商來說,不能賣錢的東西都沒有意義。所以幼稚園的位置會被塞到了整個地塊最不好的位置,通常滿足幼稚園的日照要求是最難的問題。說實話,我身邊的很多父母(包括我),更看重幼稚園的師資力量。

建築師B(從業3年、未婚):我接觸過的幼稚園,通常業主是小學,背後是教育局。他們關心的問題是班級數目,能不能容納足夠多的孩子來確保生源。對於規範要求的室外活動場地,都有折扣和縮水。

建築師C(從業8年,孩子幼稚園在讀):建築師和開發商合作,還能做好幼稚園有一種途徑,即幼稚園就是樓盤的賣點,開發商主動引入知名的幼稚園品牌,從一開始就對接園長提出的設計需求,在設計階段就考慮教育活動、幼兒體驗等。但從爸爸的角度來講,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稚園有融洽、文明且舒適的氛圍,希望她從小有一個好的“圈子”。至於對幼稚園空間本身,夠大夠寬敞就好。

小豆豆們需要更多關注

2014年,我在一所知名設計院面試,講起自己對幼稚園的興趣。對方脫口而出:“幼稚園那麼簡單誰不會做呀,我們是要設計綜合體、超高層的!”

的確,幼稚園設計是建築學本科教育入門設計課。但換個角度,沒有任何設計是簡單的。認為幼稚園很簡單,只是因為我們原本就不懂孩子在想什麼,還不屑去瞭解孩子們的世界。

在我的畢業論文裡,我主要討論了社區配套幼稚園背景環境、現存狀態、使用者回饋和種種問題疑惑。或許聽到建築師的項目經歷會感到更加無力,大家都覺得我們的幼稚園很難變得像國外一樣有趣,因為這不是我們可以解決的問題,因為看起來整個社會都沒有準備好。

但依然還是有人在做事情,就像我遇到的園長們。不管是無人關注的社區配套園,還是重點支持的大型示範園,“為孩子設計”主要由園長完成,建築師不重要甚至消失了,同樣消失的還有孩子--這個幼稚園最重要的使用者。

對於我這個不希望“被消失掉”的建築師來講,我希望孩子的聲音和願望會得到應有的關注。如果有一天,我能去設計一個幼稚園,我會和孩子們一起做設計,用專業知識和實驗收穫,協助園長幫小朋友創造一個更好的可能。

我希望我的畢設故事可以召喚阿拉丁神燈,滿足我三個願望:

第一個願望:尋找調研土壤——如果你是園長、兒童教育者或者愛好者,認為這樣的美術活動實驗有趣有益且具可操作性,希望可以提供合作調研活動的機會。

第二個願望:尋覓小夥伴——不管你對這個幼稚園的實驗研究感興趣還是質疑,都希望能認識你;

第三個願望:期待實際專案機會——我願意以各種形式與角色參與到幼稚園或者兒童空間設計的實際專案進程中。

小豆豆的“巴學園”真實存在過的,只要你願意平視這些各不相同的小豆豆,聽他們講,看他們畫,“巴學園”就會越來越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