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安祥禪的立場,如何看待“臨終助念”之舉?

問:淨土宗有所謂的“臨終助念”之舉, 以幫助未曾修行或是修行未臻圓滿的眾生免墮三塗之苦。 在安祥禪的立場, 應如何幫助有緣人在臨終的那一刻也能離苦得樂,

免墮三塗, 常保人身, 不知以何方便?

答:你這個動機很好, 希望幫助所有的人, 但是效果難講。 廣欽老和尚臨終以前, 別人問他:“念佛會不會帶業往生?”他說:“不帶業, 未必往生。 ”能帶業往生嗎?沒有這回事。

一個人心靈的慣性是很強的, 一個人的個性是改不了的, 除非他得道——見性, 經過生命的重塑(也就是重造), 否則是改不了的, 所以我講“完成佛法人格化的陶冶和熔鑄”。 這個辭彙是我想了很久, 認為這樣表達比較合適。 什麼叫陶冶呢?就是去除雜質;什麼叫熔鑄呢?就是給他定型。 一塊石膏你給它做成維納斯以後, 你說打碎它, 再做成別的, 行不行?不行。 不去雜質不成佛, 不熔鑄不定型, 也就是不得果。

小乘四果、菩薩十地, 他們都有很大的差別, 他們每一果都有個定型——都有一定的形式, 都有一定的典範。

你說“平常心裡不念佛, 臨終念佛”, 我看這個想法很危險, 這是“不耕耘, 想收穫”。 人心靈的慣性比物體的慣性(也就是惰性)還要強十萬倍, 人的個性是很難改的, 俗話說“江山易改, 本性難移”。 平常他沒有佛的念頭、沒有累積那個功德、沒有種往生的因, 他卻得往生的果, 我們不敢說不可能, 把話說死了, 就不好, 但是這個想法很危險, 恐怕很容易失望。

你說臨終助念, 所有的助念也只是提醒他(臨終之人)。 人死的時候, 在理論上是不需要助念的, 為什麼呢?一個修行人要死的時候是很快樂的。 “淨五眼, 得五力, 唯證乃知難可測”, 《證道歌》說過這句話,

也許我們現在五眼沒有開, 但是有的時候天眼偶爾會開, 睡午覺或晚上睡覺時, 沒有睡著, 似睡非睡, 偶爾會看到一種莊嚴華麗、非常美好、絕對好的景色——一片綠草地, 沒有一片黃葉子, 也沒有哪一朵花的花瓣是破的。 那是什麼境界呢?那我們也不知道, 也不要亂講。 但是你們就知道, 修行人到了快要死以前, 他的諸根猛利, 他可以髮露五通, 絕對可以髮露五通, 沒有離開肉體以前五通就髮露了。 若是他證得漏盡通, 無所謂離不離開肉體, 這個妙得很。 我本來想詳細講, 但是恐怕講了傳出去, 走了樣子, 大家誤會了, 流傳出去, 不好。 若有機會在不傳六耳的時候, 我們可以閒聊。 在這個地方, 我不敢講。

你那個辦法(臨終助念)多半是會落空的。

古人形容人死的時候, “刀風解體”——吹那個風就跟刀子一樣刺你全身, 那很痛苦。 凡夫要死的時候是很痛苦的, 不想死, 又眷戀, 又不舍, 那個時候你跟他講“阿彌陀佛”, 他放不下, 他放不下(強調), 他認為他兒子比阿彌陀佛還重要哩!我們作了這個心理分析以後, 就可以知道, 助念的效果不大。 與其死的時候助念, 不如活的時候勸他。

(選自耕雲先生《“學禪的四個基礎”會後解惑》, 1992年, 臺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