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北宋科技巨匠沈括究竟“壞”到什麼程度,三個事例告訴你

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和“中國科技史上的的里程碑”。

沈括的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國寶級的人才,

天文、曆法、農桑、水利、醫學、軍事、工程、地質、外交、數理化, 無一不懂, 是古今中外極其罕見的通才, 單從軍事層面來看, 沈括對弓弩瞄準器望山的研究與革新如果為遼所用, 大宋早就滅了。 據說沈括還發明了一種史上最早的“防彈衣”, 強弓硬弩也射不穿, 可以說隨便用上哪項沈氏專利都可能改變歷史。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沈括, 最早描繪石油形態與開採過程的也是沈括, 最早用石油煙塵代替松煙制墨的還是沈括。 他筆下的“延州石油”如今已形成我國著名的長慶油田, 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54188.8萬噸, 年產量達到了二千萬噸, 約占全國的十分之一, 長慶油田已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

然而, 在諸多自然科學偉大的稱譽之外,

在道德操守上沈括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人, 幹過文字獄的罪惡勾當。 沈括的在自然科學上的理性求實精神, 到了政治生活中卻完全消失了。 他政治嗅覺異常靈敏, 善於在別人的詩文中嗅出異味, 捕風捉影, 上綱上線。

事例一

1079年, 時任財政部長的沈括被欽命為“中央督察”, 到杭州檢查農田水利建設, 當時杭州市長是文壇久負盛名的蘇軾。 以前二人就多有來往, 還曾寫詩相和。 聽說是老友前來視察, 蘇軾自是興奮不已。 不僅熱情招待, 而且與其敘舊甚歡。 蘇軾在工作上兢兢業業, 特別是改造西湖上頗下了一番苦功, 對水利也極為熟悉的沈括, 一看老友有如此作為, 雖然心生酸意, 但還是客客氣氣地褒獎一番。

臨行之前, 沈括問道:“子瞻兄身在美麗如畫的杭州, 定然寫了不少的詩作吧, 可否讓為兄一覽為快呢?”聽他這樣言說, 蘇軾立刻把這幾年寫下來的詩作呈了出來。 蘇軾走後, 沈括坐在書桌前面, 不但通覽一遍, 而且詳細地抄錄了一份。

從杭州回到京都後, 沈括重新拿出蘇軾的詩作, 把認為是誹謗的詩句一一加上注釋, 言說這些詩句如何居心叵測、諷刺皇上, 然後交到了宋神宗的手上。 不久, 蘇軾因為在詩文中“愚弄朝廷”、“無君臣之義”而入獄, 險些喪命。 例如蘇軾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 世間唯有蜇龍知”———“皇帝如飛龍在天, 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 不臣莫過於此!”這就是文字獄歷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

牽連蘇軾三十多位親友, 涉及他一百多首詩詞。 當然, 沈括不是蘇軾入獄的主謀, 主謀是王安石手下的李定、舒亶、何正臣、李宜等四人。 但他是始作俑者, “烏台詩案”正是以沈括上呈的那些“發現”為基礎的。

還好宋神宗還不算太混蛋, 把蘇軾的狂生氣打壓了打壓, 又被蘇軾給蘇轍那首詩感動的唏噓一番, 最終放了人。 此後的沈括向世人展示了他的臉皮厚度, 再去見蘇軾, 談笑若常, 就跟使壞的不是自己一樣。

事例二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 王安石開始推行變法。 作為改革家的王安石, 急需一批有才之士為其效勞。 在這種情況下, 和王安石是世交的沈括旋即公開表示支持變法, 並且時時處處站在變法的立場上言說做事。

他自然得到了王安石的器重, 最後被任命為訪察使, 到各地察看改革情況。 誰知沈括到了地方, 並未把真實的情況回饋給王安石, 而是循著王安石的心思把改革的虛假成果一一稟告, 言說“良法大為便民”, 王安石以為變法取得了成效。 但過了幾年, 因為意外的旱災導致宋神宗對改革產生懷疑, 王安石被罷相。 原本春風得意的沈括聞聽此信, 不禁大驚失色, 他深怕遭到連累, 立馬寫了一份洋洋萬言的密報, 從政治、經濟以及科學的角度論證了變法的荒謬誤國, 寫好後呈給了新任宰相吳充。 吳充打開一看, 內心鄙夷不已, 立刻把密報轉呈宋神宗, 宋神宗也開始厭惡沈括的為人。 誰料第二年王安石竟又官復原職, 得知事情真相的他不禁詬病沈括的所作所為, 在提起他的時候總是稱呼其為“小人”。

事例三

宋朝在慶州對西夏作戰中打了勝仗,一舉占地兩千多裡,宋朝皇帝就想乘勝追擊,一舉平滅西夏。沈括改知延州,主持當地軍政事務。在這樣的背景下,宋軍主將徐禧來到了西北,與沈括相見。沒想到兩個人竟然一見如故,互引為知己。經過實地勘察,徐禧決定在西夏進犯要道且地勢險要之處修築一城,以抵禦西夏的反撲。其實深諳地理山川的沈括知道此地絕非最佳之選,雖說它佔據了險,但因為沒有水源,在面臨敵軍的時候很難打持久戰。可沈括對於徐禧的這個提議,竟然違心地高調贊同,並且為了取悅徐禧,立刻從治下徵調兵民二十多萬人,用十多天的時間就建好了此城。得知宋朝在此修建城池的西夏立刻引兵前來爭奪,目空一切的徐禧親臨一線指揮,不料很快就被西夏兵困在城內,因為沒有水源,短短幾天,兵士就渴死大半。後因援兵未能及時趕到,結果導致永樂城被攻破,主將徐禧死於亂軍之中,手下士兵幾乎全軍覆滅,宋朝也因之而元氣大傷,不得不議和了事。沈括因為負有連帶責任,官職罷免,打回原籍。

在徐禧提出修築關城之地後,明明知道此地絕非最佳選擇,作為同僚的沈括不僅未加勸阻,而且枉道事人,使得徐禧在這條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導致將亡兵敗。俗話說,君子說人所不說,不說人所說。沈括此舉不僅違背了一個做人的處事原則,也與常人的交際之道相左。最後,當追究責任之時,他“聰明反被聰明誤,反誤了卿家性命”,自是難逃其咎。交際中碰到別人的明顯失誤之時,不妨直言相告,據理力爭,即使不被人接受,日後方可打動人心,為自己爭取到良好聲譽。

不論是兩面三刀、見風使舵,抑或是避跡違心,沈括的交際無疑是處處充滿敗筆的。這才導致這位科學巨人在逝世後,竟然連墓誌銘都無人書寫,《宋史》中對他的記錄也是寥寥數語。

附:悍妻太強悍

值得一提的是沈括的老婆的“硬”,這老婆是續弦,官僚張芻的女兒,是典型的河東獅吼派。平日對沈括又打又罵又擰又咬,不避子女。沈括的孩子們不忍見老爸被打,齊刷刷跪下磕頭告饒。沒用,張氏照打不誤,某次還把沈括的鬍子連皮帶肉扯了一塊下來,留鬍子的人一想這慘狀,下巴都會哆嗦。張氏得病死後,沈括不慶祝解放和家暴的終止,反而痛不思食寢不安席,還差點跳河殉情,種種跡象說明這位大科學家是一個另類男人。也就是在此期間,《夢溪筆談》成書,這又說明——悍妻不僅是哲學家的催化劑,也可以是科學家的培養基。

在提起他的時候總是稱呼其為“小人”。

事例三

宋朝在慶州對西夏作戰中打了勝仗,一舉占地兩千多裡,宋朝皇帝就想乘勝追擊,一舉平滅西夏。沈括改知延州,主持當地軍政事務。在這樣的背景下,宋軍主將徐禧來到了西北,與沈括相見。沒想到兩個人竟然一見如故,互引為知己。經過實地勘察,徐禧決定在西夏進犯要道且地勢險要之處修築一城,以抵禦西夏的反撲。其實深諳地理山川的沈括知道此地絕非最佳之選,雖說它佔據了險,但因為沒有水源,在面臨敵軍的時候很難打持久戰。可沈括對於徐禧的這個提議,竟然違心地高調贊同,並且為了取悅徐禧,立刻從治下徵調兵民二十多萬人,用十多天的時間就建好了此城。得知宋朝在此修建城池的西夏立刻引兵前來爭奪,目空一切的徐禧親臨一線指揮,不料很快就被西夏兵困在城內,因為沒有水源,短短幾天,兵士就渴死大半。後因援兵未能及時趕到,結果導致永樂城被攻破,主將徐禧死於亂軍之中,手下士兵幾乎全軍覆滅,宋朝也因之而元氣大傷,不得不議和了事。沈括因為負有連帶責任,官職罷免,打回原籍。

在徐禧提出修築關城之地後,明明知道此地絕非最佳選擇,作為同僚的沈括不僅未加勸阻,而且枉道事人,使得徐禧在這條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導致將亡兵敗。俗話說,君子說人所不說,不說人所說。沈括此舉不僅違背了一個做人的處事原則,也與常人的交際之道相左。最後,當追究責任之時,他“聰明反被聰明誤,反誤了卿家性命”,自是難逃其咎。交際中碰到別人的明顯失誤之時,不妨直言相告,據理力爭,即使不被人接受,日後方可打動人心,為自己爭取到良好聲譽。

不論是兩面三刀、見風使舵,抑或是避跡違心,沈括的交際無疑是處處充滿敗筆的。這才導致這位科學巨人在逝世後,竟然連墓誌銘都無人書寫,《宋史》中對他的記錄也是寥寥數語。

附:悍妻太強悍

值得一提的是沈括的老婆的“硬”,這老婆是續弦,官僚張芻的女兒,是典型的河東獅吼派。平日對沈括又打又罵又擰又咬,不避子女。沈括的孩子們不忍見老爸被打,齊刷刷跪下磕頭告饒。沒用,張氏照打不誤,某次還把沈括的鬍子連皮帶肉扯了一塊下來,留鬍子的人一想這慘狀,下巴都會哆嗦。張氏得病死後,沈括不慶祝解放和家暴的終止,反而痛不思食寢不安席,還差點跳河殉情,種種跡象說明這位大科學家是一個另類男人。也就是在此期間,《夢溪筆談》成書,這又說明——悍妻不僅是哲學家的催化劑,也可以是科學家的培養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