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加碘鹽導致甲狀腺癌?不能再糊塗吃鹽了!

鹽是生活的必需品。 近年來, 市場上湧現出種類繁多的食鹽產品, 讓消費者挑得眼花繚亂。 如何理性看待有關食鹽的傳言, 選購適合自己的產品?

低鈉鹽利於控制血壓

低鈉鹽和普通鹽有何區別?低鈉鹽含60%~70%的氯化鈉、20%~30%的氯化鉀和8%~12%的硫酸鎂。 而普通鹽的氯化鈉含量一般分為三個級別, 一級含量≥99.1%, 二級≥98.5%, 三級≥97%。 可見, 低鈉鹽鈉含量比普通鹽低1/3左右, 還含有鉀和鎂。

另外, 我國居民吃得加工食品越來越多, 加工食品往往含過多的鈉和磷, 而鉀和鎂過低, 因此在家庭烹調時就應增加鉀和鎂作為平衡。 食用低鈉鹽, 無需任何額外麻煩每天就能增加幾百毫克鉀和鎂的攝入, 對普通人來說也是明智的選擇。

有人認為低鈉鹽的味道遜于普通鹽, 其實從味道上講, 低鈉鹽的鹹味和普通鹽相差不多, 因為除了氯化鈉, 氯化鉀也有一定鹹味, 消費者可按正常放鹽數量使用。

還有人擔心吃低鈉鹽會患高血鉀症, 這種想法有點杞人憂天。 按照每天6克鹽的推薦, 如果吃的都是低鈉鹽, 約攝入1500毫克氯化鉀, 其中含800毫克鉀元素。 按中國營養學會發佈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健康人每日鉀攝入適宜量為2000毫克, 想要預防慢性病應提高到3600毫克。 可見, 800毫克鉀元素和預防慢性病所需量都相差甚遠, 壓根不用擔心高鉀問題。

值得提醒的是, 低鈉鹽畢竟也是鹽的一種, 必須控制用量, 才能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加碘鹽貢獻遠大於風險

我國曾是碘缺乏病(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克汀病)流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為了積極防治, 我國於1995年採取食鹽加碘措施, 這是全世界最普遍、最利於推廣的全民補碘干預方法。

有人會問, 一些食物本就含碘, 為何通過吃碘鹽來補?單從食物中攝入碘, 人們每天需吃3兩鮮海帶, 或3.5克幹紫菜, 或50克蝦米。 沿海居民尚且很難做到, 更別提生活在內陸、山區, 平時很少吃海產品的人們了。

實施全民食鹽加碘以來,

我國在預防和控制碘缺乏病方面取得顯著成績。 然而, 近年來有關加碘鹽的爭議不斷湧現, 甚至聲稱“沿海地區居民補碘過了頭”、“加碘鹽導致甲狀腺癌”。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指出, 我國沿海地區居民碘營養狀況總體處於適宜和安全水準, 食鹽加碘並未造成碘攝入過量。

甲狀腺疾病的發生受多種因素影響, 把甲狀腺疾病高發的原因完全歸咎於食鹽加碘是不客觀的。 甲狀腺疾病高發更不可忽視的是碘鹽之外的因素, 比如遺傳、環境、情緒因素等。 到目前為止, 碘鹽導致甲狀腺癌的說法還缺乏充分依據, 需進一步證實。

我國大多數地區屬於低水碘(飲用水中碘含量低)地區, 因此碘鹽對預防碘缺乏的貢獻遠大於碘過量的風險,

人們完全不必因噎廢食。 孕婦、哺乳期婦女等特殊人群, 除了保證攝入碘鹽外, 每週至少還要吃一次海帶、紫菜、海魚等富含碘的海產品來補碘。

相對於碘而言, 鹽本身更值得人們關注, 鈉過量帶來的後果可比碘嚴重多了。 近年來, 國家在碘強化政策上採取了更靈活的做法, 2006年已在高水碘地區停止供應碘鹽。 至於甲狀腺疾病患者是否需要禁食碘鹽和富含碘的食品, 應諮詢醫生,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除了加碘鹽, 市場中還曾出現加鋅鹽、加鈣鹽等, 但在2012年原衛生部修訂《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後, 食鹽不再允許添加除碘以外的營養強化劑。

花樣鹽營養未必更高

逛超市時,人們在貨架上能看到各種名稱的食鹽,比如井鹽、湖鹽、海鹽、岩鹽,還有粗鹽、竹鹽、玫瑰鹽等,概念、噱頭錯綜複雜。一些鹽往往因為價格較高,而被消費者理所當然地認為是“高檔鹽”,甚至迷信它們的保健價值。

按制鹽原料的來源來分,食鹽一般分為井鹽、湖鹽、海鹽、岩鹽等。

通過打井抽取地下鹵水(天然形成或鹽礦注水後生成)製成的鹽叫井鹽;由海水蒸發結晶生產的鹽是海鹽;從鹽湖中直接采出來的鹽,和以鹽湖鹵水為原料在鹽田中曬制而成的鹽,稱為湖鹽;太陽曬乾海水後產生的海鹽,經上億年地質擠壓和地下高溫作用形成的“鹽化石”,叫做岩鹽。

按純化純度來分,食鹽還可分為粗鹽和細鹽。粗鹽未經純化,雜質多、顆粒大,而細鹽經過純化,雜質少、顆粒小。所謂的雜質主要是些礦物質,也正是因此,粗鹽比細鹽含有更多的鎂、鉀、鈣等。

對很多消費者來說,只知道食鹽這個大的概念,並不清楚還有那麼多劃分,所以一看到包裝上印有井鹽、湖鹽、海鹽、岩鹽的宣傳便一廂情願地認為是新產品。其實,井鹽、湖鹽、海鹽、岩鹽只是表示來源,古已有之,如今企業強調來源主要作為行銷噱頭,對消費者並無實質意義。目前,大多數中國人吃的是加碘細鹽,可能來自海鹽或井鹽。

竹鹽的加工方式稍顯特別:將食鹽裝入竹筒中,兩端用黃土封口,再以松枝為燃料,經1000℃~1300℃高溫煆燒,最後得到的固體粉末就是竹鹽。經過煉製,竹筒和黃土中的礦物質便會進入食鹽,因此可以說竹鹽是加工而成的“粗鹽”。檢測發現,竹鹽符合“低鈉”的標準,與幾乎不含鉀的普通精鹽相比,鉀元素含量多了不少,能達到總礦物質重量的25%以上,適宜“三高”患者食用,但其價格可比上文提到的普通低鈉鹽高多了,不太實惠。

另外,近年來,有關竹鹽功效的說法越來越多,比如排毒、減肥、抗氧化等。目前,相關動物研究太過初步,只能提供一些猜想,遠沒達到進入人類實驗的程度,也不被任何一個國家的主管機構認可。如為了減肥,每天早上喝杯竹鹽水,只會因攝入過多鹽而增加患高血壓的風險。

至於玫瑰鹽,它是岩鹽的一種,主要來自巴基斯坦的鹽礦,因含有較多鐵元素和其他礦物質而呈粉紅色,故被叫作玫瑰鹽。市面上的商品玫瑰鹽沒有經過精製,保留了礦物質和顏色,也保留了較大的顆粒形態,是一種粗鹽。

玫瑰鹽含鎂元素,鎂對控制血壓、平緩情緒和強健骨骼牙齒均有益處,其中的氯化鎂略帶苦味,能給鹽增加風味。玫瑰鹽雖含鐵元素,但一天吃6克,只能獲得約2毫克鐵,和女性一天所需20毫克鐵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不能作為膳食補鐵主要來源。

同時,其中鐵的吸收利用率未經測定,暫時無法評價。玫瑰鹽中還含少量鉀元素和鈣元素,但含量較少,對人體補鉀、補鈣起不到明顯作用,並無實際意義。

總之,玫瑰鹽是種新奇的調味品,風味和長相或許很特別,但在健康和營養方面,沒有出眾之處。而且,玫瑰鹽沒經過碘強化,用它替代精鹽有造成碘缺乏的風險。

其實,國內市場中的食鹽種類並不算多,在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大超市,可能看到近百種食鹽。它們含不同微量元素,顏色各異,價格往往也很昂貴。但價格高低並不一定反映食物營養價值的高低,以玫瑰鹽為例,稀罕和炒概念才是其昂貴的原因,人們需要理性認識。

概括來說,鹽的作用主要就是提供鹹味,無論含什麼微量元素,每天都要控制在6克之內。多數人體所需礦物質可從飲食中獲得,靠吃粗鹽補充既無必要也沒多少效果。

買不買高價鹽要看經濟能力和消費目的,未經精製的海鹽等食鹽具有不同的風味,出於烹飪需要可以選擇,但應明白風味和健康無關。不過,人們如果因為花樣鹽價格高昂,而減少烹調中鹽的用量,或許是件好事。▲(作者:健康行者,轉載請告知)

花樣鹽營養未必更高

逛超市時,人們在貨架上能看到各種名稱的食鹽,比如井鹽、湖鹽、海鹽、岩鹽,還有粗鹽、竹鹽、玫瑰鹽等,概念、噱頭錯綜複雜。一些鹽往往因為價格較高,而被消費者理所當然地認為是“高檔鹽”,甚至迷信它們的保健價值。

按制鹽原料的來源來分,食鹽一般分為井鹽、湖鹽、海鹽、岩鹽等。

通過打井抽取地下鹵水(天然形成或鹽礦注水後生成)製成的鹽叫井鹽;由海水蒸發結晶生產的鹽是海鹽;從鹽湖中直接采出來的鹽,和以鹽湖鹵水為原料在鹽田中曬制而成的鹽,稱為湖鹽;太陽曬乾海水後產生的海鹽,經上億年地質擠壓和地下高溫作用形成的“鹽化石”,叫做岩鹽。

按純化純度來分,食鹽還可分為粗鹽和細鹽。粗鹽未經純化,雜質多、顆粒大,而細鹽經過純化,雜質少、顆粒小。所謂的雜質主要是些礦物質,也正是因此,粗鹽比細鹽含有更多的鎂、鉀、鈣等。

對很多消費者來說,只知道食鹽這個大的概念,並不清楚還有那麼多劃分,所以一看到包裝上印有井鹽、湖鹽、海鹽、岩鹽的宣傳便一廂情願地認為是新產品。其實,井鹽、湖鹽、海鹽、岩鹽只是表示來源,古已有之,如今企業強調來源主要作為行銷噱頭,對消費者並無實質意義。目前,大多數中國人吃的是加碘細鹽,可能來自海鹽或井鹽。

竹鹽的加工方式稍顯特別:將食鹽裝入竹筒中,兩端用黃土封口,再以松枝為燃料,經1000℃~1300℃高溫煆燒,最後得到的固體粉末就是竹鹽。經過煉製,竹筒和黃土中的礦物質便會進入食鹽,因此可以說竹鹽是加工而成的“粗鹽”。檢測發現,竹鹽符合“低鈉”的標準,與幾乎不含鉀的普通精鹽相比,鉀元素含量多了不少,能達到總礦物質重量的25%以上,適宜“三高”患者食用,但其價格可比上文提到的普通低鈉鹽高多了,不太實惠。

另外,近年來,有關竹鹽功效的說法越來越多,比如排毒、減肥、抗氧化等。目前,相關動物研究太過初步,只能提供一些猜想,遠沒達到進入人類實驗的程度,也不被任何一個國家的主管機構認可。如為了減肥,每天早上喝杯竹鹽水,只會因攝入過多鹽而增加患高血壓的風險。

至於玫瑰鹽,它是岩鹽的一種,主要來自巴基斯坦的鹽礦,因含有較多鐵元素和其他礦物質而呈粉紅色,故被叫作玫瑰鹽。市面上的商品玫瑰鹽沒有經過精製,保留了礦物質和顏色,也保留了較大的顆粒形態,是一種粗鹽。

玫瑰鹽含鎂元素,鎂對控制血壓、平緩情緒和強健骨骼牙齒均有益處,其中的氯化鎂略帶苦味,能給鹽增加風味。玫瑰鹽雖含鐵元素,但一天吃6克,只能獲得約2毫克鐵,和女性一天所需20毫克鐵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不能作為膳食補鐵主要來源。

同時,其中鐵的吸收利用率未經測定,暫時無法評價。玫瑰鹽中還含少量鉀元素和鈣元素,但含量較少,對人體補鉀、補鈣起不到明顯作用,並無實際意義。

總之,玫瑰鹽是種新奇的調味品,風味和長相或許很特別,但在健康和營養方面,沒有出眾之處。而且,玫瑰鹽沒經過碘強化,用它替代精鹽有造成碘缺乏的風險。

其實,國內市場中的食鹽種類並不算多,在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大超市,可能看到近百種食鹽。它們含不同微量元素,顏色各異,價格往往也很昂貴。但價格高低並不一定反映食物營養價值的高低,以玫瑰鹽為例,稀罕和炒概念才是其昂貴的原因,人們需要理性認識。

概括來說,鹽的作用主要就是提供鹹味,無論含什麼微量元素,每天都要控制在6克之內。多數人體所需礦物質可從飲食中獲得,靠吃粗鹽補充既無必要也沒多少效果。

買不買高價鹽要看經濟能力和消費目的,未經精製的海鹽等食鹽具有不同的風味,出於烹飪需要可以選擇,但應明白風味和健康無關。不過,人們如果因為花樣鹽價格高昂,而減少烹調中鹽的用量,或許是件好事。▲(作者:健康行者,轉載請告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