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拒絕被“啃老”,請一定讓孩子學會選擇然後負責

近日, 新修訂的《廣東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正式施行。

該條例禁止強行索取、克扣老年人財物, 明確老年人有權拒絕“啃老”, 禁止老年人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侵佔、擅自處分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侵害老年人財產權益, 構成犯罪的, 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在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下, 一對夫婦只有一個孩子, 因此也就有了父母往往過於呵護, 甚至溺愛自己的兒女的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 極有可能養出一群“啃老族”。

“啃老族”(NEET)這個詞首先出現在日本, 指的是即不就業、不升學、不進修的15〜34歲的年輕人。

這些人長期在父母的細心照顧下長大,

到該進入社會的時候, 卻完全沒有作決定的能力與勇氣, 更不肯面對由校園走入社會的挑戰。

他們通常缺乏自信, 人際關係孤立, 或是一旦在職場中受挫就不願再嘗試。

“啃老族”背後是家長價值觀錯位

在我國, 很多家長省吃儉用並不是為了自己,

而是為了兒女甚至是隔輩人, 而年輕人的感恩心理也極大缺失, 認為父母為自己提供無償的幫助是天經地義的。

家長要摒除“父母掙錢都是為子女”、“父母辛苦是應該的, 只要孩子開心”、“兒女不能考個好大學或找到好工作, 父母就沒面子”等想法, 鼓勵子女成人後的經濟獨立和生活自理, 這也是每一個人成長的重要過程。

父母的過度呵護, 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作決定, 是養出“啃老族”的主因。

父母不放手, 孩子不放膽, 他們錯過了人生關鍵的“試誤”時期, 結果就是年紀已經不小, 心理卻仍在少兒階段徘徊。

他們居家的時間越久, 競爭力就越弱, 如此惡性循環, 他們就會成為個人、家庭甚至是社會的沉重負擔。

讓孩子清楚自己的選擇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羅伯特·愛普斯坦在《在每位青少年中再發現成人》這本書中建議父母:“想要培育出負責又快樂的青少年, 就必須將他們當作成人看待。 ”

他強調, 每個青少年都有成人的特質, 父母必須主動給予他們成人般的權利與義務,

這樣才能夠促進他們的成熟。

如果孩子清楚自己的選擇, 而且堅持要做, 那麼即使有風險, 父母也必須尊重, 並讓他們承擔後果。 對父母來說, 我們必須有這樣的自覺:雖然你能給的很多, 但也就只能給到這麼多。

身邊朋友的例子讓我印象深刻, 分享給大家:

朋友告訴我她兒子上初中時, 學校就在她們家附近。 不過一個學期之後, 她們搬家了, 離兒子原來就讀的學校很遠, 反而靠近一所升學率相當不錯的中學。

於是朋友跟兒子商量, 希望他能夠轉學到新的中學就讀, 但兒子卻很反對, 因為他捨不得已經認識的同學。

於是她告訴兒子:“從新家騎自行車到舊學校大概要30分鐘的時間, 而且會經過幾條大馬路,

路上很危險, 但你必須自己騎車, 因為我沒有辦法接送你上下學。 相反的, 如果你轉學, 你只要走3分鐘就到學校了。 ”

但她兒子下定決心, 堅持選擇不轉學, 每天騎車上學。 這是他作出的選擇, 他也對此負責。 三年過去後, 他考上了一所很好的高中, 就在她們新家的附近。

在兒子上初中的這三年中, 朋友的心情時常會因天氣的變化而變化。 天氣不好時心疼兒子自己騎那麼久的車上學;平日也心疼他很早就出門, 比別人晚回家;甚至時常會擔心他在路上的交通安全。

然而她也發現, 經過這三年, 兒子變得獨立了, 懂得了對事情負責, 養成了早睡早起的習慣, 遇到問題也能獨自解決。 有一次家附近發了大水, 地下通道裡由於積水無法通過, 兒子就扛起自行車涉水而過。

要逐步放手,而不是所有的事情一下子都不管

不過父母也要注意,讓孩子作選擇時,要逐步放手,而不是所有的事情一下子都不管。

就像《聖經》中描述的,老鷹教導小鷹飛翔,先是拆掉鳥巢最細緻的底層,露出尖利的枝丫與荊棘,接下來才是驅趕小鷹離巢飛翔。我們要和孩子共同討論制訂階段性的目標,等到出現一些成績,孩子有自信心後,再確定下一個目標。

在古代,父母為女兒纏足,從不管她怎麼痛、怎麼叫,因為他們相信,這樣女兒將來才可以嫁到好人家。

而現在做父母的,表面上不為孩子裹小腳,但心裡面卻拼命為子女裹小腳。我們不要為子女裹小腳,因為子女不是父母的“家產”,父母只是忠心善良的好“管家”,孩子是我們精心培育的樹苗,我們只能灌溉、施肥、除草,至於這棵樹要結什麼果,那是他的選擇,也是他的責任。

谷歌前中國區總裁李開複在《給學生家長的一封信》中,提到如何培養自主獨立的孩子時,引用了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話說:“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路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裡,人們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

李開複講述了谷歌的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裡·佩奇的故事。他們接受電視臺的採訪時,記者問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哪一所學校。

他們並沒有回答斯坦福大學或密西根大學,而是“蒙特梭利小學”,因為在那裡,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的道理。

這樣積極的教育方式賦予了他們勇於嘗試、積極自主、自我驅動的習慣,幫助他們獲得了成功。

文章部分內容整理自

《創造孩子生命中的彩虹》

作者:陳進隆 謝慧燕

兒子就扛起自行車涉水而過。

要逐步放手,而不是所有的事情一下子都不管

不過父母也要注意,讓孩子作選擇時,要逐步放手,而不是所有的事情一下子都不管。

就像《聖經》中描述的,老鷹教導小鷹飛翔,先是拆掉鳥巢最細緻的底層,露出尖利的枝丫與荊棘,接下來才是驅趕小鷹離巢飛翔。我們要和孩子共同討論制訂階段性的目標,等到出現一些成績,孩子有自信心後,再確定下一個目標。

在古代,父母為女兒纏足,從不管她怎麼痛、怎麼叫,因為他們相信,這樣女兒將來才可以嫁到好人家。

而現在做父母的,表面上不為孩子裹小腳,但心裡面卻拼命為子女裹小腳。我們不要為子女裹小腳,因為子女不是父母的“家產”,父母只是忠心善良的好“管家”,孩子是我們精心培育的樹苗,我們只能灌溉、施肥、除草,至於這棵樹要結什麼果,那是他的選擇,也是他的責任。

谷歌前中國區總裁李開複在《給學生家長的一封信》中,提到如何培養自主獨立的孩子時,引用了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話說:“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路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裡,人們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

李開複講述了谷歌的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裡·佩奇的故事。他們接受電視臺的採訪時,記者問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哪一所學校。

他們並沒有回答斯坦福大學或密西根大學,而是“蒙特梭利小學”,因為在那裡,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的道理。

這樣積極的教育方式賦予了他們勇於嘗試、積極自主、自我驅動的習慣,幫助他們獲得了成功。

文章部分內容整理自

《創造孩子生命中的彩虹》

作者:陳進隆 謝慧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