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法官媽媽”感化上千名少年犯:出獄後無一重新犯罪 30多人考上大學

一位基層女法官, 在2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審判了上千名失足少年。

然而, 這群身處迷途的少年非但沒有絲毫記恨, 反而送給她一個世界上最神聖、最摯愛的稱呼——“媽媽”!

執法如山, 卻又慈愛似母。

懲惡揚善, 更救人於水火。

她以法律的正義和人性的光輝, 點亮失足少年的心燈, 在他們的人生岔路口指引方向。 經她悉心幫教過的上千名少年犯, 出獄後無一重新犯罪, 還有30多人考上大學。

她, 就是被眾多少年犯稱為“法官媽媽”的陳海儀, 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審判庭庭長。

↑陳海儀法官在廣東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對失足少年君君

柔情慈母

“問題少年”多來自“問題家庭”。 除了幫教孩子, 還要耐心和家長溝通, 修復“受傷”的親子關係。 久而久之, 陳海儀就如同家庭的一員

英國哲學家、法學家法蘭西斯·培根有一句名言:“以無情的目光論事, 以慈悲的目光看人。

”法官的理性, 母親的慈悲, 成為陳海儀審理未成年人案件時立在心裡的兩大尺規。

陳海儀深知, 親情缺失, 是“問題少年”內心最深的傷痛。

花瓣重重疊疊, 鮮豔欲滴, 枝葉橫斜交錯, 生機盎然。 這幅呼之欲出的工筆牡丹圖, 是陳海儀最寶貝的禮物。 作者是一名特殊的未成年人被告——聾啞女孩小晴。

12年前, 第一次見到小晴時, 陳海儀是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法院少年審判合議庭法官。

起訴書上, 被告人的姓名是“無名氏”, 從公安拘留、移交起訴到庭審, 無論怎樣勸導, 始終不肯透露一點資訊, 一雙會說話的大眼睛, 警惕地打量著四周。

“這個孩子把自己完全封閉起來, 一定經歷過不為人知的痛苦。 ”在此之前, 陳海儀得知火車站有一個聾啞女孩盜竊團夥,

考慮到以後要面對這個特殊群體, 特意報班學了半年手語。

然而, 第一次庭審出師不利。 她發現, 走進這些孩子的內心世界, 靠自己這點手語遠遠不夠。 她買了髮卡、衣服、零食, 帶了一位專業的手語老師, 來到看守所提審小晴。

陳海儀和手語老師一起幫小晴換上新衣服, 一左一右地坐在她身邊。 年紀稍長的手語老師像媽媽一樣把她攬在懷裡。 兩人一同給她梳頭, 一遍遍用手語安慰她, “不要害怕, 我們會幫助你”。

終於, 小晴緩緩地用手語說出自己的名字, 並吐露了自己的經歷。 原來, 她家在瀋陽, 還有一個弟弟。 由於弟弟是健全人, 敏感脆弱的小晴一直覺得父母把愛傾注在弟弟身上, 對她漠不關心。

15歲那年, 小晴的男朋友偷偷把她帶到廣州,

教唆她在火車站偷竊。 小晴把男朋友當作世上唯一的依靠, 對他言聽計從, 甚至還為他流過產。 男朋友教她, 如果被抓住, 什麼都別說, 員警一看是聾啞人又未成年就沒法處置。

陳海儀聯繫瀋陽公安部門, 輾轉找到小晴父母。 第二次開庭時, 已經多年沒有女兒音訊的小晴父母終於見到女兒, 悔恨和心疼讓他們撲通一下跪在地上失聲痛哭, 重新回到父母懷抱的小晴也哭成了淚人。

由於小晴是被教唆盜竊, 依法可以從輕處理, 陳海儀做出了拘役的判決, 小晴被家人帶回了瀋陽。 陳海儀仍不時寫信, 勸小晴父母多把精力放在女兒身上, 鼓勵小晴重新開始。

苦心不負。 兩年後的一天, 陳海儀突然接到小晴父母的電話,

說小晴考上了東北一所特殊教育學院。

“這是我當法官以來最有成就感的一次。 看到一個個孩子重新振作起來, 我就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動力。 ”

“問題少年”多來自“問題家庭”。 除了幫教孩子, 陳海儀還要耐心和家長溝通, 修復“受傷”的親子關係。 久而久之, 陳海儀就如同家庭裡的一員, 遇到困難時大家總能想起她。

自幼喪母的阿朗出獄後找不到工作, 經常和父親吵架。 是陳海儀出面調解他和父親之間的小糾紛, 還為他“拍拖”出謀劃策……

阿朗說:“她的笑容, 像照進高牆裡的一道陽光, 讓我想起去世多年的母親。 只有她沒有嫌棄我, 讓我感受到沒有被社會上的人全部放棄, 是她讓我心裡有了溫暖。 ”

44歲的陳海儀自己也是一個母親。 面對失足少年時,她總是忍不住想起自己的孩子。“本該是天真無邪的年紀,卻垂頭喪氣地坐在那裡,我覺得揪心。要是能把他們救下來該多好,我總是忍不住這樣想。”

“最難忘的是一位母親的手。為兒女奔波勞作粗糙的手,死死地抓住我,跪在地上為兒子求情,那雙手的質感我一輩子忘不掉,她的兒子要是能握住這雙手,就會明白多麼對不起自己的母親。”說起這些,陳海儀聲音微微顫抖。

在她的法庭上,許多妻離子散、瀕臨破裂的家庭“破鏡重圓”。這背後,是她不遺餘力地付出,讓離散的親人重新回到孩子們身邊。

在去廣東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路上,陳海儀自然而然地聊起她的“孩子們”:“小偉很倔強,要多談他爸爸和奶奶,他是留守兒童,奶奶一手帶大,感情很深,同時又很在意爸爸對他的看法;小馬性格很內向,但你要和他聊姐姐,聊他的女朋友,他的話就多起來了……”

陳海儀的老同事、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法院少年審判庭副庭長劉陽說,過去案子裡有許多“無名氏”,有的是家長找不到了,有的是孩子心裡害怕,不願讓父母知道。陳海儀經常捧著一大摞卷宗打電話,靠自己問出來的蛛絲馬跡去找。

曾經陪陳海儀一起找過未成年被告人父母的人民陪審員姚濱說:“有時候打電話給孩子的父母,他們愛理不理,我多少會有些氣餒。陳法官卻總是平心靜氣地跟他們談。到開庭時,看到孩子與父母相見,失聲痛哭,承認錯誤,我很受觸動,再做庭前社會調查、通知開庭這些工作,我也會想方設法找到他們的父母。”

↑今年5月,陳海儀在審理一起未成年人連環盜竊案時,對未成年被告人小偉(化名)進行心理疏導。(法院通

燃燈者

法律是罰罪利器,更是勸善婆心。“因為堅信人性的美好,才能穿越黑暗看到對方心底的真與善。挽救孩子就是我的使命”

有人說,法官的職責是判案,為何要做這些“分外之事”?還有人質疑陳海儀“究竟是法官還是居委會大媽”?

陳海儀有自己的理解。

法律是罰罪利器,更是勸善婆心。“因為堅信人性的美好,才能穿越黑暗看到對方心底的真與善。挽救孩子就是我的使命。”陳海儀說。

失足少年君君是陳海儀幫教時間最長的一個,至今已近6年。在決定判處君君有期徒刑10年時,陳海儀就做好準備,要用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化解她心中的怨念。

君君14歲那年,因父母在外打工,借住在叔叔家。由於輟學在家,每天做家務,又得不到家人關愛,心生怨恨的君君殺死了堂弟,以此洩憤。

根據刑法,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殺人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考慮到君君犯罪時未成年,能認罪悔罪,民事賠償亦達成和解,法院對其從輕處罰,判處有期徒刑10年。

陳海儀和君君之間有個默契,每年要送君君一個筆記本,並附上一段寄語。

君君最喜歡其中一個講述擁抱的本子,插畫上的小女孩敞開懷抱,擁抱喜歡的兔子,也會放下恐懼,擁抱兇猛的獅子……陳海儀在這個本子上寫下的寄語是“直面錯誤的過去 擁抱美好的未來 寬以待人 放開懷抱”。

↑陳海儀法官在廣東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對失足少年君君(化名)進行幫教(8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嘉樂攝

君君說,是陳法官讓我認識到從前多麼愚昧、多麼荒唐,我應該為犯下的罪錯承擔責任。這些年,我給她寫的信比給自己的家人還多,是她教會我理解、體諒別人,懂得珍惜。

在廣東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隔著一張課桌,兩人面對面地坐著,像師生在談心。

“聽說你報了大學自考,已經通過9門考試,再考幾門就可以拿到自考文憑了,你真棒,我為你高興。”陳海儀明朗的笑容,溫暖著君君的心。

君君不好意思地笑了,露出兩枚可愛的小虎牙。“不算什麼,還有幾門總是考不過……”

“沒關係,告訴我哪些科目沒過,下次來給你帶參考書。這些理論課比較抽象,我大學時也學得很吃力。”陳海儀鼓勵她。

來之前,她給管教和君君媽分別打了電話,得知君君日夜苦學英語,不得其法,陳海儀找兒子當參謀,給君君買了參考書。在扉頁上,陳海儀用娟秀的字體寫下一段話:“多寫多練,勤思苦學,必成器”。這是她一直以來對君君的期望。

“陳法官工作很忙,還抽時間看我。有時過來開會,也會托管教給我送書本。我們經常通信,收到她給我畫的畫,心裡很感激,這麼多年她一直陪著我成長。”君君忍不住掉下眼淚,哽咽地說:“她是我人生道路上最好最好的老師。”

經常跟陳海儀合作的人民陪審員謝廣敏說,陳海儀審案總是比別人“囉唆”,審判之外還要苦口婆心地幫教,比審其他案件至少多付出兩三倍的精力。這樣對孩子好。

綽號“講姐”(粵語“港姐”的諧音)的陳海儀,不光喜歡跟同事“講案子”,分享判例,還喜歡跟失足少年講道理,相信自己能夠喚醒人性中不曾泯滅的真與善。

“男孩子不能說多了,你們不喜歡我嘮叨,我兒子就是這樣。”可一轉身的工夫,她又忍不住對失足男孩嘮叨:“一定要把煙戒掉,聽到沒有,要學會控制自己,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打開陳海儀辦公室的抽屜,一摞摞色彩斑斕的信紙,多數是失足少年在高牆內寫給她的信。信中傾訴煩惱,分享喜悅,講述獄中生活的點點滴滴。

不管工作多忙,陳海儀都會抽時間給他們回信,有時是“講姐”本色,講講人生道理;有時讓兒子一起動手,製作手工精美的明信片。

少年犯阿豪順利完成學業,在一家公司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直到接受記者採訪,他才得知,當年自己能回到學校,全靠陳海儀。

為了讓判了緩刑的阿豪回校讀書,陳海儀跑去阿豪原來的學校找校長,連吃了五次“閉門羹”。

“你能保證他不搗亂、不干擾同學學習嗎?你能保證其他家長不投訴嗎?你能保證他不再犯罪嗎?”面對校長連珠炮似的質問,陳海儀心裡很不是滋味。

“實在不行就算了,這孩子根本不是讀書的料。”連阿豪的父親也洩氣了。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一個教育工作者怎麼能歧視人呢?”她按捺住心中火氣,拿出未成年人保護法,一條接一條跟校長普法、說理。

“我保證,會對這個孩子跟蹤幫教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您可以隨時找我。”陳海儀的話擲地有聲,校長終於接納了阿豪。

像阿豪一樣,越來越多的失足少年在陳海儀幫助下走出迷茫,重新校正人生方向。他們當中有300多人升入高中、中職院校,30多人考入大學。

在陳海儀心底裡,隱藏著一個秘密,永遠不會忘記,自己也曾是許多人眼中的“調皮鬼”。

“小學三年級之前我調皮搗蛋,成績特別爛,幾乎所有老師都不管我了,只有一位老師耐心教我,給我展現自己的機會。這位老師永遠在我腦海裡。”陳海儀說。

“孩子就像一株幼苗,需要澆水施肥,修剪枝葉,靜待花開。當覺醒時,小苗已經開出美麗的春天。”陳海儀說,這是自己的老師曾經說過的話,也支持自己善待每一個失足少年。

她心中回蕩著一首詩,這是失足少年君君寫給她的。

但陳海儀覺得,這也是自己想寫給那位小學老師的:

“以春天的名義,您

叫醒了種子的冬眠;

您堅定地宣告,

儘管現在我不完美,

但我的未來必定姹紫嫣紅……”

面對失足少年時,她總是忍不住想起自己的孩子。“本該是天真無邪的年紀,卻垂頭喪氣地坐在那裡,我覺得揪心。要是能把他們救下來該多好,我總是忍不住這樣想。”

“最難忘的是一位母親的手。為兒女奔波勞作粗糙的手,死死地抓住我,跪在地上為兒子求情,那雙手的質感我一輩子忘不掉,她的兒子要是能握住這雙手,就會明白多麼對不起自己的母親。”說起這些,陳海儀聲音微微顫抖。

在她的法庭上,許多妻離子散、瀕臨破裂的家庭“破鏡重圓”。這背後,是她不遺餘力地付出,讓離散的親人重新回到孩子們身邊。

在去廣東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路上,陳海儀自然而然地聊起她的“孩子們”:“小偉很倔強,要多談他爸爸和奶奶,他是留守兒童,奶奶一手帶大,感情很深,同時又很在意爸爸對他的看法;小馬性格很內向,但你要和他聊姐姐,聊他的女朋友,他的話就多起來了……”

陳海儀的老同事、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法院少年審判庭副庭長劉陽說,過去案子裡有許多“無名氏”,有的是家長找不到了,有的是孩子心裡害怕,不願讓父母知道。陳海儀經常捧著一大摞卷宗打電話,靠自己問出來的蛛絲馬跡去找。

曾經陪陳海儀一起找過未成年被告人父母的人民陪審員姚濱說:“有時候打電話給孩子的父母,他們愛理不理,我多少會有些氣餒。陳法官卻總是平心靜氣地跟他們談。到開庭時,看到孩子與父母相見,失聲痛哭,承認錯誤,我很受觸動,再做庭前社會調查、通知開庭這些工作,我也會想方設法找到他們的父母。”

↑今年5月,陳海儀在審理一起未成年人連環盜竊案時,對未成年被告人小偉(化名)進行心理疏導。(法院通

燃燈者

法律是罰罪利器,更是勸善婆心。“因為堅信人性的美好,才能穿越黑暗看到對方心底的真與善。挽救孩子就是我的使命”

有人說,法官的職責是判案,為何要做這些“分外之事”?還有人質疑陳海儀“究竟是法官還是居委會大媽”?

陳海儀有自己的理解。

法律是罰罪利器,更是勸善婆心。“因為堅信人性的美好,才能穿越黑暗看到對方心底的真與善。挽救孩子就是我的使命。”陳海儀說。

失足少年君君是陳海儀幫教時間最長的一個,至今已近6年。在決定判處君君有期徒刑10年時,陳海儀就做好準備,要用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化解她心中的怨念。

君君14歲那年,因父母在外打工,借住在叔叔家。由於輟學在家,每天做家務,又得不到家人關愛,心生怨恨的君君殺死了堂弟,以此洩憤。

根據刑法,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殺人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考慮到君君犯罪時未成年,能認罪悔罪,民事賠償亦達成和解,法院對其從輕處罰,判處有期徒刑10年。

陳海儀和君君之間有個默契,每年要送君君一個筆記本,並附上一段寄語。

君君最喜歡其中一個講述擁抱的本子,插畫上的小女孩敞開懷抱,擁抱喜歡的兔子,也會放下恐懼,擁抱兇猛的獅子……陳海儀在這個本子上寫下的寄語是“直面錯誤的過去 擁抱美好的未來 寬以待人 放開懷抱”。

↑陳海儀法官在廣東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對失足少年君君(化名)進行幫教(8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嘉樂攝

君君說,是陳法官讓我認識到從前多麼愚昧、多麼荒唐,我應該為犯下的罪錯承擔責任。這些年,我給她寫的信比給自己的家人還多,是她教會我理解、體諒別人,懂得珍惜。

在廣東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隔著一張課桌,兩人面對面地坐著,像師生在談心。

“聽說你報了大學自考,已經通過9門考試,再考幾門就可以拿到自考文憑了,你真棒,我為你高興。”陳海儀明朗的笑容,溫暖著君君的心。

君君不好意思地笑了,露出兩枚可愛的小虎牙。“不算什麼,還有幾門總是考不過……”

“沒關係,告訴我哪些科目沒過,下次來給你帶參考書。這些理論課比較抽象,我大學時也學得很吃力。”陳海儀鼓勵她。

來之前,她給管教和君君媽分別打了電話,得知君君日夜苦學英語,不得其法,陳海儀找兒子當參謀,給君君買了參考書。在扉頁上,陳海儀用娟秀的字體寫下一段話:“多寫多練,勤思苦學,必成器”。這是她一直以來對君君的期望。

“陳法官工作很忙,還抽時間看我。有時過來開會,也會托管教給我送書本。我們經常通信,收到她給我畫的畫,心裡很感激,這麼多年她一直陪著我成長。”君君忍不住掉下眼淚,哽咽地說:“她是我人生道路上最好最好的老師。”

經常跟陳海儀合作的人民陪審員謝廣敏說,陳海儀審案總是比別人“囉唆”,審判之外還要苦口婆心地幫教,比審其他案件至少多付出兩三倍的精力。這樣對孩子好。

綽號“講姐”(粵語“港姐”的諧音)的陳海儀,不光喜歡跟同事“講案子”,分享判例,還喜歡跟失足少年講道理,相信自己能夠喚醒人性中不曾泯滅的真與善。

“男孩子不能說多了,你們不喜歡我嘮叨,我兒子就是這樣。”可一轉身的工夫,她又忍不住對失足男孩嘮叨:“一定要把煙戒掉,聽到沒有,要學會控制自己,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打開陳海儀辦公室的抽屜,一摞摞色彩斑斕的信紙,多數是失足少年在高牆內寫給她的信。信中傾訴煩惱,分享喜悅,講述獄中生活的點點滴滴。

不管工作多忙,陳海儀都會抽時間給他們回信,有時是“講姐”本色,講講人生道理;有時讓兒子一起動手,製作手工精美的明信片。

少年犯阿豪順利完成學業,在一家公司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直到接受記者採訪,他才得知,當年自己能回到學校,全靠陳海儀。

為了讓判了緩刑的阿豪回校讀書,陳海儀跑去阿豪原來的學校找校長,連吃了五次“閉門羹”。

“你能保證他不搗亂、不干擾同學學習嗎?你能保證其他家長不投訴嗎?你能保證他不再犯罪嗎?”面對校長連珠炮似的質問,陳海儀心裡很不是滋味。

“實在不行就算了,這孩子根本不是讀書的料。”連阿豪的父親也洩氣了。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一個教育工作者怎麼能歧視人呢?”她按捺住心中火氣,拿出未成年人保護法,一條接一條跟校長普法、說理。

“我保證,會對這個孩子跟蹤幫教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您可以隨時找我。”陳海儀的話擲地有聲,校長終於接納了阿豪。

像阿豪一樣,越來越多的失足少年在陳海儀幫助下走出迷茫,重新校正人生方向。他們當中有300多人升入高中、中職院校,30多人考入大學。

在陳海儀心底裡,隱藏著一個秘密,永遠不會忘記,自己也曾是許多人眼中的“調皮鬼”。

“小學三年級之前我調皮搗蛋,成績特別爛,幾乎所有老師都不管我了,只有一位老師耐心教我,給我展現自己的機會。這位老師永遠在我腦海裡。”陳海儀說。

“孩子就像一株幼苗,需要澆水施肥,修剪枝葉,靜待花開。當覺醒時,小苗已經開出美麗的春天。”陳海儀說,這是自己的老師曾經說過的話,也支持自己善待每一個失足少年。

她心中回蕩著一首詩,這是失足少年君君寫給她的。

但陳海儀覺得,這也是自己想寫給那位小學老師的:

“以春天的名義,您

叫醒了種子的冬眠;

您堅定地宣告,

儘管現在我不完美,

但我的未來必定姹紫嫣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