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粵港民營三十年》序:日月入懷,在錦瑟華年……

第一腦原創 作者:李宜航

一家好的媒體, 就是要與歷史同源, 與社會同構, 與時代共進。

“沒有思想, 再漂亮的語句也全無用處”;沒有與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

再堂皇的媒體也不過徒具其表。

從這個意義上說, 《民營經濟報》及其改刊前的《粵港資訊日報》, 朝乾夕惕, 圓木警枕, 是做了極大努力的。 它既是時代的寵兒、驕子、幸運者, 也是社會的記錄員、推動者、守望人——它始終以日月入懷、不避斧鉞的姿態, 參與到時代變革、轉型、發展的宏大敘事裡, 鏃礪括羽, 鑽堅仰高……我們編撰《粵港民營三十年》一書, 就是要採擷這兩份報紙的新聞精品, 彙聚其所記錄的時代印痕, 重現其激情燃燒的歲月, 彰顯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輝煌成就。

一句話:生於偉大時代, 興於偉大時代, 改革於偉大時代, 融合轉型於偉大時代!

翻閱, 翻閱這兩份有血緣關係的經濟大報30多年來的經典華章,

我想到了“追懷”與“珍視”這兩個關鍵字。 追懷, 是致敬《粵港資訊日報》;珍視, 則屬於《民營經濟報》。 我們用“追懷”與“珍視”, 來感恩這瑰意琦行的兩份報紙, 感恩這並心同力的兩代報人, 感恩這地闊天長的好時代。

我們追懷《粵港資訊日報》, 是因為它的誕生, 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大事業不期而遇。

上世紀八十年代, 是一段註定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深刻記憶的時光。 曙光升騰, 東風借力, 江河彙聚, 南北蓄勢以競發……中國社會進入了思想解放、經濟振興的好時期。

斯時, 1985年, 在中國傳媒業, 在北方和南方, 有兩件盛事值得銘記。

在北方, 《中國美術報》、《美術思潮》創刊, 《江蘇畫刊》全新改版, “兩刊一報”以全新的視野、銳達的觀念推動了新潮美術, 在中國藝術界鼎鐺有耳。

在南方, 廣州同時誕生了兩份新興的經濟媒體, 一份《粵港資訊報》(後來發展為《粵港資訊日報》), 一份《資訊時報》。 這兩份媒體與中國市場經濟改革風雲際會, 以“鼎新革故, 陶熔鼓鑄”而電照風行, 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進步的重要媒體力量。

《粵港資訊報》由省經委、羊城晚報社、粵海集團主辦。 它紮根於粵港, 著眼於資訊, 旨在當好“經濟建設的助手, 資訊社會的先聲”。

回看, 它的面世是多麼的生逢其時——“資訊是一種財富”、“掌握資訊、運用資訊, 對於肩負推進改革重任的廣東和企業來說, 尤其重要”;它從誕生之日起就是那麼的任重道悠——“廣東臨近港澳, 對外管道多, 交往容易, 資訊靈敏, 學會利用這個資訊優勢, 對加速發展廣東的經濟建設,

提高廣東的企業在市場和新技術革命這兩個挑戰中的競爭能力, 十分重要”、“要出色地當好決策者的參謀、企業的良友、消費者的嚮導, 為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振興經濟, 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粵港資訊報》創刊後, 僅用了5年的時間就走了三大步, 完成了從週報, 週三報到日報的飛躍, 在中國經濟界一紙風行。

那個年代, 這一份報紙, 讓我們至今心馳神往!

我們追懷《粵港資訊日報》, 是因為它的發展, 與中國社會的重大轉型相伴而行, 一度成為中國經濟潮汐的瞭望哨。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 中國社會面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重大轉型, 市場經濟姓“社”姓“資”的討論甚囂塵上。

就在這樣的時間節點, 《粵港資訊報》迎來了它創刊後的第一次爆發。

1991年10月, 已升格為日報的《粵港資訊日報》策劃並發表了新華社記者田炳信和王志綱的對話《珠江三角洲啟示錄》。

這篇對話體的萬言書, 大膽反擊倒退思潮, 大力鼓吹改革開放, 在中國的思想市場上引起了轟動, 同時也創造了中國新聞界的奇跡:刊登《珠江三角洲啟示錄》的報紙當天被搶購一空, 加印10萬份, 又一搶而空。 於是, 編輯部開了報界之特例, 在10天之後於原版位將《珠江三角洲啟示錄》全文再“發表”一次, 又加印10萬份, 還是售罄。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 鄧小平發表了著名的南巡講話。 而《珠江三角洲啟示錄》, 仿佛就是冥冥之中的一篇預熱文章。 田炳信回憶說:“我當時怎麼也沒有弄明白, 兩個小記者的一篇對話錄,何以能掀起軒然大波,原來,那是無意中撞進了一個大棋盤,還擺了一顆棋子,更重要的是觸及了市場和計畫兩個敏感的名詞。”

“規定動作”到位,“自選動作”加分,“市場訊息”飽滿,“思想資訊”閃亮……一連串觀念創新的大作為,使《粵港資訊日報》在業界鋒芒初露,“北有中華工商,南有粵港資訊”之說在新聞界不脛而走。

我們追懷《粵港資訊日報》,是因為它總是胸懷天下,把廣東的事情放到全國一盤棋上去加以解讀,真實地記錄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粵港報人很清楚,《粵港資訊日報》雖然立足廣東,但必須把廣東的事情放到全國一盤棋上去加以解讀,才能高顧遐視,為自身的發展拓開廣闊的空間。

1992年,黨的十四大召開,《粵港資訊日報》不泯然於眾,率先打破地方報紙只在自己的區域內經營的不成文慣例,擠進全國性新聞報導競爭中去,派了一個5人採訪組北上,參與報導了十四大的全過程。

而《粵港資訊日報》正式以自己的整體實力在北京亮相,還是在1993年早春的全國兩會上。當時,《粵港資訊日報》派了從採編到發行成建制的大隊人馬開進北京,頗有“大打一場人民戰爭”的氣派,令全國媒體同行耳目一新。

1993年兩會戰役剛剛打完,粵港報又藉三峽工程方案通過之機,策劃了“長江萬里行”。從1993年4月26日至1993年7月15日,粵港報派出兩部塗著“《粵港資訊日報》長江萬里行”醒目標語的採訪車,從長江上游的四川成都啟動至重慶,沿江而下,水宿山行,一直到了長江尾的上海吳淞出海口。在長達1萬5千多公里的行程中,記者們以深具人文關懷的筆觸,記錄了那些即將消失的景物,以及庫區人民的喜樂與鄉愁。

這樣的新聞長征,很多,很多。

我們追懷《粵港資訊日報》,是因為它曾經探索經濟報紙轉型的路徑,為媒體行業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媒體對於人類文明史的記錄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條是報導呈現於日常地表之上的外在事物,一條是探尋沉潛於表像之下的內在倫理。前者關注社會的經濟軌跡和政治運作,後者則關注個體的日常生活與心理狀態。

怎樣沿著這兩條路徑,走近人類文明史的核心,粵港報人砥志研思,冥行擿埴。1996年,粵港報週末版《星期六》創刊(後改名為《粵港週末》),嘗試以新聞的形式全面介入社會生活,以一己之肉身,親歷種種社會變革,記錄時代浪潮之起伏跌宕。粵港報人認定,就像面對歷史拼圖,每個媒體人只要對面前的一小塊心存目想,澄神離形,終歸會拼出中國社會文明進程的一個巨大的、完整的、有意義的圖景來。

《粵港週末》創刊後若泛駕之馬,不同流俗,極受尊重。一些同行開周會時,就將《粵港週末》貼在會議室的牆上,刮摩淬勵,遷思回慮。

從每週一期的《粵港資訊報》到《粵港資訊日報》,從專注於經濟資訊傳播的專業日報到全面介入社會生活的《粵港週末》,粵港報人的探索精神、文化擔當、家國情懷,沉澱為一種寶貴的思想財富,生生不息,礪山帶河。

當世取捨,大地生榮。2004年,在經濟新聞界叱吒風雲十九年的《粵港資訊日報》,完成了它的光榮使命,順勢而變,華麗轉身。

礎潤而雨,蹈機握杼。一家媒體的蝶變,就如同一個公司的更張重構,一定是它的經營主體感受到春江水暖,遠望見竹外桃花,持重待機,應運而生的。

的確,當新世紀的曙光照亮西元二千年的早晨,中國社會的市場化改革經過高掌遠蹠之後,已全面向縱深推進,整個經濟地理也呈現出全新的格局。

一方面,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和試驗區,廣東探索出來的市場經驗與經濟模式已經從南至北漫向中華大地,而以粵港兩地經濟案例和商業經驗為主要賣點的《粵港資訊日報》,所依附的地域與市場優勢亟需重塑;另一方面,中國的民營經濟經過二十多年的風霜雨雪,已經從野蠻生長到規模經營再到蔚為大觀,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一個活躍於中國經濟版圖上的龐大的新經濟群體。

以2004年為例,私營企業占中國法人企業的60%以上,創造了中國GDP增量的約60%,解決了社會新增的非農就業人員的80%以上……

“發展是我們党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民營經濟是加快發展的重要源泉,抓民營經濟就是抓住了第一要務”。揆情審勢,順風扯帆,《粵港資訊日報》正式更名為《民營經濟報》,聚米為穀,再執鋒銳。

如今重新檢閱《民營經濟報》風雲激蕩的13年,依然心潮澎湃,無比珍視。

我們珍視《民營經濟報》,是因為它肩負著神聖的使命,為民企立言,為時代立心。

踔厲風發,星流霆擊。創刊前夕,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為《民營經濟報》題詞,寄予厚望:一定要辦好《民營經濟報》,使之成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陣地,民營企業資訊交流的平臺,民營企業家學習的良師益友。

磨礪以須,得時無怠。2004年1月8日,一份立足于民營經濟的分眾媒體《民營經濟報》,秉“讓市場瞭解民企,讓民企把握市場”之理念,在南中國橫空出世。

創刊號特刊《民營中國——中國民營經濟白皮書》,以對開100版的恢弘氣勢,全面回顧了中國民營經濟柳暗花明的發展路徑,高屋建瓴地解讀了民營經濟大潮的風雲變幻。

發刊詞《壯行民營經濟》,直言《民營經濟報》的辦報宗旨與經營方向,璧坐璣馳;頭條文章《民營大潮托起民營大報》,闡釋了報紙創辦的背景與前景,筆酣墨飽;專題策劃《廣東民營企業現狀調查》,剖析民企發展現狀,波瀾老成。

創刊如穿雲響箭,新生即振鱗奮翼。不到一年,《民營經濟報》就祖述有自,取得了跨越式的大發展:打響了報紙品牌,最高發行量達20萬份;衝破了區域局限,在北京、東北、華中、西南、西北等地設立多個新聞中心;探索了“低投入、低風險、高產出”的辦報之路,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開始雙豐收。

斬將搴旗,我武惟揚。張德江再寄望:一定要辦好《民營經濟報》,一定要立足廣東,面向全國,這樣市場才會更加廣闊,《民營經濟報》就是一份面向全國的報紙,是“中國民營經濟報”!

我們珍視《民營經濟報》,是因為它始終堅守“民營推動中國”的辦報宗旨,江河行地,如日方升。

從《粵港資訊日報》對社會領域的公共關懷,到《民營經濟報》對具體經濟形態的專業觀察,這份媒體前世與今生的新聞運作方式,也從狂飆突進轉向了深耕細作。

誠如斯言,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扶持民營企業——民營企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細胞,民營企業家是市場經濟活動的重要參加者。民營經濟是穩定經濟的重要基礎,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是金融發展的重要依託,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民營推動中國,茲事體大!

遜志時敏,春風風人。《民營經濟報》順應時代潮流,自覺地以媒體方式説明民企解決在市場實踐中遇到的難題,並在與民企共生共榮的過程中體現自身價值,進而形成在民營經濟領域不可替代的媒體優勢,正所謂“蘭言斷金,共相唇齒”。

為民營經濟服務,是金子般的事業,要用金子般的心。在《民營經濟報》上,既有可以作為民營企業家決策參考的國內外經濟要聞、重點產業情報,也有對民營企業經營有實用價值的行業新聞、財經分析,還有對民營企業家管理素養提升有益的企管知識、金融透視、藝術專題等。民營經濟報還採光剖璞,甄奇錄異,舉辦年度“中國民營經濟十大風雲人物評選”和“中國民營經濟十大新聞事件評選”,推出《民營經濟發展白皮書》。每到年末歲初,這項活動都會成為中國民營企業界翹首以待的盛典華章。

《民營經濟報》的新聞策劃,也是郢匠揮斤,因難見巧。“民企原罪”大型報導、“書記省長系列訪談”、“私產入憲”專題、“非公經濟36條出臺內情”、“民營經濟成果大檢閱”特刊等等,如一道接一道的新聞衝擊波,將民營經濟的生存背景和民營企業的真實生態推湧到中國社會的前沿,引起了公眾對民企的關心、關懷、關切,在某種程度上也推動了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

在哪裡生根,就在哪裡開花,結果……

我們珍視《民營經濟報》,是因為它總是與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大局一起脈動,總是為民營企業家鼓與呼。

“誰若是有一刹那的膽怯,也許就放走了幸運在這一刹那間對他伸出來的香餌”,大仲馬的名言被民營經濟報人深深銘記。

時光回到2012年3月8日,廣東順德大良鎮。

二十幾位廣東民營企業家的二代接班人在這裡聚會,崇論宏議,詢謀諮度。有人說,他很贊同“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不能過分看中經濟本身和技術本身,而是更要注重基礎問題,比如法律環境的建設、社會心態的培育等大環境的問題”這個觀點;又有人說:一些不正確的社會心態對我們形成了壓力,比如給我們貼上了“富二代”的標籤,認為我們就是坐吃山空、心慵意懶的那一類;更多的人講:只要有法律的保障和全社會的幫助,我們廣東民營企業家代代相傳的企業家精神就會發揚光大,而有了企業家精神,轉型升級道路上的任何困難,都難不倒我們,我們真的不願躺在富貴之中享安逸,更渴望站在父輩肩上創新績,我們要做“創業二代”!

同聲相應,吳越同舟。《民營經濟報》決定挺身而出,全文發表民企“創業二代”給省委書記的信——《勇擔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重任》,為民企加油,給“創業二代”鼓勁。3月12日,刊有此信的《民營經濟報》,由參會報導記者送給了正在北京出席全國兩會的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

3月19日,汪洋覆信《民營經濟報》。他表示,縱觀歷史,能把前輩創建的基業發展壯大者,莫不堅持“創”字當頭,以“創”為開拓局面的重要手段,以“創”為基業長青的不二法門。他鼓勵“創業二代”:創,就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通過轉型升級,切實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就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堅持守法誠信經營,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切實當好“企業公民”;就是要著眼長遠打造“百年老店”,既能仰望星空繪藍圖,又能腳踏實地幹實事。

引而申之,補苴調胹。圍繞“創業二代”,《民營經濟報》又連續召開了大型專題研討會,推出了一系列新聞述評,激發民企精神,彙聚民企能量,助推民企升級……一時之間,《民營經濟報》秀出班行,聲名遠播。

民營經濟報人篤信,為民營企業家代言,就是在播種詩和遠方……

我們珍視《民營經濟報》,是因為它曾經直面困局,一躍而起,在新的起跑線上厭難折衝。

朝升暮合,困知勉行。隨著行業藍海消失,紅海泛起,《民營經濟報》也難免倒懸之急。這一次,《民營經濟報》借助企業力量,希望藉此拔丁抽楔,弘濟時艱。

浮圖七級,重在合尖。2012年6月8日,《民營經濟報》調整了奔跑的姿態,全新改版再出發。

這一天,《民營經濟報》以122版的總量衝擊廣州媒體市場,雲集景從;這一天,《民營經濟報》附有紀念金幣,引發搶購,蔚為壯觀;這一天,《民營經濟報》調整發行策略,在全廣州的報攤全面鋪開,風檣陣馬……

在版面設置上,《民營經濟報》秉要持本,大膽採用了“日報形態、週刊化佈局”:《中國新商幫》、《創富週刊》、《微經濟週刊》、《眼球週刊》、《名流週刊》、《鮮知週刊》、《新興產業週刊》、《Hi生活週刊》、《走天下週刊》……特別是《眼球週刊》,欹嶔歷落,別出機杼,“讓你的眼睛也開始尖叫”。

歌德說:“獨創性的一個最好的標誌就在於選擇題材之後,能把它加以發揮,從而使大家承認壓根兒想不到會在這個題材裡發現那麼多東西”。《民營經濟報》這次改版就把獨家深度報導作為致勝法寶,凜凜有生氣。這裡不妨錄下改版後第二周新聞專題的剪影,或可一窺民營經濟報人的職業精神:

6月19日:再揭百歲堂銀杏茶黑幕

6月20日:這牛奶又陷“品質門”

6月21日:誰偷了我的流量?

6月25日:東莞春華電子老闆跑路 供應商被騙兩千萬

6月26日:高培真缺德 嬰幼奶粉缺碘又缺硒

6月27日:保健品當飯吃!“天曲”唱的什麼調?

“6·8”改擴版,是民營經濟報試圖突圍的一次急行軍。那一聲嘹亮的衝鋒號,一直在迴響,迴響……

我們珍視《民營經濟報》,是因為它在互聯網的天風海雨之中,仍然自強不息,一路探索、轉型。

與《粵港資訊日報》時代不同的是,《民營經濟報》時代,媒體業的市場環境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紙媒已處安危之機。面對互聯網的天風海雨,《民營經濟報》當機貴斷,不斷變革圖存。

在版面設置上,它進行了多種創新試驗,可謂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從傳統大報形態,到每天一個週報的分眾媒體實驗;從分眾媒體實驗,到每天用八個版進行縱深報導;從縱深報導,到“個性週刊”全面鋪開。

在經營佈局上,《民營經濟報》也不斷推陳出新:與各地分管民營經濟的政府部門合作,建立各地民營經濟研究機構,試圖探索出“橫向嫁接,立體延伸”的發展模式;邀約各大行業協會、各大龍頭企業聯手,創辦眾多的地方週刊和行業週刊,希望以此建立利益共用的高效平臺;與省市工商聯攜手,舉辦論壇、沙龍、講座,等等。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民營經濟報人深知,瞬息萬變的時代,變是永恆不變的真理。這兩年,他們更是適時應務,匡其不逮,建立了三個全新的轉型平臺:一個是微信公眾號——“第一腦”,現已擁有兩萬多高品質的民營企業家粉絲,並與126家民企建立了戰略合作;一個是商業與藝術融合的新媒體——《藝術週刊》,每週推出16個版,影響力已然華南第一;一個是新型智庫與培訓平臺——“民營企業家商學院”,首場開講即瞬間刷屏。這三個平臺的打造,以及正在大力推進的與《廣東建設報》經營性業務整合,都是為目標讀者提供精准服務,期望能移形換步,積小致巨,早日回到春天裡。

磨而不磷,涅而不緇。因為民營經濟報人堅信:沃野千里,必有歲稔年豐;今日夯實的地基之上,也定將建立起明日的華廈!

如果把媒體看成一個鮮活的生命體,那麼,《粵港資訊日報》就是他的青年,《民營經濟報》則為他的壯年。

當他的生命之河迂回流轉了32個春秋,許多歷史的記憶就潛流於他的血脈之中,一些以新聞的姿態呈現的故事,也珍藏在他歲月積聚的皺褶裡。

文字,是生命的延續,夢想的播布。《粵港民營三十年》一書就是萃取兩代報人文化基因的浩大工程,參與編輯和製作的同事們在炎夏時節不辭勞苦,從浩如煙海的文字裡,舉要刪蕪,淘洗出近百萬字的精品。

如今,當我捧讀這些文字,就仿佛沿著這兩份報紙的生命之河逆流而上,我讀到了初心,讀出了眼淚,讀懂了時代的力量,讀熱了報人抱表寢繩的信仰!

在出版界,“傳媒史”編撰呈現出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參照系,各擅勝場,百花齊放。如果這冊立足於一家媒體32年記憶之上的“傳媒史”,能夠為歷史研究者們提供一些佐證,為“老粵港,新民營”兩代傳媒人的辛勞保留一份專業上的尊嚴,在邁入新時代的當下,它就擁有了不可低估的價值。

我愛它,拱若珍璧。希望,您也是。

謝謝您!謝謝這個偉大的時代!

(作者李宜航,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管委會副主任,羊城晚報社副社長)

兩個小記者的一篇對話錄,何以能掀起軒然大波,原來,那是無意中撞進了一個大棋盤,還擺了一顆棋子,更重要的是觸及了市場和計畫兩個敏感的名詞。”

“規定動作”到位,“自選動作”加分,“市場訊息”飽滿,“思想資訊”閃亮……一連串觀念創新的大作為,使《粵港資訊日報》在業界鋒芒初露,“北有中華工商,南有粵港資訊”之說在新聞界不脛而走。

我們追懷《粵港資訊日報》,是因為它總是胸懷天下,把廣東的事情放到全國一盤棋上去加以解讀,真實地記錄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粵港報人很清楚,《粵港資訊日報》雖然立足廣東,但必須把廣東的事情放到全國一盤棋上去加以解讀,才能高顧遐視,為自身的發展拓開廣闊的空間。

1992年,黨的十四大召開,《粵港資訊日報》不泯然於眾,率先打破地方報紙只在自己的區域內經營的不成文慣例,擠進全國性新聞報導競爭中去,派了一個5人採訪組北上,參與報導了十四大的全過程。

而《粵港資訊日報》正式以自己的整體實力在北京亮相,還是在1993年早春的全國兩會上。當時,《粵港資訊日報》派了從採編到發行成建制的大隊人馬開進北京,頗有“大打一場人民戰爭”的氣派,令全國媒體同行耳目一新。

1993年兩會戰役剛剛打完,粵港報又藉三峽工程方案通過之機,策劃了“長江萬里行”。從1993年4月26日至1993年7月15日,粵港報派出兩部塗著“《粵港資訊日報》長江萬里行”醒目標語的採訪車,從長江上游的四川成都啟動至重慶,沿江而下,水宿山行,一直到了長江尾的上海吳淞出海口。在長達1萬5千多公里的行程中,記者們以深具人文關懷的筆觸,記錄了那些即將消失的景物,以及庫區人民的喜樂與鄉愁。

這樣的新聞長征,很多,很多。

我們追懷《粵港資訊日報》,是因為它曾經探索經濟報紙轉型的路徑,為媒體行業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媒體對於人類文明史的記錄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條是報導呈現於日常地表之上的外在事物,一條是探尋沉潛於表像之下的內在倫理。前者關注社會的經濟軌跡和政治運作,後者則關注個體的日常生活與心理狀態。

怎樣沿著這兩條路徑,走近人類文明史的核心,粵港報人砥志研思,冥行擿埴。1996年,粵港報週末版《星期六》創刊(後改名為《粵港週末》),嘗試以新聞的形式全面介入社會生活,以一己之肉身,親歷種種社會變革,記錄時代浪潮之起伏跌宕。粵港報人認定,就像面對歷史拼圖,每個媒體人只要對面前的一小塊心存目想,澄神離形,終歸會拼出中國社會文明進程的一個巨大的、完整的、有意義的圖景來。

《粵港週末》創刊後若泛駕之馬,不同流俗,極受尊重。一些同行開周會時,就將《粵港週末》貼在會議室的牆上,刮摩淬勵,遷思回慮。

從每週一期的《粵港資訊報》到《粵港資訊日報》,從專注於經濟資訊傳播的專業日報到全面介入社會生活的《粵港週末》,粵港報人的探索精神、文化擔當、家國情懷,沉澱為一種寶貴的思想財富,生生不息,礪山帶河。

當世取捨,大地生榮。2004年,在經濟新聞界叱吒風雲十九年的《粵港資訊日報》,完成了它的光榮使命,順勢而變,華麗轉身。

礎潤而雨,蹈機握杼。一家媒體的蝶變,就如同一個公司的更張重構,一定是它的經營主體感受到春江水暖,遠望見竹外桃花,持重待機,應運而生的。

的確,當新世紀的曙光照亮西元二千年的早晨,中國社會的市場化改革經過高掌遠蹠之後,已全面向縱深推進,整個經濟地理也呈現出全新的格局。

一方面,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和試驗區,廣東探索出來的市場經驗與經濟模式已經從南至北漫向中華大地,而以粵港兩地經濟案例和商業經驗為主要賣點的《粵港資訊日報》,所依附的地域與市場優勢亟需重塑;另一方面,中國的民營經濟經過二十多年的風霜雨雪,已經從野蠻生長到規模經營再到蔚為大觀,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一個活躍於中國經濟版圖上的龐大的新經濟群體。

以2004年為例,私營企業占中國法人企業的60%以上,創造了中國GDP增量的約60%,解決了社會新增的非農就業人員的80%以上……

“發展是我們党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民營經濟是加快發展的重要源泉,抓民營經濟就是抓住了第一要務”。揆情審勢,順風扯帆,《粵港資訊日報》正式更名為《民營經濟報》,聚米為穀,再執鋒銳。

如今重新檢閱《民營經濟報》風雲激蕩的13年,依然心潮澎湃,無比珍視。

我們珍視《民營經濟報》,是因為它肩負著神聖的使命,為民企立言,為時代立心。

踔厲風發,星流霆擊。創刊前夕,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為《民營經濟報》題詞,寄予厚望:一定要辦好《民營經濟報》,使之成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陣地,民營企業資訊交流的平臺,民營企業家學習的良師益友。

磨礪以須,得時無怠。2004年1月8日,一份立足于民營經濟的分眾媒體《民營經濟報》,秉“讓市場瞭解民企,讓民企把握市場”之理念,在南中國橫空出世。

創刊號特刊《民營中國——中國民營經濟白皮書》,以對開100版的恢弘氣勢,全面回顧了中國民營經濟柳暗花明的發展路徑,高屋建瓴地解讀了民營經濟大潮的風雲變幻。

發刊詞《壯行民營經濟》,直言《民營經濟報》的辦報宗旨與經營方向,璧坐璣馳;頭條文章《民營大潮托起民營大報》,闡釋了報紙創辦的背景與前景,筆酣墨飽;專題策劃《廣東民營企業現狀調查》,剖析民企發展現狀,波瀾老成。

創刊如穿雲響箭,新生即振鱗奮翼。不到一年,《民營經濟報》就祖述有自,取得了跨越式的大發展:打響了報紙品牌,最高發行量達20萬份;衝破了區域局限,在北京、東北、華中、西南、西北等地設立多個新聞中心;探索了“低投入、低風險、高產出”的辦報之路,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開始雙豐收。

斬將搴旗,我武惟揚。張德江再寄望:一定要辦好《民營經濟報》,一定要立足廣東,面向全國,這樣市場才會更加廣闊,《民營經濟報》就是一份面向全國的報紙,是“中國民營經濟報”!

我們珍視《民營經濟報》,是因為它始終堅守“民營推動中國”的辦報宗旨,江河行地,如日方升。

從《粵港資訊日報》對社會領域的公共關懷,到《民營經濟報》對具體經濟形態的專業觀察,這份媒體前世與今生的新聞運作方式,也從狂飆突進轉向了深耕細作。

誠如斯言,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扶持民營企業——民營企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細胞,民營企業家是市場經濟活動的重要參加者。民營經濟是穩定經濟的重要基礎,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是金融發展的重要依託,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民營推動中國,茲事體大!

遜志時敏,春風風人。《民營經濟報》順應時代潮流,自覺地以媒體方式説明民企解決在市場實踐中遇到的難題,並在與民企共生共榮的過程中體現自身價值,進而形成在民營經濟領域不可替代的媒體優勢,正所謂“蘭言斷金,共相唇齒”。

為民營經濟服務,是金子般的事業,要用金子般的心。在《民營經濟報》上,既有可以作為民營企業家決策參考的國內外經濟要聞、重點產業情報,也有對民營企業經營有實用價值的行業新聞、財經分析,還有對民營企業家管理素養提升有益的企管知識、金融透視、藝術專題等。民營經濟報還採光剖璞,甄奇錄異,舉辦年度“中國民營經濟十大風雲人物評選”和“中國民營經濟十大新聞事件評選”,推出《民營經濟發展白皮書》。每到年末歲初,這項活動都會成為中國民營企業界翹首以待的盛典華章。

《民營經濟報》的新聞策劃,也是郢匠揮斤,因難見巧。“民企原罪”大型報導、“書記省長系列訪談”、“私產入憲”專題、“非公經濟36條出臺內情”、“民營經濟成果大檢閱”特刊等等,如一道接一道的新聞衝擊波,將民營經濟的生存背景和民營企業的真實生態推湧到中國社會的前沿,引起了公眾對民企的關心、關懷、關切,在某種程度上也推動了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

在哪裡生根,就在哪裡開花,結果……

我們珍視《民營經濟報》,是因為它總是與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大局一起脈動,總是為民營企業家鼓與呼。

“誰若是有一刹那的膽怯,也許就放走了幸運在這一刹那間對他伸出來的香餌”,大仲馬的名言被民營經濟報人深深銘記。

時光回到2012年3月8日,廣東順德大良鎮。

二十幾位廣東民營企業家的二代接班人在這裡聚會,崇論宏議,詢謀諮度。有人說,他很贊同“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不能過分看中經濟本身和技術本身,而是更要注重基礎問題,比如法律環境的建設、社會心態的培育等大環境的問題”這個觀點;又有人說:一些不正確的社會心態對我們形成了壓力,比如給我們貼上了“富二代”的標籤,認為我們就是坐吃山空、心慵意懶的那一類;更多的人講:只要有法律的保障和全社會的幫助,我們廣東民營企業家代代相傳的企業家精神就會發揚光大,而有了企業家精神,轉型升級道路上的任何困難,都難不倒我們,我們真的不願躺在富貴之中享安逸,更渴望站在父輩肩上創新績,我們要做“創業二代”!

同聲相應,吳越同舟。《民營經濟報》決定挺身而出,全文發表民企“創業二代”給省委書記的信——《勇擔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重任》,為民企加油,給“創業二代”鼓勁。3月12日,刊有此信的《民營經濟報》,由參會報導記者送給了正在北京出席全國兩會的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

3月19日,汪洋覆信《民營經濟報》。他表示,縱觀歷史,能把前輩創建的基業發展壯大者,莫不堅持“創”字當頭,以“創”為開拓局面的重要手段,以“創”為基業長青的不二法門。他鼓勵“創業二代”:創,就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通過轉型升級,切實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就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堅持守法誠信經營,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切實當好“企業公民”;就是要著眼長遠打造“百年老店”,既能仰望星空繪藍圖,又能腳踏實地幹實事。

引而申之,補苴調胹。圍繞“創業二代”,《民營經濟報》又連續召開了大型專題研討會,推出了一系列新聞述評,激發民企精神,彙聚民企能量,助推民企升級……一時之間,《民營經濟報》秀出班行,聲名遠播。

民營經濟報人篤信,為民營企業家代言,就是在播種詩和遠方……

我們珍視《民營經濟報》,是因為它曾經直面困局,一躍而起,在新的起跑線上厭難折衝。

朝升暮合,困知勉行。隨著行業藍海消失,紅海泛起,《民營經濟報》也難免倒懸之急。這一次,《民營經濟報》借助企業力量,希望藉此拔丁抽楔,弘濟時艱。

浮圖七級,重在合尖。2012年6月8日,《民營經濟報》調整了奔跑的姿態,全新改版再出發。

這一天,《民營經濟報》以122版的總量衝擊廣州媒體市場,雲集景從;這一天,《民營經濟報》附有紀念金幣,引發搶購,蔚為壯觀;這一天,《民營經濟報》調整發行策略,在全廣州的報攤全面鋪開,風檣陣馬……

在版面設置上,《民營經濟報》秉要持本,大膽採用了“日報形態、週刊化佈局”:《中國新商幫》、《創富週刊》、《微經濟週刊》、《眼球週刊》、《名流週刊》、《鮮知週刊》、《新興產業週刊》、《Hi生活週刊》、《走天下週刊》……特別是《眼球週刊》,欹嶔歷落,別出機杼,“讓你的眼睛也開始尖叫”。

歌德說:“獨創性的一個最好的標誌就在於選擇題材之後,能把它加以發揮,從而使大家承認壓根兒想不到會在這個題材裡發現那麼多東西”。《民營經濟報》這次改版就把獨家深度報導作為致勝法寶,凜凜有生氣。這裡不妨錄下改版後第二周新聞專題的剪影,或可一窺民營經濟報人的職業精神:

6月19日:再揭百歲堂銀杏茶黑幕

6月20日:這牛奶又陷“品質門”

6月21日:誰偷了我的流量?

6月25日:東莞春華電子老闆跑路 供應商被騙兩千萬

6月26日:高培真缺德 嬰幼奶粉缺碘又缺硒

6月27日:保健品當飯吃!“天曲”唱的什麼調?

“6·8”改擴版,是民營經濟報試圖突圍的一次急行軍。那一聲嘹亮的衝鋒號,一直在迴響,迴響……

我們珍視《民營經濟報》,是因為它在互聯網的天風海雨之中,仍然自強不息,一路探索、轉型。

與《粵港資訊日報》時代不同的是,《民營經濟報》時代,媒體業的市場環境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紙媒已處安危之機。面對互聯網的天風海雨,《民營經濟報》當機貴斷,不斷變革圖存。

在版面設置上,它進行了多種創新試驗,可謂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從傳統大報形態,到每天一個週報的分眾媒體實驗;從分眾媒體實驗,到每天用八個版進行縱深報導;從縱深報導,到“個性週刊”全面鋪開。

在經營佈局上,《民營經濟報》也不斷推陳出新:與各地分管民營經濟的政府部門合作,建立各地民營經濟研究機構,試圖探索出“橫向嫁接,立體延伸”的發展模式;邀約各大行業協會、各大龍頭企業聯手,創辦眾多的地方週刊和行業週刊,希望以此建立利益共用的高效平臺;與省市工商聯攜手,舉辦論壇、沙龍、講座,等等。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民營經濟報人深知,瞬息萬變的時代,變是永恆不變的真理。這兩年,他們更是適時應務,匡其不逮,建立了三個全新的轉型平臺:一個是微信公眾號——“第一腦”,現已擁有兩萬多高品質的民營企業家粉絲,並與126家民企建立了戰略合作;一個是商業與藝術融合的新媒體——《藝術週刊》,每週推出16個版,影響力已然華南第一;一個是新型智庫與培訓平臺——“民營企業家商學院”,首場開講即瞬間刷屏。這三個平臺的打造,以及正在大力推進的與《廣東建設報》經營性業務整合,都是為目標讀者提供精准服務,期望能移形換步,積小致巨,早日回到春天裡。

磨而不磷,涅而不緇。因為民營經濟報人堅信:沃野千里,必有歲稔年豐;今日夯實的地基之上,也定將建立起明日的華廈!

如果把媒體看成一個鮮活的生命體,那麼,《粵港資訊日報》就是他的青年,《民營經濟報》則為他的壯年。

當他的生命之河迂回流轉了32個春秋,許多歷史的記憶就潛流於他的血脈之中,一些以新聞的姿態呈現的故事,也珍藏在他歲月積聚的皺褶裡。

文字,是生命的延續,夢想的播布。《粵港民營三十年》一書就是萃取兩代報人文化基因的浩大工程,參與編輯和製作的同事們在炎夏時節不辭勞苦,從浩如煙海的文字裡,舉要刪蕪,淘洗出近百萬字的精品。

如今,當我捧讀這些文字,就仿佛沿著這兩份報紙的生命之河逆流而上,我讀到了初心,讀出了眼淚,讀懂了時代的力量,讀熱了報人抱表寢繩的信仰!

在出版界,“傳媒史”編撰呈現出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參照系,各擅勝場,百花齊放。如果這冊立足於一家媒體32年記憶之上的“傳媒史”,能夠為歷史研究者們提供一些佐證,為“老粵港,新民營”兩代傳媒人的辛勞保留一份專業上的尊嚴,在邁入新時代的當下,它就擁有了不可低估的價值。

我愛它,拱若珍璧。希望,您也是。

謝謝您!謝謝這個偉大的時代!

(作者李宜航,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管委會副主任,羊城晚報社副社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