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乾隆為考生出一上聯,一考生聽完直接走人,乾隆卻大喜欽點為狀元

自古選拔人才形式不一, 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以及科舉制等選拔人才制度都鞏固了王朝統治, 維護了社會的階級等級。 科舉制以其先進的公平性和人性化的公開性, 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 在他們眼中, 這是他們可以從一介布衣得以入仕為官的一個踏板, 而後平步青雲都可能不再是夢想。 清代更是依靠這一制度選拔了諸多人才, 清代著名的紀曉嵐也是由此選拔成為乾隆年間的進士。 而今天想給大家講述的是發生在科舉考試時的一場奇怪的殿試, 考生面對試題答不出來轉身就走,

但卻獲得乾隆皇帝的賞識, 對其稱讚不已, 立刻欽點為狀元, 實在是令人頗為不解。

康熙雍正乾隆共同締造了康乾盛世, 乾隆時期是其中的最為瑰麗的一個篇章。 雖然乾隆皇帝無形中加大了中國與西方的差距, 六下江南而導致財政短缺、民不聊生,

但是不論是政治、經濟、軍事還是文化都是歷史行程中濃墨重彩的那一筆。 而在科舉考試中, 他也有著自己獨特的一套方法,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他注重考察應試者隨機應變的能力。 在殿試時, 乾隆皇帝喜歡出一個對子的上聯, 考生須在規定時間對出下聯。 乾隆皇帝之所以這樣出題, 是想淘汰一批死讀書的考生。 入仕為官之人, 必定要才思敏捷、思維活躍, 只有這樣, 他們才能擔當重任。

這一年, 和往屆一樣, 經過層層篩選, 最後確定了兩位考生為候選人。 這兩位考生都知道這是他們考取功名的最後一步, 因此都格外小心, 緊咬著對手不放。 考官們對此也很苦惱, 這兩個人都很優秀, 但卻各有千秋, 頗令人頭疼:到底要怎麼樣來區分這兩個人更加優秀。 這個時候, 乾隆就想出了一個對子的上聯, 一考生聽完直接說不會, 另外一個站著沉思良久, 卻也沒能想出來。 見此情形, 第一位考生直接轉身就走。 令人意外的是乾隆皇帝叫住了他並說本屆的狀元非你莫屬,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上聯是“煙鎖池塘柳”, 不僅僅詞意詞性難對, 其中蘊含的五行更是增添了不少難度。 這一對子更是連乾隆皇帝本身也不會。 聽了試題後直言說不會的考生, 雖然沒答出來,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他不同於另一位考生, 明確清晰自己的能力和水準,

不在不可能的事上做無用功, 這是一種大智慧。 反觀第二位考生, 他思考了很久才發現自己對不上來, 說明想比第一位才思遜色了一些, 考慮這些方面, 自然是第一位考生折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