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國術名人錄(三)

老陽按:我國地大物博, 人傑地靈, 自古以來, 就不缺英雄豪傑。 武術領域, 在近100年也是人才輩出, 不可勝數, 老陽也就在這幾篇文章之中, 和大家說一說, 近代的武術技擊家, 排名不分先後, 希望大家也在評論區和老陽一起探討。 郭長生(1896-1967)字:恩普, 河北滄州人。

 郭自幼喜武, 力大臂長, 身輕步靈, 根基扎實。 民國7年(西元1918年), 被直隸督軍曹錕部先入武術營。 此間, 結識精通臂拳和苗刀術的劉玉春。 因其聰穎好學, 深得劉的偏愛, 除授以通臂拳法和苗刀外, 並令其徒趙士奎授以劈掛拳法。 民國十二年(1923年), 曹錕賄選大總統,

郭為其貼身護衛。 翌年, 郭對曹的行為不滿而返鄉。 民國十七年(1928年), 郭去南京中央國術館應試, 其苗刀技法、通臂拳術贏得館長張之江讚賞, 留館任教。 後被派往外交部授藝。 在國術館期間, 又擷取眾家之長, 發展通臂拳法和苗刀之術。 曾參加全國第一屆國術國考, 並以不敗記錄榮獲“最優勝獎”, 為此, 馮玉祥親贈龍泉寶劍一把。

郭長生一生授徒眾多, 大多數是武林佼佼者, 親手培育的曹晏海杭州打擂, 一舉擊敗具有“銅錘鐵臂震江南”之稱的上海“江南大俠”劉高升, 繼之在1930年上海全國擂臺賽上又先後擊敗了各路武林高手, 榮獲“武狀元”。 上海市市長張群、大享杜潤生和蔣介石的老師黃金榮分別贈送了銀盾和銀樓。

 郭長生畢生致力於通臂拳,

劈掛拳、苗刀、青萍劍的演習。 同時, 博採眾長

一通百通, 涉獵太極、形意、八極、等諸拳, 融匯貫通。 他不動無形無式則矣, 動則腳下生風, 進退趨避神出鬼沒, 起落鑽伏如墨燕點水, 其功藝集快、曆、美於一體, 博大精深。 因他身敏體靈, 人稱“郭燕子”。

“郭燕子”一生走南闖北, 浪跡四海。 早年曾授拳于保定曹錕苗刀營, 後又受聘于南京中央國術館任苗刀教授兼外交部武術教官, 為發展祖國的武術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郭長生出生的年代正是中法戰爭剛剛結束, 中國受帝國列強欺辱, 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最黑暗時期。 當時, 郭先生家境貧寒, 父親早亡, 跟母親過著勞苦生活。

國難、家貧, 郭長生是個熱血青年, 怎樣才能擺脫貧困,

報效祖國呢?這時, 孫中山先生領導舊民主主義革命, 提出“提倡武術, 健身強體”的號召, 這對郭長生影響很大。 於是他決心走這條路。

“七七事變”後, 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佔整個東北。 當時郭長生正在家中歇伏, 由於敵人封鎖, 沒能隨中央國術館搬遷後方。 一家人只好靠他過去微薄積蓄維持生活。 日子一長, 就鬧起饑荒來。 這時, 有好心人勸他別端著金碗要飯吃, 讓他去日本開辦的學校任武術教員, 當即被他拒絕。 後來日本駐滄最高司令官太田少將三次派人以高薪聘請郭長生去該隊教授苗刀, 都遭拒絕。 他抱定決心:“寧死不當亡國奴”。

郭長生作為一代武豪, 他的高尚品德, 精湛武功, 民族氣節, 俠義行為, 將世世代代為人們所摶頌。

楊澄甫 (1883- 1936)

又名兆清。 楊式太極拳創始人。 楊福魁之孫。 河北永年人。 幼承家學,不斷研練改進, 形成太極拳的一種主要流派。 早期授拳於北京體育研究社。 1928年偕門人武匯川、董雲培南下, 巡迴授拳于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漢口等地。 途經滬參加上海市國術運動大會, 作名家表演。 1929年上海市第二次國術考試任評判員。 曾任中央國術館武當門門長等。 1930年任浙江國術館教務長。 1934年應廣州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廣西第四集團軍及公安局之聘到粵、桂教授拳術。 1936年因水土不服得病歸滬, 旋即逝世。 從學者極眾。 著名者有崔毅士、李雅軒、武匯川、傅鐘文、董英傑及其子楊振基、楊振銘、楊振鐸。 等等。 著有《太極拳使用法》、《太極拳體用全書》等張占魁

張占魁, 字兆東, 同治四年(1865)八月生於河北省河間縣後鴻雁村。

早年在家務農, 從一姓王拳師習少林拳技。 光緒三年(1877)秋, 因華北大旱, 張占魁進津謀生, 以販賣瓜果蔬菜為生。 有幸結識河北深縣李存義, 並結為金蘭。 後經李薦拜師于劉奇蘭先生門下, 習形意拳法。

光緒七年(1881), 在京結交程庭華, 並有意拜師于董海川先生門下學藝, 因當時董已年邁, 其八卦掌技藝多由程庭華傳授。 1882年冬, 董海川去世, 張占魁墳前遞帖, 程庭華代師傳藝。 後成為近代武術史上一代巨匠, 其形意拳、八卦掌技藝爐火純青, 功力獨到, 有“閃電手”之稱。

1900年後, 在天津歷任縣衙“馬快”、營務處頭領, 拿賊捕盜, 成績卓著。 1911年, 參與創建天津中華武士會, 並親身執教。 1918年9月,與李存義一道攜門人韓慕俠、李劍秋、劉晉卿、王俊臣等十餘人進京,參加在中山公園舉行的“萬國賽武大會”,挫敗俄國大力士康泰爾,此舉在當時轟動全國,京津等多家報刊均有記載。

晚年,張占魁在天津家中以授徒為樂。1929年杭州國術遊藝大會、1930年上海市運動會、1933年青島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南京第五屆全國運動會、第二屆國術國考、1934年天津第十八屆華北運動會上,張占魁應當時南京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邀請,出任總裁判長或評判委員之職。

民國二十七年仲夏(1938年7月),因患食道癌在天津去世,享年73歲。一生傳授門徒學子達數千人,知名者有:王俊臣、劉晉卿、裘稚和、李劍秋、趙道新、姜容樵、錢樹樵、張雨亭等眾多。為後世形意拳、八卦掌的發展與傳播貢獻極大

李瑞東

李瑞東(1851—1917)名樹勳,字文侯,號瑞東,武清城關填人。因鼻子扁平,人稱“鼻子李”。自幼癖好拳棒。曾拜河北饒陽戳腳門名師李老遂求藝九年,盡得其門真髓。後與王子斌結為金蘭,學彈腿功精妙。又與董海川學得八卦掌,武功大進。

光緒十六年,被端王府聘為武術教師。二十年為慈禧太后作祝壽表演,飛身躍至太和殿頂,顯露輕功絕技,被慈禧譽為“神鷹”,留宮內充任四品帶刀侍衛,實則在宮內傳授武功。

數年後回鄉,又拜甘淡然為師,習練“八卦奇門拳”,武功達出神入化之境,熔六門拳術於一爐,創李氏太極拳,國內外均有傳習者。

一生致力推廣武術,門徒百余名。在津創辦“中華武士會”,任會長。民國初,以武德高尚,主持天下武林英雄會,任總裁判長並做上乘武功表演。

博學多聞,通曉醫術,藥理、針灸、點穴、內外傷科皆通。在縣城建有濟生堂藥店。為人治病,不取分文。1917年農曆正月初二辭世,年六十六歲張策(1866—1934)字秀麟,武清縣下伍旗鄉馬神廟人。通臂拳名家,為清末明初“京東三傑”致意。生於武林世家。幼時家貧,身體瘦弱,七八歲時隨父輩練武。後從師王占春學“五行通臂拳”。繼遇奇人韓老道指點,苦練磋磨,歷時數載,深的其拳精妙。又拜陳慶、楊建候為師習太極拳。工武勤苦,精益求精,持恒不輟。壯年時,武藝超人,頗有聲望,聞名于大江南北。 1934年11月17日《民生報》載:“通臂專家張策精于技擊,初有聲于燕趙之間,常被走關外,南至齊魯。蹤跡所至,聲譽大振”。

武藝高強,武德高尚。光緒三十一年在香河縣各村教練拳術。1914年在北平市電話東局和南分局教練武術。1923年在北平體育學校(後改為國術館)任武術教師。1930年去奉天府國術館任教。“九一八”事變後返北平。後又在瀋陽、北平等地開設武館,廣收門徒,弘揚國術。

心意六合拳上海派開山鼻祖--盧嵩高

盧嵩高,河南省周口人氏,回族。生於1873年,卒於1963年,享年90歲。譜傳是心意六合拳第八代傳人,師承袁鳳儀,是河南心意六合拳在發揚光大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盧自幼酷愛武術,曾習回教門拳術,後拜袁鳳儀為師(袁鳳儀,河南周口人,綽號袁氏猿,幼習少林派拳術,後在岔河口高臺茶館巧遇往來于魯山、周口之間做生意的心意六合拳一代宗師買壯圖,而得拳術之真傳)專習心意六合拳。自得明師傳授後,盧深得心意六合拳之精義,十餘年如一日,晨昏苦練,終成一代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拳家鉅子。

盧嵩高與尚學禮、楊殿卿同堂學藝,因他們三人皆系周口人,又都練成一身非凡的武功,故在河南武林有周口三傑之稱。

盧嵩高先生藝成後,先在老師袁鳳儀經營的萬勝鏢局充當鏢師。後因袁師年老體弱,無力從事鏢局,鏢局關閉之後,盧離鄉輾轉于京漢謀生。盧嵩高中年曾住蚌埠,代師傳藝于師弟宋國賓,並協助宋開設鏢局業務。後由蚌埠過南京後定居上海,在市區英德里,以傳拳授徒為業。

盧嵩高在上海傳拳多年,門生弟子眾多,然而得其傳者僅解興榜、于化龍、李尊賢、張兆元、王藍田、淩漢興、馬小凱、孫少甫、馬義芳、王守賢等。以上諸師多已過世,現存者唯于化龍先生尚能傳拳授技。

盧嵩高為人憨厚,平易近人,善交好義,在武林中德高望重,深受上海武術界的尊重。

三十年代末,形意八卦名師張兆東曾對盧嵩高的武功作過這樣的評價:他的武功在大江南北罕有匹敵,其打人十個單把式,而不同樣,千變萬化仍是一個單把式

太極名師- 陳發科

陳發科(1887~1957),字福生,陳長興曾孫。師承其父陳延熙。陳發科幼年之時身體十分羸弱。14歲時,在街上玩耍,同族的叔伯們議論:“他們家輩輩出能人,他老祖宗、爺爺、父親都是高手。到了他這兒算是完了,你看這孩子,整天光知道玩。”從此陳暗下功夫,每日練拳幾十遍,如此數年,身體健壯,而且拳藝大增,功夫越來越精湛。20歲時,陳發科功夫已達上乘。他是近代陳式太極拳史上的代表人物,

從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逝世,長期在北京授拳,使陳式太極拳逐步走向社會,為社會所熟悉。當時的武術詩人楊敞(季子)有詩雲:“都門太極舊稱楊,遲緩柔和擅勝暢不意陳君標異幟,纏絲勁勢特剛強。”他拳藝高超,為人忠厚,淡名利,講信義,深受京都武術界人士推崇,被尊為“太極一人”,跟其學武者越來越多,桃李遍於海內。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他于陳式老架中增加了不少轉腕纏繞動作,縮短了練功週期,對原傳老架又作了創造性的發展。由他修改、其子照奎定型的一路太極拳(83勢)、二路太極拳(78勢)現被稱為新架。其著名高徒有:沈家楨、顧留馨、洪鈞生、田秀臣、雷慕尼、李經梧、馮志強、肖慶林、等和子照旭、照奎以及女兒豫俠。1963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陳式太極拳》一書,便是由他的弟子沈家楨、顧留馨所著。其中的一、二路太極拳(即新架)便是依據他晚年的拳勢所定。

郝先生 , 諱和 , 字為楨 , 直隸廣平永年縣人 , 受太極拳術于亦佘先生 , 昔年訪友來北京 , 經友人介紹 , 與先生相識 , 見先生身體魁偉 , 容貌溫和 , 言皆中理 , 身體和順自然 , 余與先生遂相投契 , 未幾先生患痢疾甚劇 , 因初次來京不久朋友甚少 , 所識者 , 惟同鄉楊建侯先生耳 , 余遂為先生請醫服藥 , 朝夕服侍 , 月餘而愈 , 先生呼余曰 , 吾二人本無至交 , 萍水相逢 , 如此相待實無可報。餘曰:此事先生不必在心 , 俗雲四海之內皆朋友 , 況同道乎。先生雲 , 我實心感 , 欲將我平生所學之拳術 , 傳與君願否 , 餘曰恐求之不得耳 , 故請先生至家中 , 余朝夕受先生教授 , 數月得其大概 , 後先生返裡 , 在本縣教授門徒頗多 , 先生壽七十有餘歲而終 , 其子月如能傳先生之術 , 門徒中精先生之武術者亦不少矣國英,字虎臣,別號小俠,北京市人。生於一八八○年,卒於一九四七年,享年六十七歲。先師虎臣是著名形意拳大師宋世榮老先生的長子,自幼聰明過人,嗜愛學習。除於攻讀之外,並從父教,勤練武術,以形意拳為主旨,並融會太極、八卦、長拳之精萃及各種長短器械。由於他心智敏捷,領悟性強,又苦心鑽研,所以很快承授起家傳的超絕技藝。他在數十年的實踐中,自己創編了徒手對練拳十面埋伏、戰鬥槍(大槍)和戰鬥劍等,不搞花架,都以實戰應用為旨。他所習之各種拳術套路及器械,雖然種類繁多,但都博而精、純而妙,別具一格。特別是他所練之大槍,在上、中、下三部各招各式及身法中的劈、紮、崩、剁、磕、鎖、拿、挑、搓、撥等動作中,都能體現出靈活敏捷,長槍而能短用,“手應心,所向無敵。他曾任晉軍王嗣昌部下,執法、督戰總隊長兼武術教練。一九三○年,先師至榆次北關樹林街開設修理鐘錶鋪為業,並繼父志廣為收徒,傳授武術。當時以晉護路軍從者為夥,其中功夫深厚者計有劉瑤琨、潘振英、陳光鬥、崔繼先,席子勤、張效先為最。太原一帶有董秀升、呂佩雙,太谷有石瑞亭、魏小鑫、邢子成。以上諸門徒相繼去世,現據所知者有張劍青(子良),在西安市寄居,亦繼續傳授後一代

1918年9月,與李存義一道攜門人韓慕俠、李劍秋、劉晉卿、王俊臣等十餘人進京,參加在中山公園舉行的“萬國賽武大會”,挫敗俄國大力士康泰爾,此舉在當時轟動全國,京津等多家報刊均有記載。

晚年,張占魁在天津家中以授徒為樂。1929年杭州國術遊藝大會、1930年上海市運動會、1933年青島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南京第五屆全國運動會、第二屆國術國考、1934年天津第十八屆華北運動會上,張占魁應當時南京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邀請,出任總裁判長或評判委員之職。

民國二十七年仲夏(1938年7月),因患食道癌在天津去世,享年73歲。一生傳授門徒學子達數千人,知名者有:王俊臣、劉晉卿、裘稚和、李劍秋、趙道新、姜容樵、錢樹樵、張雨亭等眾多。為後世形意拳、八卦掌的發展與傳播貢獻極大

李瑞東

李瑞東(1851—1917)名樹勳,字文侯,號瑞東,武清城關填人。因鼻子扁平,人稱“鼻子李”。自幼癖好拳棒。曾拜河北饒陽戳腳門名師李老遂求藝九年,盡得其門真髓。後與王子斌結為金蘭,學彈腿功精妙。又與董海川學得八卦掌,武功大進。

光緒十六年,被端王府聘為武術教師。二十年為慈禧太后作祝壽表演,飛身躍至太和殿頂,顯露輕功絕技,被慈禧譽為“神鷹”,留宮內充任四品帶刀侍衛,實則在宮內傳授武功。

數年後回鄉,又拜甘淡然為師,習練“八卦奇門拳”,武功達出神入化之境,熔六門拳術於一爐,創李氏太極拳,國內外均有傳習者。

一生致力推廣武術,門徒百余名。在津創辦“中華武士會”,任會長。民國初,以武德高尚,主持天下武林英雄會,任總裁判長並做上乘武功表演。

博學多聞,通曉醫術,藥理、針灸、點穴、內外傷科皆通。在縣城建有濟生堂藥店。為人治病,不取分文。1917年農曆正月初二辭世,年六十六歲張策(1866—1934)字秀麟,武清縣下伍旗鄉馬神廟人。通臂拳名家,為清末明初“京東三傑”致意。生於武林世家。幼時家貧,身體瘦弱,七八歲時隨父輩練武。後從師王占春學“五行通臂拳”。繼遇奇人韓老道指點,苦練磋磨,歷時數載,深的其拳精妙。又拜陳慶、楊建候為師習太極拳。工武勤苦,精益求精,持恒不輟。壯年時,武藝超人,頗有聲望,聞名于大江南北。 1934年11月17日《民生報》載:“通臂專家張策精于技擊,初有聲于燕趙之間,常被走關外,南至齊魯。蹤跡所至,聲譽大振”。

武藝高強,武德高尚。光緒三十一年在香河縣各村教練拳術。1914年在北平市電話東局和南分局教練武術。1923年在北平體育學校(後改為國術館)任武術教師。1930年去奉天府國術館任教。“九一八”事變後返北平。後又在瀋陽、北平等地開設武館,廣收門徒,弘揚國術。

心意六合拳上海派開山鼻祖--盧嵩高

盧嵩高,河南省周口人氏,回族。生於1873年,卒於1963年,享年90歲。譜傳是心意六合拳第八代傳人,師承袁鳳儀,是河南心意六合拳在發揚光大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盧自幼酷愛武術,曾習回教門拳術,後拜袁鳳儀為師(袁鳳儀,河南周口人,綽號袁氏猿,幼習少林派拳術,後在岔河口高臺茶館巧遇往來于魯山、周口之間做生意的心意六合拳一代宗師買壯圖,而得拳術之真傳)專習心意六合拳。自得明師傳授後,盧深得心意六合拳之精義,十餘年如一日,晨昏苦練,終成一代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拳家鉅子。

盧嵩高與尚學禮、楊殿卿同堂學藝,因他們三人皆系周口人,又都練成一身非凡的武功,故在河南武林有周口三傑之稱。

盧嵩高先生藝成後,先在老師袁鳳儀經營的萬勝鏢局充當鏢師。後因袁師年老體弱,無力從事鏢局,鏢局關閉之後,盧離鄉輾轉于京漢謀生。盧嵩高中年曾住蚌埠,代師傳藝于師弟宋國賓,並協助宋開設鏢局業務。後由蚌埠過南京後定居上海,在市區英德里,以傳拳授徒為業。

盧嵩高在上海傳拳多年,門生弟子眾多,然而得其傳者僅解興榜、于化龍、李尊賢、張兆元、王藍田、淩漢興、馬小凱、孫少甫、馬義芳、王守賢等。以上諸師多已過世,現存者唯于化龍先生尚能傳拳授技。

盧嵩高為人憨厚,平易近人,善交好義,在武林中德高望重,深受上海武術界的尊重。

三十年代末,形意八卦名師張兆東曾對盧嵩高的武功作過這樣的評價:他的武功在大江南北罕有匹敵,其打人十個單把式,而不同樣,千變萬化仍是一個單把式

太極名師- 陳發科

陳發科(1887~1957),字福生,陳長興曾孫。師承其父陳延熙。陳發科幼年之時身體十分羸弱。14歲時,在街上玩耍,同族的叔伯們議論:“他們家輩輩出能人,他老祖宗、爺爺、父親都是高手。到了他這兒算是完了,你看這孩子,整天光知道玩。”從此陳暗下功夫,每日練拳幾十遍,如此數年,身體健壯,而且拳藝大增,功夫越來越精湛。20歲時,陳發科功夫已達上乘。他是近代陳式太極拳史上的代表人物,

從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逝世,長期在北京授拳,使陳式太極拳逐步走向社會,為社會所熟悉。當時的武術詩人楊敞(季子)有詩雲:“都門太極舊稱楊,遲緩柔和擅勝暢不意陳君標異幟,纏絲勁勢特剛強。”他拳藝高超,為人忠厚,淡名利,講信義,深受京都武術界人士推崇,被尊為“太極一人”,跟其學武者越來越多,桃李遍於海內。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他于陳式老架中增加了不少轉腕纏繞動作,縮短了練功週期,對原傳老架又作了創造性的發展。由他修改、其子照奎定型的一路太極拳(83勢)、二路太極拳(78勢)現被稱為新架。其著名高徒有:沈家楨、顧留馨、洪鈞生、田秀臣、雷慕尼、李經梧、馮志強、肖慶林、等和子照旭、照奎以及女兒豫俠。1963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陳式太極拳》一書,便是由他的弟子沈家楨、顧留馨所著。其中的一、二路太極拳(即新架)便是依據他晚年的拳勢所定。

郝先生 , 諱和 , 字為楨 , 直隸廣平永年縣人 , 受太極拳術于亦佘先生 , 昔年訪友來北京 , 經友人介紹 , 與先生相識 , 見先生身體魁偉 , 容貌溫和 , 言皆中理 , 身體和順自然 , 余與先生遂相投契 , 未幾先生患痢疾甚劇 , 因初次來京不久朋友甚少 , 所識者 , 惟同鄉楊建侯先生耳 , 余遂為先生請醫服藥 , 朝夕服侍 , 月餘而愈 , 先生呼余曰 , 吾二人本無至交 , 萍水相逢 , 如此相待實無可報。餘曰:此事先生不必在心 , 俗雲四海之內皆朋友 , 況同道乎。先生雲 , 我實心感 , 欲將我平生所學之拳術 , 傳與君願否 , 餘曰恐求之不得耳 , 故請先生至家中 , 余朝夕受先生教授 , 數月得其大概 , 後先生返裡 , 在本縣教授門徒頗多 , 先生壽七十有餘歲而終 , 其子月如能傳先生之術 , 門徒中精先生之武術者亦不少矣國英,字虎臣,別號小俠,北京市人。生於一八八○年,卒於一九四七年,享年六十七歲。先師虎臣是著名形意拳大師宋世榮老先生的長子,自幼聰明過人,嗜愛學習。除於攻讀之外,並從父教,勤練武術,以形意拳為主旨,並融會太極、八卦、長拳之精萃及各種長短器械。由於他心智敏捷,領悟性強,又苦心鑽研,所以很快承授起家傳的超絕技藝。他在數十年的實踐中,自己創編了徒手對練拳十面埋伏、戰鬥槍(大槍)和戰鬥劍等,不搞花架,都以實戰應用為旨。他所習之各種拳術套路及器械,雖然種類繁多,但都博而精、純而妙,別具一格。特別是他所練之大槍,在上、中、下三部各招各式及身法中的劈、紮、崩、剁、磕、鎖、拿、挑、搓、撥等動作中,都能體現出靈活敏捷,長槍而能短用,“手應心,所向無敵。他曾任晉軍王嗣昌部下,執法、督戰總隊長兼武術教練。一九三○年,先師至榆次北關樹林街開設修理鐘錶鋪為業,並繼父志廣為收徒,傳授武術。當時以晉護路軍從者為夥,其中功夫深厚者計有劉瑤琨、潘振英、陳光鬥、崔繼先,席子勤、張效先為最。太原一帶有董秀升、呂佩雙,太谷有石瑞亭、魏小鑫、邢子成。以上諸門徒相繼去世,現據所知者有張劍青(子良),在西安市寄居,亦繼續傳授後一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