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國術名人錄(一)

老陽按:我國地大物博, 人傑地靈, 自古以來, 就不缺英雄豪傑。 武術領域, 在近100年也是人才輩出, 不可勝數, 老陽也就在這幾篇文章之中, 和大家說一說, 近代的武術技擊家, 排名不分先後, 希望大家也在評論區和老陽一起探討。
董海川

董海川 (約1813~1882)原名明魁, 又單名海, 字彙川, 後改為海川。 祖籍山西省洪洞縣, 世居河北省文安縣。 自幼喜習文武, 嗜武成癖, 秉性剛直, 豪爽, 聰慧過人, 好田獵, 喜交遊。 身偉岸, 臂長手大, 氣力過人, 精各種拳械, 二郎拳、羅漢功尤甚, 且擅"以動制靜"之技擊。 少時即勇冠鄉里;成年後, 技益精湛。

咸豐年間(1851~1861), 南游吳越, 過江皖, 走巴蜀, 足跡遍及大江南北。 其間避亂山中, 受道家修煉術啟示, 博採眾長, 以《周易》之理釋其拳理;結合攻防招術, 與吐納導引、道家內功融合於繞圓走轉之中, 創編成轉掌, 即八卦掌之雛形。 另一說海川拜紅蓮長老(即畢澄霞)為師,

習練八卦掌與八門器械以及練氣導神之術, 精習數載, 藝乃大成, 爾後又有所發展和完善, 即後來的"八卦掌"。

同治四年(1865)赴京師, 初為清宮宦官, 因疾惡如仇, 時露英氣, 引起同仁的猜嫉;後改隸親王府, 為散差, 不久升為七品首領職。 約於進京次年, 始收徒傳藝。 據香港版秦天壽主編《董海川與八卦掌》載, 一些"平日所未聞未睹者”不服, 紛來較量, 如精于羅漢拳的尹福、擅長摔跤的程廷華、善用連腿的史計棟、以大槍著稱的劉德寬等少壯武豪, 相繼敗於海川手下, 求為其弟子。 又據《董海川碑銘》載, "十數武士圍攻, 手到皆疲";"更有劍戟專家, 特與公賽, 公赤手空拳, 奪其械, 踏其足, 賽者皆靡”;"嘗遊塞外, 令數人各持利器, 環而擊之, 先生四面迎拒,

捷如旋風, 觀者群雄無不稱為神勇”。

同治十三年(1874), 以老辭退, 專事授徒。 遊其門者常數十人, 請藝者自通顯以至士賈與達官等幾及千人。 海川教學中, 以繞圓走圈為基本功, 強調"百練走為先”, "百練不如一走";以操練單式與基本掌法相組合, 傳授"以動制靜”, "避正打斜”、"以正驅斜”的技擊原則;以"見招打招”, 從實戰出發培養弟子應變能力;多用口授, 由弟子理解, 自己演示動作的方法, 使弟子各有所得, 各有所長。 他不斷豐富技術體系, 從而奠定了八卦掌的理論基礎, 逐步形成武林的又一大流派。

杜心五

馳名中外的武術家杜心武, 出生于武風極盛的湖南慈利縣, 他從小拜武林怪傑為師, 學得一身驚人的功夫, 早年做過鏢師, 威震四方,

被譽為“南北大師”。

馳名中外的武術家杜心武, 出生于武風極盛的湖南慈利縣, 他從小拜武林怪傑為師, 學得一身驚人的功夫, 早年做過鏢師, 威震四方, 被譽為“南北大師”。

1905年, 孫中山在日本組織同盟會, 宋教仁是同盟會的骨幹, 經宋教仁介紹, 杜心武也參加了同盟會,

並做了孫中山的保鏢。 杜心武擔任保鏢, 並不是每天跟隨孫中山, 主要是遇有重要會議時, 由杜心武組織幾個人在會場內外負責保衛工作。

有一次, 孫中山、黃興和宋教仁等, 在日本東京共商革命大計, 清廷對孫、黃等革命黨人恨之入骨, 暗中派人盯梢, 伺機刺殺。 那天, 杜心武在門外發現三個中國人行蹤詭秘, 開口說道:“我知道你們三個人身上都有鐵器, 能夠拿出來讓我見識見識嗎?”那三個打手說:“對不起, 沒有值得一看的!”杜心武說:“你們不借, 我會自己取出來!”話音剛落, 杜心武一個轉身, 用手在他們三個人身上一摸, 動作快如閃電, 等到三個打手清醒過來時, 身上的手槍, 全到了杜心武的手中。 那三個打手惱羞成怒, 揮拳向杜心武打來。杜心武不慌不忙,只在中間走圓圈,一邊走一邊用手招架,身子像泥鰍一般滑溜,令那三個人只是看得見,卻又摸不著。最後,杜心武使出他的神腿絕招,飛起右腿橫掃一周,那三人應聲倒地,爬起來後,拔腿就逃。

一天,宋教仁住宅前面,來了個可疑的磨剪人,坐在板凳上吆喝。此人身材高大,虎背熊腰,年齡大約50多歲,貌似門神。杜心武一見,便知此人絕非善類。他不聲不響,悄悄走到磨剪人身邊,輕輕用“雙龍捧珠”的招式,將磨剪人懸空舉起。磨剪人大為震怒,對準杜的頭部用“五雷掌”劈去,杜心武將頭一扭,以右腿來了個“橫掃千鉤”,把磨剪人踢出一丈多遠,隨即一個跳步,跳到磨剪人的身後,將其雙手反扣,問道:“你要說實話,來此有何目的?”磨剪人吞吞吐吐地說:“聽說宋總長家裡有能人,想來見識見識!”杜說:“宋總長身邊的能人很多,你心服了嗎?”磨剪人的雙手被杜反扣著,痛得流出了眼淚,連連說:“我見著能人了,求你開恩吧!”後來宋教仁在上海遇刺,可惜那次杜心武沒有同去,如果杜心武去了,也許能事先發現刺客

霍元甲

霍元甲幼時體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顯一時的秘宗拳師。他擔心元甲習武日後有損霍家名聲,拒不授藝於他。但元甲志存高遠,他日日留心,處處參察,偷藝于父傳兄弟之機。苦練于舍外棗林之僻。後為父知,受責。元甲保證絕不與人比武,不辱霍家門面,方准父兄一起習武。元甲天資聰穎,毅力驚人,功藝長兄亢進,在兄弟之中出類超群。父見此,一改舊念,悉心傳藝於他。後元甲以武會友,融合各家之長,將祖傳“秘宗拳”發展為“迷宗藝”,使祖傳拳藝達到了新的高峰。

1910 年6 月1 日,霍元甲在農勁蓀等武術界同仁協助下,在上海創辦了“ 中國精武體操會”(後改名“精武體育會”)。孫中山先生讚揚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之信念和將霍家拳公諸於世的高風亮節,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惠贈精武體育會。

1910 年9月,日本柔道會會長率十余名技擊高手與霍較藝,敗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間見霍嗆咳,薦日醫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於 9月14日身亡。終年42歲。

後上海精武會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東閣任教。各地分會相繼分起,十數年後,海內外精武分會達43處,會員逾40萬之眾.......

王子平

王子平,回族人,生於一八八一年,卒於一九七三年,生前任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他生於武術之鄉河北滄洲的一個武術世家,和佟忠義並稱“滄洲二傑“,有“神力千斤王”之稱。從學于魯人楊洪修,精查拳、八極拳、龍泉劍,早歲行商關東,後投身軍伍,以武術教練將士。一九一九年,俄國大力士康泰兒在北京中央公園獻技,勢甚囂張,王激於義憤,當眾挫敗之。後又挫敗西方力士馬志尼、阿拉曼、柯芝麥、沙力文。在青島時,曾遭日帝憲警圍攻,王子平把他們一一擲至樓下,表現了我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的精神和魄力。

他熱愛武術運動,畢生不渝,在舊社會,為維持生計,他曾走南闖北,顛沛流離,但他對中國武術的深摯熱愛絲毫不減,刻苦練功的意志愈來愈堅。他從六歲開始習武,直至晚年,八十多年練功不錣。他早年研習查拳、子午劍,遍行大江南北,看到了許多名家的各種優秀劍術以後,就博采各家之長,推陳出新。他的“青龍劍”就是集各家之長,並吸取了西歐擊劍和日本劍道的優點,結合自己的心得體會而創造的。

王子平十分注重挖掘祖國武術寶庫和普及武術,當他八十歲高齡的時候,著名導演謝晉請他在《大李小李和老李》中做配角,拍攝打太極拳的鏡頭。他作為少林門門長,在全國來說是為德高望重的武術家,竟毫無彝議,不取分文,高高興興的去客串拍片。他認為,在電影中表演“簡化太極拳”,對開展武術有利。他說,只要對党對國家有利我都幹。

王子平又是一個著名的傷科醫生,在晚年,他以高超的醫術解除了許許多多患者的病痛,還創編、出版了《祛病延年二十勢》,深受群眾歡迎。

韓慕俠

韓慕俠 (1877-1954),又名金鏞,天津蘆北口人。自幼習武,13歲從師周斌義習少林拳。後拜師張占魁習形意拳、八卦掌,技藝精湛。1916年到華山投應文天學藝多年。1912年在天津河北創辦武術館(1919年改名為韓慕俠武術專館)。1916年在天津南開學校任教期間,結識周恩來,並授拳于周,兩人關係密切。1918年,隨師張占魁等赴京,在六國飯店擊倒號稱“世界第一大力士”的俄國人康泰爾,其事蹟在當年京、津多種報刊中多有記述。1927年,任天津市武術團教官。晚年棄武行醫,後因病去世。傳人有郭書蕃(1893-1985)、子韓琦等

張占魁

張占魁是八卦掌宗師董海川的八大弟子之一。他的八卦掌功夫疾如閃電,快似流星,人稱“閃電手”。

功韓慕俠師從張占魁後,猶如魚兒得水,夜以繼日勤學苦練,夫大進。由於韓慕俠好鬥好勝,天不怕,地不怕,加之長得身材挺拔,儀錶堂堂,大家送給他個綽號:“玉面虎”。

黃飛鴻

黃飛鴻(1847-1924),南海西樵祿舟村人,他是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其父黃麒英乃晚清“廣東十虎”之一,飛鴻五歲從父習武,12歲隨父鬻技街衢,盡得家傳功夫。後遇鐵橋三之愛徒林福成授其鐵線拳、飛砣絕技,並在宋輝鏜處學得無影腳,武藝日臻精進,稍後,飛鴻隨父于廣州樂善山房設館授徒。麒英謝世,飛鴻子承父業成為一代宗師,是當時南派武林中最年輕的武術教練。一生中,曾先後被提督吳全美、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等聘為軍中技擊教練。相傳其平生絕技有雙飛砣、子母刀、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和瑤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諸勢,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癡”之雅號。

1924 年8月,廣州商團總長陳廉伯在英帝國主義支持下,乘孫中山北伐,在廣州發動武裝暴亂,縱火劫掠。黃飛鴻與其繼室莫桂蘭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寶芝林連同劉永福寫給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毀於戰火。黃飛鴻經不起沉重打擊,因而憂鬱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終年77歲。黃飛鴻身後蕭條,貧無以殮,幸弟子鄧秀瓊為他料理後事,葬於白雲山麓。莫桂蘭在林世榮、鄧秀瓊的幫助下,偕黃的兩名兒子移居香港設館授徒,傳授黃飛鴻遺技。1983年在香港去世。

黃飛鴻一生以弘揚國粹,振興嶺南武術為已任,經其門人林世榮等整理的鐵線拳、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結構新穎,動作輕快,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滯狹隘、動作重複之弊病。虎鶴雙形,虎形練氣與力,動作沉雄,聲威叱吒,有推山倒海,龍騰虎躍之勢;鶴形練精與神,身手敏捷,動作迅速,有靜如處女,動如脫兔,氣靜神閑之妙。剛柔並用,長短兼施,偏正配合進退中規,成為飛鴻一脈之代表拳法,為武術界獨樹一幟。一時風行全省,並遠傳至港澳、南洋甚至北美等地,迄今歷久不衰。在新中國成立後,被列為我國高等體育院校教材內容之一。

黃飛鴻不僅武功超群,醫術亦相當精湛,其駁骨療傷之技,時稱一絕。光緒年中,在廣州仁安裡設“寶芝林”醫藥館,懸壺濟世,治病救人,上至將軍,下至百姓,功效顯著。福軍首領劉永福親為寶芝林題寫“技藝皆精”的匾額,並聘飛鴻為福軍技擊總教練,後隨劉到臺灣英勇殺倭。

黃飛鴻縱橫江湖數十年,憑著過人的勇敢、智慧和絕技,身經百戰,顯赫輝煌。成為中外聞名的武術大師。他武藝高強且崇尚武德,推尚“習武德為先”,從不恃強淩弱,堅持以德服人。他曆主摒除門派之閡,能者為師,更是力排重男輕女之見,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組織女子獅隊的武師之一。其眾多弟子中,以男弟子梁寬和林世榮,女徒弟莫桂蘭、鄧秀瓊等最負盛名。其餘的門人,亦頗有聲譽,遍佈粵港澳臺、東南亞各地。他生前弘揚國粹、匡扶正義、見義勇為、扶弱助貧、濟世為懷的風範,在武術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軼事,被世人廣為傳誦。

李景林:字芳宸,芳苓,號“廣古川”。生於清光緒十年(1885年),河北棗強人。幼承父藝,從學技擊。於塞外得皖北異人陳世鈞(1821-1932)授以武當對劍。為武當對劍第十四代傳人。

早年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入黑龍江巡防隊。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歷任黑龍江第1師參謀長,奉天陸軍第3、第7混成旅旅長等職。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李景林任東路第3梯隊司令。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李景林與張宗昌組成第2軍,擔任熱河南路的作戰。奉系取得了直隸、山東、安徽等地盤後,北京政府任命李景林為直隸軍務督辦兼第1方面軍團司令。1925年11月,郭松齡反奉時,李景林與郭松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密盟,宣佈脫離奉系,轉而擁護段祺瑞,並電勸張作霖下野。1926年,李景林部隊被馮玉祥的國民軍趕出天津,退往山東。1927年,李景林部隊與張宗昌部隊組成示魯聯軍。李景林任副司令,共同對付馮玉祥部隊。後被張作霖罷免所有職務。退出軍旅,寓住天津、上海。

1927 年,李景林寓居上海。葉大密老師約陳微明、陳志進從李景林學習武當對手劍。

1928 年,南京中央國術館成立,館長張之江捐前嫌,三邀李景林出士。李景林出任南京中央國術館副館長,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1929年杭州國術遊藝會後曾一度執教浙江國術館,受教者有黃元秀、高振東、諸桂亭、錢西樵、蘇景田、沈爾喬、孫存周等。

1930 年,因閻錫山、馮玉祥聯合反蔣,引發中原大戰,李景林奉國民政府之命,在濟南策動反擊並創建山東國術館,1931年任山東國術館館長。在此期間從其學藝者有萬籟聲、李玉琳等人。1932年病死於濟南。終年47歲。

李景林先生一生戎馬生涯而致力於中華武學,堪稱楷模。由其流承的武當對手劍,更是攻防有效,實用性強,參合抽、帶、格、擊、刺、點、崩、攪、洗、壓、劈等十三勢,成為武術史上的一朵奇葩。初習對劍分五路;次活步以十三勢隨意對擊,但須劍不見劍;最後舞劍,行氣似流雲,極自然之妙。李景林雲:“配琴舞之,更有古雅之趣,不同凡俗,他劍焉能道此”。

鄒聲遠曾有詩雲:“龍泉之尺鬼神驚,起舞寒光耀眼明,君家絕技應無各,傳與群美後代光。 ”

奉軍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失敗後進行整訓,李景林出任奉軍整編第一師師長。部隊移駐遼寧北鎮縣,下屬的營長丁齊銳部駐正安堡,丁偕家屬借住民房,發現主人宋唯一是劍俠,立即將此情報告師部。李景林得知自己少年時的老師就在眼前,真是喜從天降,立即帶領身邊的四大親隨弟子郭憲三、楊奎山、林志遠及黃敬義到正安拜見並迎接老師。此後,李景林在軍務繁忙中擠時間繼續向宋老師求教,宋唯一不但傾心傳授了他武當劍術精髓,還將自己所著的《武當劍譜》、《劍形八卦掌譜》、《道家修道錄》送給了李景林。3年後,李景林再次聘請宋唯一到天津傳授劍術,從而使李景林在武當劍術上達到了一生中的頂峰。1928年成立“中央國術館”時,李景林出任副館長,又傳授了許多弟子

揮拳向杜心武打來。杜心武不慌不忙,只在中間走圓圈,一邊走一邊用手招架,身子像泥鰍一般滑溜,令那三個人只是看得見,卻又摸不著。最後,杜心武使出他的神腿絕招,飛起右腿橫掃一周,那三人應聲倒地,爬起來後,拔腿就逃。

一天,宋教仁住宅前面,來了個可疑的磨剪人,坐在板凳上吆喝。此人身材高大,虎背熊腰,年齡大約50多歲,貌似門神。杜心武一見,便知此人絕非善類。他不聲不響,悄悄走到磨剪人身邊,輕輕用“雙龍捧珠”的招式,將磨剪人懸空舉起。磨剪人大為震怒,對準杜的頭部用“五雷掌”劈去,杜心武將頭一扭,以右腿來了個“橫掃千鉤”,把磨剪人踢出一丈多遠,隨即一個跳步,跳到磨剪人的身後,將其雙手反扣,問道:“你要說實話,來此有何目的?”磨剪人吞吞吐吐地說:“聽說宋總長家裡有能人,想來見識見識!”杜說:“宋總長身邊的能人很多,你心服了嗎?”磨剪人的雙手被杜反扣著,痛得流出了眼淚,連連說:“我見著能人了,求你開恩吧!”後來宋教仁在上海遇刺,可惜那次杜心武沒有同去,如果杜心武去了,也許能事先發現刺客

霍元甲

霍元甲幼時體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顯一時的秘宗拳師。他擔心元甲習武日後有損霍家名聲,拒不授藝於他。但元甲志存高遠,他日日留心,處處參察,偷藝于父傳兄弟之機。苦練于舍外棗林之僻。後為父知,受責。元甲保證絕不與人比武,不辱霍家門面,方准父兄一起習武。元甲天資聰穎,毅力驚人,功藝長兄亢進,在兄弟之中出類超群。父見此,一改舊念,悉心傳藝於他。後元甲以武會友,融合各家之長,將祖傳“秘宗拳”發展為“迷宗藝”,使祖傳拳藝達到了新的高峰。

1910 年6 月1 日,霍元甲在農勁蓀等武術界同仁協助下,在上海創辦了“ 中國精武體操會”(後改名“精武體育會”)。孫中山先生讚揚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之信念和將霍家拳公諸於世的高風亮節,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惠贈精武體育會。

1910 年9月,日本柔道會會長率十余名技擊高手與霍較藝,敗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間見霍嗆咳,薦日醫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於 9月14日身亡。終年42歲。

後上海精武會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東閣任教。各地分會相繼分起,十數年後,海內外精武分會達43處,會員逾40萬之眾.......

王子平

王子平,回族人,生於一八八一年,卒於一九七三年,生前任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他生於武術之鄉河北滄洲的一個武術世家,和佟忠義並稱“滄洲二傑“,有“神力千斤王”之稱。從學于魯人楊洪修,精查拳、八極拳、龍泉劍,早歲行商關東,後投身軍伍,以武術教練將士。一九一九年,俄國大力士康泰兒在北京中央公園獻技,勢甚囂張,王激於義憤,當眾挫敗之。後又挫敗西方力士馬志尼、阿拉曼、柯芝麥、沙力文。在青島時,曾遭日帝憲警圍攻,王子平把他們一一擲至樓下,表現了我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的精神和魄力。

他熱愛武術運動,畢生不渝,在舊社會,為維持生計,他曾走南闖北,顛沛流離,但他對中國武術的深摯熱愛絲毫不減,刻苦練功的意志愈來愈堅。他從六歲開始習武,直至晚年,八十多年練功不錣。他早年研習查拳、子午劍,遍行大江南北,看到了許多名家的各種優秀劍術以後,就博采各家之長,推陳出新。他的“青龍劍”就是集各家之長,並吸取了西歐擊劍和日本劍道的優點,結合自己的心得體會而創造的。

王子平十分注重挖掘祖國武術寶庫和普及武術,當他八十歲高齡的時候,著名導演謝晉請他在《大李小李和老李》中做配角,拍攝打太極拳的鏡頭。他作為少林門門長,在全國來說是為德高望重的武術家,竟毫無彝議,不取分文,高高興興的去客串拍片。他認為,在電影中表演“簡化太極拳”,對開展武術有利。他說,只要對党對國家有利我都幹。

王子平又是一個著名的傷科醫生,在晚年,他以高超的醫術解除了許許多多患者的病痛,還創編、出版了《祛病延年二十勢》,深受群眾歡迎。

韓慕俠

韓慕俠 (1877-1954),又名金鏞,天津蘆北口人。自幼習武,13歲從師周斌義習少林拳。後拜師張占魁習形意拳、八卦掌,技藝精湛。1916年到華山投應文天學藝多年。1912年在天津河北創辦武術館(1919年改名為韓慕俠武術專館)。1916年在天津南開學校任教期間,結識周恩來,並授拳于周,兩人關係密切。1918年,隨師張占魁等赴京,在六國飯店擊倒號稱“世界第一大力士”的俄國人康泰爾,其事蹟在當年京、津多種報刊中多有記述。1927年,任天津市武術團教官。晚年棄武行醫,後因病去世。傳人有郭書蕃(1893-1985)、子韓琦等

張占魁

張占魁是八卦掌宗師董海川的八大弟子之一。他的八卦掌功夫疾如閃電,快似流星,人稱“閃電手”。

功韓慕俠師從張占魁後,猶如魚兒得水,夜以繼日勤學苦練,夫大進。由於韓慕俠好鬥好勝,天不怕,地不怕,加之長得身材挺拔,儀錶堂堂,大家送給他個綽號:“玉面虎”。

黃飛鴻

黃飛鴻(1847-1924),南海西樵祿舟村人,他是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其父黃麒英乃晚清“廣東十虎”之一,飛鴻五歲從父習武,12歲隨父鬻技街衢,盡得家傳功夫。後遇鐵橋三之愛徒林福成授其鐵線拳、飛砣絕技,並在宋輝鏜處學得無影腳,武藝日臻精進,稍後,飛鴻隨父于廣州樂善山房設館授徒。麒英謝世,飛鴻子承父業成為一代宗師,是當時南派武林中最年輕的武術教練。一生中,曾先後被提督吳全美、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等聘為軍中技擊教練。相傳其平生絕技有雙飛砣、子母刀、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和瑤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諸勢,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癡”之雅號。

1924 年8月,廣州商團總長陳廉伯在英帝國主義支持下,乘孫中山北伐,在廣州發動武裝暴亂,縱火劫掠。黃飛鴻與其繼室莫桂蘭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寶芝林連同劉永福寫給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毀於戰火。黃飛鴻經不起沉重打擊,因而憂鬱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終年77歲。黃飛鴻身後蕭條,貧無以殮,幸弟子鄧秀瓊為他料理後事,葬於白雲山麓。莫桂蘭在林世榮、鄧秀瓊的幫助下,偕黃的兩名兒子移居香港設館授徒,傳授黃飛鴻遺技。1983年在香港去世。

黃飛鴻一生以弘揚國粹,振興嶺南武術為已任,經其門人林世榮等整理的鐵線拳、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結構新穎,動作輕快,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滯狹隘、動作重複之弊病。虎鶴雙形,虎形練氣與力,動作沉雄,聲威叱吒,有推山倒海,龍騰虎躍之勢;鶴形練精與神,身手敏捷,動作迅速,有靜如處女,動如脫兔,氣靜神閑之妙。剛柔並用,長短兼施,偏正配合進退中規,成為飛鴻一脈之代表拳法,為武術界獨樹一幟。一時風行全省,並遠傳至港澳、南洋甚至北美等地,迄今歷久不衰。在新中國成立後,被列為我國高等體育院校教材內容之一。

黃飛鴻不僅武功超群,醫術亦相當精湛,其駁骨療傷之技,時稱一絕。光緒年中,在廣州仁安裡設“寶芝林”醫藥館,懸壺濟世,治病救人,上至將軍,下至百姓,功效顯著。福軍首領劉永福親為寶芝林題寫“技藝皆精”的匾額,並聘飛鴻為福軍技擊總教練,後隨劉到臺灣英勇殺倭。

黃飛鴻縱橫江湖數十年,憑著過人的勇敢、智慧和絕技,身經百戰,顯赫輝煌。成為中外聞名的武術大師。他武藝高強且崇尚武德,推尚“習武德為先”,從不恃強淩弱,堅持以德服人。他曆主摒除門派之閡,能者為師,更是力排重男輕女之見,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組織女子獅隊的武師之一。其眾多弟子中,以男弟子梁寬和林世榮,女徒弟莫桂蘭、鄧秀瓊等最負盛名。其餘的門人,亦頗有聲譽,遍佈粵港澳臺、東南亞各地。他生前弘揚國粹、匡扶正義、見義勇為、扶弱助貧、濟世為懷的風範,在武術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軼事,被世人廣為傳誦。

李景林:字芳宸,芳苓,號“廣古川”。生於清光緒十年(1885年),河北棗強人。幼承父藝,從學技擊。於塞外得皖北異人陳世鈞(1821-1932)授以武當對劍。為武當對劍第十四代傳人。

早年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入黑龍江巡防隊。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歷任黑龍江第1師參謀長,奉天陸軍第3、第7混成旅旅長等職。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李景林任東路第3梯隊司令。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李景林與張宗昌組成第2軍,擔任熱河南路的作戰。奉系取得了直隸、山東、安徽等地盤後,北京政府任命李景林為直隸軍務督辦兼第1方面軍團司令。1925年11月,郭松齡反奉時,李景林與郭松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密盟,宣佈脫離奉系,轉而擁護段祺瑞,並電勸張作霖下野。1926年,李景林部隊被馮玉祥的國民軍趕出天津,退往山東。1927年,李景林部隊與張宗昌部隊組成示魯聯軍。李景林任副司令,共同對付馮玉祥部隊。後被張作霖罷免所有職務。退出軍旅,寓住天津、上海。

1927 年,李景林寓居上海。葉大密老師約陳微明、陳志進從李景林學習武當對手劍。

1928 年,南京中央國術館成立,館長張之江捐前嫌,三邀李景林出士。李景林出任南京中央國術館副館長,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1929年杭州國術遊藝會後曾一度執教浙江國術館,受教者有黃元秀、高振東、諸桂亭、錢西樵、蘇景田、沈爾喬、孫存周等。

1930 年,因閻錫山、馮玉祥聯合反蔣,引發中原大戰,李景林奉國民政府之命,在濟南策動反擊並創建山東國術館,1931年任山東國術館館長。在此期間從其學藝者有萬籟聲、李玉琳等人。1932年病死於濟南。終年47歲。

李景林先生一生戎馬生涯而致力於中華武學,堪稱楷模。由其流承的武當對手劍,更是攻防有效,實用性強,參合抽、帶、格、擊、刺、點、崩、攪、洗、壓、劈等十三勢,成為武術史上的一朵奇葩。初習對劍分五路;次活步以十三勢隨意對擊,但須劍不見劍;最後舞劍,行氣似流雲,極自然之妙。李景林雲:“配琴舞之,更有古雅之趣,不同凡俗,他劍焉能道此”。

鄒聲遠曾有詩雲:“龍泉之尺鬼神驚,起舞寒光耀眼明,君家絕技應無各,傳與群美後代光。 ”

奉軍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失敗後進行整訓,李景林出任奉軍整編第一師師長。部隊移駐遼寧北鎮縣,下屬的營長丁齊銳部駐正安堡,丁偕家屬借住民房,發現主人宋唯一是劍俠,立即將此情報告師部。李景林得知自己少年時的老師就在眼前,真是喜從天降,立即帶領身邊的四大親隨弟子郭憲三、楊奎山、林志遠及黃敬義到正安拜見並迎接老師。此後,李景林在軍務繁忙中擠時間繼續向宋老師求教,宋唯一不但傾心傳授了他武當劍術精髓,還將自己所著的《武當劍譜》、《劍形八卦掌譜》、《道家修道錄》送給了李景林。3年後,李景林再次聘請宋唯一到天津傳授劍術,從而使李景林在武當劍術上達到了一生中的頂峰。1928年成立“中央國術館”時,李景林出任副館長,又傳授了許多弟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