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給《急診科醫生》何主任的醫療日常找找茬!

最近電視劇《急診科醫生》正在熱播之中, 劇中急診科醫生們盡職盡責的表現, 無不展示了醫者仁心的高尚品德。 但劇中卻有這樣三個場景,

講述了急診科何主任言語不當被批評的過程, 讓人受益匪淺, 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場景一:關於治療方案, 不能忽視病人的知情權。

劇中醫術高明的何主任搶救了一位工人, 卻反被哈佛醫學院博士畢業生江曉琪給“教訓”了一頓, 為什麼呢?

事情經過是, 一位工人的雙手被機器軋得多處粉碎性骨折。

有兩種治療方案。 一種是保守治療, 一種是截肢。 保守治療, 接骨頭接血管接神經, 需要很長的恢復期, 並且需要一大筆醫療費。 同時也有很大的風險, 因為即使接上去了, 在後期恢復的過程中,

也會有出現壞死再截肢的可能。 另一種方案直接截肢, 雖然患者會因此喪失勞動力, 但治療過程簡單, 費用也少很多, 出院後也無需擔心後續醫療問題。

何主任當時並未告訴患者還可以保守治療, 而是直接通知說要截肢。 雖然截肢對一位靠勞動力賺錢的工人來說影響很大, 但是他更沒能力去承擔保守治療的醫療費和後續壞死的風險, 有可能既花了錢手還是保不住。 潛意識裡何主任認為截肢是他做的最好的選擇。 但是, 他的做法並沒有被江曉琪認同。

其實很多人覺得何主任是對的,

因為他為工人做出的選擇是對的。 但是他忽略了傷者也有知情權和選擇權。 萬一手術後手被截了, 傷者才瞭解到其實自己的手還是有一線希望的, 豈不會出現很大的醫患矛盾。

好在何主任之後糾正了自己的表述, 去徵求了那位工人的意見。

場景二:面對病人以及家屬的哀求, 說話不能說得太滿。

劇中仁心仁德的何主任第二次被批評,是因為他救了一個孕婦和她的孩子,為什麼呢?

事情經過是,一位懷孕才32周的孕婦,因為肚子疼被送進急診室。心肺正常,下肢花斑,長時間沒有排尿,反跳痛,急性腸穿孔,導致合併感染中毒性休克。這種情況下,孕婦死亡率是百分之三十三,孩子的死亡率是百分之六十。

本來是一個風險很大的手術,但何主任還是抵擋不住孕婦和其家屬的苦苦哀求,最後保證“保母子平安”,可見何主任的仁心仁德。

但是這句話,卻引來眾多非議,甚至批評。原因是,話說得太滿了。

好在手術很成功,母子平安,不然真得會像劉主任說的,“做不到這責任誰來承擔啊”。假如你的醫術沒有何主任那麼高明,假如你不能保證手術百分百成功,跟患者以及家屬說話千萬別說得太滿,這是你避免醫患衝突的前提之一。

場景三:時間再緊迫,與病人說話不能太急。

對劇中兢兢業業的何主任,我想做第三個批評他的人,他有個觀點是錯的,為什麼呢?

事情經過是,江曉琪醫生對於那次在工人是否要截肢的問題上指責了他,表示對不起,說自己說話太直,讓何主任失了面子。但何主任卻說:“急診科的醫生都這樣,說話直接,沒時間拐彎抹角”。

聽到何主任這句話,我想談下我的看法。六年的醫療經驗告訴我,不管是不是急診,醫生說話不能太急。

一病人右下腹疼痛,被送進急診室,診斷為急性闌尾炎,必須做個闌尾切除手術。做好了一切手術準備,我向他解讀並要他簽署《麻醉知情同意書》和《手術同意書》時,他當即就說,“你說了那麼嚇人的後果,我很慌,我不知道該不該相信你,我覺得你們可能是嚇我的,昂貴的藥費才是你們的目的”。

我能理解這種心理,如果我不是醫生,大概也可能會有這種想法,當今醫生的形象被少部分人抹黑了,這確實很影響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很多時候我拿著各種知情同意書跟患者或者患者家屬講解簽字,講到一些可能出現嚴重的後果,他們將信將疑,甚至直呼“醫生你別嚇我、嚇人的吧,哪有那麼嚴重”。

故意唬人?真心不是,只是專業知識告訴我們任何一個疾病都有可能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試想一下,如果醫生不事先把這些告知患者,一旦真的出現不良後果,屆時患者肯定會說,“我當初只因為肚子疼住進來的,你也沒跟我說會如何,現在成這樣了,我怎麼知道是不是你們治不好、治錯了找的說辭”,然後引來更多的糾紛。

如果你被醫生的談話嚇到,他其實只是講得有點直白,有點急,以致你難以接受。要知道感冒都可以死人,醫生更不會為了錢而嚇人。所以我不贊同何主任的觀點,不管是不是急診,都應該耐下性子說清楚、講明白,才能讓病人更好的配合治療。

醫患談話,醫生接診每個病人必不可少的環節:入院談話記錄、手術知情同意書、麻醉知情同意書等等。告訴患者實情、讓患者充分瞭解病情、積極配合治療,以及保護自己、減少不必要的糾紛,這才是談話的目的。

本文轉自:中國醫學論壇報/一葉平舟

說話不能說得太滿。

劇中仁心仁德的何主任第二次被批評,是因為他救了一個孕婦和她的孩子,為什麼呢?

事情經過是,一位懷孕才32周的孕婦,因為肚子疼被送進急診室。心肺正常,下肢花斑,長時間沒有排尿,反跳痛,急性腸穿孔,導致合併感染中毒性休克。這種情況下,孕婦死亡率是百分之三十三,孩子的死亡率是百分之六十。

本來是一個風險很大的手術,但何主任還是抵擋不住孕婦和其家屬的苦苦哀求,最後保證“保母子平安”,可見何主任的仁心仁德。

但是這句話,卻引來眾多非議,甚至批評。原因是,話說得太滿了。

好在手術很成功,母子平安,不然真得會像劉主任說的,“做不到這責任誰來承擔啊”。假如你的醫術沒有何主任那麼高明,假如你不能保證手術百分百成功,跟患者以及家屬說話千萬別說得太滿,這是你避免醫患衝突的前提之一。

場景三:時間再緊迫,與病人說話不能太急。

對劇中兢兢業業的何主任,我想做第三個批評他的人,他有個觀點是錯的,為什麼呢?

事情經過是,江曉琪醫生對於那次在工人是否要截肢的問題上指責了他,表示對不起,說自己說話太直,讓何主任失了面子。但何主任卻說:“急診科的醫生都這樣,說話直接,沒時間拐彎抹角”。

聽到何主任這句話,我想談下我的看法。六年的醫療經驗告訴我,不管是不是急診,醫生說話不能太急。

一病人右下腹疼痛,被送進急診室,診斷為急性闌尾炎,必須做個闌尾切除手術。做好了一切手術準備,我向他解讀並要他簽署《麻醉知情同意書》和《手術同意書》時,他當即就說,“你說了那麼嚇人的後果,我很慌,我不知道該不該相信你,我覺得你們可能是嚇我的,昂貴的藥費才是你們的目的”。

我能理解這種心理,如果我不是醫生,大概也可能會有這種想法,當今醫生的形象被少部分人抹黑了,這確實很影響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很多時候我拿著各種知情同意書跟患者或者患者家屬講解簽字,講到一些可能出現嚴重的後果,他們將信將疑,甚至直呼“醫生你別嚇我、嚇人的吧,哪有那麼嚴重”。

故意唬人?真心不是,只是專業知識告訴我們任何一個疾病都有可能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試想一下,如果醫生不事先把這些告知患者,一旦真的出現不良後果,屆時患者肯定會說,“我當初只因為肚子疼住進來的,你也沒跟我說會如何,現在成這樣了,我怎麼知道是不是你們治不好、治錯了找的說辭”,然後引來更多的糾紛。

如果你被醫生的談話嚇到,他其實只是講得有點直白,有點急,以致你難以接受。要知道感冒都可以死人,醫生更不會為了錢而嚇人。所以我不贊同何主任的觀點,不管是不是急診,都應該耐下性子說清楚、講明白,才能讓病人更好的配合治療。

醫患談話,醫生接診每個病人必不可少的環節:入院談話記錄、手術知情同意書、麻醉知情同意書等等。告訴患者實情、讓患者充分瞭解病情、積極配合治療,以及保護自己、減少不必要的糾紛,這才是談話的目的。

本文轉自:中國醫學論壇報/一葉平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