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深度|平陽山灣裡的綠色傳奇 制革大村變身省級特色精品村

笠湖村村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鄉村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平陽笠湖村從曾經的制革大村,

到如今的省級特色精品村、平陽首批美麗鄉村建設標杆村, 它所代表的, 是浙江千百個村莊近年來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一個縮影。

平陽縣西部, 南雁蕩山下, 笠湖村內青山連綿, 溪水交錯, 地理形狀狹長, 猶如一枚彎彎月牙。 當地人說, 由於風景秀美, 地理位置獨特, 這裡也曾被稱為雁蕩山景區的“後花園”。

然而, 這個坐擁天然山水優勢的村莊,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成為平陽制革業的發源地之一, 老百姓的錢包鼓起來了, 村莊的環境卻遭遇到嚴重破壞, 欠下許多生態舊賬。

近年來, 在浙江持續推進的生態文明建設中,

笠湖村痛下決心, 關停大量“低小散”企業, 致力美麗鄉村建設, 發展美麗經濟。

去年, 笠湖村從平陽縣122個“十村示範、百村整治”的“星星村”中脫穎而出, 成為全縣首批3個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杆——“月亮村”, 同時一躍成為溫州市美麗鄉村精品村、浙江省級特色精品村。 “月亮村, 相較于星星村更優。 星星多而散, 而月亮則是眾星拱月, 比星星更美、更亮。 ”平陽縣農辦有關負責人說道。

這個坐落在山灣裡的小村, 用短短幾年間發生的矚目變化, 書寫著屬於自身的“星月童話”。

尋回

綠色的家園

立冬時節, 萬物盡藏。 距離平陽縣城35公里外的西部山區, 笠湖村攏在連綿蒼翠間, 山路兩邊的五色梅開得漫山遍野。 有遠道而來遊覽南雁蕩山的遊客,

途經笠湖村時, 就此停下腳步, “這裡已經夠美了。 ”

“此生的有尋山分, 已覺溫台落手中。 ”蘇軾百年前留下的詩句, 如今讀來正是笠湖村的真實寫照。 “家鄉曾經走散, 如今的笠湖, 是大家一起找回來的。 ”笠湖村村支書盧立開說, 如今, 村民們對一草一木倍加珍惜。

說走散, 並不誇張。 作為平陽曾經的傳統產業, 也是全縣財政收入和40萬群眾收入主要來源的制革業, 就是從小小笠湖村起源的。

七山二水一分田, 田地資源匱乏, 為了維繫生活, 笠湖村村民們不得不另闢蹊徑。 自南宋起, 當地村民就採用傳統手段, 割樹取汁, 將生牛皮加工成熟皮, 再拿到市場上售賣。 至上世紀80年代, 全村400多戶家家戶戶靠著一張皮吃飯, 小山村裡制革產業年產值超過6000萬元。

這張皮富了山村的同時, 也愁煞了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 制革的前道工序環節不僅耗水量大, 而且需要使用大量化學藥劑, 村裡的制革污水污泥直排河道, “母親河”碧溪渡漸漸淪為“黑臭河”, 空氣中也常年彌漫著一股酸臭味。 據當地居民回憶, 那時候門上的金屬把手, 外牆上掛著的空調外機由於受到酸性腐蝕, 全都生銹斑駁。 當時若到笠湖走走, 絲毫感受不出這是坐落於山水間的江南村落。

直到現在, 笠湖人依舊慶倖當年作出的選擇。 2013年, 縣裡專項整治“低小散”制革企業, 要求整體搬遷至6公里外的水頭麻園等地。 對此, 村民們有不滿也有疑問:“離家遠了不方便, 每天往返要耗費許多時間”, “新建廠房、更新設備,

新投入的資金從哪裡來?”

村裡的老黨員盧成橋站了出來:“家鄉的環境已經等不了了, 必須動起來改變!”時任村支書黃益文帶頭關閉自家的小作坊:“笠湖已經不是我們小時候的樣子了!”一句句話打動了村民, 再望一望家門口的水, 他們有了共同的目標:要把山清水秀的笠湖重新找回來。

騰退污染產業, 恢復生態環境, 村民們心懷美好的心願, 尋覓著詩畫江南韻味的鄉村歸來。 而他們的選擇, 正順應了綠色發展的潮流, 激發出鄉村振興的蓬勃力量。

村民將閒置的土地種上油菜花, 景色優美。

啟動

土地的潛力

大山之間, 變化已經開始。 多年在外經商的盧孔歐回到笠湖村, 發現村裡的後山只零散種植著果樹, 大片山地空置在那裡,不禁歎息:“這都是沉睡的資源。”

盧孔歐從小在笠湖村長大,儘管如今生活在城市,但他始終認為,鄉村有著自身的獨特魅力,而這期間也潛藏著巨大商機。於是,他把目光投向家鄉,投資3.2億元,在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建造了一個現實版開心農場,提供果園觀光採摘、田園生活體驗和科普教育等各類服務。

這份敏銳的商業眼光,讓綠水青山漸漸轉化成金山銀山。如今,每逢節假日,開心農場遊客超過5000人次,成為當地鄉村休閒旅遊的好去處。今年5月,笠湖村又和開心農場簽訂協定,村集體以山林、土地資源為資本入股農場。這種“村企共建”、“股份富村”的方法,預計每年可以給村集體增收15萬元以上。

“讓村裡的每一處土地都產生價值。”開心農場的到來給了盧立開啟迪,他將自己多年從商的智慧全部用到了村莊管理:每家每戶房前屋後都種上綠植和鮮花,房屋的外立面上畫上水墨畫,屋舍之間鋪上鵝卵石走道……盧立開說,村裡除了在基建大專案上費心外,還在“小而美”上做功夫,要用匠心讓每一寸土地上都變得與眾不同。

駐村幹部盧成傑回憶起2016年第一次來到笠湖村時的場景,“像是快要沸騰的熱水一樣,積蓄著許多能量。”

這一天,恰逢制革作坊騰退後,人們在閒置土地上規劃建設的河內河濱公園動工。村幹部帶著他在村裡轉了一圈,盧成傑發現這裡四處熱火朝天,和想像中並不一樣:原以為山灣裡多少有些落後,但笠湖村的建設規劃早已和縣城接軌,美麗鄉村建設還兼顧村民娛樂休閒需求。村幹部們自豪地向他介紹,沿著古水渠要建一排燈光,渠這邊種上油菜花,渠那邊打造健身步道……

那一年,盧成傑幾乎每天都在翻圖紙,村裡柏油馬路、旅遊線花崗岩鋪設、沿角景觀綠化、立面建設等數十項工程同時施工,用當地人的話來說,“綠色發展正在讓笠湖大變樣”。

如今,沿著村裡的小路走一走,道路兩旁錯落著粉牆黛瓦的民居,平整寬闊的柏油馬路兩邊種植著花草,穿村而過的古水渠兩岸設了防護欄,村裡垃圾分類站、健身步行道、親子活動區一應俱全,路邊甚至還整齊排放著一列綠色的共用單車。眼下,盧立開又在計畫把村裡的空置廠房和舊民居集中起來,將它們重新翻修,改建成民宿,“笠湖的每一個明天都讓人期待。”

笠湖村濱水公園建設前後對比。

擁抱

鄉村的未來

聽村裡人講自己的故事,似乎都關乎歸宿。

今年65歲的盧大旺,多年前因為制革生意搬遷至水頭鎮,早已在水頭鎮和平陽縣城分別置購了房產,待到含飴弄孫的年紀,他還是回到了村裡的老房子。

聽遊客講笠湖的故事,似乎都關乎情懷。

從上海帶著孩子來笠湖遊玩的張先生出生在江西山村,儘管已經在上海定居多年,他依舊記得當初滿山頭追著蝴蝶奔跑的童年時光。節假日,他經常帶著孩子遊歷周邊城市村莊,讓大自然成為孩子的生動課堂。

在中國,在浙江,成千上萬個美麗鄉村正迎接屬於它們的黃金時代。農村面貌日新月異,城鄉差距逐步縮小,關於美麗的夢想越走越近。鄉村,不僅僅是農民的鄉村,開放的姿態賦予了它更豐富的內涵。

開心農場都市休閒農業園經理盧成江,是整個平陽縣第一個在山上開農家樂的人,如今又接手管理開心農場,依舊守著一方山水待客來。“過去是農民進城,如今是城裡人來農村。”盧成江一語道破人口湧動的新潮流,與億萬農民的城市化相比,鄉村旅遊這股潮流可謂另一種澎湃——這是屬於鄉村的新活力源泉。以各地風生水起的鄉村旅遊為契機,農村多了一處處世外桃源,也多了一個個經濟增長點。

早在笠湖村規劃美麗鄉村建設之初,盧立開就想過一個問題:村裡要怎麼建?把城裡有的東西都建上嗎?甚至有村民攔住過盧立開,問他為什麼不在村裡建一幢高樓做酒店。可盧立開總覺得,這不是鄉村該有的面貌。若是照搬城市,鄉村的魅力又在哪裡?

笠湖人尋覓的答案,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找到了明晰的方向: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我們最大的優勢是生態,‘美麗’就是我們的強村方向。”盧立開說,他們不需要在田野裡複製一個城市,而是要繼續淘汰落後產能,完善鄉村原本的面貌,發展生態經濟,在淳樸、潔淨和自然的環境中,實現綠色崛起。

綠色發展的道路能走多遠?盧立開覺得,紛至遝來的遊客、漫山遍野的花朵和綴滿枝頭的果實,就是最好的回答。

大片山地空置在那裡,不禁歎息:“這都是沉睡的資源。”

盧孔歐從小在笠湖村長大,儘管如今生活在城市,但他始終認為,鄉村有著自身的獨特魅力,而這期間也潛藏著巨大商機。於是,他把目光投向家鄉,投資3.2億元,在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建造了一個現實版開心農場,提供果園觀光採摘、田園生活體驗和科普教育等各類服務。

這份敏銳的商業眼光,讓綠水青山漸漸轉化成金山銀山。如今,每逢節假日,開心農場遊客超過5000人次,成為當地鄉村休閒旅遊的好去處。今年5月,笠湖村又和開心農場簽訂協定,村集體以山林、土地資源為資本入股農場。這種“村企共建”、“股份富村”的方法,預計每年可以給村集體增收15萬元以上。

“讓村裡的每一處土地都產生價值。”開心農場的到來給了盧立開啟迪,他將自己多年從商的智慧全部用到了村莊管理:每家每戶房前屋後都種上綠植和鮮花,房屋的外立面上畫上水墨畫,屋舍之間鋪上鵝卵石走道……盧立開說,村裡除了在基建大專案上費心外,還在“小而美”上做功夫,要用匠心讓每一寸土地上都變得與眾不同。

駐村幹部盧成傑回憶起2016年第一次來到笠湖村時的場景,“像是快要沸騰的熱水一樣,積蓄著許多能量。”

這一天,恰逢制革作坊騰退後,人們在閒置土地上規劃建設的河內河濱公園動工。村幹部帶著他在村裡轉了一圈,盧成傑發現這裡四處熱火朝天,和想像中並不一樣:原以為山灣裡多少有些落後,但笠湖村的建設規劃早已和縣城接軌,美麗鄉村建設還兼顧村民娛樂休閒需求。村幹部們自豪地向他介紹,沿著古水渠要建一排燈光,渠這邊種上油菜花,渠那邊打造健身步道……

那一年,盧成傑幾乎每天都在翻圖紙,村裡柏油馬路、旅遊線花崗岩鋪設、沿角景觀綠化、立面建設等數十項工程同時施工,用當地人的話來說,“綠色發展正在讓笠湖大變樣”。

如今,沿著村裡的小路走一走,道路兩旁錯落著粉牆黛瓦的民居,平整寬闊的柏油馬路兩邊種植著花草,穿村而過的古水渠兩岸設了防護欄,村裡垃圾分類站、健身步行道、親子活動區一應俱全,路邊甚至還整齊排放著一列綠色的共用單車。眼下,盧立開又在計畫把村裡的空置廠房和舊民居集中起來,將它們重新翻修,改建成民宿,“笠湖的每一個明天都讓人期待。”

笠湖村濱水公園建設前後對比。

擁抱

鄉村的未來

聽村裡人講自己的故事,似乎都關乎歸宿。

今年65歲的盧大旺,多年前因為制革生意搬遷至水頭鎮,早已在水頭鎮和平陽縣城分別置購了房產,待到含飴弄孫的年紀,他還是回到了村裡的老房子。

聽遊客講笠湖的故事,似乎都關乎情懷。

從上海帶著孩子來笠湖遊玩的張先生出生在江西山村,儘管已經在上海定居多年,他依舊記得當初滿山頭追著蝴蝶奔跑的童年時光。節假日,他經常帶著孩子遊歷周邊城市村莊,讓大自然成為孩子的生動課堂。

在中國,在浙江,成千上萬個美麗鄉村正迎接屬於它們的黃金時代。農村面貌日新月異,城鄉差距逐步縮小,關於美麗的夢想越走越近。鄉村,不僅僅是農民的鄉村,開放的姿態賦予了它更豐富的內涵。

開心農場都市休閒農業園經理盧成江,是整個平陽縣第一個在山上開農家樂的人,如今又接手管理開心農場,依舊守著一方山水待客來。“過去是農民進城,如今是城裡人來農村。”盧成江一語道破人口湧動的新潮流,與億萬農民的城市化相比,鄉村旅遊這股潮流可謂另一種澎湃——這是屬於鄉村的新活力源泉。以各地風生水起的鄉村旅遊為契機,農村多了一處處世外桃源,也多了一個個經濟增長點。

早在笠湖村規劃美麗鄉村建設之初,盧立開就想過一個問題:村裡要怎麼建?把城裡有的東西都建上嗎?甚至有村民攔住過盧立開,問他為什麼不在村裡建一幢高樓做酒店。可盧立開總覺得,這不是鄉村該有的面貌。若是照搬城市,鄉村的魅力又在哪裡?

笠湖人尋覓的答案,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找到了明晰的方向: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我們最大的優勢是生態,‘美麗’就是我們的強村方向。”盧立開說,他們不需要在田野裡複製一個城市,而是要繼續淘汰落後產能,完善鄉村原本的面貌,發展生態經濟,在淳樸、潔淨和自然的環境中,實現綠色崛起。

綠色發展的道路能走多遠?盧立開覺得,紛至遝來的遊客、漫山遍野的花朵和綴滿枝頭的果實,就是最好的回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