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80年前的西安遊記:在城裡遇到了團夥小偷 ‖ 終南山故事

經公眾號“終南山故事”(微信ID:bookbed)授權轉載

編者按:李長之先生, 是一位活躍於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文學批評家。 讓人沒想到的是, 他還是寫散文的高手, 這篇發表在1938年3月份《旅行雜誌》上的西安遊記, 文采斐然, 讀來還有江南煙水之氣。 以下是全文。

▲文章發表在1938年3月份的《旅行雜誌》上

旅行真是件快樂的事。

這回是隨了研究歷史的師友, 去西安。

在睡夢中過了洛陽, 醒來便是四月八日了, 火車鑽了十幾個洞, 我們出了潼關。

和我們的想像相反, 潼關以西的景致決不是更枯燥下去, 反而極其優美。

▲灞橋(原文配圖)

尤其過了渭南, 小雨也下起來了, 那空氣的濕潤, 山色的秀偉, 還有那疏疏落落的灞橋上的垂柳的青翠, 不由得跳上心頭的就是“江南如畫”這四個字的形容。 國家觀念薄弱如我的人, 這時也深深地覺到中國的可愛了。

長安城內

我們住在陝西省立高級中學, 校長唐君是清華同學, 派人接至車站, 盛意令人銘感。

西安到現在還很少用電燈, 多半是油燈。 街上是漆黑的, 商店也頗有用鬥大的紗燈的, 不過大抵到九時左右街上就寂然了。

總之, 是“古”的氣息頗濃厚。

▲西安南大街(1987年)

早上, 這是九號了, 在街上, 溜了一溜。 街不大寬, 可是直, 而且長。

人民是淳樸忠厚的, 口音很拙重, “城”讀“長”, “新”讀“興”, 又像缺少兩個門牙似的, “幾點鐘”是讀作“幾點翁”。

在答應的時候, 總不用“是的”, 或者“唯唯”的字樣, 大概這樣會太油滑了吧, 所以用的是如秦始皇用的“制曰可”似的:“對!”

▲西南城內(1937年)

例如我們買東西吧, 說換件大的, 那小夥計也一定鄭重而嚴肅地說:“對!”

他決不說“好, 好”, 或者“可以”之類。

▲開元寺(1936年)

我們在街上走, 似乎很安心, 因為決沒有汽車來撞, 或者小偷來光顧。 先看開元寺, 現在已毫無可觀, 廟內是巡警, 廟外是娼妓, 建築已改得十分狹小, 有名的宋板藏經, 也已經移歸省立圖書館了。

又看鼓樓。 聽說上面“聲聞於天”四個大字是武則天的手筆。

▲鼓樓(1936年)

導遊者說鐘樓和鼓樓在陝西人認為很高,這是有詩為證的。

據說四川人說,“四川有個峨眉山,去天只有三尺三”,可見已經很高了,可是陝西人卻說,“陝西有個鐘鼓樓,半截還在雲裡頭”,更高。

從樓上南望,可以見終南山,以及南郊的許多景物,例如大雁塔,小雁塔等,心神倒為之一舒。

▲清真寺(1937年)

在鼓樓的近旁,有清真寺,這是這天上午看得頂滿意的一個地方。

清真寺的歷史頗久,有唐碑一塊,有米芾寫的“道法參天地”五個大字,有董其昌寫的“敕賜禮拜寺”的匾額,現在的寺院是明朝的。

由寺內一位主管的人給解說一切,當時大家卻忘了問該稱呼他什麼。我們從而知道回教的真相,並不像日常所誤解的。

▲清真寺 (1921年)

在往常總以為回教是秘而不宣的,可是這回到了他們禮拜寺以後,那主管的人就首先指給屋內的波斯文的標語,他讀過原文之後,就加以翻譯,大意卻是:“宗教事業的發達,端賴宣傳。”

那人並且講回教並不迷信摩罕默德,摩罕默德是人,他不過傳達神的意志,神才是大家所信從的。

我們便知道回教也有一般的宗教精神和立說的基礎。

▲清真寺 (1907年)

再看一看那塊唐時的碑碣,就又知道它也像其他宗教一樣,在打入中國的時候,須先取得中國舊的文化傳統的化裝,這也同樣是只看了飲食和我們不同的回教徒所不一定意想到的。

那解說的人極為和藹,操著清晰,穩重,誠懇的官話,確乎無異於基督教的一個老牧師的神氣。

他有豐富的知識,對時事極為洞達,這是很清楚的。他們這裡依然保持著一日五次的祈禱,在每次祈禱之先,得沐浴。

禮拜寺內極整潔,極宏敞。

從清真寺出來,到的是省立圖書館。

書籍寥寥,外國福(陝人讀書為福)尤不多。可看的倒是一些古物。當時我把歡喜的都錄在記事冊上,可是因為那記事冊有似片夾,在晚上看戲時便被人偷去了。

憑記憶所及,在廊下擺的昭陵的六駿的浮雕,卻實在好。李商隱的複京詩:“虜騎胡兵一戰摧,萬靈回首賀軒台。天教李令心如日,可要昭陵石馬來。”即是指的這。

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禮泉縣,東西是七世紀物。原來是六個,有兩個已被盜賣於美國,現在只存下這四個了。

▲昭陵六駿之一 —— 特勒驃(1938年)

這六匹馬都是當時唐太宗騎了征戰用了,各有名目,各有讚語,現在存有的四個浮雕是白蹄烏、什伐赤、特勒驃和青錐。我們看那神氣,是生動極了,各有各的特性,白蹄烏勇猛,什伐赤沉著,特勒驃高傲,青錐飄逸。就連那馬上的韁繩,也代表出一種單純圓滿的活力。

此外有唐睿宗的禦制銅鐘,本在迎祥觀,花紋也極其奇特,其生動之致,不讓漢代藝術。別有北魏砂石觀音造像,微作笑容,古樸可愛。

▲釋迦摩尼降服外道時立像(原文配圖)

唐石刻釋迦降服外道造像一尊,則圓滿渾含,達純熟之境,都夠令人徘徊的。

▲臥龍寺牌坊(1906年)

午飯後看臥龍寺,這是隋初就有的一個寺觀。在大殿的外邊掛著似乎小飯館裡記帳的白油木牌,上面列著的卻是廟裡的職守表。

▲文廟(1906年)

離臥龍寺不遠就是文廟,這時天陰著,是灰的,仰頭是參差的古樹,腳下便是積厚的鳥糞,路都蓋成了白色了,陰森森地自有一種幽古的寂寥之感。伴了來的,也的的確確是對於古聖先賢的一種敬畏的心情。

▲西安碑林大門(1935年)

嚴肅,幽遠,寂寞而近於神秘的氛圍中,我們出了文廟,而到碑林,碑林是建自宋元祐五年,呂大忠把石經和顏柳碑集於一處的,先叫“碑洞”,隨後時常有移入的碑石,到費甲鑄刻聖教序和閣帖遂名碑林。

▲碑林內部

現在藏有唐宋元明清及現代石墨四百七十五種,以塊計,是一千四百二十四,真是蔚為大觀了。

就中最有學術價值的,是唐石經,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禹跡圖,和華夷圖。唐石經為開成二年九月立,凡一百四十碑,可算一件偉大的工作。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中國文化史上重要的一個紀念,一般人是熟悉的,碑兩側並雜有拉丁文字,明天啟五年四月十六日才出土,地點就在長安。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1906年)

禹跡圖和華夷圖為阜昌七年立正書,畢沅《關中金石記》稱“唐宋以來地圖之存,惟此而已”,價值可想。

不過我私人愛好的卻甯是碑林中那些名家的書法。碑林這地方,倘若有長的時間,也是可以仔細流連的。

▲寶慶寺(1906年)

我們已經疲乏了,在回住所的路上看了看已經改為學校的寶慶寺,寺原為隋仁壽年建,因為有塔,所以俗又名華塔寺。

塔現在不能上,只可在遠處看一看,塔上有造像,略能鑒賞一鑒賞輪廓罷了。

吃罷晚飯,同兩位朋友聽秦腔。戲是《鳳儀亭》,呂布刺董卓故事。道白一點也不造作,直然就是陝西通用的口語,所以倒好懂,在聽到一如街市上人們講話,依然是“對呵,對”的,依然是把“書”讀“福”,依然是把“我”字讀得很重時,我總不禁失笑了。

▲鐘樓

從表現上看那原始藝術的氣息尤大,過於重複,過於形容,形容不至於太露骨的地步這都是那特色。

臨出戲園時,被我認為淳樸忠厚的同胞偷了記事冊去。

那方式我在事後也清楚起來,先是他們在我後面拼命擠,待我專注意後防時,卻乘機在側面來了襲擊了,這方式自然是簡單,可是也就已經使我不敢小看他們的聰明了。

長安郊外

在我們昨晚聽過秦腔以後,頗睡了一夜好覺。

今天,是十號,在細雨中,我們乘著騾車,出了南郊。

小雁塔最近,於是先看。小雁塔即薦福寺,初為隋焬帝藩邸,唐天授元年始建寺。記載都說十五層,可是現在只有十三層了,關於這也有幾種傳說,似乎這樣的傳說,自成一種類型,所以可以不管。

▲小雁塔(1906年)

現在自塔頂而下,有一巨大的裂紋,聽說地震一次,就會合起來,再地震,就裂開,那末下次地震,又輪到要合起來了吧。——我卻覺得這塔太單調了,幸而一裂,因此我倒願意下回不地震才好。

薦福寺現在卻沒有那末幽閒了,因為是孤兒院頗嘈雜,建築則只有破爛而已。

遠處看似乎小雁塔大,而大雁塔小。

大雁塔以層論,只七層,可是一層就有三層樓高,所以的確並不低。每層可登,我們登在最高層,望長安是很清楚的。

▲大雁塔

大雁塔是玄奘建的,寺在隋時就有,原叫無漏寺,唐高宗才改建慈恩寺,是玄奘譯經的地方,令我們緬懷不已於這位偉大的人物。關於雁塔,唐代的詩人吟詠的已很多,杜甫的詩是窮愁和哀怨的,岑參的詩便蒼茫超脫了。

現在塔是很完好的,寺院卻仍然十分狹小,非複昔日之舊。然而院裡紫荊和海棠盛開,要說清雅,卻並不為過的。塔下有禇遂良聖教序碑,頗可愛。

▲《西安一中校刊》1936年第九期

宋氏花園,是宋伯魯的私人花園,我們在看過大雁塔之後去看了一次,覺無甚意思。

▲寒窯

我們急於尋曲江遺址,在漫漫的綠野裡尋去,卻毫無蹤跡。

我們東問西問,也沒有頭緒,趕騾車的腳夫,則熱心指引我們王三姐的土窯。

她的塑像有兩個,一是在窮困時,一是見了薛仁貴時的。

▲寒窯塑像(1936年)

恰巧到這地方的路上有一條土溝,現在略有點積雨,據說這就是當年的曲江。我們有什麼話說呢,我們悵望著,只好如有所失地回來了。

天還是那麼陰著,草還是那麼綠得沒有邊際。

▲大雁塔周圍早期風貌

歸途見王用賓墓,有石馬,雖只是明時物,卻已經傾圮不堪了。在這裡想到人類的委屈,和悠久的大自然的威脅,以人望天,似乎只會賺來了諷笑而已。

咸 陽

這一天過去了,次日雇汽車到咸陽。

咸陽在長安西五十裡。城現在極小,大概不過吸掉一枝煙捲的功夫,就可走遍全城了。現在什麼也沒有,固陋不堪,只是每個屋角裡,都似乎透著鴉片的氣味,這真令人痛心。

▲咸陽城角樓(1937年)

書店往往兼售洋貨,當然就是日本貨,書不過二三十冊,都是現在那些一折八扣的小說。

▲咸陽阿房宮 (1936年)

在到咸陽的路上,我們看了看阿房宮的舊址。

現在空有阿房宮村,我們在村內一走,幾乎把全村的人都招惹起來了,他們為看熱鬧,也有的趕快跑回家去,尋了一二塊漢瓦來賣的,他們那種一方面要多要價,一方面又怕我們嫌貴不要的拙樸之態很令人發噱。

我們要為他們照像,就一哄而散,去了大半了。村旁有大土堆,據說是始皇閱兵台,我們在土堆裡檢了檢,有的以為得了先秦的陶片,我是一無所得的,就空手而回。

▲八仙庵

這次再到長安城內,又順便看了看八仙庵,這是僅存的一個道士的大寺院,現在仍有道士二百余人。

這附近稱長安酒市,為呂洞賓遇鐘離處。

住了三夜的長安,眼看要離開了,這古城給人印象頂深的,是感覺宗教氣息的濃厚,並且想見中國當時受外邦文化影響的劇烈。

還有一點,就是一到長安,才對於唐代的文字,特別是詩,格外親切起來。

▲終南山之雲(1938年)

附帶的,也瞭解唐代所謂隱士的一部分人的生活,他們隱是隱在終南山,就是京城的南城門外邊。這樣自然是很方便的,看了風景,卻還不會和政局隔膜。所以大抵隱士是只有聰明人會作的。

本文選自《長安道上》(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由楊博先生整理

經編者本人授權

作者:李長之

微信:zhenguanclub

▲鼓樓(1936年)

導遊者說鐘樓和鼓樓在陝西人認為很高,這是有詩為證的。

據說四川人說,“四川有個峨眉山,去天只有三尺三”,可見已經很高了,可是陝西人卻說,“陝西有個鐘鼓樓,半截還在雲裡頭”,更高。

從樓上南望,可以見終南山,以及南郊的許多景物,例如大雁塔,小雁塔等,心神倒為之一舒。

▲清真寺(1937年)

在鼓樓的近旁,有清真寺,這是這天上午看得頂滿意的一個地方。

清真寺的歷史頗久,有唐碑一塊,有米芾寫的“道法參天地”五個大字,有董其昌寫的“敕賜禮拜寺”的匾額,現在的寺院是明朝的。

由寺內一位主管的人給解說一切,當時大家卻忘了問該稱呼他什麼。我們從而知道回教的真相,並不像日常所誤解的。

▲清真寺 (1921年)

在往常總以為回教是秘而不宣的,可是這回到了他們禮拜寺以後,那主管的人就首先指給屋內的波斯文的標語,他讀過原文之後,就加以翻譯,大意卻是:“宗教事業的發達,端賴宣傳。”

那人並且講回教並不迷信摩罕默德,摩罕默德是人,他不過傳達神的意志,神才是大家所信從的。

我們便知道回教也有一般的宗教精神和立說的基礎。

▲清真寺 (1907年)

再看一看那塊唐時的碑碣,就又知道它也像其他宗教一樣,在打入中國的時候,須先取得中國舊的文化傳統的化裝,這也同樣是只看了飲食和我們不同的回教徒所不一定意想到的。

那解說的人極為和藹,操著清晰,穩重,誠懇的官話,確乎無異於基督教的一個老牧師的神氣。

他有豐富的知識,對時事極為洞達,這是很清楚的。他們這裡依然保持著一日五次的祈禱,在每次祈禱之先,得沐浴。

禮拜寺內極整潔,極宏敞。

從清真寺出來,到的是省立圖書館。

書籍寥寥,外國福(陝人讀書為福)尤不多。可看的倒是一些古物。當時我把歡喜的都錄在記事冊上,可是因為那記事冊有似片夾,在晚上看戲時便被人偷去了。

憑記憶所及,在廊下擺的昭陵的六駿的浮雕,卻實在好。李商隱的複京詩:“虜騎胡兵一戰摧,萬靈回首賀軒台。天教李令心如日,可要昭陵石馬來。”即是指的這。

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禮泉縣,東西是七世紀物。原來是六個,有兩個已被盜賣於美國,現在只存下這四個了。

▲昭陵六駿之一 —— 特勒驃(1938年)

這六匹馬都是當時唐太宗騎了征戰用了,各有名目,各有讚語,現在存有的四個浮雕是白蹄烏、什伐赤、特勒驃和青錐。我們看那神氣,是生動極了,各有各的特性,白蹄烏勇猛,什伐赤沉著,特勒驃高傲,青錐飄逸。就連那馬上的韁繩,也代表出一種單純圓滿的活力。

此外有唐睿宗的禦制銅鐘,本在迎祥觀,花紋也極其奇特,其生動之致,不讓漢代藝術。別有北魏砂石觀音造像,微作笑容,古樸可愛。

▲釋迦摩尼降服外道時立像(原文配圖)

唐石刻釋迦降服外道造像一尊,則圓滿渾含,達純熟之境,都夠令人徘徊的。

▲臥龍寺牌坊(1906年)

午飯後看臥龍寺,這是隋初就有的一個寺觀。在大殿的外邊掛著似乎小飯館裡記帳的白油木牌,上面列著的卻是廟裡的職守表。

▲文廟(1906年)

離臥龍寺不遠就是文廟,這時天陰著,是灰的,仰頭是參差的古樹,腳下便是積厚的鳥糞,路都蓋成了白色了,陰森森地自有一種幽古的寂寥之感。伴了來的,也的的確確是對於古聖先賢的一種敬畏的心情。

▲西安碑林大門(1935年)

嚴肅,幽遠,寂寞而近於神秘的氛圍中,我們出了文廟,而到碑林,碑林是建自宋元祐五年,呂大忠把石經和顏柳碑集於一處的,先叫“碑洞”,隨後時常有移入的碑石,到費甲鑄刻聖教序和閣帖遂名碑林。

▲碑林內部

現在藏有唐宋元明清及現代石墨四百七十五種,以塊計,是一千四百二十四,真是蔚為大觀了。

就中最有學術價值的,是唐石經,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禹跡圖,和華夷圖。唐石經為開成二年九月立,凡一百四十碑,可算一件偉大的工作。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中國文化史上重要的一個紀念,一般人是熟悉的,碑兩側並雜有拉丁文字,明天啟五年四月十六日才出土,地點就在長安。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1906年)

禹跡圖和華夷圖為阜昌七年立正書,畢沅《關中金石記》稱“唐宋以來地圖之存,惟此而已”,價值可想。

不過我私人愛好的卻甯是碑林中那些名家的書法。碑林這地方,倘若有長的時間,也是可以仔細流連的。

▲寶慶寺(1906年)

我們已經疲乏了,在回住所的路上看了看已經改為學校的寶慶寺,寺原為隋仁壽年建,因為有塔,所以俗又名華塔寺。

塔現在不能上,只可在遠處看一看,塔上有造像,略能鑒賞一鑒賞輪廓罷了。

吃罷晚飯,同兩位朋友聽秦腔。戲是《鳳儀亭》,呂布刺董卓故事。道白一點也不造作,直然就是陝西通用的口語,所以倒好懂,在聽到一如街市上人們講話,依然是“對呵,對”的,依然是把“書”讀“福”,依然是把“我”字讀得很重時,我總不禁失笑了。

▲鐘樓

從表現上看那原始藝術的氣息尤大,過於重複,過於形容,形容不至於太露骨的地步這都是那特色。

臨出戲園時,被我認為淳樸忠厚的同胞偷了記事冊去。

那方式我在事後也清楚起來,先是他們在我後面拼命擠,待我專注意後防時,卻乘機在側面來了襲擊了,這方式自然是簡單,可是也就已經使我不敢小看他們的聰明了。

長安郊外

在我們昨晚聽過秦腔以後,頗睡了一夜好覺。

今天,是十號,在細雨中,我們乘著騾車,出了南郊。

小雁塔最近,於是先看。小雁塔即薦福寺,初為隋焬帝藩邸,唐天授元年始建寺。記載都說十五層,可是現在只有十三層了,關於這也有幾種傳說,似乎這樣的傳說,自成一種類型,所以可以不管。

▲小雁塔(1906年)

現在自塔頂而下,有一巨大的裂紋,聽說地震一次,就會合起來,再地震,就裂開,那末下次地震,又輪到要合起來了吧。——我卻覺得這塔太單調了,幸而一裂,因此我倒願意下回不地震才好。

薦福寺現在卻沒有那末幽閒了,因為是孤兒院頗嘈雜,建築則只有破爛而已。

遠處看似乎小雁塔大,而大雁塔小。

大雁塔以層論,只七層,可是一層就有三層樓高,所以的確並不低。每層可登,我們登在最高層,望長安是很清楚的。

▲大雁塔

大雁塔是玄奘建的,寺在隋時就有,原叫無漏寺,唐高宗才改建慈恩寺,是玄奘譯經的地方,令我們緬懷不已於這位偉大的人物。關於雁塔,唐代的詩人吟詠的已很多,杜甫的詩是窮愁和哀怨的,岑參的詩便蒼茫超脫了。

現在塔是很完好的,寺院卻仍然十分狹小,非複昔日之舊。然而院裡紫荊和海棠盛開,要說清雅,卻並不為過的。塔下有禇遂良聖教序碑,頗可愛。

▲《西安一中校刊》1936年第九期

宋氏花園,是宋伯魯的私人花園,我們在看過大雁塔之後去看了一次,覺無甚意思。

▲寒窯

我們急於尋曲江遺址,在漫漫的綠野裡尋去,卻毫無蹤跡。

我們東問西問,也沒有頭緒,趕騾車的腳夫,則熱心指引我們王三姐的土窯。

她的塑像有兩個,一是在窮困時,一是見了薛仁貴時的。

▲寒窯塑像(1936年)

恰巧到這地方的路上有一條土溝,現在略有點積雨,據說這就是當年的曲江。我們有什麼話說呢,我們悵望著,只好如有所失地回來了。

天還是那麼陰著,草還是那麼綠得沒有邊際。

▲大雁塔周圍早期風貌

歸途見王用賓墓,有石馬,雖只是明時物,卻已經傾圮不堪了。在這裡想到人類的委屈,和悠久的大自然的威脅,以人望天,似乎只會賺來了諷笑而已。

咸 陽

這一天過去了,次日雇汽車到咸陽。

咸陽在長安西五十裡。城現在極小,大概不過吸掉一枝煙捲的功夫,就可走遍全城了。現在什麼也沒有,固陋不堪,只是每個屋角裡,都似乎透著鴉片的氣味,這真令人痛心。

▲咸陽城角樓(1937年)

書店往往兼售洋貨,當然就是日本貨,書不過二三十冊,都是現在那些一折八扣的小說。

▲咸陽阿房宮 (1936年)

在到咸陽的路上,我們看了看阿房宮的舊址。

現在空有阿房宮村,我們在村內一走,幾乎把全村的人都招惹起來了,他們為看熱鬧,也有的趕快跑回家去,尋了一二塊漢瓦來賣的,他們那種一方面要多要價,一方面又怕我們嫌貴不要的拙樸之態很令人發噱。

我們要為他們照像,就一哄而散,去了大半了。村旁有大土堆,據說是始皇閱兵台,我們在土堆裡檢了檢,有的以為得了先秦的陶片,我是一無所得的,就空手而回。

▲八仙庵

這次再到長安城內,又順便看了看八仙庵,這是僅存的一個道士的大寺院,現在仍有道士二百余人。

這附近稱長安酒市,為呂洞賓遇鐘離處。

住了三夜的長安,眼看要離開了,這古城給人印象頂深的,是感覺宗教氣息的濃厚,並且想見中國當時受外邦文化影響的劇烈。

還有一點,就是一到長安,才對於唐代的文字,特別是詩,格外親切起來。

▲終南山之雲(1938年)

附帶的,也瞭解唐代所謂隱士的一部分人的生活,他們隱是隱在終南山,就是京城的南城門外邊。這樣自然是很方便的,看了風景,卻還不會和政局隔膜。所以大抵隱士是只有聰明人會作的。

本文選自《長安道上》(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由楊博先生整理

經編者本人授權

作者:李長之

微信:zhenguanclub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