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新生兒黃疸之一 當新生寶寶變成“香蕉人”,家長應該怎麼辦?

每個寶寶降臨, 都是家庭的大喜事。 可是沒過幾天, 寶寶越變越黃, 成了“香蕉人”, 甚至被要求去兒科住院照藍光。 家長就有很多疑問:“我聽說有生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 我家寶寶屬於哪種情況?”, “自己在家有什麼措施可以幫助寶寶退黃”, “寶寶吃奶等等都挺好, 就是皮膚黃了, 可不可以不住院治療啊”……希望借此文章為家長答疑解惑。

新生兒出生後會經歷一個肉眼可見的皮膚黃染過程, 我們稱之為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出生28天內), 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 引起血中膽紅素水準升高, 而出現於皮膚、黏膜及鞏膜黃疸為特徵的病症。 一般, 足月寶寶有60%會有黃疸, 早產寶寶有80%會出現黃疸。

先解釋兩個名詞——經皮膽紅素(TcB)和血清總膽紅素值(TSB)。

1.TSB 的測定:目前在新生兒黃疸的風險評估及處理中均按照 TSB 作為計算值。 TSB 是診斷高膽紅素血症的金標準。 即能最直觀、最準確的能夠體現血液中膽紅素值水準的檢查,

是直接膽紅素(結合膽紅素)與間接膽紅素(非結合膽紅素)的總和。

2.經皮膽紅素水準 (TcB) 的測定:系無創性檢查, 可動態觀察膽紅素水準的變化, 以減少有創穿刺的次數。 理論上, TcB 與 TSB 值應該一致, 但是受新生兒接受光療及皮膚色素等影響時, 其結果不一定與 TSB 水準完全一致。

3.值得注意的是, 在膽紅素水準較高時, 測得的 TcB 值可能低於實際 TSB 水準, 因此在 TcB 值接近干預指標時, 建議進一步取靜脈血測定 TSB。

關於生理性黃疸, 家長需要知道:

※黃疸產生的機理:純理論, 可以略過。 但對家長認識黃疸原因及治療有幫助。

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的正常生理現象, 是由於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即間接膽紅素)增多所致。

新生兒的紅細胞壽命更短(約 70~90 天, 而成人為 120 天)、紅細胞數量太多等使得膽紅素產生過多。

新生寶寶的肝酶尚未成熟(間接膽紅素必須由肝臟「改造」成為直接膽紅素才能排出), 未結合膽紅素在體內越積越多, 從而使皮膚、黏膜等組織黃染。

腸肝迴圈增加, 膽紅素在隨大便排出體外之前還有一部分會重新被回收到血液中去。 新生兒往往由於腸道功能不完善, 且在初期吃奶少排便少, 這部分回收膽紅素就增多。

隨著紅細胞破壞的減少和肝酶的成熟, 奶量增加隨之大便排出增多, 未結合膽紅素逐漸被代謝, 並通過腸道和泌尿道排出體外, 黃疸也逐漸減輕並消失。

※生理性黃疸標準:

足月兒在出生後2~3天出現皮膚黃染,

4~6天達到高峰, 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85umol/L(5mg/d1), 膽紅素最高值不超過 220umol/l (12.9mg/dl);一般7~10天消退, 最遲不超過2周。 除有輕微食欲不振外, 無其他臨床症狀。

※生理性黃疸是排除性診斷:只有在排除其他病理性因素之後, 才能診斷生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發育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 其膽紅素升高是一過性的、暫時的, 可以自行消失。 但常常受到個體差異、種族、遺傳、地區及不同餵養方式的影響, 需要依據寶寶胎齡、日齡及影響新生兒黃疸的高危因素來評估黃疸風險。 所以家長需要密切監測黃疸值的變化情況, 一旦超出了正常值, 最好還是到醫院就診, 完善相關檢查以排除病理性因素。

※早產兒黃疸需要積極治療:

早產兒生理性黃疸的血清膽紅素水準尚需進一步研究。

有資料表明小早產兒, 血清膽紅素<171 umol/l(10mg/d1)就可發生膽紅素腦病, 因此早產兒黃疸治療較足月兒要積極。

關於病理性黃疸, 家長需要知道:

※病理性黃疸診斷標準:表現不同于生理性黃疸。

黃疸出現早:生後24小時即出現黃疸;

黃疸進展快: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超過85umol/L (5mg/dl);

黃疸程度重:3天后膽紅素值高:大於220umol/l (12.9 mg/dl);

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兒>2周, 早產兒>4周仍不退, 甚至繼續加深加重;

黃疸退而複現:黃疸消退後重複出現;

黃疸出現晚:生後一周至數周內才開始出現黃疸。

※病理性黃疸與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的區別

家長會發現, 黃疸寶寶, 有的醫生診斷為病理性黃疸, 而另一個醫生可能診斷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 那麼二者有區別嗎?過去的觀點是,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是病理性黃疸中一種情況,即寶寶膽紅素大於220umol/l (12.9 mg/dl)就診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餘者就診斷病理性黃疸。

2014 年中華兒科學會發佈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建議使用標準Bhutani 曲線(圖 1)作為新生兒黃疸的診斷與干預標準。只有血清膽紅素水準超過 95 百分位時才能定義為高膽紅素血症,是需要臨床干預的標準,而低於此標準,則可能屬於病理性黃疸,需要隨訪、觀察。

根據不同的膽紅素水準升高程度,胎齡≥35 周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還可以分為:

重度高膽紅素血症:TSB 峰值超過 342μmol/L(20mg/dl);

極重度高膽紅素血症:TSB 峰值超過 427μmol/L(25mg/dl);

危險性高膽紅素血症:TSB 峰值超過 510μmol/L(30 mg/dl)。

上述三種情況需要積極干預治療。

※早期新生兒(出生頭2周的新生兒)出現病理性黃疸原因有哪些?

①溶血因素:最常見的是ABO溶血,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親血型為O、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且造成的黃疸較重;其他如母親血型為A、胎兒血型為B或AB;母親血型為B、胎兒血型為A或AB較少見,且造成的黃疸較輕。其它少見溶血因素還包括,如 RH 溶血、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即蠶豆病)、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地中海貧血等導致的溶血。

②感染因素:由於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的黃疸。病毒感染多為宮內感染,以巨細胞病毒感染最常見。細菌感染以敗血症黃疸最多見。

③圍產因素:母親有基礎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出生前用藥史如催產素、地西泮、異丙嗪等,羊膜早破,助產如產鉗、胎頭吸引、臀位助產,缺氧史,有出血史如頭顱血腫、皮下血腫、顱內出血、肺出血等,會影響寶寶肝臟功能或紅細胞破壞增多,從而影響肝臟對於膽紅素的處理,導致膽紅素升高。

④早發性母乳性黃疸:出生後母乳少,胎便排出延遲,腸肝迴圈增加使膽紅素吸收增加。

下篇預告:新生兒黃疸的干預措施有哪些

那麼二者有區別嗎?過去的觀點是,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是病理性黃疸中一種情況,即寶寶膽紅素大於220umol/l (12.9 mg/dl)就診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餘者就診斷病理性黃疸。

2014 年中華兒科學會發佈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建議使用標準Bhutani 曲線(圖 1)作為新生兒黃疸的診斷與干預標準。只有血清膽紅素水準超過 95 百分位時才能定義為高膽紅素血症,是需要臨床干預的標準,而低於此標準,則可能屬於病理性黃疸,需要隨訪、觀察。

根據不同的膽紅素水準升高程度,胎齡≥35 周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還可以分為:

重度高膽紅素血症:TSB 峰值超過 342μmol/L(20mg/dl);

極重度高膽紅素血症:TSB 峰值超過 427μmol/L(25mg/dl);

危險性高膽紅素血症:TSB 峰值超過 510μmol/L(30 mg/dl)。

上述三種情況需要積極干預治療。

※早期新生兒(出生頭2周的新生兒)出現病理性黃疸原因有哪些?

①溶血因素:最常見的是ABO溶血,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親血型為O、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且造成的黃疸較重;其他如母親血型為A、胎兒血型為B或AB;母親血型為B、胎兒血型為A或AB較少見,且造成的黃疸較輕。其它少見溶血因素還包括,如 RH 溶血、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即蠶豆病)、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地中海貧血等導致的溶血。

②感染因素:由於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的黃疸。病毒感染多為宮內感染,以巨細胞病毒感染最常見。細菌感染以敗血症黃疸最多見。

③圍產因素:母親有基礎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出生前用藥史如催產素、地西泮、異丙嗪等,羊膜早破,助產如產鉗、胎頭吸引、臀位助產,缺氧史,有出血史如頭顱血腫、皮下血腫、顱內出血、肺出血等,會影響寶寶肝臟功能或紅細胞破壞增多,從而影響肝臟對於膽紅素的處理,導致膽紅素升高。

④早發性母乳性黃疸:出生後母乳少,胎便排出延遲,腸肝迴圈增加使膽紅素吸收增加。

下篇預告:新生兒黃疸的干預措施有哪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