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徽商故里:安徽黃山 絕世美景屹立處,自有精緻美食出

安徽黃山市的歷史悠久, 古稱徽州, 徽商故里。 境內的黃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 享譽中外。 這裡還是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新安畫派、新安醫學、徽派建築、徽州四雕、徽派盆景等影響深遠, 徽菜也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 足見當地對美食文化的貢獻。

徽州臭鱖魚

徽州臭鱖魚, 徽州水產類傳統名菜。 俗名"臭鱖魚", 制法獨特, 食而得異香。 相傳在200多年前, 沿江一帶的貴池、銅陵、大通等地魚販每年入冬時將長江名貴水產--鱖魚用木桶裝運至徽州山區出售(當時有"桶魚"之稱), 途中為防止鮮魚變質, 採用一層魚灑一層淡鹽水的辦法, 經常上下翻動。 如此七八天抵達屯溪等地時, 魚鰓仍是紅色, 鱗不脫, 質未變, 只是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 但是洗淨後經熱油稍煎, 細火烹調後, 非但無臭味, 反而鮮香無比, 成為膾炙人口的佳餚延續下來, 至今盛譽不衰。
如今烹製此菜不再使用桶魚。 而是用新鮮的徽州自產桃花鱖(每年桃花盛開、春訊發水之時, 此魚長得最為肥嫩, 故名)用鹽或濃鮮的肉鹵醃制, 再用傳統的烹調方法燒制, 故稱"醃鮮鱖"。

黃山燒餅

黃山燒餅, 又名"蟹殼黃燒餅"、"救駕燒餅", "皇印燒餅", 是安徽徽州漢族傳統名吃,

盛行于古徽州地區及周邊部分地區。 以上等精麵粉、淨肥膘肉、梅幹萊、芝麻、精鹽、菜油等手工分別製作皮、餡, 經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餡、收口、擀餅、刷飴、撒麻、烘烤等10 餘道工序製成, 其烘烤系在特製爐中進行, 內燃木炭, 將餅坯貼於爐的內壁, 經烘烤、燜烘、及將爐火退淨後焙烤, 前後在數小時而成。 因經木炭火焙烤後, 形如螃蟹背殼, 色如蟹黃, 故得此名.其燒餅層多而薄, 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 有葉氏詞為證:"薄如秋月, 形似滿月, 落地珠散玉碎, 入口回味無窮"。

桃脂燒肉


桃脂燒肉, 漢族名菜, 屬徽菜系, 菜品肉色紅潤, 酥而不膩, 桃脂綿軟嚼有桃香從制法到口味, 類似於北方的紅燒肉, 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佳餚美味之一。 在徽州地區廣泛流傳。 後來, 被菜館嗵收了上了筵席。 至今仍保持著傳統的民間做法, 深受廣大民眾的推寵, 大能解饞。

桃脂, 這個食材本身就透著一股浪漫的氣質, 桃樹上的凝脂。 用桃脂燒肉也是徽州民饌的一大特色, 泡發的桃脂入口清涼滑糯,

非常有趣。

千層鍋

一般情況下頂上蓋的一層是紅燒肉片, 碩大肥實, 油而不膩, 周圍是排列整齊的肉圓, 往下有油炸的豆腐、風乾的野味、鮮嫩的竹筍、多樣的山菜, 通常最下端是乾菜拌米粉, 油足味厚。 吃一層, 露一層, 每層都不同樣, 每層都有自己的風味, 既新奇又有味,而且料多份足,既是一道菜,也可當飯吃。

據說這道菜的來歷與曾國藩有關,當年,曾國藩率湘軍駐祁時,時常行軍,有時駐紮在荒郊野外,便因陋就簡,在堤畔上挖一排灶,架一溜鍋,有什麼原料都拿來一鍋燴,創造出這種即省工省料又獨具風味的名菜。後來這道菜傳到安淩一帶民間,久而久之,叫出"千層鍋"的名頭來。無論逢年過節、還是結婚做屋,當地人們都喜歡做這道菜。而且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家,作菜的原料不盡相同,但都離不開山珍野味,脫不了農家特色。

既新奇又有味,而且料多份足,既是一道菜,也可當飯吃。

據說這道菜的來歷與曾國藩有關,當年,曾國藩率湘軍駐祁時,時常行軍,有時駐紮在荒郊野外,便因陋就簡,在堤畔上挖一排灶,架一溜鍋,有什麼原料都拿來一鍋燴,創造出這種即省工省料又獨具風味的名菜。後來這道菜傳到安淩一帶民間,久而久之,叫出"千層鍋"的名頭來。無論逢年過節、還是結婚做屋,當地人們都喜歡做這道菜。而且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家,作菜的原料不盡相同,但都離不開山珍野味,脫不了農家特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