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雍正皇帝是怎樣登上皇位的?是合法繼承,還是矯詔篡位

史海爭鳴61:雍正皇帝是否篡改遺詔

清代初期的幾樁離奇怪事中, 康熙的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篡改遺詔這一歷史疑案, 要算被世人議論得最多的不解之謎了。

雍正帝常服圖

官方記載歷來都稱遺詔中所立的就是皇四子胤禛。 王先謙的《東華錄》說, 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2 年)十一月十三日淩晨, 康熙帝病情突然惡化, 傳諸皇子入見。 寅刻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以及步軍統領、理藩院尚書隆科多等八人至禦榻前, 遂傳遺詔如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 深肖朕躬, 必能克承大統, 著繼朕登基, 即皇帝位。 ”

下達這道詔書時, 胤禛並不在場。 他趕到康熙所在的暢春園時為巳刻, 三次進見康熙問安, 這時康熙還能說話, “告以病勢日增之故”。 直到夜間戌刻, 康熙去世, 方由隆科多向胤禛宣讀遺詔, 據說胤禛尚無當皇帝的思想準備。 眾皇子向他叩首,

於是胤禛即皇帝位, 次年改元雍正。

對於這一官方記載歷來就有分歧。 一種意見認為這基本上是可信的, 雍正的即位屬合法繼承, 是根據康熙的臨終遺詔登極的;另一種意見則不相信這種官方記載, 認為雍正出於“矯詔篡立”, 康熙病危, 雍正和隆利多控制著當時的局勢, 假傳遺詔, 奪得了皇位。

《清朝野史大觀》的記載則與官書所載大相徑庭。 其中《清世宗襲位之異聞》中說, 康熙彌留之際, 手書遺詔曰:朕十四皇子, 即纘承大統。 恰好是皇十四子胤禵, “嘗統師西征”, 胤禛偵知遺詔所在, 想將“十”字改為“第”字, 乃隻身入暢春園, “竊詔改竄”。 《大義覺迷錄》中保存下來的一些傳言, 所說胤禛私改遺詔的情節, 更是曲折離奇:“聖祖皇帝原傳十四阿哥允禵(即胤禵)天下,

皇上(指雍正), 將‘十’字改為‘於’字。 ”又說到康熙病重時, 雍正就讓他喝了一碗人參湯, 不知何故, “聖祖皇帝就崩了駕, 皇上登了位。 ”雍正還隨即召回了允禵囚禁起來, 太后要見允禵, 雍正不允, 太后就撞死在鐵柱之上。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電視劇《雍正皇帝》即是按照這一劇情演繹的。

電視劇《雍正皇帝》中篡改遺詔的片斷

據皇十四子的侄子弘旺的《皇清通志綱要》載, 皇十四子, “諱允禎, 改諱禵。 ”民國前期, 彌爾田根據皇十四子的改名, 認為雍正是這樣篡改康熙遺詔的:“改禎為禛, 固自易易”(《遁堪文集》卷一)。 他指出遺詔是“皇位傳十四子胤禎”, 經雍正改後為“皇位傳位於四子胤禛”。 那麼, 雍正有沒有改過遺詔?近年來清史專家們曾認真探討過, 但至今仍是一團迷霧。

許多專家認為, 康熙想立的就是雍正, 雍正改遺詔的說法是難於成立的。 因為, 據《上諭內閣》等正史記載, 康熙遺詔是用滿文寫的, 並用滿語宣讀的, 故將“十”字改為“於”字是行不通的;即使是用的漢字“十”,

也無法加一道, 成為“於”字, 因為那時的“於”字寫法是“於”;而且, 清朝皇帝的兒子, 一定稱為皇子, 第幾個兒子, 則稱為“皇某子”, 這是規矩, 違錯不得。 假若真將“十”字改“於”字, 那就是“皇於四子”, 語法不通。

馮爾康先生指出, 康熙遺詔是“皇位傳十四子胤禎”篡改後為“皇位傳於四子胤禛”的說法亦難成立, 因為改“禎”字為“禛”字, 改“十”字為“於”字說, 與只改“十”為“於”說一樣, 都不符合清朝稱皇太子為“皇某子”的規矩。 倘若加一個“皇”字, 則雍正將“皇位傳皇十四子胤禎”改為“皇位傳皇於四子胤禛”, 語法仍不通(《歷史檔案》1981 年第4 期)。 所以說, 雍正改遺詔是不可能的事。

戴逸先生則認為, 康熙朝的《實錄》記載康熙傳位元之事雖詳, 但那是雍正在位時篡修的, 所說自然對雍正有利。 而且,現存的檔案都是經過雍正篡改或銷毀的,沒有留下其改遺詔的任何明顯證據。若我們完全迷信這些資料,就如同法庭上只聽一面之詞,難免失之偏頗;但《大義覺迷錄》等書的記載又有可能出自雍正的政敵之口,究竟有幾分可信?亦值得懷疑。

不過,戴逸先生認為,民間所傳改“十”字為“於”字等雖不可能,但並不排斥雍正的“矯詔篡立”。因為,官書記載的康熙臨終立遺詔傳位雍正的說法,的確有明顯破綻。其一,根本不存在八人同受遺詔之事,在“八人受諭”以後一個時辰,雍正到了暢春園,在十個小時之內三次晉見康熙,這時康熙尚能說話,“告以病勢日增之故”,卻一字未及遺詔一事,於理不通。

康熙皇帝朝服圖

所謂“八人受諭”是雍正捏造出來的現場,用以證明自己繼承的合法性。其二,隆科多的獲罪。隆科多是這一歷史疑案的關鍵人物,康熙去世他肯定在場,雍正絞盡腦汁最後將其置之於死地。其三,趙昌被殺,趙昌是康熙晚年的貼身侍衛,常傳達康熙的使命,雍正殺他為的是他可能知道雍正“矯詔篡立”的內幕。所以,雍正是有可能改遺詔而登極的。(《簡明清史》第二冊)

有關雍正改遺詔這一歷史疑案,至今沒有發現任何充分而可信的史料,其真相和細節尚難以得知。

而且,現存的檔案都是經過雍正篡改或銷毀的,沒有留下其改遺詔的任何明顯證據。若我們完全迷信這些資料,就如同法庭上只聽一面之詞,難免失之偏頗;但《大義覺迷錄》等書的記載又有可能出自雍正的政敵之口,究竟有幾分可信?亦值得懷疑。

不過,戴逸先生認為,民間所傳改“十”字為“於”字等雖不可能,但並不排斥雍正的“矯詔篡立”。因為,官書記載的康熙臨終立遺詔傳位雍正的說法,的確有明顯破綻。其一,根本不存在八人同受遺詔之事,在“八人受諭”以後一個時辰,雍正到了暢春園,在十個小時之內三次晉見康熙,這時康熙尚能說話,“告以病勢日增之故”,卻一字未及遺詔一事,於理不通。

康熙皇帝朝服圖

所謂“八人受諭”是雍正捏造出來的現場,用以證明自己繼承的合法性。其二,隆科多的獲罪。隆科多是這一歷史疑案的關鍵人物,康熙去世他肯定在場,雍正絞盡腦汁最後將其置之於死地。其三,趙昌被殺,趙昌是康熙晚年的貼身侍衛,常傳達康熙的使命,雍正殺他為的是他可能知道雍正“矯詔篡立”的內幕。所以,雍正是有可能改遺詔而登極的。(《簡明清史》第二冊)

有關雍正改遺詔這一歷史疑案,至今沒有發現任何充分而可信的史料,其真相和細節尚難以得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