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肥胖|糖尿病的第一“禍手”

糖尿病發生的機理

肥胖者體內的脂肪含量或者脂肪相對於體重而言, 過多了。 從而導致體內的蛋白質、脂肪、糖的代謝紊亂。 而胰島素是人體內最主要的降血糖激素。 人在進食後將大量的糖份吸收入血液, 通過血液迴圈運往全身各處, 只有依靠胰島素, 血糖才能進入細胞, 被人體利用, 同時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被胰島素維持在一定的範圍內。 肥胖者的細胞, 特別是脂肪細胞, 對胰島素不敏感, 為滿足代謝的要求, 胰腺必須分泌比正常值高出5-10倍的胰島素, 也就是說肥胖者比正常人需要更多的胰島素,

以使葡萄糖得到正常利用, 因此, 久而久之, 胰島素長期大量的不恰當分泌, 就會造成合成胰島素的功能逐漸衰竭, 最終引起糖尿病的發生。

肥胖人群中超過20%的人會患上糖尿病

正常人群, 糖尿病發病率為:6~7%, 肥胖人群, 糖尿病的發病率平均為正常人群的4倍以上。

BMI在23~25之間的婦女患2型糖尿病的危險性是BMI小於22的婦女的4倍;BMI大於35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危險性是BMI小於22的人群的93. 2倍。 因此, 患2型糖尿病的危險性與體重指數成正比, 體重指數越高, 2型糖尿病的患病幾率越高。

也就是說我們正常人中當, 差不多每100個人當中就有6個可能會發生糖尿病, 而肥胖人群中, 每100個就會有20幾個患上糖尿病, 發病率可達到20%以上。

腰圍超標危險更大

那麼, 什麼樣的體重水準才算是肥胖, 胖到什麼程度才會對我們的健康構成威脅呢?

衡量肥胖的方法有幾種。 最常用的是體重指數, 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BMI指數:BMI=體重(kg)/身高(㎡)。

 ※WHO肥胖診斷標準為:

正常:18.5≤BMI≤24.9

肥胖前期:25.1≤BMI≤29.9

Ⅰ度肥胖:30.0≤BMI≤34.9

Ⅱ度肥胖:35.0≤BMI≤39.9

Ⅲ度肥胖:BMI≥40.0

※亞太地區肥胖防治指南診斷建議為:

正常:18.5≤BMI≤22.9

超重:23≤BMI≤24.9

肥胖:25≤BMI≤29.9

嚴重肥胖:BMI≥30

※中國肥胖工作組關於肥胖病診斷的建議:

正常:18.5≤BMI≤23.9

超重:24≤BMI≤27.9

肥胖:BMI≥28

除了BMI指數, 腰圍的大小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現在認為, 腰圍比體重指數(BMI)更能說明問題, 這是國際糖尿病聯盟下的一個新的定義, 中心性肥胖對於診斷糖尿病的意義更大。

那什麼是中心性肥胖呢?這種類型的肥胖主要表現是肚子特別大, 四肢則比較細, 體形像個蘋果, 這種肥胖者的脂肪都堆積在心臟、胰腺、肝臟和腎臟周圍, 對身體影響很大。

一般情況下, 男性腰圍>90cm, 女性腰圍>80cm, 都屬於超標範圍了。

羅主任提醒大家, 腰圍一定要小於臀圍, 腰圍/臀圍數值越大, 發生代謝性疾病的危險性越大, 如高血壓, 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等。 最可怕的就是蘋果型肥胖, 也就是俗稱的啤酒肚。 如果要預測一個人以後會不會發生代謝性疾病, 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看腰臀比例, 對於相同體重的肥胖者, 如果脂肪分佈很均勻的, 比如手腳都很粗壯的, 臀部也很大的, 相對中心性肥胖的人就會好一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