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夢春秋030|重耳流浪記:一段流亡公子變霸主的傳奇故事

太行山

重耳要去的地方, 是中原之東、大海之濱的齊國。

當重耳不知通過什麼途徑獲悉夷吾要刺殺自己時, 他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

就是投奔齊國。 原因很簡單, 齊國很強大, 而且離晉國路途遙遠, 夷吾絕無可能再派人去那裡刺殺自己。 安全第一, 此外重耳另有一番心思。 此前一年, 齊國的兩位重要人物, 管仲和隰朋相繼歸天, 重耳覺得, 此時齊桓公姜小白迫切需要人才, 自己去了, 應該能得到重用。 退一步說, 即便不能得到重用, 至少可以在齊國過上安穩日子。

逃亡之路, 坎坷非常, 縱是公子, 難逃冷眼。

一群人行至衛國, 已是落魄不堪, 本想好好休整一番再上路, 孰料衛文公姬燬傲慢無禮, 不予接待。 重耳無奈, 只好繼續狼狽前行。

遭人鄙視沒什麼大不了的, 大丈夫能屈能伸, 餓肚子卻不行。 走到五鹿(衛地, 在今河北省大名縣南部)地方, 糧食沒了。 饑腸轆轆之下,

這群習慣了鐘鳴鼎食的人也顧不上什麼身份、顏面和口味了, 低聲下氣地向路邊農夫乞食。 不知那農夫是沒有糧食還是別有深意, 居然捧上來一堆土塊。 重耳大怒, 舉鞭想抽打農夫, 被狐偃一把攔住:有土, 就是有國, 上天所賜啊!於是重耳接了土塊, 拜謝而去。

重耳等人歷盡艱辛到達齊都臨淄時, 西元前644年已行將結束。

這是一個詭異的年份, 五顆隕石落到了宋國地土地上, 還有六隻鷁鳥倒退著飛過宋都商丘上空。 此年冬天, 齊桓公姜小白率諸侯之軍謀救鄫國時, 有人暗夜登高, 大呼:齊國要有大亂了!這一聲不祥的呼喊徹底瓦解了軍心, 聯軍留下一座尚未完工的城池, 各自打道回府。

山雨欲來風滿樓, 齊國之亂已經顯出各種苗頭。

姜小白喪失了一呼百應的號召力, 他的身體和意志也逐漸臨近崩塌的邊緣, 齊國群公子虎視眈眈, 為即將開始的君位之爭摩拳擦掌。

就在如此不安的時刻, 翻山涉水而來的流亡公子重耳依然得到了齊人的至高禮遇。 姜小白不僅盛情款待重耳, 還把一位宗室女子嫁給了重耳, 並饋贈二十乘馬(合八十匹)。 這一切令重耳感激涕零, 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安身之處, 打算在齊國長住下去。 即便第二年姜小白餓死床榻, 齊國內外交困、一片混亂之時, 重耳也絲毫沒有生出離齊之心。

從西元前644年到西元前639年, 長達五年的時間, 重耳陷入溫柔鄉里, 置身亂世之外, 仿佛齊國的流血殺戮和權力之爭與他毫無關聯。

他已經年近六旬了, 長年累月的流亡生活讓他備感倦怠, 因此分外享受在臨淄的這段安穩時光。

此時的世界, 正處於霸主缺失後的混亂無序之中——南方的楚人、北方的狄人, 都虎視中原, 蠢蠢欲動;西方的秦國已經敲響東進的戰鼓, 接連滅掉了梁國和芮國(在今陝西大荔東南);中原腹地, 宋襄公子滋甫激情高漲, 荒誕地追逐著他的霸主之夢;而在重耳的祖國晉國, 晉惠公姬夷吾身染重疾, 將不久于人世, 身在秦國為人質的晉太子姬圉, 則在尋找逃回晉國的時機……

重耳在齊國一待就是五年, 絲毫未有行意, 終於急壞了隨行的那幫人。

趙衰等人著急要走, 並非在齊國的日子不好過, 而是因為他們心裡始終揣著一個夢想,

這也是他們數十年來鐵心追隨重耳的精神支柱:有朝一日重返晉國, 奪取君位。 在齊國的這幾年, 他們時時關注著外面世界的變化, 盡一切努力搜集各種資訊, 為返國做著準備。 但讓他們始料不及的是, 重耳耽於女色, 不想走了。

若重耳老死齊國, 趙衰等人此前經歷的漫長流亡歲月即全部失去意義, 這是無論如何都不可接受的。

因此, 重耳必須走, 不走也得逼他走。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書影

某一天,趙衰等人在桑下密謀如何勸說重耳離齊返晉,孰知樹上有耳,那齊女(重耳的老婆)的侍女在樹上採桑,將趙衰等人的密謀一字不落聽了去。侍女向齊女如實稟報,以為可以受賞,不料卻招來殺身之禍。這齊女是個厲害角色,她深恐此事傳揚出去,齊孝公薑昭可能出面攔阻,那時,就算重耳要走,恐怕也走不成了。於是齊女乾脆俐落地殺掉侍女,然後催促重耳馬上動身返國。

齊女:公子你有四方之志,不能長久留在齊國。

重耳:什麼志向?我沒有啊。

齊女有些急了:快走吧!貪圖享樂,只能敗壞聲名!

重耳:人生在世,只求安逸享樂,其他的才懶得管呢,我哪也不去,死也要死在齊國……

就是賴著不走。

齊女沒辦法,就和趙衰等人設計將重耳灌醉,抬到車上,悄然離去。

當車子漸行漸遠,終至渺不可尋,那齊女懷著深深的惆悵,回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她用一種決絕的方式成全了重耳,獨自一人咀嚼餘下的苦澀時光。

這一年,重耳六十歲。

等到這位老花花公子從沉醉中醒來,溫柔鄉已遠在數十裡之外,前方田野蔥郁,無限陌生。重耳不覺怒火攻心,操戈欲殺狐偃。狐偃說道:如果殺掉我能讓你登上晉國王位,倒也正合我意。重耳無奈,只能惡狠狠地說:如果事不成,我就吃了你的肉!

此時重耳已經明白,儘管有一萬個不樂意,他也已被人逼上了奪取君位之路,再也無法回頭。

趙衰等人為重耳設計的返國之路,是從齊國南下,經曹,過宋,過鄭,再向西南過楚,而後沿南襄隘道北上,再折向西行,經商山——武關道,越過秦嶺,最後到達晉國西邊的秦國。之所以選擇如此曲折遙遠的路線,一則是為了繞開晉國,再則是為了向一路經行的國家求援。這幾個國家,除曹國之外,在當時都可謂重要諸侯,趙衰等人希望其中的某一個國家肯出手相助,趕走晉獻公姬夷吾,扶助重耳為晉君。

這是一條漫長而艱苦的道路。上路之前,他們不知道哪個國家肯拔刀相助、怎麼幫、幫到什麼程度,以及,會提出什麼條件……事實上,他們甚至不知道有沒有人願意幫忙。

他們必定明白,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但退路已無,他們只能硬著頭皮向前。

臨淄,齊國故稱遺址

經過曹國時,曹共公姬襄雖然予以接待,卻十分無禮。他聽說重耳的肋骨與眾不同,是連在一起的,即所謂“駢脅”,就想看看是怎麼回事。曹國大夫僖負羈勸姬襄不要這麼幹:晉公子人不錯,又與您同姓,落魄時過曹,本當好好招待一番,怎能如此無禮?

姬襄不聽,趁重耳洗澡時,故意設一薄簾,偷偷欣賞了一番。

僖負羈回到家,將姬襄的無禮行徑告訴了自己的老婆。這女人說:我看晉公子那些隨從都非等閒之徒,有他們輔佐,晉公子定能返國登上國君之位,日後恐怕還要稱雄諸侯;到那時,他一定會懲罰那些對他無禮的國家,而曹國必然首當其衝;你要想避禍,趕緊早作打算吧。

僖負羈聽了,就饋送重耳一盒精美食品,內藏玉璧一枚。僖負羈此舉是向重耳示好:無禮之舉,乃國君所為,我僖負羈對公子您還是很好的。

重耳領了僖負羈的情,留下食品,奉還玉璧,而後離了曹國,奔赴宋都商丘。

此時已是西元前637年初,乍暖還寒時節,宋國的情形也如這季節一般,冷清淒涼。

宋襄公子滋甫剛在去年的泓水之戰敗給楚國,大腿受了重傷,又兼國內不絕於耳的指責之聲,整個人顯得憔悴不堪。他拖著病體,以國禮盛待重耳,還慷慨贈送了二十乘馬。

其實,子滋甫對重耳如此盛情,在宋人講老禮兒的傳統因素之外,他還另有所圖。子滋甫已經看出,重耳手下那幫人,個個都有輔國之才,此番返晉,極有可能奪取晉國君位,而自己與楚結仇,正需要晉國的説明。可是宋國實力不濟,而且剛吃了敗仗,損耗極大,根本無力幫助重耳返國,子滋甫能做的,只有盛情款待,與重耳交好,期待來日重耳能有所報。

子滋甫順手在重耳身上押了一個寶,儘管他無緣看到最終的收穫,卻在生命的最後時光,為宋國帶來了一絲希望,並且為歷史的巨大轉變埋下了伏筆。

河南、山東交界地帶的黃河浮橋

重耳等人繼續前行,到達鄭國。

此時鄭國與楚國打得火熱,鄭文公姬捷背靠大樹,頗有一絲傲氣,不予接待。鄭大夫叔瞻說:看重耳那些追隨者,就知道重耳能成大事,況且他和您一樣,都是姬姓,還是應該好好招待一下的。姬捷兩手一攤:各國流亡公子從我這兒經過的多了,難道我都要接待不成?叔瞻見姬捷如此強硬,態度隨即劇轉:既然如此,那就乾脆殺了重耳,免生禍患!姬捷還是不聽。

姬捷根本沒把重耳放在眼裡,既不禮,亦不殺,好像重耳根本沒來過一樣。

流亡者繼續向南,跋山涉水,終於來到風土迥異的楚國。

出人意料的是,楚成王羋熊頵竟然以國君之禮接待重耳,令重耳不勝惶恐。

可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預料重耳必成大事的羋熊頵提出了條件:事成之後,你如何報答我?

重耳想了半天,老實回答:金銀財寶,美女玉帛,楚王您一樣不缺,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報答。

這個回答不能讓熊頵感到滿意,他堅持要重耳有所承諾。重耳無奈,硬著頭皮說道:那好吧,如果有一天我們在戰場上相遇,我願為楚軍退避三舍;如果這樣還不行,那也只能刀兵相見了。

楚將子玉聞聽如此不遜之言,力主殺掉重耳,熊頵攔住了他:上天要讓重耳為王,不可殺,否則必有災殃。

熊頵處理這件事情的態度十分蹊蹺,他早已有心北上稱霸中原,若重耳返國登上晉國君位,必然成為楚國北上的最大障礙之一,現在殺掉重耳易如反掌,他為何要留下後患?難道熊頵篤信鬼神,認為殺重耳就是違逆天意,必遭天譴?

這不像是理由,更像是藉口。

熊頵擔憂的並非鬼神,而是秦國。

熊頵深知,此時晉國正處在秦國掌控之下,而晉惠公姬夷吾多次做出令秦國惱怒之事,其子姬圉又於西元前638年棄妻私自逃歸晉國,秦穆公嬴任好早已有心另立晉君,重耳無疑是晉國新君最合適的人選。在此情況下,若楚國貿然殺掉重耳,必然惹惱秦國,使之成為楚國西北的一個強敵,這無論如何是划不來的。

果然,幾個月之後,嬴任好聽說重耳在楚,立即召其趕赴秦國。熊頵順水推舟,厚送重耳入秦。

傳統木版年畫《重耳走國》

此年九月,晉惠公姬夷吾因病辭世,其子姬圉即位,是為晉懷公。

像他的父親一樣,姬圉剛剛登上君位,就開始大刀闊斧清理朝中異己。他定了個日子,責令那些追隨重耳的人限期還晉,否則殺無赦。大夫狐突的兩個兒子狐毛和狐偃此時都追隨重耳在秦,狐突不想把他們召回來,還說了些批評姬圉的話,姬圉乾脆把他殺了。其他同情重耳的人,包括掌卜大夫郭偃在內,為了避禍,大都稱病請假,閉門不出。晉都絳城內一時人人自危。

狐突不召回兩個兒子是對的。若回來,必死無疑;若留在重耳身邊,就等於一隻腳已經跨入功臣行列。將近二十年的流亡生涯,到得秦國,基本已可宣告結束,他們正在和重耳一起享受秦穆公嬴任好的盛情款待。

剛到秦國,嬴任好就送給重耳五位美女,其中一位是嬴任好的女兒,後世稱為懷嬴。晉懷公姬圉為質于秦時,嬴任好把懷嬴嫁給了姬圉,但姬圉拋妻逃回晉國,令嬴任好大為惱火,此次把懷嬴送給重耳,意在表明與姬圉恩斷義絕。

縱是如此,重耳依然不能斷定嬴任好是否會幫助自己返晉奪位,或者,是否也會像楚成王羋熊頵一樣,要求有所報答。心總這麼懸著不是辦法,重耳決定試探一下。在一次宴席上,重耳賦了一首名為《沔水》的詩,此詩後來保存於《詩經·小雅》:

沔彼流水,朝宗於海。

鴥彼飛隼,載飛載止。

嗟我兄弟,邦人諸友。

莫肯念亂,誰無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湯湯。

鴥彼飛隼,載飛載揚。

念彼不跡,載起載行。

心之憂矣,不可弭忘。

鴥彼飛隼,率彼中陵。

民之訛言,甯莫之懲。

我友敬矣,讒言其興。

春秋時代,於宴會上賦詩是一種極平常的交往禮儀,賦詩者往往選擇一首流傳廣泛的詩歌,借題發揮,斷章取義,委婉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賦者斷章取義地賦,聽者斷章取義地聽,彼此心知肚明。比如《沔水》這首詩,主題本是傷時憫亂,但重耳的用意是向嬴任好致敬,並試探他是否願助自己返國,因此,重耳無需把整首詩都賦一遍,有第一章就夠了。

漫漫流水,百川歸海——這是把秦國比作大海,以示尊崇;疾行的鷂鷹,飛飛停停——這是重耳對自身經歷的比喻;我的兄弟、國人和朋友啊,誰願整天想著禍亂,誰又沒有父母——這是以情動人,求取嬴任好的同情,並爭取秦國助其返晉。若整體糅合一下,還可聽出如下意思:如果秦國能幫助重耳實現夢想,晉國將如流水歸海一樣朝事于秦。

嬴任好一聽就明白,於是也賦詩一首,回敬重耳。此詩名曰《六月》,後來也收錄於《詩經·小雅》:

六月棲棲,戎車既飭。

四牡騤騤,載是常服。

玁狁孔熾,我是用急。

王于出征,以匡王國。

比物四驪,閑之維則。

維此六月,既成我服。

我服既成,於三十裡。

王於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廣,其大有顒。

薄伐玁狁,以奏膚公。

有嚴有翼,共武之服。

共武之服,以定王國。

玁狁匪茹,整居焦獲。

侵鎬及方,至於涇陽。

織文鳥章,白旆央央。

元戎十乘,以先啟行。

戎車既安,如輊如軒。

四牡既佶,既佶且閑。

薄伐玁狁,至於大原。

文武吉甫,萬邦為憲。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

來歸自鎬,我行永久。

飲禦諸友,炰鱉膾鯉。

侯誰在矣?張仲孝友。

這首詩很長,說的是周宣王時,北狄獫狁侵擾中原,天子派尹吉甫率軍出征,大獲全勝。對於這次戰爭,當然無需知道太多,只要向嬴任好一樣,斷章取義地從《六月》中檢索出那幾個關鍵字就可以了——“王於出征,以匡王國”“共武之服,以定王國”“王於出征,以佐天子”。嬴任好的意思是說,你若返國為君,必霸諸侯,匡扶天子,我願意幫你。

不管嬴任好這番表白是真心還是假意,對此時的重耳來說,都無關緊要,只要這位岳父大人肯幫忙,就夠了。

西元前636年春,秦軍強送重耳返晉。

大軍渡過黃河之後,圍令狐(在今山西省臨猗縣西),入桑泉(在今山西省臨猗縣東),取臼衰(在今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所過之處,無不望風而降。秦穆公嬴任好又派人到晉國主力部隊中陳說厲害,成功勸說晉軍倒戈,擁戴重耳,而晉懷公姬圉已經倉惶逃往高梁(在今山西省臨汾市東北)。至此,一切障礙盡皆掃除,不幾日功夫,重耳進入曲沃,在晉武公姬稱的廟宇中接見群臣。這意味著重耳就此成為晉國之君,即後世所稱的晉文公。

歷經十九年的流亡,逃脫無數次殺身之禍,重耳終於遂了追隨者們的心願,從一個胸無大志的浪蕩公子搖身變為堂堂大國之君。

這一年,重耳六十二歲。

“大器晚成”這個詞用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

一個嶄新的時代開啟之際,姬圉被新君所派之人誅殺於高梁。他和他的父親晉惠公姬夷吾一樣,或許到大限來臨時也未能有所醒悟:若對臣下多一絲寬容和禮遇,而不是痛下殺手,何至眾叛親離?若與秦國搞好關係,而不是隔三差五惹惱秦國,結局又怎會如此淒慘?

晉文公重耳的作為,與那對父子截然相反。

重耳的胸襟一定讓許多人驚歎,他登位之初就原諒了一個人——兩次奉命刺殺他的宦者勃鞮。重耳當然對勃鞮懷恨在心,所以當勃鞮求見時,重耳本不想見他,但是勃鞮辯解說,兩次刺殺,都是遵命而行,並非出於本心,何況自己此番冒險求見,是有要事彙報。重耳被勃鞮所言打動,忍住怒火,召見了他。勃鞮則帶來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姬圉的一些舊臣,呂甥、郤芮之徒,因害怕重耳報復,正圖謀刺殺重耳。

勃鞮救了重耳一命。

此時重耳剛剛返晉,立足未穩,還摸不准國人的心思,再加上呂氏、郤氏終究勢力不小,硬碰硬難保不會吃虧,於是重耳在眾人護衛下,悄悄出了晉國,密會秦穆公嬴任好于王城(秦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東)。那邊,呂氏、郤氏果然發起叛亂,火燒晉宮殿,四處搜尋,才發現重耳已經逃走,又縱兵追至河上。時值三月之尾,河上春光瀲灩,叛軍不知不覺進入秦軍的圈套,呂甥、郤芮被殺。

重耳返國時,將懷嬴以夫人身份隆重迎回,嬴任好則再次慷慨相助,贈給重耳衛士三千,以防再有變亂發生。

而後,赤狄又將重耳流亡時的妻子季隗送至晉國。這女子還算幸運,沒有苦等二十五年。趙衰的老婆叔隗也一併至晉,並且帶回了趙衰的兒子。多年以後,這個名叫趙盾的孩子將在晉國歷史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大局已定,百廢待興。

重耳修明政治,施惠百姓,在很短時間內將一團混亂的晉國扭轉入正常軌道。在此期間,他又封賞群臣,落魄流亡時的追隨者以及助其返晉的國內大夫,無論出身貴賤,全都論功行賞,大者封邑,小者尊爵,一舉理順朝綱。

然而百密一疏,追隨者中還是有一個人被無意中忽略了。此人名叫介之推,他見眾人爭相求賞,而自己又不屑爭功,於是帶著一絲怨氣,攜老母隱入山中。介之推的事蹟,《春秋》及《左傳》所載稀疏,某些不太可靠的古書中說,重耳流亡過衛國時,糧草斷絕,介之推曾經從自己腿上割了一塊肉給重耳吃。此事幾近傳奇,不足為信,然而介之推追隨重耳十九年,忠心耿耿,卻不容置疑。重耳深知介之推有功,當然要封賞,只不過即將輪到封賞介之推時,王室有亂,周天子遣使來晉告急,重耳欲發兵勤王又恐他人趁機作亂,左思右想之時,竟然疏忽了介之推的封賞,等到想起時,介之推已然離開國都。

太行山,倒影

介之推歸隱後,任憑重耳如何苦苦尋找,終究鐵心不出,最後死於綿山(在今山西省介休市)中。重耳聞之,悲痛縈懷,遂將綿上之田作為介之推的封田,以此警醒自己,切勿再犯此類過失。

待一切終於塵埃落定,重耳安坐於寶座之上,細細盤點曲折坎坷的人生,一股豪情挾著悲壯湧上心頭。他少年無所事事,壯年流落四方,及至暮年卻成為堂堂一國之君,仿佛世間有兩個或者多個重耳,一個重耳死了,另一個重耳又改頭換面,接茬兒活下去……

重耳依稀看到,嶄新的人生正在隆重開啟。

事實上,開啟的不只是人生,更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待續。文圖原創,盜用必究)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書影

某一天,趙衰等人在桑下密謀如何勸說重耳離齊返晉,孰知樹上有耳,那齊女(重耳的老婆)的侍女在樹上採桑,將趙衰等人的密謀一字不落聽了去。侍女向齊女如實稟報,以為可以受賞,不料卻招來殺身之禍。這齊女是個厲害角色,她深恐此事傳揚出去,齊孝公薑昭可能出面攔阻,那時,就算重耳要走,恐怕也走不成了。於是齊女乾脆俐落地殺掉侍女,然後催促重耳馬上動身返國。

齊女:公子你有四方之志,不能長久留在齊國。

重耳:什麼志向?我沒有啊。

齊女有些急了:快走吧!貪圖享樂,只能敗壞聲名!

重耳:人生在世,只求安逸享樂,其他的才懶得管呢,我哪也不去,死也要死在齊國……

就是賴著不走。

齊女沒辦法,就和趙衰等人設計將重耳灌醉,抬到車上,悄然離去。

當車子漸行漸遠,終至渺不可尋,那齊女懷著深深的惆悵,回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她用一種決絕的方式成全了重耳,獨自一人咀嚼餘下的苦澀時光。

這一年,重耳六十歲。

等到這位老花花公子從沉醉中醒來,溫柔鄉已遠在數十裡之外,前方田野蔥郁,無限陌生。重耳不覺怒火攻心,操戈欲殺狐偃。狐偃說道:如果殺掉我能讓你登上晉國王位,倒也正合我意。重耳無奈,只能惡狠狠地說:如果事不成,我就吃了你的肉!

此時重耳已經明白,儘管有一萬個不樂意,他也已被人逼上了奪取君位之路,再也無法回頭。

趙衰等人為重耳設計的返國之路,是從齊國南下,經曹,過宋,過鄭,再向西南過楚,而後沿南襄隘道北上,再折向西行,經商山——武關道,越過秦嶺,最後到達晉國西邊的秦國。之所以選擇如此曲折遙遠的路線,一則是為了繞開晉國,再則是為了向一路經行的國家求援。這幾個國家,除曹國之外,在當時都可謂重要諸侯,趙衰等人希望其中的某一個國家肯出手相助,趕走晉獻公姬夷吾,扶助重耳為晉君。

這是一條漫長而艱苦的道路。上路之前,他們不知道哪個國家肯拔刀相助、怎麼幫、幫到什麼程度,以及,會提出什麼條件……事實上,他們甚至不知道有沒有人願意幫忙。

他們必定明白,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但退路已無,他們只能硬著頭皮向前。

臨淄,齊國故稱遺址

經過曹國時,曹共公姬襄雖然予以接待,卻十分無禮。他聽說重耳的肋骨與眾不同,是連在一起的,即所謂“駢脅”,就想看看是怎麼回事。曹國大夫僖負羈勸姬襄不要這麼幹:晉公子人不錯,又與您同姓,落魄時過曹,本當好好招待一番,怎能如此無禮?

姬襄不聽,趁重耳洗澡時,故意設一薄簾,偷偷欣賞了一番。

僖負羈回到家,將姬襄的無禮行徑告訴了自己的老婆。這女人說:我看晉公子那些隨從都非等閒之徒,有他們輔佐,晉公子定能返國登上國君之位,日後恐怕還要稱雄諸侯;到那時,他一定會懲罰那些對他無禮的國家,而曹國必然首當其衝;你要想避禍,趕緊早作打算吧。

僖負羈聽了,就饋送重耳一盒精美食品,內藏玉璧一枚。僖負羈此舉是向重耳示好:無禮之舉,乃國君所為,我僖負羈對公子您還是很好的。

重耳領了僖負羈的情,留下食品,奉還玉璧,而後離了曹國,奔赴宋都商丘。

此時已是西元前637年初,乍暖還寒時節,宋國的情形也如這季節一般,冷清淒涼。

宋襄公子滋甫剛在去年的泓水之戰敗給楚國,大腿受了重傷,又兼國內不絕於耳的指責之聲,整個人顯得憔悴不堪。他拖著病體,以國禮盛待重耳,還慷慨贈送了二十乘馬。

其實,子滋甫對重耳如此盛情,在宋人講老禮兒的傳統因素之外,他還另有所圖。子滋甫已經看出,重耳手下那幫人,個個都有輔國之才,此番返晉,極有可能奪取晉國君位,而自己與楚結仇,正需要晉國的説明。可是宋國實力不濟,而且剛吃了敗仗,損耗極大,根本無力幫助重耳返國,子滋甫能做的,只有盛情款待,與重耳交好,期待來日重耳能有所報。

子滋甫順手在重耳身上押了一個寶,儘管他無緣看到最終的收穫,卻在生命的最後時光,為宋國帶來了一絲希望,並且為歷史的巨大轉變埋下了伏筆。

河南、山東交界地帶的黃河浮橋

重耳等人繼續前行,到達鄭國。

此時鄭國與楚國打得火熱,鄭文公姬捷背靠大樹,頗有一絲傲氣,不予接待。鄭大夫叔瞻說:看重耳那些追隨者,就知道重耳能成大事,況且他和您一樣,都是姬姓,還是應該好好招待一下的。姬捷兩手一攤:各國流亡公子從我這兒經過的多了,難道我都要接待不成?叔瞻見姬捷如此強硬,態度隨即劇轉:既然如此,那就乾脆殺了重耳,免生禍患!姬捷還是不聽。

姬捷根本沒把重耳放在眼裡,既不禮,亦不殺,好像重耳根本沒來過一樣。

流亡者繼續向南,跋山涉水,終於來到風土迥異的楚國。

出人意料的是,楚成王羋熊頵竟然以國君之禮接待重耳,令重耳不勝惶恐。

可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預料重耳必成大事的羋熊頵提出了條件:事成之後,你如何報答我?

重耳想了半天,老實回答:金銀財寶,美女玉帛,楚王您一樣不缺,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報答。

這個回答不能讓熊頵感到滿意,他堅持要重耳有所承諾。重耳無奈,硬著頭皮說道:那好吧,如果有一天我們在戰場上相遇,我願為楚軍退避三舍;如果這樣還不行,那也只能刀兵相見了。

楚將子玉聞聽如此不遜之言,力主殺掉重耳,熊頵攔住了他:上天要讓重耳為王,不可殺,否則必有災殃。

熊頵處理這件事情的態度十分蹊蹺,他早已有心北上稱霸中原,若重耳返國登上晉國君位,必然成為楚國北上的最大障礙之一,現在殺掉重耳易如反掌,他為何要留下後患?難道熊頵篤信鬼神,認為殺重耳就是違逆天意,必遭天譴?

這不像是理由,更像是藉口。

熊頵擔憂的並非鬼神,而是秦國。

熊頵深知,此時晉國正處在秦國掌控之下,而晉惠公姬夷吾多次做出令秦國惱怒之事,其子姬圉又於西元前638年棄妻私自逃歸晉國,秦穆公嬴任好早已有心另立晉君,重耳無疑是晉國新君最合適的人選。在此情況下,若楚國貿然殺掉重耳,必然惹惱秦國,使之成為楚國西北的一個強敵,這無論如何是划不來的。

果然,幾個月之後,嬴任好聽說重耳在楚,立即召其趕赴秦國。熊頵順水推舟,厚送重耳入秦。

傳統木版年畫《重耳走國》

此年九月,晉惠公姬夷吾因病辭世,其子姬圉即位,是為晉懷公。

像他的父親一樣,姬圉剛剛登上君位,就開始大刀闊斧清理朝中異己。他定了個日子,責令那些追隨重耳的人限期還晉,否則殺無赦。大夫狐突的兩個兒子狐毛和狐偃此時都追隨重耳在秦,狐突不想把他們召回來,還說了些批評姬圉的話,姬圉乾脆把他殺了。其他同情重耳的人,包括掌卜大夫郭偃在內,為了避禍,大都稱病請假,閉門不出。晉都絳城內一時人人自危。

狐突不召回兩個兒子是對的。若回來,必死無疑;若留在重耳身邊,就等於一隻腳已經跨入功臣行列。將近二十年的流亡生涯,到得秦國,基本已可宣告結束,他們正在和重耳一起享受秦穆公嬴任好的盛情款待。

剛到秦國,嬴任好就送給重耳五位美女,其中一位是嬴任好的女兒,後世稱為懷嬴。晉懷公姬圉為質于秦時,嬴任好把懷嬴嫁給了姬圉,但姬圉拋妻逃回晉國,令嬴任好大為惱火,此次把懷嬴送給重耳,意在表明與姬圉恩斷義絕。

縱是如此,重耳依然不能斷定嬴任好是否會幫助自己返晉奪位,或者,是否也會像楚成王羋熊頵一樣,要求有所報答。心總這麼懸著不是辦法,重耳決定試探一下。在一次宴席上,重耳賦了一首名為《沔水》的詩,此詩後來保存於《詩經·小雅》:

沔彼流水,朝宗於海。

鴥彼飛隼,載飛載止。

嗟我兄弟,邦人諸友。

莫肯念亂,誰無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湯湯。

鴥彼飛隼,載飛載揚。

念彼不跡,載起載行。

心之憂矣,不可弭忘。

鴥彼飛隼,率彼中陵。

民之訛言,甯莫之懲。

我友敬矣,讒言其興。

春秋時代,於宴會上賦詩是一種極平常的交往禮儀,賦詩者往往選擇一首流傳廣泛的詩歌,借題發揮,斷章取義,委婉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賦者斷章取義地賦,聽者斷章取義地聽,彼此心知肚明。比如《沔水》這首詩,主題本是傷時憫亂,但重耳的用意是向嬴任好致敬,並試探他是否願助自己返國,因此,重耳無需把整首詩都賦一遍,有第一章就夠了。

漫漫流水,百川歸海——這是把秦國比作大海,以示尊崇;疾行的鷂鷹,飛飛停停——這是重耳對自身經歷的比喻;我的兄弟、國人和朋友啊,誰願整天想著禍亂,誰又沒有父母——這是以情動人,求取嬴任好的同情,並爭取秦國助其返晉。若整體糅合一下,還可聽出如下意思:如果秦國能幫助重耳實現夢想,晉國將如流水歸海一樣朝事于秦。

嬴任好一聽就明白,於是也賦詩一首,回敬重耳。此詩名曰《六月》,後來也收錄於《詩經·小雅》:

六月棲棲,戎車既飭。

四牡騤騤,載是常服。

玁狁孔熾,我是用急。

王于出征,以匡王國。

比物四驪,閑之維則。

維此六月,既成我服。

我服既成,於三十裡。

王於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廣,其大有顒。

薄伐玁狁,以奏膚公。

有嚴有翼,共武之服。

共武之服,以定王國。

玁狁匪茹,整居焦獲。

侵鎬及方,至於涇陽。

織文鳥章,白旆央央。

元戎十乘,以先啟行。

戎車既安,如輊如軒。

四牡既佶,既佶且閑。

薄伐玁狁,至於大原。

文武吉甫,萬邦為憲。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

來歸自鎬,我行永久。

飲禦諸友,炰鱉膾鯉。

侯誰在矣?張仲孝友。

這首詩很長,說的是周宣王時,北狄獫狁侵擾中原,天子派尹吉甫率軍出征,大獲全勝。對於這次戰爭,當然無需知道太多,只要向嬴任好一樣,斷章取義地從《六月》中檢索出那幾個關鍵字就可以了——“王於出征,以匡王國”“共武之服,以定王國”“王於出征,以佐天子”。嬴任好的意思是說,你若返國為君,必霸諸侯,匡扶天子,我願意幫你。

不管嬴任好這番表白是真心還是假意,對此時的重耳來說,都無關緊要,只要這位岳父大人肯幫忙,就夠了。

西元前636年春,秦軍強送重耳返晉。

大軍渡過黃河之後,圍令狐(在今山西省臨猗縣西),入桑泉(在今山西省臨猗縣東),取臼衰(在今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所過之處,無不望風而降。秦穆公嬴任好又派人到晉國主力部隊中陳說厲害,成功勸說晉軍倒戈,擁戴重耳,而晉懷公姬圉已經倉惶逃往高梁(在今山西省臨汾市東北)。至此,一切障礙盡皆掃除,不幾日功夫,重耳進入曲沃,在晉武公姬稱的廟宇中接見群臣。這意味著重耳就此成為晉國之君,即後世所稱的晉文公。

歷經十九年的流亡,逃脫無數次殺身之禍,重耳終於遂了追隨者們的心願,從一個胸無大志的浪蕩公子搖身變為堂堂大國之君。

這一年,重耳六十二歲。

“大器晚成”這個詞用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

一個嶄新的時代開啟之際,姬圉被新君所派之人誅殺於高梁。他和他的父親晉惠公姬夷吾一樣,或許到大限來臨時也未能有所醒悟:若對臣下多一絲寬容和禮遇,而不是痛下殺手,何至眾叛親離?若與秦國搞好關係,而不是隔三差五惹惱秦國,結局又怎會如此淒慘?

晉文公重耳的作為,與那對父子截然相反。

重耳的胸襟一定讓許多人驚歎,他登位之初就原諒了一個人——兩次奉命刺殺他的宦者勃鞮。重耳當然對勃鞮懷恨在心,所以當勃鞮求見時,重耳本不想見他,但是勃鞮辯解說,兩次刺殺,都是遵命而行,並非出於本心,何況自己此番冒險求見,是有要事彙報。重耳被勃鞮所言打動,忍住怒火,召見了他。勃鞮則帶來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姬圉的一些舊臣,呂甥、郤芮之徒,因害怕重耳報復,正圖謀刺殺重耳。

勃鞮救了重耳一命。

此時重耳剛剛返晉,立足未穩,還摸不准國人的心思,再加上呂氏、郤氏終究勢力不小,硬碰硬難保不會吃虧,於是重耳在眾人護衛下,悄悄出了晉國,密會秦穆公嬴任好于王城(秦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東)。那邊,呂氏、郤氏果然發起叛亂,火燒晉宮殿,四處搜尋,才發現重耳已經逃走,又縱兵追至河上。時值三月之尾,河上春光瀲灩,叛軍不知不覺進入秦軍的圈套,呂甥、郤芮被殺。

重耳返國時,將懷嬴以夫人身份隆重迎回,嬴任好則再次慷慨相助,贈給重耳衛士三千,以防再有變亂發生。

而後,赤狄又將重耳流亡時的妻子季隗送至晉國。這女子還算幸運,沒有苦等二十五年。趙衰的老婆叔隗也一併至晉,並且帶回了趙衰的兒子。多年以後,這個名叫趙盾的孩子將在晉國歷史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大局已定,百廢待興。

重耳修明政治,施惠百姓,在很短時間內將一團混亂的晉國扭轉入正常軌道。在此期間,他又封賞群臣,落魄流亡時的追隨者以及助其返晉的國內大夫,無論出身貴賤,全都論功行賞,大者封邑,小者尊爵,一舉理順朝綱。

然而百密一疏,追隨者中還是有一個人被無意中忽略了。此人名叫介之推,他見眾人爭相求賞,而自己又不屑爭功,於是帶著一絲怨氣,攜老母隱入山中。介之推的事蹟,《春秋》及《左傳》所載稀疏,某些不太可靠的古書中說,重耳流亡過衛國時,糧草斷絕,介之推曾經從自己腿上割了一塊肉給重耳吃。此事幾近傳奇,不足為信,然而介之推追隨重耳十九年,忠心耿耿,卻不容置疑。重耳深知介之推有功,當然要封賞,只不過即將輪到封賞介之推時,王室有亂,周天子遣使來晉告急,重耳欲發兵勤王又恐他人趁機作亂,左思右想之時,竟然疏忽了介之推的封賞,等到想起時,介之推已然離開國都。

太行山,倒影

介之推歸隱後,任憑重耳如何苦苦尋找,終究鐵心不出,最後死於綿山(在今山西省介休市)中。重耳聞之,悲痛縈懷,遂將綿上之田作為介之推的封田,以此警醒自己,切勿再犯此類過失。

待一切終於塵埃落定,重耳安坐於寶座之上,細細盤點曲折坎坷的人生,一股豪情挾著悲壯湧上心頭。他少年無所事事,壯年流落四方,及至暮年卻成為堂堂一國之君,仿佛世間有兩個或者多個重耳,一個重耳死了,另一個重耳又改頭換面,接茬兒活下去……

重耳依稀看到,嶄新的人生正在隆重開啟。

事實上,開啟的不只是人生,更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待續。文圖原創,盜用必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