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打贏明天的夜戰,警惕今天的“夜盲症”

高科技偵察裝備撕破了夜幕的天然偽裝, 暗夜條件下的態勢感知、裝備操作等傳統夜戰難點已得到有效克服。 但裝備性能、協同能力等環節上的“新晝夜差”的影響卻越來越凸顯。 只有不斷創新夜戰訓法和招法, 才能拉近與對手的差距。

——某合成旅炮兵營營長閔慶瑞

前不久, 某合成旅夜間紅藍對抗演練中, 紅方主攻分隊利用新型夜視器材, 克服一個個夜暗帶來的不利因素, 比預期提前21分鐘到達前沿陣地。 正當主攻分隊準備大舉進攻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時, 炮兵營卻“冒了泡”——

擔任火力支援任務的他們完成陣地佈置後發起第一輪急襲,

結果讓所有人都傻了眼:營裡眾多“神炮手”一個個竟都“剃了光頭”。

原來, 問題出在螢光棒瞄準點上。 白天進行射擊, 瞄準點往往選擇在較遠處的固定地物上。 而夜間能見度差, 只能通過螢光棒設置瞄準點, 且距離要足夠遠。 按照戰術原則, 營陣地勘察組將陣地選擇在了前後都有樹林的兩個高地之間。 若是白天, 這個陣地無疑是最佳位置。 但夜幕降臨後, 由於樹林遮擋, 瞄準點的距離無法滿足要求, 最終導致射擊精度打了折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這次, 問題出在了炮兵觀察所。 演練進入實彈射擊評估階段時, 目標為“敵”碉堡, 觀察所計算好諸元後, 營長閔慶瑞向炮陣地下了一道試射口令。

誰料, 一聲巨響後, 器材手羅小剛報告:“未捕捉到炸點。 ”隨後幾次射擊, 同樣的情況多次出現。

咋回事?大家很快找到了原因。 在白天, 器材手捕捉炸點, 往往通過爆煙顯示, 持續時間較長。 但在夜間, 炸點顯示僅憑短暫的火光, 無法進行鏡外觀察, 加上器材的視角受限, 很容易捕捉不到炸點。

“‘透明夜戰場’是相對的, 不可能絕對透明!”盤點近年來夜視器材的快速發展, 閔慶瑞告訴記者, 資訊化武器裝備不斷削弱夜暗對作戰行動的影響, 官兵們很容易產生晝夜已經沒多大差別, 夜訓沒啥練頭的錯覺。 從上述戰例可以看出, 原來的晝夜差模糊了, 仍有新的“晝夜差”在影響作戰效能。

對抗結束, 炮兵營營部的帳篷裡熱鬧了起來。

“建議增加觀察所觀察器材數量, 增大器材視角, 確保炸點捕捉及時”“夜間轉移陣地過程中容易受阻, 建議以連為單位轉移”“夜間炮陣地必須結合瞄準點設置等因素進行選擇……”複盤討論中, 多項新訓法、新戰法悄然出爐。

天色漸亮, 望著這片重歸寧靜的曠野, 閔慶瑞長舒一口氣:雖然這次演習沒有“出彩”, 但夜間非理想氣象條件下, 多種武器的實戰應用和作戰效能得到了充分檢驗, 新的“夜盲症”正在“治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