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白雲峰最新演講:為什麼好未來全力佈局AI+教育?

【智慧觀】本文整理自白雲峰在今日GET2017教育科技大會上的演講。 在白雲峰看來, 與醫療和自動駕駛行業相比, AI+教育更容易接近奇點, 因為教育場景容錯性更高, 採集資料複雜程度更低。 同時, 他期待AI能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的同時, 將老師效率提到最高, 成為最好的教學方式。

到底什麼是更好的教育?

我想講的故事和我自己相關, 時間拉回到10年前, 那個時候學而思(好未來)的幾個創始人, 還在一線講課。 我印象特別清晰, 那段時光可能是我過去15年最快樂的時光。

因為, 一個小小的課堂, 你能夠跟學生很好地互動, 並且感知他們眼神的回報, 但過程當中其實也有很多的痛苦。 當時, 學而思班非常火爆, 所以我們幾個創始人都在一線講課。 為了能夠抽出時間來做後臺教學和研發, 我當時在一線代課帶了5個班。

但帶了5個班之後, 很快就滿了(當時是小班教學),

有很多家長打電話希望我再開一個班。 經研究商量之後我答應了, 結果又有一群學生來說, “我希望白老師再開一個班”, 最後, 我大概一周帶9個班。 9個班意味著什麼?我們一個班三小時, 基本上除了白天工作的時間之外, 晚上、週末全部占滿。

這給我帶來了成就感, 因為我帶了北京市最好的學生, 我能夠感覺到帶班過程中, 那種發自內心的愉悅。 但是, 每當周日晚上上完第九個班的時候, 週一週二我要躺兩天, 直到週三上午的11點左右才說得出話。

27小時的直立, 並且高強度的課堂互動, 其實給我們的身體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和損傷。 當時我就在想, 講完了這9個班, 講完了一個學期後, 我能支撐多少時間?

我那個時候想, 如果給我一個麥就好了,

我發現那個麥就是一個最簡單的AI, 幫助老師持續講課的一個重要的輔助工具。 後來我們就給一些優秀的老師上了麥, 希望老師能夠保持他們講課的狀態, 但是人畢竟是肉體做的。

講了那麼多, 其實只想講一句話, 十年前的事情發生在今天, 我們終於看到了希望, 我們發現互聯網+教育並沒有改變教育的本質, 無非是進行了所謂的資源遠端輸送, 沒有放大優秀教育稀缺教育資源的長寬高, 但是AI來了, 我們真的有機會把教學環節當中所謂的重複性的、程式性的、靠記憶、靠反復練習的模組, 用更好的方式替代人腦, 而把人的價值和因素集中在情感的交互、個性化的引導、創造性思維的開發上面,

我覺得這件事情是非常美妙的。

談到AI, 經常有人問我, AI+教育到底能改變什麼?AI離教育近不近?

我說AI離教育很近, 原因是什麼?就是兩點:

1.教育場景有更好的容錯性。

在學習反覆運算的過程中, 其實我們是允許容錯的, 不用達到99.99%, 我們在學習的整個交互過程中,

能夠達到90%就非常了不起了, 這件事情不會致命, 不像醫療和自動駕駛, 所以我覺得AI是非常接近教育行業的。

2. 教育資料收斂性和可控性強。

在整個教學的封閉場景中, 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課外教育, 一個教室中產生的所有元素, 無論聲音還是文本, 都有機會通過感測器收集起來。 其實AI、底層演算法在各行各業通用度已經很高了。 但是難點在所有行業運用過程中採集資料的複雜程度上, 和其他行業相比, 教育場景在採集資料上有天然的收斂性和可控性。

科技帶給教育怎樣的改變?

有人問我老師會不會失業, 其實我剛才已經部分解答過了。 人工智慧對於大組織而言, 對於一家大的教育企業而言, 我覺得它最大的價值在於提升人效, 在於在教育領域重新定義人和機器的分工,並且發揮人的價值以及機器的價值。

我們看一下在整個教育行業中所有夥伴公司作的努力,電腦視覺、語音辨識、語義識別還有其他的,我為所有的教育技術創業者感到驕傲,因為我們教育行業真的有機會比醫療行業、自動駕駛行業更有機會接近那個奇點,更有機會讓教育發揮更大的效果,能夠培養更多更好、更優秀的人。

當然,整個線下教育交互場景中,很多資料是沒有沉澱下來的(圖像、語音、答題、iPad),於是我們線上捕捉學生的表情、狀態、語言、回答問題的方式,並發現很多可以反覆運算的地方。這可能是線上教育比線下教育更有優勢的地方,雖然線下教育依然蓬勃發展,但是我們認為在獲取資料這一點上,線上教育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它能夠採集有效的資料,並且進行即時的回饋。

在教學的整個應用層面上,我們目前在研究互動教學,研究基於教學理念的教育遊戲化,以及在教學內容上使用AI。

舉兩個小例子,這是我們的真實場景魔鏡系統,一個真實的教室場景,我們能夠捕捉每個學生學習的狀態和反應。也許準確度不是100%,比如說一個學生低頭的時候,我們會認為他在寫作業,通過他的筆和手的資訊的採集,也許他筆下在寫作業,心裡在發呆,但是這不重要。因為我們認為系統的反覆運算,會比人做得更好。

我們還在做一個嘗試,根據一個老師的言語表達、資訊傳遞和肢體互動,我們抽取關於他的一些核心元素,看哪些元素能夠在教學交互中高效反覆運算,或者說,可以被學生高效地感知。

這張曲線圖表現的是K-12教學場景中人效和體驗之間的關係。橫坐標是人效,縱坐標是個性化體驗。毫無疑問,我們都希望每個學生能夠獲得個性化的體驗。但是,優秀的,能夠產生很好交互的老師非常有限。如何去解決體驗和人效之間的差別?行業中有很多做法,如一對一,它大概在個性化方面做得最好,但是它的人效非常低。

線上一對一,面授小班,線下小班,雙師模式,面授大班和線上大班……我們發現,最大的痛苦和矛盾在於,我們既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也要提高優秀老師的效能,怎麼辦?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種可能性,就是雙師,雖然雙師目前還沒有達到面授的效果,但是它在提高人效上面有一定優勢。

不管是面部識別還是語義理解,我們希望AI核心的功能是讓教學場景中出現這種情況——從黃線左下端,能夠有機會到黃線的右上端。既能夠實現很高的人效,同時能夠關注孩子個性化的體驗,這件事情是我們教育+AI努力的方向。

作為一個師者,或者說對於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我認為最大的成就不是桃李滿天下,而是看到自己的學生能夠變成自己想變成的樣子。

AI+教育,我們是認真的。

—完—

想知道AI加教育領域有哪些最新研究成果?

想要AI領域更多的乾貨?

想瞭解更多專家的“智慧觀”?

請在對話介面點擊“找找看”,去獲取你想要的內容吧。

在於在教育領域重新定義人和機器的分工,並且發揮人的價值以及機器的價值。

我們看一下在整個教育行業中所有夥伴公司作的努力,電腦視覺、語音辨識、語義識別還有其他的,我為所有的教育技術創業者感到驕傲,因為我們教育行業真的有機會比醫療行業、自動駕駛行業更有機會接近那個奇點,更有機會讓教育發揮更大的效果,能夠培養更多更好、更優秀的人。

當然,整個線下教育交互場景中,很多資料是沒有沉澱下來的(圖像、語音、答題、iPad),於是我們線上捕捉學生的表情、狀態、語言、回答問題的方式,並發現很多可以反覆運算的地方。這可能是線上教育比線下教育更有優勢的地方,雖然線下教育依然蓬勃發展,但是我們認為在獲取資料這一點上,線上教育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它能夠採集有效的資料,並且進行即時的回饋。

在教學的整個應用層面上,我們目前在研究互動教學,研究基於教學理念的教育遊戲化,以及在教學內容上使用AI。

舉兩個小例子,這是我們的真實場景魔鏡系統,一個真實的教室場景,我們能夠捕捉每個學生學習的狀態和反應。也許準確度不是100%,比如說一個學生低頭的時候,我們會認為他在寫作業,通過他的筆和手的資訊的採集,也許他筆下在寫作業,心裡在發呆,但是這不重要。因為我們認為系統的反覆運算,會比人做得更好。

我們還在做一個嘗試,根據一個老師的言語表達、資訊傳遞和肢體互動,我們抽取關於他的一些核心元素,看哪些元素能夠在教學交互中高效反覆運算,或者說,可以被學生高效地感知。

這張曲線圖表現的是K-12教學場景中人效和體驗之間的關係。橫坐標是人效,縱坐標是個性化體驗。毫無疑問,我們都希望每個學生能夠獲得個性化的體驗。但是,優秀的,能夠產生很好交互的老師非常有限。如何去解決體驗和人效之間的差別?行業中有很多做法,如一對一,它大概在個性化方面做得最好,但是它的人效非常低。

線上一對一,面授小班,線下小班,雙師模式,面授大班和線上大班……我們發現,最大的痛苦和矛盾在於,我們既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也要提高優秀老師的效能,怎麼辦?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種可能性,就是雙師,雖然雙師目前還沒有達到面授的效果,但是它在提高人效上面有一定優勢。

不管是面部識別還是語義理解,我們希望AI核心的功能是讓教學場景中出現這種情況——從黃線左下端,能夠有機會到黃線的右上端。既能夠實現很高的人效,同時能夠關注孩子個性化的體驗,這件事情是我們教育+AI努力的方向。

作為一個師者,或者說對於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我認為最大的成就不是桃李滿天下,而是看到自己的學生能夠變成自己想變成的樣子。

AI+教育,我們是認真的。

—完—

想知道AI加教育領域有哪些最新研究成果?

想要AI領域更多的乾貨?

想瞭解更多專家的“智慧觀”?

請在對話介面點擊“找找看”,去獲取你想要的內容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