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蒙元因大造水軍滅亡南宋,騎兵和回回炮並非關鍵性作用

近日觀看“馬可波羅”一劇, 人們重溫了蒙元滅亡南宋的這一歷史片段。 但縱觀整個蒙元交戰的五十年過程, 襄陽城外的西域回回炮固然厲害, 但真正對南方戰爭起決定性作用的, 不是蒙古騎兵, 也不是回回炮, 而是中國南北雙方相持中的造艦能力。 蒙元滅亡南宋的四十五年之間, 元軍在南方水域曾經相持了四十年, 始終在長江流域無法取得突破, 只能戰略大迂回山嶽眾多的四川, 雲貴高原。 蒙古遠征軍在四川釣魚臺、合州傷亡慘重, 仍久攻不下。 但1267年劉整降元之後的幾年, 情況就完全逆轉了。

1273年之後, 蒙元艦隊在攻滅南宋的戰爭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經過襄陽、陽邏堡、丁家洲和焦山水戰, 殲滅了南宋水軍的主力。 為攻擊臨安和最後滅亡宋王朝奠定了基礎。 宋元雙方長江水戰, 一次出動艦船千艘甚至萬艘, 實為中國古代海軍史上規模最大,
爭戰最為激烈的江河水戰。 讓蒙古統帥下定決心大造艦隊, 並從中路襄陽開始攻陷南宋的, 是南宋降將劉整的計策: 我精兵突騎, 所當者破, 唯水戰不如宋耳。 奪彼所長, 造戰艦, 習水軍, 則(滅宋)事濟也。 劉整向蒙元統治者提出先攻襄陽, 奪武昌, 再順江而下攻打南宋首都臨安的戰略。 景定二年(1261年)六月, 劉整召集手下官員, 殺死反對投降蒙古者, 開門迎接劉元振入城, 被蒙古任命為夔路行省兼安撫使。 《元史卷一百六十一劉整傳》第二段記載說:“整以北方人, 捍西邊有功, 南方諸將皆出其下, 呂文德忌之, 所畫策輒擯沮, 有功輒掩而不白, 以俞興與整有隙, 使之制置四川以圖整。 興以軍事召整, 不行, 遂誣構之, 整遣使訴臨安, 又不得達。
及向士璧、曹世雄二將見殺, 整益危不自保乃謀款附。 ”中統二年夏, 整籍瀘州十五郡、戶三十萬入附。 忽必烈授任他為夔府行省兼安撫大使。 至元四年(1267), 劉整入朝, 向忽必烈獻策, 說:“宋主弱臣悖, 立國一隅, 今天啟混一之機。 臣願效犬馬勞, 先攻襄陽, 撤其扞蔽。 ”正式向元朝提出先攻襄陽的策略。 劉整投降蒙古對南宋是毀滅性的打擊, 他不但提出了先取襄陽的戰略構想, 還為蒙古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水軍, 使南宋的水軍優勢蕩然無存。 宋史專家王曾瑜先生認為“宋元後期戰爭的關鍵決策人物並非丞相伯顏, 而是降將劉整。 正是劉整使得元朝作出了重大的戰略調整, 十五年以後, 偏安江南, 維持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南宋王朝也終因元朝的戰略轉變而滅亡”

。 以下是蒙元用水軍滅亡南宋的步驟:襄陽週邊水戰 至元五年, 忽必烈命都元帥阿術、劉整率師攻襄樊, 旋遣樞密副使史天澤、駙馬忽剌出督師襄樊。 史天澤、阿術、劉整針對襄陽、樊城城防堅固, 宋軍長于守城隘和水戰的情況,
採取築堡連城、長期圍困、水陸阻援、待機破城的戰法, 集兵10萬圍城, 同時在萬山(今襄樊西)西訓練水軍7萬人, 造戰船5000艘, 以增強蒙古水軍力量。 在蒙古軍嚴密包圍下, 宋軍七次援襄樊均被擊敗, 守城軍多次出擊未勝。 經五年圍困, 襄陽、樊城外援已絕, 僅靠水上浮橋互相聯繫。 至元十年, 河南行省史天澤、參政阿裡海牙等採納萬戶張弘范、水軍總管張禧建策, 水陸夾擊, 先破樊城, 置襄陽於內無力自守, 外無援兵的境地, 在誘降和軍事壓力下, 呂文煥以城降。 元軍突破襄樊, 宋廷朝野大為震動, 急忙調整部署, 把戰略防禦重點退移至長江一線。 攻陷武昌、漢口、漢陽 忽必烈採納將、臣建策, 增兵10萬, 乘勝大舉攻宋。 命駐蜀元軍進攻兩川要地, 以阻宋軍東援;命合丹、劉整行淮西樞密院,博羅歡為淮東都元帥,分別進攻兩淮,牽制宋軍,配合主力攻宋(參見淮西之戰);命荊湖行省左丞相伯顏、平章政事阿術率軍20萬,自襄陽順漢水入長江,直取臨安。並告誡伯顏勿妄殺,以爭取人心。十一年九月,伯顏與阿術率軍進至郢州(今湖北鐘祥),遭宋黃州武定諸軍都統制張世傑頑強阻截,為減少損失,早日入江,伯顏令軍舍郢經黃家灣、藤湖(今湖北鐘祥東、東南)迂回而進(參見郢州之戰)。十月,元軍集兵強攻破沙洋、新城(今湖北鐘祥南)(參見沙洋、新城之戰)。十一月,進至蔡店(今武漢漢陽西),欲渡江攻取鄂州(今武漢武昌)。鄂州地處漢水入江口,為長江咽喉,南北要衝,是南宋的江防重鎮。

宋廷為阻止元軍浮漢入江,命淮西安撫制置使夏貴率戰船萬艘,控扼漢水入江口,權知漢陽軍王儀守漢陽,權知鄂州張晏然守鄂州,都統王達守陽邏堡,荊湖宣撫使朱祀孫以遊擊軍扼大江中流。十二月,伯顏以聲東擊西之策,使元軍進佔沙蕪口(今武漢漢陽東),屯駐江邊。繼而避實擊虛,強渡長江成功。遂分割包圍破陽邏堡、漢陽軍,攻佔鄂州,完成了滅宋戰爭的重大轉折。(參見鄂州之戰) 進佔建康 至元十二年正月,伯顏鑒於四川、湖南、江陵(今屬湖北)等地未下,為保障後方安全,命右丞阿裡海牙領兵4萬鎮守鄂州。自率10余萬大軍,令降將呂文煥為先鋒,以戰撫兼施之策,沿江東進。因沿江諸郡多系呂氏舊部,元軍所至皆紛紛歸降。二月,宋賈似道奉命督師13萬,戰艦2500艘,于丁家洲(今安徽銅陵北)至魯港(今安徽蕪湖西南)進行阻擊。因將帥各懷異志,臨陣先遁,諸軍一觸即潰,致使宋軍精銳損失殆盡(參見丁家洲之戰)。元軍東進至太平州(今安徽當塗),江東運判孟之縉以城降。三月,元軍至建康(今南京),宋沿江制置使趙溍棄城遁,都統徐王榮等以城降。鎮江知府洪起畏遁,總管石祖忠以城降。偏師取饒州(今江西波陽)、甯國府(今安徽宣城)。廣德軍(今屬安徽)、溧陽、常州(均屬江蘇)等地相繼歸降。忽必烈命伯顏行省于建康,阿剌罕為參知政事;阿塔海、董文炳以行樞密院駐鎮江(今屬江蘇),令其各守營壘勿進。命阿術率軍攻揚州(今屬江蘇),阻其南援。 宋廷為挽救危局,相繼發兵戍銀樹、東壩(今江蘇高淳東)、四安鎮(今安徽廣德東)、獨松關(今浙江安吉南)、吳江(今屬江蘇)等要地。命保康軍承宣使、總都督府諸軍張世傑自臨安發兵三路北進抗元,先後收復廣德、溧陽、常州等地。 阿裡海牙率軍于荊江口敗宋湖北安撫副使兼知岳州高世傑,佔領嶽州(今屬湖南)(參見岳州之戰)。旋破沙市鎮(今江陵東南),屠其城,征降江陵(今屬湖北),招降澧州(今湖南澧縣)、常德(今屬湖南)、峽、複(今湖北宜昌、天門)、郢等州。阿裡海牙用兵荊湖的勝利,為伯顏進軍臨安解除了後顧之憂。 七月,張世傑與平江都統劉師勇、知泰州孫虎臣率戰艦萬艘,以十舟為一舫,連以鐵索,碇于江中,橫列焦山江面,欲與元軍決戰,被阿術以水陸協同進擊,配以火攻擊敗,損失慘重(參見焦山之戰)。長江防線徹底崩潰,臨安危在旦夕。 會攻臨安 忽必烈納建康行省右丞相伯顏建策,乘勝滅宋。命右丞阿裡海牙攻湖南,都元帥宋都帶、左副都元帥李恒、漢軍萬戶武秀、張榮實取江西,以切斷南宋東西聯繫;命行省左丞相阿術率軍攻揚州,阻淮東宋軍南援;命伯顏率主力直取臨安。

十月,伯顏于鎮江分兵三路南攻;參政阿剌罕、四萬戶總管奧魯赤等為右路軍,率步騎自建康經溧陽、廣德攻獨松關;同行中書省事董文炳、萬戶張弘範、兩浙大都督範文虎等為左路軍,率舟師經江陰軍(今江蘇江陰)、許浦(今江蘇常熟東北),由海路趨澉浦(今浙江海鹽南);伯顏與右丞阿塔海率中路軍向常州、平江(今江蘇蘇州)進發,並節制諸軍,會師臨安。十三年正月,三路大軍會師皋亭山(今杭州北)。宋攝政太皇太后謝道清拒絕張世傑、文天祥背城一戰,以圖求存建策,一面送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南逃,一面遣使赴元請降。丞相陳宜中遁溫州(今屬浙江),張世傑、蘇劉義等各率所部離去。二月初五,宋恭宗趙顯率百官于臨安降元。伯顏取謝道清手詔,招降未附州縣(參見臨安之戰)。淮西制置使夏貴以淮西降元。淮東制置使李庭芝堅持抗元至七月,應流亡政權之召,欲訊海南歸,副將朱煥以城降元,李庭芝、薑才等被俘殺,淮東盡為元軍佔領(參見揚州之戰)。江西戰場,宋都帶、李恒等破隆興府(今南昌)後,招降十一城。旋於團湖坪(今江西萬年西南團湖山下)、龍馬坪(今江西進賢北軍山湖畔)擊敗宋軍抵抗。十三年二月,破建昌軍(今江西南城)、臨江軍(今江西清江西南)。吉、袁(今江西吉安、宜春)、贛(今屬江西)等州相繼降,江西平。

湖南戰場,阿裡海牙於十三年正月攻破潭州(今長沙)(參見潭州之戰),旋招降湖南未附州縣及韶州(今廣東韶關)、南雄(今屬廣東)等州,湖南平。 追殲二王 至元十三年五月,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等在福州擁立益王趙昰為帝,改元景炎。封廣王趙昺為衛王,陳宜中為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文天祥為樞密使、同都督。遣將向江西、兩浙南部進兵抗元。六月,元軍為追殲南宋殘部,于鄂州、臨安設尚書省,下設諸路宣慰司。命諸路將帥繼續南進。張世傑被迫擁趙昺、趙昺逃往海上。

十一月,平章阿裡海牙進軍廣西,于靜江(今廣西桂林)擊敗守將馬暨,遣將招降廣南西路大部州縣(參見靜江之戰)。十四年五月,,文天祥率軍進攻江西,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收復除贛州之外所轄九縣,吉州八縣複其半。後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旋於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參見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十五年二月,元西川行院使不花率重兵圍攻重慶,城破,守將張玨被俘(參見重慶之戰)。繼而征降夔州,八個月後,合州(今四川合川東)守將王立以城降。四川平。四月,宋帝趙昰卒,張世傑、陸秀夫又擁立趙昺為帝,徙至厓山(今廣東新會南)。六月,忽必烈為徹底消滅南宋勢力,命張弘範為蒙古、漢軍都元帥,率水、步騎軍2萬由海道南下,都元帥李恒率步騎由陸路南下,會殲南宋殘部。十一月,張弘範由海道襲漳(今屬福建)、潮、惠(均屬廣東)三州。李恒率步騎越大庾嶺入廣東,取英德(今屬廣東),佔領廣州。十六年正月,張弘范、李恒率軍會至厓山,首先以海軍2萬控扼海口,斷宋軍糧道,使南宋海上堡壘陷入絕境。二月初,元艦隊巧妙利用海潮,南北對進,並用遮障防矢石,採用聲東擊西的戰法,突破南宋海上堡壘,瀕宋艦奮勇拼殺,全殲宋軍,南宋亡。

以阻宋軍東援;命合丹、劉整行淮西樞密院,博羅歡為淮東都元帥,分別進攻兩淮,牽制宋軍,配合主力攻宋(參見淮西之戰);命荊湖行省左丞相伯顏、平章政事阿術率軍20萬,自襄陽順漢水入長江,直取臨安。並告誡伯顏勿妄殺,以爭取人心。十一年九月,伯顏與阿術率軍進至郢州(今湖北鐘祥),遭宋黃州武定諸軍都統制張世傑頑強阻截,為減少損失,早日入江,伯顏令軍舍郢經黃家灣、藤湖(今湖北鐘祥東、東南)迂回而進(參見郢州之戰)。十月,元軍集兵強攻破沙洋、新城(今湖北鐘祥南)(參見沙洋、新城之戰)。十一月,進至蔡店(今武漢漢陽西),欲渡江攻取鄂州(今武漢武昌)。鄂州地處漢水入江口,為長江咽喉,南北要衝,是南宋的江防重鎮。

宋廷為阻止元軍浮漢入江,命淮西安撫制置使夏貴率戰船萬艘,控扼漢水入江口,權知漢陽軍王儀守漢陽,權知鄂州張晏然守鄂州,都統王達守陽邏堡,荊湖宣撫使朱祀孫以遊擊軍扼大江中流。十二月,伯顏以聲東擊西之策,使元軍進佔沙蕪口(今武漢漢陽東),屯駐江邊。繼而避實擊虛,強渡長江成功。遂分割包圍破陽邏堡、漢陽軍,攻佔鄂州,完成了滅宋戰爭的重大轉折。(參見鄂州之戰) 進佔建康 至元十二年正月,伯顏鑒於四川、湖南、江陵(今屬湖北)等地未下,為保障後方安全,命右丞阿裡海牙領兵4萬鎮守鄂州。自率10余萬大軍,令降將呂文煥為先鋒,以戰撫兼施之策,沿江東進。因沿江諸郡多系呂氏舊部,元軍所至皆紛紛歸降。二月,宋賈似道奉命督師13萬,戰艦2500艘,于丁家洲(今安徽銅陵北)至魯港(今安徽蕪湖西南)進行阻擊。因將帥各懷異志,臨陣先遁,諸軍一觸即潰,致使宋軍精銳損失殆盡(參見丁家洲之戰)。元軍東進至太平州(今安徽當塗),江東運判孟之縉以城降。三月,元軍至建康(今南京),宋沿江制置使趙溍棄城遁,都統徐王榮等以城降。鎮江知府洪起畏遁,總管石祖忠以城降。偏師取饒州(今江西波陽)、甯國府(今安徽宣城)。廣德軍(今屬安徽)、溧陽、常州(均屬江蘇)等地相繼歸降。忽必烈命伯顏行省于建康,阿剌罕為參知政事;阿塔海、董文炳以行樞密院駐鎮江(今屬江蘇),令其各守營壘勿進。命阿術率軍攻揚州(今屬江蘇),阻其南援。 宋廷為挽救危局,相繼發兵戍銀樹、東壩(今江蘇高淳東)、四安鎮(今安徽廣德東)、獨松關(今浙江安吉南)、吳江(今屬江蘇)等要地。命保康軍承宣使、總都督府諸軍張世傑自臨安發兵三路北進抗元,先後收復廣德、溧陽、常州等地。 阿裡海牙率軍于荊江口敗宋湖北安撫副使兼知岳州高世傑,佔領嶽州(今屬湖南)(參見岳州之戰)。旋破沙市鎮(今江陵東南),屠其城,征降江陵(今屬湖北),招降澧州(今湖南澧縣)、常德(今屬湖南)、峽、複(今湖北宜昌、天門)、郢等州。阿裡海牙用兵荊湖的勝利,為伯顏進軍臨安解除了後顧之憂。 七月,張世傑與平江都統劉師勇、知泰州孫虎臣率戰艦萬艘,以十舟為一舫,連以鐵索,碇于江中,橫列焦山江面,欲與元軍決戰,被阿術以水陸協同進擊,配以火攻擊敗,損失慘重(參見焦山之戰)。長江防線徹底崩潰,臨安危在旦夕。 會攻臨安 忽必烈納建康行省右丞相伯顏建策,乘勝滅宋。命右丞阿裡海牙攻湖南,都元帥宋都帶、左副都元帥李恒、漢軍萬戶武秀、張榮實取江西,以切斷南宋東西聯繫;命行省左丞相阿術率軍攻揚州,阻淮東宋軍南援;命伯顏率主力直取臨安。

十月,伯顏于鎮江分兵三路南攻;參政阿剌罕、四萬戶總管奧魯赤等為右路軍,率步騎自建康經溧陽、廣德攻獨松關;同行中書省事董文炳、萬戶張弘範、兩浙大都督範文虎等為左路軍,率舟師經江陰軍(今江蘇江陰)、許浦(今江蘇常熟東北),由海路趨澉浦(今浙江海鹽南);伯顏與右丞阿塔海率中路軍向常州、平江(今江蘇蘇州)進發,並節制諸軍,會師臨安。十三年正月,三路大軍會師皋亭山(今杭州北)。宋攝政太皇太后謝道清拒絕張世傑、文天祥背城一戰,以圖求存建策,一面送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南逃,一面遣使赴元請降。丞相陳宜中遁溫州(今屬浙江),張世傑、蘇劉義等各率所部離去。二月初五,宋恭宗趙顯率百官于臨安降元。伯顏取謝道清手詔,招降未附州縣(參見臨安之戰)。淮西制置使夏貴以淮西降元。淮東制置使李庭芝堅持抗元至七月,應流亡政權之召,欲訊海南歸,副將朱煥以城降元,李庭芝、薑才等被俘殺,淮東盡為元軍佔領(參見揚州之戰)。江西戰場,宋都帶、李恒等破隆興府(今南昌)後,招降十一城。旋於團湖坪(今江西萬年西南團湖山下)、龍馬坪(今江西進賢北軍山湖畔)擊敗宋軍抵抗。十三年二月,破建昌軍(今江西南城)、臨江軍(今江西清江西南)。吉、袁(今江西吉安、宜春)、贛(今屬江西)等州相繼降,江西平。

湖南戰場,阿裡海牙於十三年正月攻破潭州(今長沙)(參見潭州之戰),旋招降湖南未附州縣及韶州(今廣東韶關)、南雄(今屬廣東)等州,湖南平。 追殲二王 至元十三年五月,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等在福州擁立益王趙昰為帝,改元景炎。封廣王趙昺為衛王,陳宜中為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文天祥為樞密使、同都督。遣將向江西、兩浙南部進兵抗元。六月,元軍為追殲南宋殘部,于鄂州、臨安設尚書省,下設諸路宣慰司。命諸路將帥繼續南進。張世傑被迫擁趙昺、趙昺逃往海上。

十一月,平章阿裡海牙進軍廣西,于靜江(今廣西桂林)擊敗守將馬暨,遣將招降廣南西路大部州縣(參見靜江之戰)。十四年五月,,文天祥率軍進攻江西,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收復除贛州之外所轄九縣,吉州八縣複其半。後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旋於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參見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十五年二月,元西川行院使不花率重兵圍攻重慶,城破,守將張玨被俘(參見重慶之戰)。繼而征降夔州,八個月後,合州(今四川合川東)守將王立以城降。四川平。四月,宋帝趙昰卒,張世傑、陸秀夫又擁立趙昺為帝,徙至厓山(今廣東新會南)。六月,忽必烈為徹底消滅南宋勢力,命張弘範為蒙古、漢軍都元帥,率水、步騎軍2萬由海道南下,都元帥李恒率步騎由陸路南下,會殲南宋殘部。十一月,張弘範由海道襲漳(今屬福建)、潮、惠(均屬廣東)三州。李恒率步騎越大庾嶺入廣東,取英德(今屬廣東),佔領廣州。十六年正月,張弘范、李恒率軍會至厓山,首先以海軍2萬控扼海口,斷宋軍糧道,使南宋海上堡壘陷入絕境。二月初,元艦隊巧妙利用海潮,南北對進,並用遮障防矢石,採用聲東擊西的戰法,突破南宋海上堡壘,瀕宋艦奮勇拼殺,全殲宋軍,南宋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