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莆田牡蠣”打響品牌戰略

“莆田牡蠣”歷史淵源悠久, 營養價值高, 是我市主要海產品, 不久前獲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3月20日, 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和市海洋與漁業協會聯合申報的“莆田牡蠣”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通過審核, “莆田牡蠣”成為繼“南日鮑”“莆田紅毛菜”後我市第3個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的水產品。 “莆田牡蠣”為何能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養殖情況以及產業鏈如何?連日來, 記者就此進行探訪。

“莆田牡蠣”味極鮮美, 營養豐富, 含有較多的鋅和鈣, 具有滋陰潛陽、鎮驚安神等功效, 價格實惠, 已成為廣大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

根據莆田市志記載, 早在北宋年間, 朝廷名臣仙遊人蔡襄1058年知泉州任上, 續建並完成泉州萬安渡海港大石橋(洛陽橋)工程時, 曾提倡種蠣以固濱海橋墩的石基;南宋時, 興化軍的蠣房已名聞朝廷;清末, 仙遊人創立條石6萬多條, 養蠣規模甚巨;莆田縣誌記載:牡蠣俗稱蚮, 為縣內傳統養殖主要品種之一。 產地分佈在湄洲、忠門、東莊、埭頭、北高、靈川、江口等地區, 多在海灘壘石養殖。

“莆田牡蠣淵源悠久, 目前已成為我市的主要海水養殖品種。 ”市水技站站長黃建輝介紹, “莆田牡蠣”的總產量占全市海水養殖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以散戶養殖為主, 在福建省內, 莆田的養殖量最大。

黃建輝介紹, 1963年由莆田縣水產局牽頭,

在江口發展條石牡蠣養殖100畝, 畝產達到300公斤, 江口成為莆田縣牡蠣主要產區之一;1979年以後, 莆田縣水產局在忠門鎮烏垞村進行深水養蠣試驗, 在低潮區下部養殖3畝, 畝產400公斤, 並對傳統牡蠣條石養殖進行改革, 推廣吊養牡蠣, 使單位面積產量提高3-4倍;1981年吊養牡蠣養殖法獲得省水產科技二等獎, 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1990年, 莆田縣推廣8000畝為全省之最; 1993年莆田市水產局科技人員承擔農業部《牡蠣大面積養殖高產高效技術》豐收計畫專案, 推廣高產高效牡蠣養殖1300公頃;1995年獲得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

“莆田牡蠣”從投石(或水泥柱)養殖、插竹養殖到深水延繩式吊養, 牡蠣養殖由平面向立體發展, 由灘塗推向淺海,

養殖技術不斷提高, 使莆田牡蠣的養殖面積和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據統計, 至2015年, “莆田牡蠣”養殖面積已達 6791公頃, 養殖產量高達30萬多噸, 全市各縣區(管委會)都有生產莆田牡蠣的區域。

“莆田牡蠣主要銷往本地和附近的地級市, 以賣鮮品為主。 ”黃建輝告訴記者, 目前水技站正在和省水產所研究單倍體牡蠣, 與普通牡蠣相比, 單倍體牡蠣個頭大, 可以按個來賣, 如市場上售賣的生蠔, 一旦研究成功, 其經濟效益將大幅提高。

隨著“莆田牡蠣”獲得國家標誌證明商標, 其影響力也將逐漸擴大。 “莆田牡蠣打出品牌, 其副產品效益也受影響, 如牡蠣餅、牡蠣乾等。 ”市海洋與漁業行業協會會長林金忠表示, 下一步, 協會將組織從事水產品的企業進行品牌運作,

引導企業進行深加工, 增加產品附加值, 提高經濟效益, 將“莆田牡蠣”名優產品做大做強。 湄洲日報記者 傅梅香

(責編:陳楚楚、吳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