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天下沒有好當的太子

歷史是一個鬥爭的過程, 其結果——不管我們把這些結果判斷為是好還是壞——是一些群體直接或間接地, 通常是直接多於間接, 以犧牲另外一些群體獲得的。 失敗者買單, 苦楚是歷史本身所固有的。

——E.H.卡爾《歷史是什麼?》

作為史上首位太子爺, 扶蘇的命運可謂悲慘淒淒。

對他來說, “太子來得太快, 就像龍捲風”。 他在父親始皇快要駕崩的時候成為太子。 然而光環去得也快, 始皇屍骨未寒, 他就緊隨其後, 還沒等到見所謂的太子聘書就命喪黃土高原。

當年一統天下後, 秦始皇夢想自己能夠長生不老, 於是開始一次次地巡遊天下。

然而, 西元前210年7月, 秦始皇在河北邢臺突生頑疾, 長生不老之夢破碎在了他最後一次巡行的路上。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 他還是沒有忘記曾經被他派到基層去鍛煉的大兒子扶蘇。 於是, 他讓趙高寫遺詔“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 讓他將兵權暫時先移交給蒙恬, 速回咸陽打點自己的喪事以及繼承帝位。

然而, 還沒來得及送出去, 夢想長生不老的始皇便一命嗚呼了。

這下, 趙高和李斯這些以前與扶蘇有過節的實權派人士可逮著了機會——當年秦始皇不滿一些儒生對自己和江山的評論, 在李斯等人的鼓動下, 要將400多名儒生坑殺。 扶蘇知道後力勸始皇, “天下才安定不久, 邊境危機還未解除, 況且當今文化人都尊孔,

如果用法將他們置死, 有可能導致天下大亂。 ”最後, 扶蘇未能阻止悲劇發生, 反倒是跟李斯等人梁子越結越深。

圖:秦始皇焚書坑儒

於是他們篡改了遺詔, 擁立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為新一屆帝國接班人。 同時, 模仿始皇口吻另寫了一封遺詔給扶蘇,

在其中列舉了扶蘇以及大將蒙恬的過錯, 讓他們自行決了斷。

寬厚的扶蘇接到父親訃告後悲痛不已, 二話沒說就要自殺。

站在一旁的蒙恬心細, 勸說道, “你老爸這麼多年都沒有立太子, 他讓我帶領三十萬大軍守衛邊疆, 而讓你做我的監軍, 這是在考驗你啊! 如今, 只有一個使者來, 萬一裡面有詐呢?是不是應該核查一下?”

然而寬厚的扶蘇去意已決, “父親要兒子死, 肯定是有其中的道理的。 ”

扶蘇死後, 趙高、李斯等人自然是非常高興。 在處理好始皇喪事後, “太子”胡亥便成為了二世皇帝, 而趙高擔任了郎中令, 權傾朝野。

於是, 在生前都不知道自己成為太子的扶蘇, 死後在史書裡也只是被尊稱為“公子扶蘇”。

可以說, “太子”這個角色的苦難底色由此奠定,

而沒有給太子開好頭的扶蘇, 如今更多活在諸如《秦時明月》之類的動漫世界裡。

圖:《秦時明月》中的扶蘇

現藏於陝西省博物館的《馬球圖》是禁止出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 這幅反映唐朝馬球運動的墓道壁畫, 是1971年從陝西乾縣的章懷太子李賢墓出土的。

墓道裡的壁畫可不只這一幅, 反映唐朝外交盛況的《客使圖》、反映皇家狩獵日常的《狩獵出行圖》, 都在無聲講述著這尊千年古墓主人的身份顯赫。

圖:章懷太子墓壁畫《客使圖》

不過, 與華美壁畫形成反差的, 是李賢淒慘抑鬱的生平——作為武則天和唐高宗的第二個孩子, 他在20歲成為太子,但前後加起來只幹了5年,最後被罷免發配到巴州,29歲時被親娘弄死。

介於身份特殊,他在去世時被以親王規格下葬,直到27年後,登基即位的四弟唐睿宗李旦下旨,以太子規格重修李賢墓,這才為後世貢獻了那些珍貴壁畫。

李賢的悲劇來自原生家庭,具體說來,是因為他媽武則天。

武則天跟唐高宗生有四子,老大李弘被立太子沒多久,在23歲時突然死亡,這才輪到了20歲的老二李賢。

李賢從小有學霸潛質,幼時熟讀《尚書》、《禮記》、《論語》,讀到“賢賢易色”一句,因為喜愛反復吟誦,樂得唐高宗變身望子成龍的普通父親,向司空李勣炫耀,這孩子“聰敏出自天性”。

在太子任上,李賢表現也不錯:給短期離京的老爹當監國,引得群臣誇讚;在任一年後又被老爹贊為“國之希望“,賞了絹帛五百鍛。他還頗有情懷,帶著一幫太子党張大安、劉納言等人注釋了南朝宋人範曄苦澀難懂的《後漢書》。

可惜,這部耗時六年的《後漢書》編成之時,太子李賢已經因為謀反的罪名被貶為庶人。

圖:《後漢書》劉宋範曄撰、唐李賢注

據說這跟西元679年去世的明崇儼有關。根據《新唐書 明崇儼傳》記載,這是位能製造盛夏飛雪、隔空取物、號稱能驅鬼神之人。這樣的神人自然也受到了唐高宗和武則天信任——去世之前,他已經官至正諫大夫。

但這樣一位神人,居然被殺了。

宮闈之間流傳的說法是太子下的手。明崇儼在世時是不看好太子的,他告訴武則天:你的第三個兒子英貌最似高宗,老四也不錯,有貴相,老二太子不堪承繼重任啊。

太子李賢自然是不爽的。他有沒有對明崇儼下手,史料沒有記載,但顯然他親娘相信了——她大義滅親地對高宗說道“為人子懷逆謀,天地所不容”。

最後,《資治通鑒》這樣記載了李賢被廢的理由之一:“太子頗好聲色,與戶奴趙道生等狎昵”。翻譯成白話就是,好色的太子和自己的家僕趙道生鬼混——請記住“趙道生“這個名字,因為在武后遍尋證據而不得時,此人向武后舉報“太子使道生殺崇儼”,李賢之罪由此坐實。而從自家馬房內搜到的數百具鎧甲,則為李賢增加了一項無法翻身的“謀逆”之罪。

25歲的李賢被廢之後,老三李顯繼任了太子——這似乎又是另一場悲劇了,高宗駕崩後,李顯順利即位,但皇位還沒坐熱乎,一個多月後就被親媽廢黜,攆出了長安。

有三個哥哥血淋淋的教訓在前,等到老四李旦出場時,自然就是膽戰心驚謹小慎微了。李旦的傀儡皇帝身份,最終隨著武則天在西元705年駕崩而終結,老三李顯再次登上皇位,把二哥陵墓從巴州迎回。

五年後,唐中宗李顯駕崩,老四李旦重登皇位,成為唐睿宗,地位鞏固之後,他追封了二哥李賢的皇太子身份,諡號“章懷“,還請來能工巧匠重修了陵墓。

這位生前鬱鬱寡歡的太子,算是有了體面的歸宿。

太子難當。

愛新覺羅·胤礽大概是對這句話最有感觸的太子了。因為老爹康熙皇帝太長壽,胤礽在太子位上蹲了足足37年,經歷過兩次被廢,最終還是沒能繼承江山大業,留給後世最鮮明的兩個標籤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太子、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太子。

時間回到 1708年9月。

在水草豐茂的木蘭圍場布林哈蘇行宮,賬外馬蹄雜亂,賬內群臣慌亂。剛剛,悲慟不止的康熙從龍椅上摔落了下來,此時,剛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理由被罷黜的33歲皇太子胤礽長跪在地。

那是胤礽第一次被廢。

胤礽是有過一手好牌的——不到2歲就成為太子,兒時聰慧異常,4歲熟讀《四書》,身邊有名師張英和李光地悉心教學,老爹康熙注重早教,很早就開始培養他的領導力,10歲不到,他就開始跟著康熙到各地巡遊,視察民情。

康熙很寵他,在外出差時總不忘給他寫信,一旦回信慢了就不踏實,因為“情之最親者,莫過父子“;胤礽得了風寒之類的小病,康熙就擔心得睡不著覺;出征塞外看到新鮮玩意,就下旨送回京城給太子,順便讓太子寄回幾件舊衣物,以解相思之情。

可以說,胤礽是集萬般寵愛於一身了。

圖:皇太子胤礽出痘痊癒恩詔

他早期表現也很好。比如1696年正月,康熙御駕親征準噶爾部噶爾丹。這一去就是將近10個月,他將穩定大後方的任務交給了22歲的胤礽,告訴群臣“凡事要聽皇太子的,如果實在有重大事件拿不定主意的,由大臣們商定後,上交給胤礽審批。”

打小飽讀詩書且混跡在京城,胤礽知道官場的複雜性。於是,心思縝密的他,處處小心,無論大小事都去諮詢百官。等康熙凱旋北京時,聽到的是“舉朝皆稱皇太子之善”。

康熙大喜,親筆寫道:

“在我離開的時間,胤礽所做的事情和我想的是一樣的,我非常高興。有他在北京處理政務,比泰山還要牢固,我在外邊打仗,也十分放心。這是我和天下人的福澤啊!”

此後的很多國家重大公開活動,都有胤礽出面,不到而立的胤礽可謂順風順水。

但時間改變了一切。

一方面,在驕傲和焦慮的雙重影響下,隨著在位時間越來越長,這位皇太子有點沉不住氣了;另一方面,同樣覬覦皇位的其他皇子們也都不是善茬,逮住機會就忙著給太子下絆子,找老爹打小報告,日積月累中,戰鬥經驗日趨豐富。

同時,帝王之心深不可測,對於太子在朝中的權勢,康熙心裡多少也是有些擔憂的。

種種因素之下,惱火的康熙第一次做出了廢黜太子的決定,將他幽禁咸安宮,但清醒過來後,又在兩個月後將其復位——畢竟當時太子還沒有表現出謀逆野心。

等到第二次廢黜時,這對父子多少有些破罐子破摔的味道了。太子確實搞了些結黨的勾當,意圖早日即位,讓康熙心灰意冷。

於是,復位不到一年的胤礽再次被廢。1712年9月30日,從塞外回京的當天,康熙便宣佈,“皇太子胤礽自從複立以來,以前的狂妄還未消除,以至於大失人心,祖宗的基業斷不可託付給他。朕已經奏報給了皇太后,現在要將胤礽拘執看守。”

這位好面子的皇帝後來這樣形容二廢太子時的心情:“毫不介意,談笑處之“。全然沒有了當年父慈子孝的溫情脈脈。

作為江山社稷的繼承者,太子大概是古代最有前途的職業了。

但毫無疑問,最美的風景往往意味著最難的路。從皇子到太子、從太子到皇帝,這兩段路都伴隨著常人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

首先你得贏在起跑線——要麼有位出身正統高貴的母后、要麼有位深得皇爺爺喜歡卻英年早逝的父親。比如唐太宗立李承乾為太子,完全就是看在他老媽長孫皇后的面子上;明太祖朱元璋剛登基就立了13歲的長子朱標為太子,結果後者沒熬到登基,37歲就英年早逝,搞得朱元璋太傷心,繼而執著地立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當皇太孫。

這還只是第一步。此外,你還得身體好,能扛過感冒,躲過天花,否則即使當上了太子,最終也只能在對皇位的深情凝視中憾別人世。

太子任上也危機四伏。

把“史上最危險的職業“這個評價送給太子毫不過分。太子往往會協助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出席國家外交場合,在皇帝外出巡遊或征戰之時,代為處理國事,有些開明的父皇還會讓他們結交一些大臣,在朝中樹立一定的權威。

但局勢總是變幻莫測。做得太好,容易招致皇帝疑心,被別有用心的人參奏為有野心,想早日登基;做得不好,又會被皇帝和群臣質疑沒能力,後面也總有一大把排隊的皇兄第在摩拳擦掌。

工作太難搞,天命在身又無法請辭,於是,有些任性的太子就搞出了花樣作死的玩法。比如李世民的兒子李承乾,叛逆的他模仿突厥人、私建豪宅、終日與宦官玩樂,甚至還寵倖了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男歌妓,最後落得個被貶為平民、流放黔江的結果。

貶黜、幽禁、流放……翻閱歷代太子的故事時,這樣的詞語屢見不鮮。“太子”就像一個魔咒,沒有掌握咒語的人,即使被命運安排到了位子上,最終也會淪為犧牲品。好點的下場是是流放貧瘠之地,次之則囚禁終身,終極倒楣結局則是命喪黃泉。這下面的名單有很多,比如因巫蠱之禍而死的西漢戾太子劉據、被弟弟抹了脖子的楊勇和李建成等等。

圖:李建成之死--玄武門事變

真正能順利登基、立下新豐功偉績的太子,才是這場權力遊戲的最終贏家。比如明成祖太子朱高熾、漢惠帝劉盈。而那些沒能成為好皇帝的太子,終究不會被後世銘記。

當然也有特例。

比如南梁那位1歲就被立了太子的美男子蕭統,後世對他的評價與李煜類似:錯生帝王家的偉大詞人。在太子任上,他召集當時的文學翹楚編撰《昭明文選》,後來這本書成為唐宋文人學士的文學教材,有了“《文選》爛,秀才半”的說法。

可以說,一百位太子就有一百種生存或滅亡之道。只可惜,世代勤勞的史官們記錄下了封建王朝的興衰跌宕,卻沒人好心整理一部《太子生存奮鬥實錄》幫助後來者。

否則,如今互聯網公司們的“太子們“,也就有章可循了——畢竟,隨著時間推進,中國互聯網的創業一代們總要退休,遴選接班人將成為影響企業命運的關鍵問題之一。

事實上,這條路上已經有不少年輕人留下腳印,比如20多年前的孫宏斌、幾年前的李明遠、這兩年的俞永福、任宇昕等等,雖然有些”太子“是內部認可的,有些”太子“之名只是媒體戲謔,但古往今來,接班人這個角色,都是蘊含著古老中國智慧的高級技術工種。

天下沒有好當的太子。且行且珍惜。

他在20歲成為太子,但前後加起來只幹了5年,最後被罷免發配到巴州,29歲時被親娘弄死。

介於身份特殊,他在去世時被以親王規格下葬,直到27年後,登基即位的四弟唐睿宗李旦下旨,以太子規格重修李賢墓,這才為後世貢獻了那些珍貴壁畫。

李賢的悲劇來自原生家庭,具體說來,是因為他媽武則天。

武則天跟唐高宗生有四子,老大李弘被立太子沒多久,在23歲時突然死亡,這才輪到了20歲的老二李賢。

李賢從小有學霸潛質,幼時熟讀《尚書》、《禮記》、《論語》,讀到“賢賢易色”一句,因為喜愛反復吟誦,樂得唐高宗變身望子成龍的普通父親,向司空李勣炫耀,這孩子“聰敏出自天性”。

在太子任上,李賢表現也不錯:給短期離京的老爹當監國,引得群臣誇讚;在任一年後又被老爹贊為“國之希望“,賞了絹帛五百鍛。他還頗有情懷,帶著一幫太子党張大安、劉納言等人注釋了南朝宋人範曄苦澀難懂的《後漢書》。

可惜,這部耗時六年的《後漢書》編成之時,太子李賢已經因為謀反的罪名被貶為庶人。

圖:《後漢書》劉宋範曄撰、唐李賢注

據說這跟西元679年去世的明崇儼有關。根據《新唐書 明崇儼傳》記載,這是位能製造盛夏飛雪、隔空取物、號稱能驅鬼神之人。這樣的神人自然也受到了唐高宗和武則天信任——去世之前,他已經官至正諫大夫。

但這樣一位神人,居然被殺了。

宮闈之間流傳的說法是太子下的手。明崇儼在世時是不看好太子的,他告訴武則天:你的第三個兒子英貌最似高宗,老四也不錯,有貴相,老二太子不堪承繼重任啊。

太子李賢自然是不爽的。他有沒有對明崇儼下手,史料沒有記載,但顯然他親娘相信了——她大義滅親地對高宗說道“為人子懷逆謀,天地所不容”。

最後,《資治通鑒》這樣記載了李賢被廢的理由之一:“太子頗好聲色,與戶奴趙道生等狎昵”。翻譯成白話就是,好色的太子和自己的家僕趙道生鬼混——請記住“趙道生“這個名字,因為在武后遍尋證據而不得時,此人向武后舉報“太子使道生殺崇儼”,李賢之罪由此坐實。而從自家馬房內搜到的數百具鎧甲,則為李賢增加了一項無法翻身的“謀逆”之罪。

25歲的李賢被廢之後,老三李顯繼任了太子——這似乎又是另一場悲劇了,高宗駕崩後,李顯順利即位,但皇位還沒坐熱乎,一個多月後就被親媽廢黜,攆出了長安。

有三個哥哥血淋淋的教訓在前,等到老四李旦出場時,自然就是膽戰心驚謹小慎微了。李旦的傀儡皇帝身份,最終隨著武則天在西元705年駕崩而終結,老三李顯再次登上皇位,把二哥陵墓從巴州迎回。

五年後,唐中宗李顯駕崩,老四李旦重登皇位,成為唐睿宗,地位鞏固之後,他追封了二哥李賢的皇太子身份,諡號“章懷“,還請來能工巧匠重修了陵墓。

這位生前鬱鬱寡歡的太子,算是有了體面的歸宿。

太子難當。

愛新覺羅·胤礽大概是對這句話最有感觸的太子了。因為老爹康熙皇帝太長壽,胤礽在太子位上蹲了足足37年,經歷過兩次被廢,最終還是沒能繼承江山大業,留給後世最鮮明的兩個標籤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太子、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太子。

時間回到 1708年9月。

在水草豐茂的木蘭圍場布林哈蘇行宮,賬外馬蹄雜亂,賬內群臣慌亂。剛剛,悲慟不止的康熙從龍椅上摔落了下來,此時,剛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理由被罷黜的33歲皇太子胤礽長跪在地。

那是胤礽第一次被廢。

胤礽是有過一手好牌的——不到2歲就成為太子,兒時聰慧異常,4歲熟讀《四書》,身邊有名師張英和李光地悉心教學,老爹康熙注重早教,很早就開始培養他的領導力,10歲不到,他就開始跟著康熙到各地巡遊,視察民情。

康熙很寵他,在外出差時總不忘給他寫信,一旦回信慢了就不踏實,因為“情之最親者,莫過父子“;胤礽得了風寒之類的小病,康熙就擔心得睡不著覺;出征塞外看到新鮮玩意,就下旨送回京城給太子,順便讓太子寄回幾件舊衣物,以解相思之情。

可以說,胤礽是集萬般寵愛於一身了。

圖:皇太子胤礽出痘痊癒恩詔

他早期表現也很好。比如1696年正月,康熙御駕親征準噶爾部噶爾丹。這一去就是將近10個月,他將穩定大後方的任務交給了22歲的胤礽,告訴群臣“凡事要聽皇太子的,如果實在有重大事件拿不定主意的,由大臣們商定後,上交給胤礽審批。”

打小飽讀詩書且混跡在京城,胤礽知道官場的複雜性。於是,心思縝密的他,處處小心,無論大小事都去諮詢百官。等康熙凱旋北京時,聽到的是“舉朝皆稱皇太子之善”。

康熙大喜,親筆寫道:

“在我離開的時間,胤礽所做的事情和我想的是一樣的,我非常高興。有他在北京處理政務,比泰山還要牢固,我在外邊打仗,也十分放心。這是我和天下人的福澤啊!”

此後的很多國家重大公開活動,都有胤礽出面,不到而立的胤礽可謂順風順水。

但時間改變了一切。

一方面,在驕傲和焦慮的雙重影響下,隨著在位時間越來越長,這位皇太子有點沉不住氣了;另一方面,同樣覬覦皇位的其他皇子們也都不是善茬,逮住機會就忙著給太子下絆子,找老爹打小報告,日積月累中,戰鬥經驗日趨豐富。

同時,帝王之心深不可測,對於太子在朝中的權勢,康熙心裡多少也是有些擔憂的。

種種因素之下,惱火的康熙第一次做出了廢黜太子的決定,將他幽禁咸安宮,但清醒過來後,又在兩個月後將其復位——畢竟當時太子還沒有表現出謀逆野心。

等到第二次廢黜時,這對父子多少有些破罐子破摔的味道了。太子確實搞了些結黨的勾當,意圖早日即位,讓康熙心灰意冷。

於是,復位不到一年的胤礽再次被廢。1712年9月30日,從塞外回京的當天,康熙便宣佈,“皇太子胤礽自從複立以來,以前的狂妄還未消除,以至於大失人心,祖宗的基業斷不可託付給他。朕已經奏報給了皇太后,現在要將胤礽拘執看守。”

這位好面子的皇帝後來這樣形容二廢太子時的心情:“毫不介意,談笑處之“。全然沒有了當年父慈子孝的溫情脈脈。

作為江山社稷的繼承者,太子大概是古代最有前途的職業了。

但毫無疑問,最美的風景往往意味著最難的路。從皇子到太子、從太子到皇帝,這兩段路都伴隨著常人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

首先你得贏在起跑線——要麼有位出身正統高貴的母后、要麼有位深得皇爺爺喜歡卻英年早逝的父親。比如唐太宗立李承乾為太子,完全就是看在他老媽長孫皇后的面子上;明太祖朱元璋剛登基就立了13歲的長子朱標為太子,結果後者沒熬到登基,37歲就英年早逝,搞得朱元璋太傷心,繼而執著地立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當皇太孫。

這還只是第一步。此外,你還得身體好,能扛過感冒,躲過天花,否則即使當上了太子,最終也只能在對皇位的深情凝視中憾別人世。

太子任上也危機四伏。

把“史上最危險的職業“這個評價送給太子毫不過分。太子往往會協助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出席國家外交場合,在皇帝外出巡遊或征戰之時,代為處理國事,有些開明的父皇還會讓他們結交一些大臣,在朝中樹立一定的權威。

但局勢總是變幻莫測。做得太好,容易招致皇帝疑心,被別有用心的人參奏為有野心,想早日登基;做得不好,又會被皇帝和群臣質疑沒能力,後面也總有一大把排隊的皇兄第在摩拳擦掌。

工作太難搞,天命在身又無法請辭,於是,有些任性的太子就搞出了花樣作死的玩法。比如李世民的兒子李承乾,叛逆的他模仿突厥人、私建豪宅、終日與宦官玩樂,甚至還寵倖了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男歌妓,最後落得個被貶為平民、流放黔江的結果。

貶黜、幽禁、流放……翻閱歷代太子的故事時,這樣的詞語屢見不鮮。“太子”就像一個魔咒,沒有掌握咒語的人,即使被命運安排到了位子上,最終也會淪為犧牲品。好點的下場是是流放貧瘠之地,次之則囚禁終身,終極倒楣結局則是命喪黃泉。這下面的名單有很多,比如因巫蠱之禍而死的西漢戾太子劉據、被弟弟抹了脖子的楊勇和李建成等等。

圖:李建成之死--玄武門事變

真正能順利登基、立下新豐功偉績的太子,才是這場權力遊戲的最終贏家。比如明成祖太子朱高熾、漢惠帝劉盈。而那些沒能成為好皇帝的太子,終究不會被後世銘記。

當然也有特例。

比如南梁那位1歲就被立了太子的美男子蕭統,後世對他的評價與李煜類似:錯生帝王家的偉大詞人。在太子任上,他召集當時的文學翹楚編撰《昭明文選》,後來這本書成為唐宋文人學士的文學教材,有了“《文選》爛,秀才半”的說法。

可以說,一百位太子就有一百種生存或滅亡之道。只可惜,世代勤勞的史官們記錄下了封建王朝的興衰跌宕,卻沒人好心整理一部《太子生存奮鬥實錄》幫助後來者。

否則,如今互聯網公司們的“太子們“,也就有章可循了——畢竟,隨著時間推進,中國互聯網的創業一代們總要退休,遴選接班人將成為影響企業命運的關鍵問題之一。

事實上,這條路上已經有不少年輕人留下腳印,比如20多年前的孫宏斌、幾年前的李明遠、這兩年的俞永福、任宇昕等等,雖然有些”太子“是內部認可的,有些”太子“之名只是媒體戲謔,但古往今來,接班人這個角色,都是蘊含著古老中國智慧的高級技術工種。

天下沒有好當的太子。且行且珍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