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水磨新腔話春江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名篇, 張若虛流傳下來的詩一共兩首, 而這首被後人評價為“孤篇蓋全唐”, 在詩歌最繁華的唐代與其它詩篇相比毫不遜色。

關於張若虛的歷史文獻記載很少, 寥寥幾筆, 如《舊唐書》“先是神龍中, 知章與越州賀朝、萬齊融, 揚州張若虛、邢巨, 湖州包融, 俱以吳、越之士, 文詞俊秀, 名揚於上京。 ”只知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吳中四士”, 他的生平、家族、戀情等全是空白, 因此通過《春江花月夜》後人對其可以產生無限想像。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 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 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複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來是樂府吳聲歌曲名, 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 原詞已不傳, 《舊唐書·音樂志二》雲:“《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 並陳後主作。 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

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 采其尤豔麗者以為此曲。 ”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 《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 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 不過雖然帝王們以此題為詩, 但是知名度並不高。 張若虛的這首為擬題作詩, 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 卻使《春江花月夜》廣為流傳, 人們提到《春江花月夜》想到的便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這首詩意境優美, 用詞清麗, 幾乎句句不離月, 流動的江水, 飄落的花朵, 月亮仿佛跟著移動, 月光傾斜如下雪一般, 天地一色晶瑩剔透。 作者從對月的觀察發出對生命起源、人生變化無常的哲學思考, 誰是江邊第一個見到月亮的人,江邊的月亮第一次照到人又是什麼時候?人類一代代傳承無窮無盡變化萬千,江邊的月亮每年見到的卻都差不多。詩中還描寫了閨中女子相思離愁,愛而不得的情感。這些愛恨離愁或許帶有作者某些隱秘的情感,基於詩中朦朧迷茫、可望不可即的感覺,後人可以盡情想像。

《春江花月夜》可以提高人的內在美學素養,瞭解傳統文化中的古典情懷,是值得千古流傳的好詩。一位80後的年輕編劇羅周以《春江花月夜》為靈感,創作了一部全新的昆曲,詩歌的意境、情感通過纏綿悱惻的昆曲故事展現出來更加動人心魄。戲曲講述的是張若虛故鄉揚州上元節,街市繁華,萬家燈火,詩人張若虛在明月橋頭觀燈,偶遇美麗少女辛夷,對她一見鍾情,並為之神魂顛倒,本是一出才子佳人大團圓的戲份,但是編劇卻寫成了悲劇。張若虛想要向辛夷訴衷情時,不料卻被鬼卒錯拘而亡。他在陰間每日思念辛夷,想著重回陽間,但是被告知與辛夷並無姻緣之分。儘管無法與所愛相守白頭,張若虛仍願見辛夷一面,他的癡情感動了修行得道的鬼仙曹娥。在曹娥的幫助下,詩人復活重生來到明月橋頭,只是自己還是27歲模樣,而辛夷已經66歲,紅顏變白髮,一切恍若隔世,人世盛衰刹那,唯江月恒長。

劇中詩人張若虛生而枉死,死而復生,由此發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感慨。張若虛的扮演者張軍為著名昆曲藝術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素有中國“昆曲王子”之美譽。他在劇中的唱,高亢含情,大氣磅礴,念白清脆,弦外有音,使觀眾一下子就進入角色,仿佛真的見到了歷史上的張若虛。北方昆曲劇院一級演員魏春榮飾演令張若虛魂牽夢縈的辛夷,處處表現了她端莊內斂、大家閨秀的風範,扮相清麗淡雅,唱腔變化自如。上海京劇院著名演員史依弘飾演修行得道的鬼仙曹娥,明豔熱忱,演唱亮麗。

昆曲《春江花月夜》與時俱進,採用現代舞台背景,燈光變化無窮,輕紗彌漫,落英繽紛,美輪美奐,吸引了很多年輕觀眾,經典與經典的結合,利用現代技術,使傳統文化變得流行,老觀眾聽起來,讚揚它保留了許多昆腔的原汁原味,新觀眾也覺得昆曲美妙動聽,並且人們也能更好地理解張若虛的千古名詩。傳統文化需要不斷創新發展,古為今用,使文化活起來,才能傳承更遠更廣。

誰是江邊第一個見到月亮的人,江邊的月亮第一次照到人又是什麼時候?人類一代代傳承無窮無盡變化萬千,江邊的月亮每年見到的卻都差不多。詩中還描寫了閨中女子相思離愁,愛而不得的情感。這些愛恨離愁或許帶有作者某些隱秘的情感,基於詩中朦朧迷茫、可望不可即的感覺,後人可以盡情想像。

《春江花月夜》可以提高人的內在美學素養,瞭解傳統文化中的古典情懷,是值得千古流傳的好詩。一位80後的年輕編劇羅周以《春江花月夜》為靈感,創作了一部全新的昆曲,詩歌的意境、情感通過纏綿悱惻的昆曲故事展現出來更加動人心魄。戲曲講述的是張若虛故鄉揚州上元節,街市繁華,萬家燈火,詩人張若虛在明月橋頭觀燈,偶遇美麗少女辛夷,對她一見鍾情,並為之神魂顛倒,本是一出才子佳人大團圓的戲份,但是編劇卻寫成了悲劇。張若虛想要向辛夷訴衷情時,不料卻被鬼卒錯拘而亡。他在陰間每日思念辛夷,想著重回陽間,但是被告知與辛夷並無姻緣之分。儘管無法與所愛相守白頭,張若虛仍願見辛夷一面,他的癡情感動了修行得道的鬼仙曹娥。在曹娥的幫助下,詩人復活重生來到明月橋頭,只是自己還是27歲模樣,而辛夷已經66歲,紅顏變白髮,一切恍若隔世,人世盛衰刹那,唯江月恒長。

劇中詩人張若虛生而枉死,死而復生,由此發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感慨。張若虛的扮演者張軍為著名昆曲藝術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素有中國“昆曲王子”之美譽。他在劇中的唱,高亢含情,大氣磅礴,念白清脆,弦外有音,使觀眾一下子就進入角色,仿佛真的見到了歷史上的張若虛。北方昆曲劇院一級演員魏春榮飾演令張若虛魂牽夢縈的辛夷,處處表現了她端莊內斂、大家閨秀的風範,扮相清麗淡雅,唱腔變化自如。上海京劇院著名演員史依弘飾演修行得道的鬼仙曹娥,明豔熱忱,演唱亮麗。

昆曲《春江花月夜》與時俱進,採用現代舞台背景,燈光變化無窮,輕紗彌漫,落英繽紛,美輪美奐,吸引了很多年輕觀眾,經典與經典的結合,利用現代技術,使傳統文化變得流行,老觀眾聽起來,讚揚它保留了許多昆腔的原汁原味,新觀眾也覺得昆曲美妙動聽,並且人們也能更好地理解張若虛的千古名詩。傳統文化需要不斷創新發展,古為今用,使文化活起來,才能傳承更遠更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