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的紂王真的是殘暴嗜血?

說起紂王, 大家耳熟能詳, 第一反應就是暴君, 他推行的暴政甚至可以說是慘無人道, 他的昏庸也讓史官們對他狠狠記上了一筆, 現在無論是歷史, 還是在那些影視作品上, 我們能看到的都是他昏庸的形象。 尤其在《封神演義》中將紂王推上了一個高峰——成為被無限扭曲和被謾駡的無辜標靶。 書中的紂王集弑叔、殺妻、誅子、縱欲、揮霍、嗜血、昏暴於一身。 作者努力地將他塑造成一個人神共憤、欲殺之而後快的醜惡君王形象, 除了逐步描繪他的殘暴, 還讓他的對手——西周的首領, 以禮賢下士、悲天憫人的姿態出現。

這種鮮明的對比, 讓紂王成為絕大部分人心中那個“荒淫無道、殘暴失德”的最佳代言人。

商紂王歷來被認為是昏淫無道的暴君典型, 直觀的依據是:商朝在他手裡亡了國。 然而紂王真的是殘暴嗜血嗎?

紂王是商朝的亡國之君, 他的名字並不叫紂,

他的正式名字叫子辛, 也叫帝辛。 紂是後人硬加在他頭上的醜惡號, 殘義損善曰紂, 也就是指兇惡不義的意思。

帝辛即位之時, 帝祖甲的禮制改革已逐步取得正統地位, 嫡長繼承制的王位傳承已取代兄終弟及而成為主流。 因此, 微子啟雖然是帝乙的長子, 並與帝辛是一母所生, 但因為其母生微子時地位尚低, 故微子為庶出。 而其母為後以後, 生辛, 故其為嫡出。 此即太史所謂“妻之子”、“妾之子”的同來。 帝辛的即位對微子啟的打擊可想而知。 且微子啟素有賢名, 其朋黨亦頗眾, 幾與帝辛成抗衡之勢。 故而終帝辛一世, 微子一派始終是最堅決的反對派, 幽謀詭計, 無所不用其極。 在帝辛的強力打壓下, 鋌而走險, 通敵賣國, 與周人勾搭而奸,

不惜一切代價地顛覆帝辛政權。

另一方面, 由於祖甲禮制改革而受到打擊, 不僅僅是微子。 王族中的箕子、比干亦是禮制改革的堅決反對者。 因為按兄終弟及制, 他們都是有機會登上王位的。 而拜嫡長繼承制之賜, 則徹底斷了念想。 這些心懷怨念的王族大臣, 在對待禮制改革上, 是與微子一派同仇敵愾的。 雖然目的未必盡然相同, 但制掣肘、削弱、打擊帝辛方面卻是一拍即合。 這些王族勳貴與微子一派或分或合, 雖不像微子一派通敵賣國, 但卻是帝辛實實在在的反對派。 帝辛雖名義上是王族的最高代表, 實際上在王族得到的支持十分有限。

此外, 自盤庚以後, 商族貴族離心離德已日漸難制, 商帝的祭祠、行政、軍事難以展布,

因而至祖甲時, 廢貴族公議, 形成君主集權, 加大王族勢力。 但受商代以氏族為社會基本組織單元的社會現實的影響, 貴族的勢力仍是難以抑制的。 這些貴族都有自己的基本勢力, 商帝亦難以拔除。 故而在商帝強勢力可以壓服, 一旦商帝稍弱便各自為政, 烏煙瘴氣。 因此, 自帝武丁以後, 商王朝“聖賢之君六七作”, 大部分時代商帝是強勢力的。 然而, 帝辛繼位時, 由於王族的分裂和微子一派的瘋狂, 這些貴族亦蠢蠢欲動。

而整個商族, 由於數百年的興盛, 疲態盡顯。 奢侈享受、貪生怕死, 自私短視, “朋家作仇, 脅權相滅”, 一派衰落腐朽的八旗模樣。 而且, 商族好酒之風甚盛, 自商帝、王公大臣以至庶民, 無不酗酒成風, 以至於“一國失日”。

周人攻擊帝辛“沉湎冒色”, 孰不知這是商族整體的嗜好與行為, 而“紂為長夜之欽”, 在當時的環境下不僅是可能的, 也是必然的。 帝辛再英明, 亦未能脫“俗”。

在如此情況下, 商王朝中央已對周邊的諸侯方面失去控禦能力。 諸侯方伯時附時叛, 時時騷擾、襲擊, 尤其是東夷,竟多次塗入王畿擄掠。東夷原本商王朝盟友,後雖有齟齬,但不為大害。但自武功赫赫的帝武丁懲滅坐大的方伯大彭。豕韋後,東夷再無人可制。雖武丁一朝服貼,但給後世商帝留下隱患。帝武丁可謂為一時之忿而自毀長城。因此,六七帝而東南不寧。自帝武丁迄帝辛,對東夷用兵就未停過。而在西邊,周人自帝武乙時已漸孳大。《竹書紀年》中的帝武乙“狩於河、渭,大雷震死”的記載相當奇特。現代人多數懷疑帝武乙的真正死因,但絕對與周人脫不了干係。至帝文丁,周季曆繼續驕橫征伐,被帝文丁所殺、至帝辛時,周侯昌變本加厲,已成西方大患。

這就是帝辛繼位後的局面,一個內部四分五裂、外部群強環伺的老大帝國。帝辛繼位後的措施,因史料缺乏已以全面描述。但根據現有的簡略記述,綜合起來可勾勒出一個大致輪廓:一是對內部的駕馭。帝辛一方面對四分五裂的內部龐大的反對陣營進行分化、打壓,不惜採取高壓手段,或殺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另一方面,提拔外來逃臣中的飛廉、惡來為將,牢牢掌握軍隊。此二人亦不負帝辛重望,飛廉為伐東夷統帥,商亡後仍堅持戰鬥,直至戰死。而惡來更是戰死於牧野。至於內政,用費仲以對抗諸方勢力。二是以戰功穩局勢,樹威望,凝人心。帝辛即位元年即命九侯、虞侯,邗侯——這與周人歷史命周侯昌為西伯要早五十年,而且原因、目的均不一樣。四年,大搜于黎——即《左傳》所謂“帝辛為黎之菟而東夷叛”者,在西邊舉行軍事演習以震懾西部諸侯,尤其是周人。九年,伐有蘇,獲妲己。二十二年,大搜於渭,囚西伯昌——現代人認為,帝辛為解除西邊威脅,於此時殺掉了西伯昌,而不是象周人說的那樣因諸侯聲援而懼而釋之。

在解決西部威脅後,帝辛掉頭東征、南伐,對時常侵襲至王畿的東夷進行討伐,傾全國之力以期滅掉百年來的肘腋之大患。商與東夷之戰是一場漫長的、消耗極大的苦戰,經數十年方決出勝負。而此時商王朝所有的精華已消耗殆盡,雖然是戰勝者,俘虜、財貨無數,但帝國已成空架子。故而,以帝辛之英明強勢,只能將周人在西部征伐視若不見,而是極力地消化戰果,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撫平戰爭的創傷。而這時,一直被帝辛強勢壓制的反對派在關鍵時刻給虛弱的商帝國致命一擊——大夫甲、內史向摯、微子先後逃到周,向周人出賣帝辛極力隱蓋的帝國真相,引導周人乘虛而入,煌煌大商頃刻間轟然倒塌,帝辛山河夢斷,壯烈殉國。

毛澤東:“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商紂王是很有本領的人,周王發把他說得很壞。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後失敗了。”

尤其是東夷,竟多次塗入王畿擄掠。東夷原本商王朝盟友,後雖有齟齬,但不為大害。但自武功赫赫的帝武丁懲滅坐大的方伯大彭。豕韋後,東夷再無人可制。雖武丁一朝服貼,但給後世商帝留下隱患。帝武丁可謂為一時之忿而自毀長城。因此,六七帝而東南不寧。自帝武丁迄帝辛,對東夷用兵就未停過。而在西邊,周人自帝武乙時已漸孳大。《竹書紀年》中的帝武乙“狩於河、渭,大雷震死”的記載相當奇特。現代人多數懷疑帝武乙的真正死因,但絕對與周人脫不了干係。至帝文丁,周季曆繼續驕橫征伐,被帝文丁所殺、至帝辛時,周侯昌變本加厲,已成西方大患。

這就是帝辛繼位後的局面,一個內部四分五裂、外部群強環伺的老大帝國。帝辛繼位後的措施,因史料缺乏已以全面描述。但根據現有的簡略記述,綜合起來可勾勒出一個大致輪廓:一是對內部的駕馭。帝辛一方面對四分五裂的內部龐大的反對陣營進行分化、打壓,不惜採取高壓手段,或殺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另一方面,提拔外來逃臣中的飛廉、惡來為將,牢牢掌握軍隊。此二人亦不負帝辛重望,飛廉為伐東夷統帥,商亡後仍堅持戰鬥,直至戰死。而惡來更是戰死於牧野。至於內政,用費仲以對抗諸方勢力。二是以戰功穩局勢,樹威望,凝人心。帝辛即位元年即命九侯、虞侯,邗侯——這與周人歷史命周侯昌為西伯要早五十年,而且原因、目的均不一樣。四年,大搜于黎——即《左傳》所謂“帝辛為黎之菟而東夷叛”者,在西邊舉行軍事演習以震懾西部諸侯,尤其是周人。九年,伐有蘇,獲妲己。二十二年,大搜於渭,囚西伯昌——現代人認為,帝辛為解除西邊威脅,於此時殺掉了西伯昌,而不是象周人說的那樣因諸侯聲援而懼而釋之。

在解決西部威脅後,帝辛掉頭東征、南伐,對時常侵襲至王畿的東夷進行討伐,傾全國之力以期滅掉百年來的肘腋之大患。商與東夷之戰是一場漫長的、消耗極大的苦戰,經數十年方決出勝負。而此時商王朝所有的精華已消耗殆盡,雖然是戰勝者,俘虜、財貨無數,但帝國已成空架子。故而,以帝辛之英明強勢,只能將周人在西部征伐視若不見,而是極力地消化戰果,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撫平戰爭的創傷。而這時,一直被帝辛強勢壓制的反對派在關鍵時刻給虛弱的商帝國致命一擊——大夫甲、內史向摯、微子先後逃到周,向周人出賣帝辛極力隱蓋的帝國真相,引導周人乘虛而入,煌煌大商頃刻間轟然倒塌,帝辛山河夢斷,壯烈殉國。

毛澤東:“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商紂王是很有本領的人,周王發把他說得很壞。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後失敗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