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人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被譽為“千古奇丐”

我見過的乞丐, 絕沒見過這樣的。 我聽說過行乞討錢求生計的, 絕沒有聽聞行乞攢錢辦學校的。


武訓像

武訓先生, 他就是這樣的一個奇人, 不為自己, 卻心系天下貧民。 這種捨身為民的精神, 值得我們每人去尊重他, 拋開一切負面的存在, 他的行為目的真的令我為之動容。

行乞三十八年, 吃糠咽菜, 穿舊衣, 攢錢置田, 建立三處義學院, 跪求鄉紳豪商募捐, 聘請舉人, 進士任教, 誠求窮人子弟上學, 並免除一切費用, 教育了無數的窮家子弟, 一生無妻兒。 試問這樣的人, 難道不是一個偉大的慈善家?

要說為什麼一個乞丐連飯都吃不起, 還瞎學人家興辦學院呢?故事要從他的小時候說起。

武訓先生, 出生于山東堂邑縣武莊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本無名, 在家裡排行老七, 故叫武七, 又名武豆沫。 七歲喪父, 家裡人多糧少, 求學不得, 便時常出去行乞。 14歲後離家當傭工,

雇主欺他無知不識字, 做假賬謊稱他三年工錢早已用完, 武七力辯不得, 又被主人反咬一口說他“誣賴”, 氣的他口吐白沫, 不食不語, 臥床大病三天。 醒來心中發下毒誓, 要行乞辦學, 讓天下貧苦之人不在受文盲之罪。

自古辦學的哪一個不是達官貴人,

要麼是官辦學院。 一個乞丐辦學, 這種行為曠古未有, 這似乎看起來倒像是一個笑話, 但是有句話說的好, 當別人都開始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你所做的事時, 那麼你就離成功不遠了。

咸豐九年, 21歲的武七正式開始行乞集資, 他為博得人的同情, 剪掉了辮子, 只在額角留個小辮兒, 衣著破亂, 面目髒黑, 吃著最粗的糧, 一邊走一邊唱:“吃雜物, 能當飯, 省錢修個義學院”。 每當有好的食物和衣服他都拿去賣了換錢攢著, 每天有收入時他都會開心的笑, 看的出來他很快樂。

有時他還在街頭像江湖義士一樣, 耍刀, 頂缸, 表演錐刺身, 還學豬狗的樣子, 因為他的技法不嫺熟, 滑稽的動作倒惹的眾人哈哈大笑, 他的足跡遍佈了山東, 河南, 河北, 江蘇等地, 人們只是在鬧市中看見了一個瘋癲的年輕乞丐, 還嘲笑他的妄自菲薄, 要辦義學院什麼的。 他全然不在乎, 他只記得自己的信仰。 倒有幾分別人笑我太瘋癲, 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意思。

武七白天行乞, 晚上紡線績麻, 邊做還邊唱:“拾線頭, 纏線蛋,

一心修個義學院, 纏線蛋, 接線頭, 修個義學不用愁”。 他的這種“鼓勵式精神療法”讓他也堅信自己終會成功, 黃天不負有心人, 他還真是積少成多, 修成了學院。

光緒十四年(1888), 武七花銷4000餘吊, 同一位舉人楊樹坊在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建立起第一所義學——“崇賢義塾”, 他為此跪求有名學者任教,跪求貧寒子弟上學,並免除一切費用。光緒十六年(1890),武七與寺廟一起在館陶楊二莊興辦了第二所義學院。光緒二十二年(1896),武七憑藉殘生積蓄,並求得臨清官紳的資助,建立起第三所義學院。

辦義學時的他,已不再是一個窮人,那時他有良田230畝,存款幾千吊,這些別說在當時就是現在也是一位富豪了,可他仍沒有脫離自己乞丐身份,幾乎所有的錢都用來修建學校了,每次宴請老師們也是佇立門外,等人們杯盤狼藉離場後才進去吃點殘羹剩飯。

山東巡撫張曜得知其義行,賜名“訓”,意在“垂訓於世”,另免除義學院徭役賦稅等,又捐了200兩給他,還上奏光緒封號“義學正”,賞賜黃馬褂和“樂善好施”的匾額,准予建立牌坊,從此武訓名聲大振。

光緒二十二年,4月23日,武訓死在禦史巷私塾,據《清史稿》記載“病革,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就這樣,武訓先生在朗朗書聲中離世,享年五十九歲。出殯時,送行官民達數萬人,沿途觀看者人山人海,一時哭聲震天,哀聲不絕。

武訓先生,他不圖名,不為利,一心興學解救貧苦之人。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索取,而在於奉獻……

他為此跪求有名學者任教,跪求貧寒子弟上學,並免除一切費用。光緒十六年(1890),武七與寺廟一起在館陶楊二莊興辦了第二所義學院。光緒二十二年(1896),武七憑藉殘生積蓄,並求得臨清官紳的資助,建立起第三所義學院。

辦義學時的他,已不再是一個窮人,那時他有良田230畝,存款幾千吊,這些別說在當時就是現在也是一位富豪了,可他仍沒有脫離自己乞丐身份,幾乎所有的錢都用來修建學校了,每次宴請老師們也是佇立門外,等人們杯盤狼藉離場後才進去吃點殘羹剩飯。

山東巡撫張曜得知其義行,賜名“訓”,意在“垂訓於世”,另免除義學院徭役賦稅等,又捐了200兩給他,還上奏光緒封號“義學正”,賞賜黃馬褂和“樂善好施”的匾額,准予建立牌坊,從此武訓名聲大振。

光緒二十二年,4月23日,武訓死在禦史巷私塾,據《清史稿》記載“病革,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就這樣,武訓先生在朗朗書聲中離世,享年五十九歲。出殯時,送行官民達數萬人,沿途觀看者人山人海,一時哭聲震天,哀聲不絕。

武訓先生,他不圖名,不為利,一心興學解救貧苦之人。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索取,而在於奉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