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被遺忘在歲月裡的老手藝——剃頭匠

當時下滿街美容、美髮的招牌閃亮時, 一個老舊的行當——剃頭, 已經走到了盡頭。 儘管美髮店也剃頭, 但它已披上了時尚色彩, 完全顛覆了傳統意義的剃頭。 在長沙市天心區浦沅立交橋下還殘存著這門老手藝, 還有幾位“剃頭匠”在堅守。 他們給老人一個重溫, 給年輕人一個時光記憶。

剃頭挑子很簡單:一把剃刀、一把剪刀、一塊布單、一把梳子、一把電推剪、一個熱水瓶、一張木凳、一個簡單的木架上鑲著塊鏡子。 傳統的剃頭業在這裡開了張。

我們採訪的是一位72歲的老剃頭匠, 他剃了近60年的頭。 他叫李光保。

年歲雖然大了點, 但手上功夫卻很俐落。 他邊忙活計邊介紹他的手藝經歷:

14歲拜師學剃頭, 跟了師傅3年, 掌握了全套的傳統剃頭手藝。 18歲時參軍, 逢週末成了他免費為戰友們剃頭的日子。 復員後, 李師傅雖然在糧食部門工作, 但從未丟下過這門手藝。 家裡5個孩子、單位同事和街坊鄰居頭頂上的事, 都由他完成。 2005年病退後, 他隨兒女進了長沙城, 跟隨他一起來的, 還有那套幾十年未曾丟下過的剃頭工具。 他不想閑著, 於是, 便在浦沅立交橋下支起了剃頭挑子。

他說, 第一位顧客是位姓龔的退休幹部。 “那天他看到我的剃頭挑子, 顯得很驚喜, 說終於又找到了會這種老手藝的人了。 ”老龔的驚喜和老李的手藝在這裡碰撞, 生意也就此開了張。

未曾想, 老李開了張後, 橋下陸續擺了幾個剃頭攤子, 老手藝的剃頭匠們在這裡聚集, 這裡成了一個天然理髮場所。

剃頭匠李光保。

老李在這裡堅守剃頭的老手藝。

老李剃頭的家什。

老人都樂意在這裡剃頭。

中學生也來找老李剃頭。

老李也會微信掃碼收費。

令人稱奇的是, 老李不僅引來了好幾位剃頭師傅, 在這裡竟然還了收了一位女徒。 今年54歲的陳大姐以前有些理髮功底。 有天看到老李的剃頭挑子, 便跑過來要拜師。 跟老李學了3個月後, 她在師傅對面也開了張。

那位老龔在老李這剃了12年的頭, 十天半個月來一次。 有一次老李回老家20多天, 老龔撲了四次空。 老李再見老龔時, 他已是鬍子拉碴了。 83歲的譚老也是位老主顧, 每次都是女兒開車送他過來。老李將椅子放平,為譚老刮臉,譚老雙眼微閉,一臉的享受。他女兒說,他就是來“韻這個味”的。

老李的服務物件除了老者還有中年人,更令人驚訝的是還有學生伢子。我們採訪時,一位身著校服的中學生也在等著李師傅剃頭。剃完頭後,學生掏出手機付帳,老李也用手機“掃一掃”。 他的收費很便宜,10元一位,光頭12元。貧困戶和殘疾人半價。

老李的徒弟也出了師。

修發。

清發。

捂臉。

刮臉。

剪鼻毛。

采耳。

閒暇時他就躺著聽收音機。

老李一直沒閑著,通紅的布單甩起來,往顧客脖子上一系,左手持梳,右手持剪,細碎的頭髮隨著“哢嚓哢嚓”的剪刀聲飄落在地上。若是刮臉,就用熱毛巾捂捂,借著余溫,手持剃刀麻利地上下開工,剃刀所到之處,皮膚頓顯清爽。“用刀有講究,一般從左到右,從上到下,角度和力度的把握都有學問,掌握不好,就容易把皮膚刮破。”

清代時把理髮叫作“剃頭”,除了剃頭外還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修整鬍鬚和頭、面、頸肩部的按摩。只有掌握這些手藝才能稱為“剃頭匠”。老李堪稱“剃頭匠”。

問老李一年四季這樣幹累不累,他搖搖頭說:“還好!”

老李,真是剃頭挑子一頭熱。贊!

文│《金鷹報》記者 任瓊瑨

圖│ 冰山

每次都是女兒開車送他過來。老李將椅子放平,為譚老刮臉,譚老雙眼微閉,一臉的享受。他女兒說,他就是來“韻這個味”的。

老李的服務物件除了老者還有中年人,更令人驚訝的是還有學生伢子。我們採訪時,一位身著校服的中學生也在等著李師傅剃頭。剃完頭後,學生掏出手機付帳,老李也用手機“掃一掃”。 他的收費很便宜,10元一位,光頭12元。貧困戶和殘疾人半價。

老李的徒弟也出了師。

修發。

清發。

捂臉。

刮臉。

剪鼻毛。

采耳。

閒暇時他就躺著聽收音機。

老李一直沒閑著,通紅的布單甩起來,往顧客脖子上一系,左手持梳,右手持剪,細碎的頭髮隨著“哢嚓哢嚓”的剪刀聲飄落在地上。若是刮臉,就用熱毛巾捂捂,借著余溫,手持剃刀麻利地上下開工,剃刀所到之處,皮膚頓顯清爽。“用刀有講究,一般從左到右,從上到下,角度和力度的把握都有學問,掌握不好,就容易把皮膚刮破。”

清代時把理髮叫作“剃頭”,除了剃頭外還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修整鬍鬚和頭、面、頸肩部的按摩。只有掌握這些手藝才能稱為“剃頭匠”。老李堪稱“剃頭匠”。

問老李一年四季這樣幹累不累,他搖搖頭說:“還好!”

老李,真是剃頭挑子一頭熱。贊!

文│《金鷹報》記者 任瓊瑨

圖│ 冰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