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怎樣閱讀一本書:陶淵明、諸葛亮、朱熹和蘇東坡的方法

據 不 完 全 統 計

法 律 圈 有 99% 熱 愛 學 習 的 人 都 關 注 了

你好, 法律新鮮人

HELLO NEW LAW

怎樣躲避不值得付出那麼多時間的書?一種無中生有的閱讀可能;有十四種外語的可能;如何閱讀小說、詩、歷史、哲學?為什麼要閱讀漫畫與影像?少閱讀一點的理由……這麼有趣的事情,

再晚開始也不遲! 諸葛亮、陶淵明、朱熹、蘇東坡, 是怎麼讀書的?做筆記的方法;主題閱讀沒那麼深奧;Fashion與經典的分界;一個普通讀者越界的時候, 需要知道的50件事情……

下面這篇文章來自臺灣的郝明義先生, 原文載於其寫作的《越讀者》一書中。 它讓我們面對閱讀的危機, 又揭示了走出危機的新的可能性, 並且提出了許多具有操作性的“如何閱讀”的建議, 相信讀完本文不同的讀者都可以從中得到啟示。

怎樣閱讀一本書:

陶淵明、諸葛亮、朱熹和蘇東坡的方法

作者簡介

郝明義, 1956年出生于韓國。 1978年台大商學系國際貿易組畢業, 次年開始進入出版業工作。 歷任長橋出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週刊》之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 1988年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 1996年離任。 同年秋, 創立大塊文化。 1997年初接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 1999年底離任。 2001年創立Net and Books。

2010年創立ChineseCUBES中文妙方。 其所發想的中文妙方產品榮獲2013年德國iF設計大獎的傳達設計獎(iF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13)。

現任大塊文化、Net and Books 董事長郝明義先生。 著有:《工作DNA》(增訂三卷)、《故事》、《那一百零八天》、《他們說》、《越讀者》、《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如果臺灣的四周是海洋》、《大航海時刻》、《尋找那本神奇的書》等作品。 譯著:《如何閱讀一本書》、《2001太空漫遊》。 同時, 他是把米蘭昆德拉、村上春樹、卡爾維諾這些名字引入臺灣的文化巨擘, 他是出版幾米、蔡志忠、朱德庸等暢銷書作者的伯樂。

閱讀分界線

▽▽▽▽▽

網路上, 看到有人在很熱鬧地討論歷史上三位名人的讀書風格, 比較陶淵明的“不求甚解”, 諸葛亮的“觀其大略”, 以及朱熹的“熟讀精思”。

說陶淵明“不求甚解”, 典出“好讀書, 不求甚解, 每有會意, 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傳》)。

說諸葛亮“觀其大略”, 典出“亮在荊州, 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 三人務於精熟, 而亮獨觀其大略。 ”(《三國志·諸葛亮傳》)

說朱熹“熟讀精思”, 典出“大抵觀書先須熟讀, 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 繼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 然後可以有得爾”。 (《朱子讀書法》張洪)

我不認為這種比較是有意義的, 因為我不相信這三個人真的是各自只有一種讀書風格。

因為, 有些書就是需要“觀其大略”, 有的需要“不求甚解”, 有的則需要“熟讀精思”。 不但如此, 同一本書裡, 有些地方讀來需要“觀其大略”, 有些需要“不求甚解”, 有些則需要“熟讀精思”。 更有甚者, 同一本書, 可能第一遍讀來只能“觀其大略”, 第二遍“不求甚解”,

第三遍才能“熟讀精思”。

因此, 與其說“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是這三個人不同的風格, 不如說是三種不同的方法。 而我相信, 這三個人一定都是對這三種方法都很精嫻的。

讀書到底有什麼方法?或是說, 什麼才是正確的讀書方法?

世界上沒有正確的讀書方法, 只有合適的讀書方法。

懂得合適的讀書方法, 有幾個好處。

第一、就是知道對待什麼樣的書, 適合用什麼樣的方法。

有些書, 許多甜食類的書, 讀來“不求甚解”即可。

許多主食類的書, 讀來“觀其大略”即可。

但是讀美食類的書, 以及蔬果類的書, 則需要用上“熟讀精思”。

“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 是享用三種不同食物的不同方法。

讀一些需要你“熟讀精思”的書, 你卻用了“不求甚解”的方法, 那是糟蹋。

讀一些只需要你“不求甚解”的書,你卻用了“熟讀精思”的方法,那是浪費。

第二、可以很快地知道怎麼判斷一本書是哪種飲食。

雖然我們談了很多飲食的分類,但是如前所述,現在的飲食選擇太多了。書店裡,圖書館裡,網路上,太多閱讀選擇披著各種外衣,試圖吸引我們的目光。

不談網路,光說書店好了。以目前新書出版的速度來說,一個星期沒進你常去的那家書店,你很可能就以為自己走進了一家新的書店──新書平臺區上,幾乎大部份的書種都更換了一遍。

如果你懂得交互使用“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這三種方法,可以節省你一些時間。

遇上一本你看來還不錯的書,先是隨意翻閱一下,這就是“不求甚解”。

然後,把書的封面、封底、作者介紹、作者前言、目錄,從這幾個部份對這本書“觀其大略”。

再來,挑一個和全書精神最呼應,也是目錄或前言裡作者最看重的段落,仔細地“熟讀精思”個三五分鐘。

這三個步驟下來,應該足以讓你判斷讓這本書就此留在平臺上,還是你需要把它帶回家了。(請參閱《不值得付出那麼多時間的書》一文)

第三、買回家,或借回家的書,知道如何享用它的精髓。

有的書,你就坐進沙發,打開立燈,“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地讀完吧。

有的書要“觀其大略”,做些筆記,放到書架上待日後查閱。

有的書,部份“觀其大略”,部份要“熟讀精思”。

有的書,則要全書“熟讀精思”。一遍二遍三遍地讀。

許多思想深邃的經典,都有這個特色。由於涵蓋的方面既深且廣,所以不一遍二遍三遍地熟讀精思,是等於最大的浪費。

網路上沒有和這三個人並陳,事實上應該列在一起的,還有一位先生,就是蘇東坡,他的讀書法也是超厲害的。

有人問蘇東坡,說他那麼博學,一般人學不學得來。蘇東坡說,可以啊。他少年時候讀書,很多書都是讀好幾遍。像他讀《漢書》,就是如此一遍又一遍。第一遍他讀《漢書》,專門唯讀和治理之道有關的所有內容,第二遍專門研讀其中的人物,第三遍官制,第四遍兵法,第五遍貨財。如此,每讀一遍,專門針對一個主題全面搜羅,對其他主題則視若無睹,就可以讀通這個主題。多讀個幾遍下來,就可以每個主題都很精通了。最後,他說了一句,“若學成,八面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這樣的功夫學成了之後,可以八面作戰也從容自如,和那些只是隨意說說愛讀書的人比起來,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簡直是天下無敵的架勢了。

蘇東坡的方法,不是拿來讀八卦雜誌的。這種閱讀方法,第一,拿來讀一般人覺得複雜又深奧,看來頭都昏了的書,是最好用的;第二,拿來當主題閱讀上使用,也是最好用的。(請參閱《主題閱讀沒那麼深奧》)

蘇東坡的方法,可以稱之為“八面受敵”。“八面受敵”是一種多層次的閱讀。“八面受敵”的方法中,一定包含了另外幾種方法的同時使用。

讀書讀書,我們從小就聽慣了要“用功讀書”。

“用功讀書”的說法真沒有錯,錯在我們的學校教育和考試制度下,太多人把“用功”解釋為“用力”。

用力讀書,教科書上根本不值得去記的一些瑣碎資料,也成了擔心成為題庫的可能,於是用力筆而記之,背而誦之。

我們從很早就被破壞了閱讀應該“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八方受敵”,四者交互使用的認識。

“用功讀書”,其實應該明白的是對待不同的書,應該用什麼樣不同的“功夫”──要知道所謂諸葛亮、陶淵明、朱熹、蘇東坡的四套功夫,可以如何交叉運用。

不懂得用不同的功夫來讀不同的書,而只知道用力讀書,就是死讀書。

死讀書,就是把大腦的CPU當硬碟來用。CPU被浪費了不說,要使用起其它硬碟的時候也無從使用起。

那是糟蹋。

讀一些只需要你“不求甚解”的書,你卻用了“熟讀精思”的方法,那是浪費。

第二、可以很快地知道怎麼判斷一本書是哪種飲食。

雖然我們談了很多飲食的分類,但是如前所述,現在的飲食選擇太多了。書店裡,圖書館裡,網路上,太多閱讀選擇披著各種外衣,試圖吸引我們的目光。

不談網路,光說書店好了。以目前新書出版的速度來說,一個星期沒進你常去的那家書店,你很可能就以為自己走進了一家新的書店──新書平臺區上,幾乎大部份的書種都更換了一遍。

如果你懂得交互使用“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這三種方法,可以節省你一些時間。

遇上一本你看來還不錯的書,先是隨意翻閱一下,這就是“不求甚解”。

然後,把書的封面、封底、作者介紹、作者前言、目錄,從這幾個部份對這本書“觀其大略”。

再來,挑一個和全書精神最呼應,也是目錄或前言裡作者最看重的段落,仔細地“熟讀精思”個三五分鐘。

這三個步驟下來,應該足以讓你判斷讓這本書就此留在平臺上,還是你需要把它帶回家了。(請參閱《不值得付出那麼多時間的書》一文)

第三、買回家,或借回家的書,知道如何享用它的精髓。

有的書,你就坐進沙發,打開立燈,“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地讀完吧。

有的書要“觀其大略”,做些筆記,放到書架上待日後查閱。

有的書,部份“觀其大略”,部份要“熟讀精思”。

有的書,則要全書“熟讀精思”。一遍二遍三遍地讀。

許多思想深邃的經典,都有這個特色。由於涵蓋的方面既深且廣,所以不一遍二遍三遍地熟讀精思,是等於最大的浪費。

網路上沒有和這三個人並陳,事實上應該列在一起的,還有一位先生,就是蘇東坡,他的讀書法也是超厲害的。

有人問蘇東坡,說他那麼博學,一般人學不學得來。蘇東坡說,可以啊。他少年時候讀書,很多書都是讀好幾遍。像他讀《漢書》,就是如此一遍又一遍。第一遍他讀《漢書》,專門唯讀和治理之道有關的所有內容,第二遍專門研讀其中的人物,第三遍官制,第四遍兵法,第五遍貨財。如此,每讀一遍,專門針對一個主題全面搜羅,對其他主題則視若無睹,就可以讀通這個主題。多讀個幾遍下來,就可以每個主題都很精通了。最後,他說了一句,“若學成,八面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這樣的功夫學成了之後,可以八面作戰也從容自如,和那些只是隨意說說愛讀書的人比起來,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簡直是天下無敵的架勢了。

蘇東坡的方法,不是拿來讀八卦雜誌的。這種閱讀方法,第一,拿來讀一般人覺得複雜又深奧,看來頭都昏了的書,是最好用的;第二,拿來當主題閱讀上使用,也是最好用的。(請參閱《主題閱讀沒那麼深奧》)

蘇東坡的方法,可以稱之為“八面受敵”。“八面受敵”是一種多層次的閱讀。“八面受敵”的方法中,一定包含了另外幾種方法的同時使用。

讀書讀書,我們從小就聽慣了要“用功讀書”。

“用功讀書”的說法真沒有錯,錯在我們的學校教育和考試制度下,太多人把“用功”解釋為“用力”。

用力讀書,教科書上根本不值得去記的一些瑣碎資料,也成了擔心成為題庫的可能,於是用力筆而記之,背而誦之。

我們從很早就被破壞了閱讀應該“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八方受敵”,四者交互使用的認識。

“用功讀書”,其實應該明白的是對待不同的書,應該用什麼樣不同的“功夫”──要知道所謂諸葛亮、陶淵明、朱熹、蘇東坡的四套功夫,可以如何交叉運用。

不懂得用不同的功夫來讀不同的書,而只知道用力讀書,就是死讀書。

死讀書,就是把大腦的CPU當硬碟來用。CPU被浪費了不說,要使用起其它硬碟的時候也無從使用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