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西南聯大為何這樣被懷念?

文/北冥有魚

西南聯大起於憂患。 “七七事變”, 日本全面侵華, 中國全面抗戰爆發, 日軍自北而上入侵, 北大、清華、南開這三所大學被迫內遷, 也可謂之為“南遷”。 “西南聯大校歌裡, 將三校南遷的過程列為:‘辭宮闕’、‘駐衡湘’、‘在山城’。 ”【1】“辭宮闕”, 辭的是故都北平;而後三校在湖南長沙組成了長沙臨時大學, 謂為“駐衡湘”;又因日軍在長江沿線步步緊逼, 三校再次被迫內遷, 於1938年2月搬遷至雲南, 同年4月, 三校正式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此之謂“在山城”。 師生幾經周折, 從北至南, 輾轉數千里, 在中國大地上這是一次“逃難”,

然而, 這並非是單純意義上的逃難, “他們帶走了大量的設施、書籍以及一切為民族復興所必需的物資與人才。 他們是懷著在另一條戰線上獻身的鬥爭意志離去的”。 【2】

西南聯大校門舊址

南渡北歸, 聯大已去, 然時至今日, 它為何這樣被我們所懷念?

西南聯大的辦學歷史雖然只有短短的8年零11個月,

但其人才輩出, 在那段特殊歷史時期又產生了許多傳奇故事, 成就顯著, 有“內樹學術自由, 外築民主堡壘”之美譽。

剛毅堅卓, 求學為本的精神信念。 三校將北大的相容並包, 清華的教授治校, 南開的應用實幹相結合形成了新的聯大校風。 國家還在, 人民還在, 信念還在。 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聯大師生們無論如何顛沛流離, 始終堅持“笳吹弦誦”, 筆耕不輟, 這本身就是穩定人心、堅持抗戰必勝信念的最好體現。 戰火紛飛, 眾多師生戰時仍作平時看, 縱使悲憤, 也要前行!北大校長蔣夢麟在躲避空襲間隙完成了《西潮》, 費孝通教授趁跑警報期間完成了《人文類型》。 奔赴內地繼續任教求學,

是師生們的一種政治選擇, 但聯大人始終未忘教育之根本—求學。 即便是思想激進的中文系教授聞一多, 在《八年的回憶與感想》中也談及, 當校園裡爭執如何實行“戰時教育”時, 也認為應該努力研究(搞研究做學問)。 “西南聯大等眾多內遷大學, 精神感召是第一位”, 【3】堅信中國不會亡、中國能打贏這場戰役, 中國人民能站起來, 這種民族自信和精神信仰正是民族復興力量之所在!

獨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務實之學風, 卓著之人才。 聯大教授與學生均推崇獨立自由, 形成獨立之人格繼而有獨立之精神, 進而產生創造性成果, 務實肯幹, 崇尚知識救國而絕不投機, 每一個人都獨立而鮮活地存在著, 這是聯大人的精神特質。

西南聯大知識份子中人才比例非常高, 從1938年至1946年, 先後在西南聯大就讀的學生約8000人, 畢業生約3800人。 在他們中間, 有1000多人先後在國內外諸多領域做出突出貢獻並取得傑出成就。 【4】其中包括“兩彈”元勳鄧稼先、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政甯、李政道等。

大學常有而西南聯大不常有, 今日談論西南聯大, 不僅僅是懷舊, 我們可以反觀今日之大學, 今日的“大學之道”該怎麼走, 誠然, 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大學, 但不能忘卻:“大學的本質是啟蒙, 不是愚昧;大學的靈魂是思想, 不是馴服。 ”【5】

南遷沒有成為南渡, 西南聯大值得回憶, 國難恥而不辱, 學風曆難不衰。

參考文獻

【1】張曼菱:《西南聯大行思錄》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3

【2】同上書

【3】陳平原:《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4】張健:《西南聯大愛國精神的形成及其歷史作用》 清華大學 2005

張曼菱:《西南聯大行思錄》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3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