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印度版“戰斧”導彈試射成功 能否服役前途依然未蔔

印度新德里電視臺11月7日報導, 7日上午11點20分左右, 印度在奧里薩邦海岸昌迪普爾基地進行了自主研發“無畏”巡航導彈的第五次試射, 試射取得成功, 這是連續兩次試射失敗後獲得的成功, 也是五次試射中的第二次成功。

印度軍事網站發佈關於第五次試射的視頻

導彈助推器脫離

此次試射的“無畏”巡航導彈是陸基版本, 長6米, 寬0.52米, 翼展2.7米。 設計要求射程750-1000公里, 速度0.6 - 0.7馬赫, 發射重量1.5噸, 彈頭重量300公斤。 此次試射“無畏”巡航導彈飛行了647公里, 全程50分鐘。 速度約為0.6馬赫左右。

據印度奧里薩邦電視臺報導, 印度國防部長尼瑪拉·西塔拉曼讚揚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的科學家的這一成就, 並且樂觀的認為印度從此成功的加入了“先進亞音速巡航導彈俱樂部”。

巴基斯坦的“巴布林”巡航導彈射程約700-1000公里。 該導彈於2005年首次試射成功

據報導, 印度於2004年啟動“無畏”式巡航導彈的研製。 這一項目上馬的主要動力是印度人的死對頭巴基斯坦研製成功了“巴布林”巡航導彈。 雖然巴基斯坦人在研製過程中得到了外界的不少技術支持,

但“巴布林”導彈1000公里的射程和良好的可靠性依然讓印度人感到壓力山大。

有人說了, 印度不是和俄羅斯一起研製了“布拉莫斯”導彈嗎?那個東西可是被印度人吹得神乎其神, 難道還不能和“巴布林”相抗衡?這個說起來印度人就很無奈了。 雖然“布拉莫斯”宣傳得很厲害, 又是超音速、又是大威力, 但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是射程, 基本版的“布拉莫斯”射程只有300公里, 即使是增程的對陸攻擊版也不過550公里, 離1000公里還遠著呢;其次, “布拉莫斯”的超音速飛行速度必須要在萬米以上的高空才能實現, 最大射程也是, 考慮到這種導彈基本沒有隱身設計, 在萬米以上的高空超音速飛行的“布拉莫斯”就是一個巨大的目標,

隱身能力壓根就不用考慮了;再次, “布拉莫斯”的基礎型號畢竟是反艦導彈, 用來對地攻擊時, 地形匹配、地面目標識別等等都是需要啃的硬骨頭;最後, “布拉莫斯”可是相當的重, 最輕的空射型都重達2.5噸, 連蘇-30這種重型戰鬥機都只能帶一枚, 大大限制了使用的靈活性。

早期的“無畏”導彈想像圖,外形與“戰斧”神似

所以呢,印度人很快也上馬了一個和“巴布林”針鋒相對的專案,也就是“無畏”巡航導彈,包括性能要求都近似:比如亞音速飛行、使用渦噴發動機、射程1000公里左右等等。一開始,印度人瞄準的是最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參照物——美國的“戰斧”導彈,甚至於最初版本的“無畏”導彈想像圖都和“戰斧”頗為相似。不過,印度人顯然低估了巡航導彈的研製難度,同時也高估了自己的科研能力。“戰斧”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真要“山寨”起來確沒那麼容易。

印度電視臺曾經播放的“無畏”導彈視頻截圖,據稱由於是研究部門內部資料,所以人臉被摳掉了

很快,印度人就把自己的學習目標調整成了更為現實的俄羅斯3M14“口徑”巡航導彈。畢竟這種導彈印度已經從俄羅斯進口了不少,有實物可以拿來研究,而且俄羅斯還能就此導彈提供諸多技術細節。因此,我們可以看到。2010年之後的“無畏”式導彈的效果圖就已經悄悄發生了變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發動機進氣口的變化,從印度版“戰斧”變成了印度版“口徑”。從外形上看,最後發射的實彈也更接近於“口徑”巡航導彈。

注意右上角的intel晶片

這手藝……大概跟大學生手工實踐課水準差不多吧?

然而,儘管有俄羅斯人的技術支持,上來就搞遠端巡航導彈這種“高門檻”的項目還是讓印度人力不從心。這一點從“無畏”式導彈的諸多細節也能看出來。例如,“無畏”的彈翼沒有採用先進巡航導彈通常採用的折疊中單翼,而是使用一體式斜掠回收下單翼——就是彈翼像扁擔一樣,平時豎起來貼著彈體,發射後橫過來展開。這可能表明印度的總體設計技術還比較薄弱,不得不因陋就簡;在電子設備方面,根據DRDO自己公佈的相關照片,可以看到是相當的“印度特色”。它的主控電腦上面赫然出現了一塊古董級別的英特爾186系列的晶片,引導頭系統內電線胡亂排布,居然還有幾根是無包漆的銅線……

印度“無畏”導彈是一種採用渦噴發動機的亞音速巡航導彈,設計射程為750-1000公里

2013年3月12日,“無畏”首次試射。這次實驗的預計飛行高度為4500米,導彈計畫在孟加拉灣裡畫一個半圓,抵達目標。這就繞過了超低空飛行等技術難題,應該說是不錯的試驗方案。結果導彈在爬升到4500米後不久因故障墜毀。

2014年,“無畏”的第二次試射取得成功,導彈在4800米高度飛行了一個多小時,一路上經過了15個導航點,成功命中目標。

2016年12月21日,印度“無畏”導彈第四次發射,起飛4分鐘後墜入大海

但隨後的兩次試射就悲劇了:2015年10月16日,“無畏”第三次試射,導彈在發射後飛行了700秒,隨後因未能轉向正確航向並開始向下俯衝,隨後墜毀。“無畏”的研發團隊經過研究並且排查掉導致導彈故障的軟體問題後,於2016年12月進行了第四次試射,結果“無畏”導彈轉變航向後50秒失去控制,不得不啟動自毀開關,試射失敗。

連續兩次失敗讓研發團隊感到萬分沮喪,並開始互相“甩鍋”。第四次試射失敗後,《印度新快報》報導稱,負責研製導彈的伊瑪拉研究中心指責印度航空發展局提供的軟體有問題,而印度航空發展局則反唇相譏稱導彈的設計就有問題,硬體存在缺陷。

2014年試射的直播視頻截圖

好在雙方的互相指責並沒有持續多久,至少在“無畏”導彈的研製上,印度科研人員還是比較踏實的。經過近一年的努力,近期,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主管克里斯多夫宣稱,2016年12月“無畏”巡航導彈第四次試射失敗的原因已經被查明並且排除。在接受印度媒體採訪中,研發團隊也宣稱,他們已經解決了機電,軟體和驅動器的一切問題。“我們都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壓力,這促使我們更為積極的工作,印度需要它。”印度新德里電視臺11月5日報導,印度自主研發的“無畏”巡航導彈將在一周內進行第五次試射。並且印媒宣稱本次試射將改用印度自研的發動機。

第五次試射準備階段

7日的第五次試射成功後,印度科學家稱,此次試射過程中導彈成功的按照預定軌跡飛行。具體實驗狀況還需要通過提取地面監控雷達和空軍伴飛“美洲虎”提供資料進行研究。據印度快報報導稱,此次試射成功,印度國防研究於發展組織在浦那的高能燃料研究實驗室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由該實驗室設計的固體助推器解決了彈道初始段的彈道穩定問題。

36MT發動機,用於俄羅斯KH-59反艦導彈等

印度自產“曼尼克”發動機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的測試更為重要的一項改進在發動機上,之前的四次試射使用的都是俄羅斯土星設計局的36MT發動機。而這次試射中,據稱“無畏”導彈使用的是印度自產的曼尼克發動機。原計劃該發動機準備2018年底在“無畏”上使用。此次的“挽回名譽”之戰讓它提前上陣了。

“無畏”導彈的長度為6米,直徑為0.52米,翼展為2.7米,發射重量約為1500公斤

“無畏”型巡航導彈在研製之初計畫耗資480億盧比(合7億美元),按照原定日程表,這個專案應該在2016年12月31日結束。然而,正如大家都能想到的,和印度的所有其他項目一樣,“無畏”也超支+延期了。據透露,“無畏”導彈目前預計的價格是每枚10億盧比(約1500萬美元),DRDO已經為研製項目耗資1000億盧比。這個單價不但超過俄羅斯的“口徑”導彈,甚至也遠遠超過了最新型號的“戰斧”巡航導彈。

這還不算完,“無畏”導彈目前還僅僅進行了5次試射,其中2次成功。這5次試射還全部是在同一個地方完成的,距離一種新導彈真正完成所有測試項目定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別的不說,不同地形、不同天氣、不同電磁環境的實驗多少總要來一下吧?按照目前印度一年試射一次的頻率,“無畏”導彈將有很大概率成為導彈領域的LCA——研製30年還不能用。

想當年,LCA……

早期的“無畏”導彈想像圖,外形與“戰斧”神似

所以呢,印度人很快也上馬了一個和“巴布林”針鋒相對的專案,也就是“無畏”巡航導彈,包括性能要求都近似:比如亞音速飛行、使用渦噴發動機、射程1000公里左右等等。一開始,印度人瞄準的是最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參照物——美國的“戰斧”導彈,甚至於最初版本的“無畏”導彈想像圖都和“戰斧”頗為相似。不過,印度人顯然低估了巡航導彈的研製難度,同時也高估了自己的科研能力。“戰斧”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真要“山寨”起來確沒那麼容易。

印度電視臺曾經播放的“無畏”導彈視頻截圖,據稱由於是研究部門內部資料,所以人臉被摳掉了

很快,印度人就把自己的學習目標調整成了更為現實的俄羅斯3M14“口徑”巡航導彈。畢竟這種導彈印度已經從俄羅斯進口了不少,有實物可以拿來研究,而且俄羅斯還能就此導彈提供諸多技術細節。因此,我們可以看到。2010年之後的“無畏”式導彈的效果圖就已經悄悄發生了變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發動機進氣口的變化,從印度版“戰斧”變成了印度版“口徑”。從外形上看,最後發射的實彈也更接近於“口徑”巡航導彈。

注意右上角的intel晶片

這手藝……大概跟大學生手工實踐課水準差不多吧?

然而,儘管有俄羅斯人的技術支持,上來就搞遠端巡航導彈這種“高門檻”的項目還是讓印度人力不從心。這一點從“無畏”式導彈的諸多細節也能看出來。例如,“無畏”的彈翼沒有採用先進巡航導彈通常採用的折疊中單翼,而是使用一體式斜掠回收下單翼——就是彈翼像扁擔一樣,平時豎起來貼著彈體,發射後橫過來展開。這可能表明印度的總體設計技術還比較薄弱,不得不因陋就簡;在電子設備方面,根據DRDO自己公佈的相關照片,可以看到是相當的“印度特色”。它的主控電腦上面赫然出現了一塊古董級別的英特爾186系列的晶片,引導頭系統內電線胡亂排布,居然還有幾根是無包漆的銅線……

印度“無畏”導彈是一種採用渦噴發動機的亞音速巡航導彈,設計射程為750-1000公里

2013年3月12日,“無畏”首次試射。這次實驗的預計飛行高度為4500米,導彈計畫在孟加拉灣裡畫一個半圓,抵達目標。這就繞過了超低空飛行等技術難題,應該說是不錯的試驗方案。結果導彈在爬升到4500米後不久因故障墜毀。

2014年,“無畏”的第二次試射取得成功,導彈在4800米高度飛行了一個多小時,一路上經過了15個導航點,成功命中目標。

2016年12月21日,印度“無畏”導彈第四次發射,起飛4分鐘後墜入大海

但隨後的兩次試射就悲劇了:2015年10月16日,“無畏”第三次試射,導彈在發射後飛行了700秒,隨後因未能轉向正確航向並開始向下俯衝,隨後墜毀。“無畏”的研發團隊經過研究並且排查掉導致導彈故障的軟體問題後,於2016年12月進行了第四次試射,結果“無畏”導彈轉變航向後50秒失去控制,不得不啟動自毀開關,試射失敗。

連續兩次失敗讓研發團隊感到萬分沮喪,並開始互相“甩鍋”。第四次試射失敗後,《印度新快報》報導稱,負責研製導彈的伊瑪拉研究中心指責印度航空發展局提供的軟體有問題,而印度航空發展局則反唇相譏稱導彈的設計就有問題,硬體存在缺陷。

2014年試射的直播視頻截圖

好在雙方的互相指責並沒有持續多久,至少在“無畏”導彈的研製上,印度科研人員還是比較踏實的。經過近一年的努力,近期,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主管克里斯多夫宣稱,2016年12月“無畏”巡航導彈第四次試射失敗的原因已經被查明並且排除。在接受印度媒體採訪中,研發團隊也宣稱,他們已經解決了機電,軟體和驅動器的一切問題。“我們都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壓力,這促使我們更為積極的工作,印度需要它。”印度新德里電視臺11月5日報導,印度自主研發的“無畏”巡航導彈將在一周內進行第五次試射。並且印媒宣稱本次試射將改用印度自研的發動機。

第五次試射準備階段

7日的第五次試射成功後,印度科學家稱,此次試射過程中導彈成功的按照預定軌跡飛行。具體實驗狀況還需要通過提取地面監控雷達和空軍伴飛“美洲虎”提供資料進行研究。據印度快報報導稱,此次試射成功,印度國防研究於發展組織在浦那的高能燃料研究實驗室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由該實驗室設計的固體助推器解決了彈道初始段的彈道穩定問題。

36MT發動機,用於俄羅斯KH-59反艦導彈等

印度自產“曼尼克”發動機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的測試更為重要的一項改進在發動機上,之前的四次試射使用的都是俄羅斯土星設計局的36MT發動機。而這次試射中,據稱“無畏”導彈使用的是印度自產的曼尼克發動機。原計劃該發動機準備2018年底在“無畏”上使用。此次的“挽回名譽”之戰讓它提前上陣了。

“無畏”導彈的長度為6米,直徑為0.52米,翼展為2.7米,發射重量約為1500公斤

“無畏”型巡航導彈在研製之初計畫耗資480億盧比(合7億美元),按照原定日程表,這個專案應該在2016年12月31日結束。然而,正如大家都能想到的,和印度的所有其他項目一樣,“無畏”也超支+延期了。據透露,“無畏”導彈目前預計的價格是每枚10億盧比(約1500萬美元),DRDO已經為研製項目耗資1000億盧比。這個單價不但超過俄羅斯的“口徑”導彈,甚至也遠遠超過了最新型號的“戰斧”巡航導彈。

這還不算完,“無畏”導彈目前還僅僅進行了5次試射,其中2次成功。這5次試射還全部是在同一個地方完成的,距離一種新導彈真正完成所有測試項目定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別的不說,不同地形、不同天氣、不同電磁環境的實驗多少總要來一下吧?按照目前印度一年試射一次的頻率,“無畏”導彈將有很大概率成為導彈領域的LCA——研製30年還不能用。

想當年,LCA……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