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王朝不設史官,亡國後由情報、供詞、遊記等三份資料構成其國史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後期的一次由農民起義創建的農民政權, 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關於這場運動,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

有人讚美, 有人詛咒。

但近些年來, 史學主流鑒定為這是一個在運動過程中神權與君權相交織, 從而建立在欺壓人性基礎上的農民暴力政權。

的確, 太平天國能夠縱橫18年, 先後佔據全國600多個府州縣, 所依靠的就是強大的軍事暴力, 而當暴力衰減、軍事失敗, 整個政體便煙消雲散。

太平天國以宗教的名義立國, 君權中交織著神權, 不可避免帶上許多神秘色彩。

單以“太平天國”這四個字為例, 太平天國領導者作出過明確規定, 其中的“天”字兩橫, 要寫成上長下短;“囯”字內為“王”字, 後期更先後改稱上帝天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 至於“代天父傳言”, 以太平天國高層使用的客家話為“國語”等等行為, 也讓後世的研究者暈頭轉向,

難得要領。

最要命的是, 這個以強大軍事暴力為支撐體的國家, 雖然以“天朝”自居, 但並不設史官, 也無意保留其印書、文書, 則其消亡後, 給研究這段歷史的人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所幸, 在這個“天朝”的興起和消亡的過程中, 先後出現了三份文獻,

這三份文獻, 分別出自敵方、己方、中立方之手, 可以互相參證、可相互補充, 基本構建出其國史輪廓。

這三份文獻分別是:《賊情匯纂》、《李秀成供辭》、《太平天國天京觀察記》。

《賊情匯纂》稱太平天國為賊, 表明了敵對立場, 而從書名看, 這應該是一本軍事情報集。

實際上, 該書主要編撰者張德堅, 原是任湖北撫轅巡捕官, 1853年, 武昌被太平軍佔領後, 他失業了, 混跡在難民之中, 失業後的憤怒和頭腦中固有忠君思想的支配, 他呼太平軍為賊, 留心收集太平軍內部情報, “所見行陣之士, 被擄逃人, 受害鄉民, 不可勝計, 留心訪究, 隨時記載”。

注意, 既然是情報, 自然不能馬虎, 必須力求準確, 以求可以給清政府高層官員提供決策或指揮作戰之用。

張德堅自己也說了,

“敘事從實, 不事潤飾”, “賊中情偽畢見, 庶大軍剿辦愈得要領”。

而在1854年9月, 當曾國藩收復武漢, 張德堅將新集成的一冊托人上呈。 曾國藩展書細看, 再以所繳獲的太平軍文書核對, 發現“所指悉不謬”, 事事相合, 不由拍案叫絕, 立馬設立採編所,

任命張德堅為總纂官, 六品銜即補縣丞, 配以數人相協編纂、抄寫, 從1854年編纂至1856年, 書成十二卷, 約二十余萬字, 要目有《劇賊姓名》、《偽官制》、《偽軍制》、《偽禮制》、《偽文告》、《賊教》、《賊糧》、《賊數》、《雜載》等收錄了太平天國重要人物、官制、軍制、禮制、文告、宗教、糧食、各種人員數目, 並準確地預言出“似不久必有內訌之事”, 是太平天國天京事變之前的國史簡略史。

天京事變之後, 曾國藩認為太平天國已走下坡路, 消亡在即, 《賊情匯纂》沒有繼續編纂下去, 當時的曾國藩也許會想, 《賊情匯纂》的情報功能已經消失, 使命已經完成。

但, 太平天國在李秀成、陳玉成等年輕一代將領的支撐下, 又重新興起, 並堅持了八、九年之久。 而《賊情匯纂》雖然退出了情報舞臺, 卻成了後世研究太平天國史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

那麼,天京事變之後尚有八、九年之久的太平天國史又是怎麼記錄下來的呢?

《李秀成供辭》很好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1864年,天京失陷,太平軍敗亡,太平軍總指揮、忠王李秀成被俘。

懷著多種不可告人的目的,李秀成向曾國藩寫了長篇供辭。

李秀成成為太平天國高層領導人,是在天京事變之後,故對太平軍前期交待簡單,而著重於天京事變之後的敘述,恰好與《賊情匯纂》在敘事的時間上相銜接,合起來記述了太平軍興亡的全過程。

夾在《賊情匯纂》、《李秀成供辭》之中的是《太平天國天京觀察記》。

此書原題為Narrative ofthe war with China,直譯為:《中國戰爭的敘述》,是英國人伍士禮(G.L.Wolseley)寫的一篇遊記,全篇十四節,約一萬四千字。

伍士禮是英國陸軍中校,于1861年初,由美國牧師、太平軍的洋務丞相羅孝全(I.J.Roberts)安排,作為傳教士的隨員到南京考察,根據自身的見聞,以遊記方式記錄了許多不大為人知的太平天國軍事統治、聖庫制、廢止商業等等規定和制度。

這份三件文獻寫作的初衷,都不是為了單純的歌頌或詆毀太平天國而作,而且結合其他零散的邊角材料來看,它們在總體歷史軌跡的敘述上是一致的,則可以大致構成了太平天國的發展史框架。

那麼,天京事變之後尚有八、九年之久的太平天國史又是怎麼記錄下來的呢?

《李秀成供辭》很好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1864年,天京失陷,太平軍敗亡,太平軍總指揮、忠王李秀成被俘。

懷著多種不可告人的目的,李秀成向曾國藩寫了長篇供辭。

李秀成成為太平天國高層領導人,是在天京事變之後,故對太平軍前期交待簡單,而著重於天京事變之後的敘述,恰好與《賊情匯纂》在敘事的時間上相銜接,合起來記述了太平軍興亡的全過程。

夾在《賊情匯纂》、《李秀成供辭》之中的是《太平天國天京觀察記》。

此書原題為Narrative ofthe war with China,直譯為:《中國戰爭的敘述》,是英國人伍士禮(G.L.Wolseley)寫的一篇遊記,全篇十四節,約一萬四千字。

伍士禮是英國陸軍中校,于1861年初,由美國牧師、太平軍的洋務丞相羅孝全(I.J.Roberts)安排,作為傳教士的隨員到南京考察,根據自身的見聞,以遊記方式記錄了許多不大為人知的太平天國軍事統治、聖庫制、廢止商業等等規定和制度。

這份三件文獻寫作的初衷,都不是為了單純的歌頌或詆毀太平天國而作,而且結合其他零散的邊角材料來看,它們在總體歷史軌跡的敘述上是一致的,則可以大致構成了太平天國的發展史框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