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滿族文化拉林開發史略考

滿族文化拉林開發史略考

拉林,也是滿族的發展史,拉林為滿族源流地之屈境.在滿族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拉林也逐步得到開發和建設。

一、拉林地理與地名的由來

拉林, 俗名拉林倉, 位於拉濱線拉林火車站西四華里處, 曆為吉林、黑龍江、阿勒楚喀(阿城)、雙城、五常隸屬之地, 現為黑龍江省五常縣拉林鎮。

拉林地名始於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反羅刹(沙俄)侵略黑龍江連續時, 在此地設置官倉儲備軍糧, 以拉林河河名取拉林二字加“倉”字, 當時當地人曰之“拉林倉”。 1743年(乾隆八年)在拉林倉的基礎上, 建草倉房六十間, 大門三間, 周圍土垣182丈, 垣高6尺。 1754年(乾隆十九年)將苫草倉房改建為民房。 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此倉再次重修, 可儲糧25000石。

二、拉林的開發

清朝乾隆年間, (史料記載:一說乾隆九年, 一說乾隆二十年, 據調查, 拉林附近24個滿族屯的滿族老人說:“代代傳說口碑, 均說乾隆九年”), 乾隆帝針對“八旗生計”問題, 決定採取屯墾辦法:“于拉林開墾地畝, 建造房屋, 挑取八旗滿洲, 前往屯種。 此欲我滿洲世外, 仍歸故土, 生計充裕之至意。 ?(《清高宗實錄》卷504頁13上), 由北京環城兵馬司挑取八旗滿洲在京旗人三千戶移墾拉林。 以拉林倉城為中心, 在拉林周圍每旗分建三屯。 即:鑲黃、正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個旗, 共建24屯, 其分佈情況如下:

鑲黃旗:

拉林南門外老營屯為鑲黃頭屯;拉林北20裡處, 興隆屯為二屯;拉林西北20裡處, 鑲黃屯為三屯。

正黃旗:

拉林西北8裡處, 後黃屯為頭屯;拉林西5裡處,

西黃屯為二屯;拉林北20裡處(牛家附近), 正黃屯為三屯。

正白旗:

拉林東20裡處, 靠山屯為頭屯;拉林東8裡處, 幹溝子屯為二屯;牛家附近白旗屯為三屯。

鑲白旗:

拉林東南8裡處, 小古榆樹屯為頭屯;拉林東南20裡處, 營城子為二屯;拉林北20裡處, 白旗屯為三屯。

正紅旗:

拉林北雙橋子為頭屯;拉林西北處土城子為二屯;拉林北紅旗屯為三屯。

鑲紅旗:

拉林西北20裡處後紅族屯為頭屯;拉林西城區20裡處前紅旗屯為二屯;拉林北鑲紅屯為三屯。

正藍旗:

拉林西南12裡處南土匪城子為頭屯;拉林南12裡處靠河寨屯為二屯;拉林北新店屯為三屯。

鑲藍旗:

拉林西25裡處, 後藍屯為頭屯;拉林西25裡處, 前藍屯為二屯;拉林東北30裡處, 窩藍屯為三屯。

除上述24屯之外,

後續建的八旗村屯有:拉林北連二紅旗四屯、五屯, 背蔭河南藍旗屯, 由鑲藍旗三的富、關、昊三姓滿面族適往原哈市南崗區西部一處落戶建屯, 稱之為“依蘭包”, 即“三家子”, 後因富薩滿出名, 而稱“薩滿屯”(現哈市沙曼屯)。

上述20多個八旗村屯共開發拉林附近方圓面積南北約50華里, 東西約60華里。 擗舊《雙城縣誌》記載:從1744年到1923年的179年時間內, 共開墾土地三萬坰, 民認旗東開墾土地三萬坰 , 據1985年11月24日在哈市如開的首屆滿族?莫勒真?大會公佈的數字, 五常縣滿族人口已繁衍到81989人(主要是拉林附近24屯的滿族人口), 移墾拉林的歷代滿族人民為開發建設拉林作出了很大貢獻。

三、拉林城的建立

拉林建城之前, 為清朝官兵駐防地, 原隸屬阿勒楚喀(阿城),拉林城始建“雙城”之先,於1868年(同治七年)以拉林倉為基點,由當時拉林佐領永海捐建土城一座。上城周轉裡半,城高1丈2尺5寸,城四面(東、西、南、北)分建四門:南曰遠門;北曰昌門;東曰永安門,西曰恒定門。每個門旁多修炮臺一座,城週邊有護城濠,濠寬2丈,深1丈8尺。因城門錯落,街道盤旋,俗稱之為太乙式街(因十字街北有戲樓一座,即作“太”字之點)。

四、拉林地方建設與變更

清朝康熙年間為官兵駐防地,後歸阿勒楚喀(阿城)兼轄。1725年(雍正三年)《清會典事例428》記載:拉林設協領副協領各1人;乾隆元年裁副協領1人;乾隆九年設副都統1人。增設協領1人;乾隆十十一年與阿勒楚喀分為二城,拉林設副都統管轄,設協領1人,左領6人,防禦5人,驍騎校7人。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拉林都統裁汰,其地方歸阿勒楚副都統兼管,設協領一人,協領署設在拉林城內西北隅,設大堂五楹,二堂三楹。東西廂房各三楹,儀門一楹。門東設銀庫三楹(1799年乾隆四十四年改為棉個庫);門西設軍器庫三楹,大門一楹。1865年(同治四年)火毀,同治七年署協領永海重修。1892年(光緒十八年)協領保城重修大堂,即清朝末期的檔冊房。擗《清史稿》記載,宣統元年改原雙城廳隸?西北路道?設拉林城巡司。1911年(宣統三年)隸屬吉林省雙城府拉林鎮)。

1932年至1945年(偽滿時期),為雙城縣拉林街公所,街長鄧宗禹(拉林人)。

1945年拉林解放後,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哈南分區雙東區(雙城東區),設村聯合辦事處,辦事處主任鄭秀峰(山東省人)。1948年春由原松江省雙東區,村聯合辦事處改設松江省拉林縣人民政府(縣政論設在拉林鎮西大街路北,現拉林鎮政論住址),第一任縣長鄭秀峰。

拉林縣人民政論建治初,下設5科1室,7個行政區。即:財糧科(科長曹輝,遼陽人);民教科(民政、教育,科長王青,紅旗人);農業科(科長李維華,拉林人);武裝部(部長董作霖,拉林人);工商科(科長許子榮,拉林人)秘書室。

7個行政區為:第1區拉林;第2區八家子;第3區興隆;第4區紅旗;第5區牛家;第六區北土城子;第七區營城子。

1956年拉林縣和五常縣合併,拉林設鎮治,即拉林鎮,隸屬五常縣。

五、拉林旗官歷任情況

據《清會典事例》四百二十九雲;“雍正三年(1725年)拉林設協領、副協領各一人”。到同治五年(1866年)拉林旗官姓氏有詳細記載,從同治五年起,至宣統二年F(1910年)拉林協領署歷任協領、佐領如下。

協領:

德平阿(蒙古紅旗人),桂金(滿洲鑲藍旗人),永海、德玉、松年、恩祥(滿洲正藍旗人),富通山(滿洲正藍旗人)、德錄、保成、金德(滿洲鑲紅旗人),廣成、貴慶、德升阿、永貴、連春、喜勝、思吉、來成、忠祥、連科、全林、連科(清朝末期拉林改設旗務分處兼任分處長)。

各旗佐領:

鑲黃旗佐領:淩祥、德豐阿、春升(世襲雲騎慰),富成、吉祥、春恒、連貴、貴發、党在、富文、全林。

正黃騎佐領:爾錦保、雙升(以驍騎校署)明志、巴彥布(世襲雲騎尉)、花良阿、岳林、間亮(世襲雲騎尉)、英順、雙春(帶襲雲騎尉)、保成(以驍騎校署)、雙奎(以驍騎校署)、德明阿、德順、發壽。

正白旗佐領:舒亮、達哈蘇、全山(世襲雲騎尉)、花良阿、喜山(以驍騎校署)、台斐英阿、全亮、和俊(世襲雲騎尉)、祥奎、雙喜(世襲雲騎尉)、廣成、雙奎(以驍騎校署)、永慶、海錄、奎喜、富倫(以防禦署)、連貴、松林、海興、永升、惠春、和興阿。

銀白旗佐領:達哈蘇、銀勝、阿克棟阿、雙吐痰(世襲雲騎尉)、巴彥布(世襲雲騎尉)、富常、春恒、德音、馬亮、全傈(世襲雲騎尉)、舒祥(以驍騎校署)、關福、桂林、常林、來成。

正紅旗佐領:德豐阿、來祥(以倉官暑)、關泰、富倫(以驍騎校署)、廠喜、英福、海錄、富永、同亮(世襲雲騎尉)、貴升(以防禦署)、佛淩阿(世襲雲騎尉)、文貴、豐年、景桂。

鑲紅旗佐領:常林、銀勝(以防禦署)、春升、奎英、海錄(由鑲藍旗轉)、巴彥布(世襲雲騎尉)、全林(世襲雲騎尉)、玉祥(以驍騎校署)、文慶、達錄海、瑞祥。

正藍旗佐領:雙喜、關泰、雙升(以驍騎校署)、忠壽、依林(世襲雲騎尉)、托倫托時、依勒抗阿(以驍騎校署)、明德、雙奎(以驍騎校署)、富倫、雲海。

鑲藍旗佐領:海山、雙喜(世襲雲騎尉)、海錄、蓀草阿(世襲雲騎尉)、春恒、富常(山鑲白旗轉達)、吉勒抗阿、淩全、雙春(世襲雲騎尉)、雙成、佛淩阿(世襲雲騎尉)、胡圖淩阿(以驍騎校署)、玉壽、圖氏謙。(以上引自《雙城縣誌》第一冊四十七頁拉林旗官表)

六、拉林周圍24屯的“滿語”、“滿文”延用情況

據調查,拉林周圍24屯滿族各姓氏的家譜(譜書、譜單、譜志)均用滿漢兩種文字記載。最早是以滿文字記載為主,漢字的譯音等於滿文旁側。從這些譜書(志、單)的字形看來,是有圈點滿文,史稱新滿文(1599年額爾德尼創制無圈點滿文,後人稱老滿文。1632年巴克會達海改進老滿文,加圈點而稱有圈點滿言語,後人稱新滿文)。

拉林周圍24屯滿族沿用的滿語,在歷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據著名滿語專家穆曄駿研究員的考證研究,清代東北地區基本延續的滿語言有阿勒楚喀語、京語、巴拉語三種。拉林周圍24屯的滿族所延用的是京語,二百年來一直用北京滿語口語講話。拉林滿語是比較標準的語言,語言清晰流利通暢,非常接近規範語。這種語言直到1967年才最後消失。

趙阿平簡介:

趙阿平,女,滿族,1955年生,中共黨員。黑龍江大學滿族語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黑龍江省滿語研究所所長)、教授,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滿語研究》主編,黑龍江大學特聘崗教授。

社會兼職:國際通古斯語言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全國語言文字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阿勒泰語學會副會長、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語言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俗語言學會副會長、日本學術振興會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滿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黑龍江省滿通古斯語學會理事長、黑龍江省民族研究會副理事長、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政協第九屆委員會委員等職。

研究方向:人類文化語言學、民族學人類學、滿學、滿族語言與歷史文化研究。

主要業績: 趙阿平教授于20世紀90年代初開創了滿族語言與歷史文化研究新方向,將滿語研究與歷史學、文化學、人類學、考古學等相關學科密切結合,拓展了該學科研究的道路,成為滿學研究深入發展的重要標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專案2項(重點專案1項)、國際合作專案6項、省級社科基金專案多項;主辦、聯合主辦國際學術會5次;多次應邀赴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進行學術研究、講學、交流考察等,論文多次入選國際學術會議及全國學術會議,受到國內外有關著名專家的高度評價與重視。認為其成果不僅開拓了滿語、滿學研究領域的新路,並對民族學人類學、語言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產生一定影響,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在國內外學術領域居領先地位。

專著:《滿語研究通論》、《黑龍江現代滿語研究》、《滿族語言與歷史文化》等。學術論文90多篇,90多萬字。以英文、俄文、漢文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主要有:《論滿語詞匯的特點》、《滿語語義文化內涵探析》、《滿·通古斯學與人類學研究》、《滿語教學與研究中的文化因素問題》、《滿族語言文化教學方略》等。獲國家級、省級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獎10項。

主編《滿·通古斯語言文化研究文庫》叢書11部,340萬字。編著2部,60萬字:《滿-通古斯諸語與相關語言比較研究》、《滿-通古斯語言與文化研究》。

主編《滿語研究》雜誌獲國家級獎4項,省級獎4項,省級優秀編輯獎3項、優秀文章編輯一等獎7項。

原隸屬阿勒楚喀(阿城),拉林城始建“雙城”之先,於1868年(同治七年)以拉林倉為基點,由當時拉林佐領永海捐建土城一座。上城周轉裡半,城高1丈2尺5寸,城四面(東、西、南、北)分建四門:南曰遠門;北曰昌門;東曰永安門,西曰恒定門。每個門旁多修炮臺一座,城週邊有護城濠,濠寬2丈,深1丈8尺。因城門錯落,街道盤旋,俗稱之為太乙式街(因十字街北有戲樓一座,即作“太”字之點)。

四、拉林地方建設與變更

清朝康熙年間為官兵駐防地,後歸阿勒楚喀(阿城)兼轄。1725年(雍正三年)《清會典事例428》記載:拉林設協領副協領各1人;乾隆元年裁副協領1人;乾隆九年設副都統1人。增設協領1人;乾隆十十一年與阿勒楚喀分為二城,拉林設副都統管轄,設協領1人,左領6人,防禦5人,驍騎校7人。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拉林都統裁汰,其地方歸阿勒楚副都統兼管,設協領一人,協領署設在拉林城內西北隅,設大堂五楹,二堂三楹。東西廂房各三楹,儀門一楹。門東設銀庫三楹(1799年乾隆四十四年改為棉個庫);門西設軍器庫三楹,大門一楹。1865年(同治四年)火毀,同治七年署協領永海重修。1892年(光緒十八年)協領保城重修大堂,即清朝末期的檔冊房。擗《清史稿》記載,宣統元年改原雙城廳隸?西北路道?設拉林城巡司。1911年(宣統三年)隸屬吉林省雙城府拉林鎮)。

1932年至1945年(偽滿時期),為雙城縣拉林街公所,街長鄧宗禹(拉林人)。

1945年拉林解放後,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哈南分區雙東區(雙城東區),設村聯合辦事處,辦事處主任鄭秀峰(山東省人)。1948年春由原松江省雙東區,村聯合辦事處改設松江省拉林縣人民政府(縣政論設在拉林鎮西大街路北,現拉林鎮政論住址),第一任縣長鄭秀峰。

拉林縣人民政論建治初,下設5科1室,7個行政區。即:財糧科(科長曹輝,遼陽人);民教科(民政、教育,科長王青,紅旗人);農業科(科長李維華,拉林人);武裝部(部長董作霖,拉林人);工商科(科長許子榮,拉林人)秘書室。

7個行政區為:第1區拉林;第2區八家子;第3區興隆;第4區紅旗;第5區牛家;第六區北土城子;第七區營城子。

1956年拉林縣和五常縣合併,拉林設鎮治,即拉林鎮,隸屬五常縣。

五、拉林旗官歷任情況

據《清會典事例》四百二十九雲;“雍正三年(1725年)拉林設協領、副協領各一人”。到同治五年(1866年)拉林旗官姓氏有詳細記載,從同治五年起,至宣統二年F(1910年)拉林協領署歷任協領、佐領如下。

協領:

德平阿(蒙古紅旗人),桂金(滿洲鑲藍旗人),永海、德玉、松年、恩祥(滿洲正藍旗人),富通山(滿洲正藍旗人)、德錄、保成、金德(滿洲鑲紅旗人),廣成、貴慶、德升阿、永貴、連春、喜勝、思吉、來成、忠祥、連科、全林、連科(清朝末期拉林改設旗務分處兼任分處長)。

各旗佐領:

鑲黃旗佐領:淩祥、德豐阿、春升(世襲雲騎慰),富成、吉祥、春恒、連貴、貴發、党在、富文、全林。

正黃騎佐領:爾錦保、雙升(以驍騎校署)明志、巴彥布(世襲雲騎尉)、花良阿、岳林、間亮(世襲雲騎尉)、英順、雙春(帶襲雲騎尉)、保成(以驍騎校署)、雙奎(以驍騎校署)、德明阿、德順、發壽。

正白旗佐領:舒亮、達哈蘇、全山(世襲雲騎尉)、花良阿、喜山(以驍騎校署)、台斐英阿、全亮、和俊(世襲雲騎尉)、祥奎、雙喜(世襲雲騎尉)、廣成、雙奎(以驍騎校署)、永慶、海錄、奎喜、富倫(以防禦署)、連貴、松林、海興、永升、惠春、和興阿。

銀白旗佐領:達哈蘇、銀勝、阿克棟阿、雙吐痰(世襲雲騎尉)、巴彥布(世襲雲騎尉)、富常、春恒、德音、馬亮、全傈(世襲雲騎尉)、舒祥(以驍騎校署)、關福、桂林、常林、來成。

正紅旗佐領:德豐阿、來祥(以倉官暑)、關泰、富倫(以驍騎校署)、廠喜、英福、海錄、富永、同亮(世襲雲騎尉)、貴升(以防禦署)、佛淩阿(世襲雲騎尉)、文貴、豐年、景桂。

鑲紅旗佐領:常林、銀勝(以防禦署)、春升、奎英、海錄(由鑲藍旗轉)、巴彥布(世襲雲騎尉)、全林(世襲雲騎尉)、玉祥(以驍騎校署)、文慶、達錄海、瑞祥。

正藍旗佐領:雙喜、關泰、雙升(以驍騎校署)、忠壽、依林(世襲雲騎尉)、托倫托時、依勒抗阿(以驍騎校署)、明德、雙奎(以驍騎校署)、富倫、雲海。

鑲藍旗佐領:海山、雙喜(世襲雲騎尉)、海錄、蓀草阿(世襲雲騎尉)、春恒、富常(山鑲白旗轉達)、吉勒抗阿、淩全、雙春(世襲雲騎尉)、雙成、佛淩阿(世襲雲騎尉)、胡圖淩阿(以驍騎校署)、玉壽、圖氏謙。(以上引自《雙城縣誌》第一冊四十七頁拉林旗官表)

六、拉林周圍24屯的“滿語”、“滿文”延用情況

據調查,拉林周圍24屯滿族各姓氏的家譜(譜書、譜單、譜志)均用滿漢兩種文字記載。最早是以滿文字記載為主,漢字的譯音等於滿文旁側。從這些譜書(志、單)的字形看來,是有圈點滿文,史稱新滿文(1599年額爾德尼創制無圈點滿文,後人稱老滿文。1632年巴克會達海改進老滿文,加圈點而稱有圈點滿言語,後人稱新滿文)。

拉林周圍24屯滿族沿用的滿語,在歷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據著名滿語專家穆曄駿研究員的考證研究,清代東北地區基本延續的滿語言有阿勒楚喀語、京語、巴拉語三種。拉林周圍24屯的滿族所延用的是京語,二百年來一直用北京滿語口語講話。拉林滿語是比較標準的語言,語言清晰流利通暢,非常接近規範語。這種語言直到1967年才最後消失。

趙阿平簡介:

趙阿平,女,滿族,1955年生,中共黨員。黑龍江大學滿族語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黑龍江省滿語研究所所長)、教授,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滿語研究》主編,黑龍江大學特聘崗教授。

社會兼職:國際通古斯語言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全國語言文字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阿勒泰語學會副會長、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語言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俗語言學會副會長、日本學術振興會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滿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黑龍江省滿通古斯語學會理事長、黑龍江省民族研究會副理事長、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政協第九屆委員會委員等職。

研究方向:人類文化語言學、民族學人類學、滿學、滿族語言與歷史文化研究。

主要業績: 趙阿平教授于20世紀90年代初開創了滿族語言與歷史文化研究新方向,將滿語研究與歷史學、文化學、人類學、考古學等相關學科密切結合,拓展了該學科研究的道路,成為滿學研究深入發展的重要標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專案2項(重點專案1項)、國際合作專案6項、省級社科基金專案多項;主辦、聯合主辦國際學術會5次;多次應邀赴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進行學術研究、講學、交流考察等,論文多次入選國際學術會議及全國學術會議,受到國內外有關著名專家的高度評價與重視。認為其成果不僅開拓了滿語、滿學研究領域的新路,並對民族學人類學、語言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產生一定影響,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在國內外學術領域居領先地位。

專著:《滿語研究通論》、《黑龍江現代滿語研究》、《滿族語言與歷史文化》等。學術論文90多篇,90多萬字。以英文、俄文、漢文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主要有:《論滿語詞匯的特點》、《滿語語義文化內涵探析》、《滿·通古斯學與人類學研究》、《滿語教學與研究中的文化因素問題》、《滿族語言文化教學方略》等。獲國家級、省級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獎10項。

主編《滿·通古斯語言文化研究文庫》叢書11部,340萬字。編著2部,60萬字:《滿-通古斯諸語與相關語言比較研究》、《滿-通古斯語言與文化研究》。

主編《滿語研究》雜誌獲國家級獎4項,省級獎4項,省級優秀編輯獎3項、優秀文章編輯一等獎7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