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是同安人,還是鄭成功的“臥龍諸葛”

陳永華, 在許多民間傳說和小說故事中, 他有一個更廣為熟知的名字——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

金庸小說《鹿鼎記》中那位元民間秘密組織天地會的總舵主、韋小寶的師父陳近南就是以陳永華為原型的。 在小說中, 陳永華以“玄天上帝”信仰為掩護, 組織“天地會”, 以異姓結盟, 拜天為父, 拜地為母, 尊化名為“萬雲龍”的鄭成功為龍頭大哥, 從事反清複明的行動。

小說中有一句給人印象深刻的話, 說“平生不識陳近南, 便稱英雄也枉然”, 可以看出陳永華的英雄本色和傳奇色彩。

電影《鹿鼎記》橋段

那麼, 陳永華真人是怎麼樣的呢?

陳永華(1634~1681年), 字複甫, 同安仁德里後溪人。 說他是同安人, 還要從他的父親陳鼎說起。

陳永華之父陳鼎, 明天啟舉人, 任同安教諭(相當於今天的縣教育局局長)四年有餘。 1648年(清代順治5年)3月, 鄭成功佔據同安, 與清軍對峙。 城破之後, 清軍屠城, 同安兵民死難者達5萬多人,

陳鼎自縊于同安孔廟中的明倫堂。 如今, 同安城區輪山路“育才中學”校門外左側, 仍立著一塊“同歸所”碑, 銘刻著那段慘絕人寰的歷史。

當年, 年少陳永華驚聞父喪, 入城求屍, 身背父親遺體, 歸負殮葬。 葬完父親, 與清廷勢不兩立的陳永華, 決心“棄儒生業, 究心天下事”, 即刻投奔當時佔據中左所(廈門島)的鄭成功, 從此開始了他傳奇的生涯。

陳永華從小“好讀書, 有奇謀”, 鄭成功接見他時, “與談時事, 終日不倦”, 稱讚“複甫今之臥龍也”, 授予參軍之職, 協助鄭成功收復臺灣。 1662年, 鄭成功病逝之際, 對鄭經留下的遺囑是:“陳先生當世名士, 吾遺以佐汝, 汝其師事之。 ”這樣的交代遺囑的方式, 讓人不禁想起劉備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鄭成功複台後不久逝世, 陳永華跟隨鄭經東渡臺灣, 被任命為諮議參軍, 輔佐鄭經總理政務。 陳永華卒後, 與夫人洪氏(同安人)合葬於天興州赤山堡大潭山, 後由康熙皇帝下旨遷葬歸葬同安(解放後墓葬出土兩枚印章, 現收藏於廈門市鄭成功紀念館)。 其子夢緯、夢球留台繁衍生息。

臺灣人民感其公德, 于台南故邸建“永華宮”祭祀, 連橫在《臺灣通史》中贊其“開物成務, 體仁長人, 至今猶受其賜, 澤深哉!”

延伸閱讀:

臺灣文化教育的奠基人

在台近20年, 陳永華實際擔負治理臺灣的重大責任, 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 尤其重視教育。 康熙五年二月, 陳永華建議“建聖廟, 立學校”, 得到鄭經批准, 全台設國子監。 陳永華通過各種途徑, 聘請大陸知識份子渡台,

“以教秀士”。 各地設立府學、州學、縣學、社學。 為鼓勵高山族少年兒童入學, 陳永華規定:“其子弟能就鄉塾讀書者, 免其徭役”, 使臺灣教育逐步普及到山區。

陳永華主持創建的台南孔廟也稱文廟, 是全台最早的文廟, 也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在臺灣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學府, 被稱為“全台首學”, 標誌著儒學正式進入了臺灣, 成為臺灣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台南孔廟被譽為“全台首學”

台南孔廟位於台南市中西區南門路2號, 雖歷經10多次修繕, 但基本保持舊制。 孔廟內設立“太學”, 時任監軍禦史陳永華被鄭經任命為“學院”, 也就是太學的主持。

陳永華已經逝世300多年, 然而他對臺灣文化教育事業的巨大貢獻卻永遠被臺灣同胞銘記。 臺灣現在還有不少地方以其名字命名, 如永華宮、永華鎮、永華街等。 每年農曆九月二十八日是“至聖先師孔子誕辰”, 也是臺灣的“教師節”, 台南市政府都要按照古制在這裡舉行盛大的祭孔典禮, 萬人聚集, 莊嚴隆重。

注:包括清代乾隆《泉州府志》、《民國廈門市志》、連橫《臺灣通史》、《福建省志·人物志》、《同安縣誌》諸書, 都稱陳永華為同安人。不過,也有人根據清代乾隆《龍溪縣誌》、清代光緒《漳州府志》等書提出陳永華父親陳鼎為“龍溪(今漳州龍海市)人”,或可認為祖籍漳州?有待史學家考證。

都稱陳永華為同安人。不過,也有人根據清代乾隆《龍溪縣誌》、清代光緒《漳州府志》等書提出陳永華父親陳鼎為“龍溪(今漳州龍海市)人”,或可認為祖籍漳州?有待史學家考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