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朝到底有多愛鬥雞?不玩鬥雞就不上檔次

鬥雞遊戲起源于亞洲。 中國是世界上馴養鬥雞的古老國家之一。 鬥雞盛于唐, 李白《古風》詩雲:“路逢鬥雞者, 冠蓋何輝赫。 鼻息于虹霓, 行人皆怵惕。 ”

中原鬥雞是“中國四大鬥雞”之一, 而中原一帶的鬥雞, 追根溯源, 大多出自開封。 從北宋至今, 開封鬥雞活動一直盛行於民間。 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 都以鬥雞為樂。

唐朝人到底多愛鬥雞, 鬥雞有多重要?有人因為鬥雞加官進爵、飛黃騰達, 也有人因為鬥雞招災惹禍, 官僚士大夫中更有不玩鬥雞就不上檔次的說法。

《全唐詩》提到“鬥雞”一詞有50餘處, 其中把“鬥雞”與“走狗”或“走馬”連用或對應的就有近10處,

這項運動賭博性質明顯, 後代總是和不務正業聯繫在一起。 《神雞童謠》寫道:生兒不用識文字, 鬥雞走馬勝讀書。 賈家小兒年十三, 富貴榮華代不如。 “神雞童”賈昌因善於馴雞、鬥雞, 深得玄宗寵倖, 享盡榮華富貴。 李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此詩蕭士贇雲是偽作)》寫道:“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 坐令鼻息吹虹霓。 ”杜甫的《鬥雞》寫道:“鬥雞初賜錦, 舞馬既登床。 ”唐朝好幾個皇帝都喜歡鬥雞, 僖宗除了鬥雞還鬥鵝。

唐朝時期, 有許多皇帝喜好鬥雞, 唐玄宗更堪稱是骨灰級的發燒友, 不但好鬥雞, 還極其注重鬥雞的培養。 有一次, 唐玄宗出宮, 在大街上看到一個名叫賈昌的小孩在玩木制的機關雞, 玩得極溜, 人雞配合得天衣無縫, 唐玄宗大喜, 立刻把他招至宮中, 負責養雞。 賈昌不負玄宗厚愛, 把宮裡的雞培養成了鬥雞中的戰鬥雞, 因此獲得豐厚的賞賜, 還被人們稱為“神雞童”, 從此名揚天下。 為此, 民間還流傳童謠說:“生兒不用識文字, 鬥雞走馬勝讀書。

賈家小兒年十三, 富貴榮華代不如。 ”雖然賈昌因鬥雞加官進爵、飛黃騰達, 但也有人因鬥雞招禍。 著名詩人王勃就是因為一篇關於鬥雞的文章《檄英王雞》被趕出長安。

唐玄宗除了在宮廷裡鬥雞外, 還經常在長安城舉行規模盛大的鬥雞活動, 特別是到了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的時候,

宮廷樂隊集體出動, 後宮佳麗、王公大臣也紛紛出場, 要聚眾鬥雞, 以示天下太平。 唐代文學家陳鴻《東城父老傳》就記載有:“玄宗(西元712——756年)在藩邸時樂民間清明節鬥雞戲, 及即位, 治雞坊于兩宮間, 家長安雄雞, 金毫、鐵距、高冠、昂尾千數, 養放雞坊。 ”不但舉辦各種鬥雞比賽, 還設置專門的鬥雞坊, 可見人們偏愛玩鬥雞到了何等程度。

除了皇帝愛鬥雞, 王公大臣、官僚士大夫也愛鬥雞, 經常在下朝之後聚眾鬥雞。 《新唐書·三宗諸子讓皇帝憲傳》就記載道:“諸王日朝側門, 既歸, 即具樂縱飲, 擊球、鬥雞、馳鷹犬為樂。 如是歲月不絕。 ”因為有皇帝帶頭, 鬥雞變成一個高端娛樂活動, 是大雅之事, 只要是大城市,

鬥雞就極其興盛, 不玩鬥雞就不上檔次。

正所謂上有所好, 下必效之。 隨著宮廷鬥雞風氣的興起, 民間鬥雞活動也流行起來, 只是與宮廷的娛樂性質相比, 民間鬥雞帶有賭博的性質。 鬥雞活動風靡全國, 每個地方有專門的鬥雞場所, 男女老少把弄雞作為營生, 貧窮人家買不起活雞的就玩弄假雞。

鬥雞活動雖然讓人們能夠休閒娛樂,但是大家都沉迷於鬥雞,勢必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唐朝時期有不少文人對鬥雞運動提出批判,唐朝詩人王建就曾在《春日午門西望》一詩中寫道:“百官朝下午門西,塵起春風過玉堤。黃柏蓋鞍呈了馬,紅羅系項鬥雞回”,極具諷刺意味。

-END-

[聲明:本文由淘古趣平臺自互聯網搜集並整理發佈,侵刪。同時,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貧窮人家買不起活雞的就玩弄假雞。

鬥雞活動雖然讓人們能夠休閒娛樂,但是大家都沉迷於鬥雞,勢必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唐朝時期有不少文人對鬥雞運動提出批判,唐朝詩人王建就曾在《春日午門西望》一詩中寫道:“百官朝下午門西,塵起春風過玉堤。黃柏蓋鞍呈了馬,紅羅系項鬥雞回”,極具諷刺意味。

-END-

[聲明:本文由淘古趣平臺自互聯網搜集並整理發佈,侵刪。同時,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