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新疆發現面積最大的地窩子遺址,這裡是兵團人最早的家

1949年9月, 來自河南省社旗縣陌陂鄉的黃秀卿, 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六軍十六師四十八團的戰友們一起從甘肅酒徒步進疆。 他們穿越了600多公里的茫茫戈壁後, 進駐哈密。 黃秀卿和戰友們在一個叫“二道湖”的戈壁灘上搭建帳篷和修建地窩子住下, 一個10多平方米的地窩子要住十幾個人。 當年的地窩子不僅是他們居住的“宿舍”, 還是食堂、會議室等。 一個10多平方米的地窩子要住十幾個人, 有不少兵團人就在地窩子裡結婚生子。

軍墾老戰士黃秀卿在講地窩子

所謂“地窩子”, 就是在地下斜著挖一個一米多深的坑, 四周用土坯壘起矮牆, 頂部用蘆葦覆蓋, 蘆葦上用草葉、泥巴蓋頂。 夏天, 戈壁灘上的溫度高達40多攝氏度。 一夜大風過後, 滿床滿身都是沙子。 冬天氣溫在零下20多攝氏度, 戈壁灘上到處是厚厚的冰雪。 晚上睡覺時, 要戴著皮帽子, 穿著皮大衣。 即使這樣還是冷,

早晨起來時頭上結冰。

紅星二場影視基地地窩子建築.

2010年12月,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紅星二場發現大片地窩子遺址。 整個遺址占地50多畝, 共有300多個殘留的地窩子。 地窩子周圍壓埋的草席清晰可見, 每個地窩子大小相等, 排列整齊。

紅星二場地窩子遺址

十三師紅星二場前身是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 1949年進新疆剿匪, 功勳卓著。 1952年7月, 奉命在哈密火石泉開荒建場。 戰士們在前蘇聯科學家視為“種植禁區”的土地上創造了小麥穩產高產的奇跡。 這片地窩子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戰士們開發火石泉時修築的,

內有職工宿舍、食堂、會議室等多類設施。

仿蘇式老建築

兵團旅遊局和兵團文物局現場調研和勘測後, 認為這片排列整齊、大小相等、整體劃一的地窩子遺址, 是目前兵團範圍和新疆範圍內發現的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地窩子遺址。

目前, 紅星二場還保存著紅星二渠、仿蘇式老建築、紅星俱樂部等8個紅色文化資源。

地窩子內景

2012年至今, 河南省電視臺、中青創等國內外知名影視創作公司, 利用紅星二場保存完好的地窩子等軍墾遺址, 拍攝完成了電視連續劇《屯戍西疆》、《花開時節》, 電影《火車》等影視作品。2015年8月12日,開國將軍、第一代軍墾戰士甘祖昌將軍女兒甘仁榮、甘公榮一行來十三師紅星二場參觀了地窩子遺址等。歷經滄桑的地窩子遺址,場史陳列館裡陳列的木車、農具、軍衣,老一輩軍墾戰士艱苦創業的情景浮現在他們眼前。

大家參觀紅星二場地窩子遺址

2017年4月8日,紅星二場紅星軍墾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紅星軍墾博物館占地面積約2.2萬平方米,主展館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是集圖片、文字、文物、場景復原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展覽。

紅星軍墾博物館

電影《火車》等影視作品。2015年8月12日,開國將軍、第一代軍墾戰士甘祖昌將軍女兒甘仁榮、甘公榮一行來十三師紅星二場參觀了地窩子遺址等。歷經滄桑的地窩子遺址,場史陳列館裡陳列的木車、農具、軍衣,老一輩軍墾戰士艱苦創業的情景浮現在他們眼前。

大家參觀紅星二場地窩子遺址

2017年4月8日,紅星二場紅星軍墾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紅星軍墾博物館占地面積約2.2萬平方米,主展館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是集圖片、文字、文物、場景復原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展覽。

紅星軍墾博物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