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黃陂這道美食不上《舌尖上的中國》可惜了,據說可以吃出家的味道

說起武漢特色小吃, 你可能第一反應就是:熱乾麵、面窩、豆皮、歡喜坨、糯米雞……

武漢特色小吃多得數不清, 可是有哪種小吃是一定能讓你想起家, 想起團圓呢?黃陂特色小吃也很多, 而小編今天要介紹的這道美食能讓你吃出家的味道——豆絲。 《舌尖上的中國》沒有收錄它實在是可惜了!

今天就小編一起去黃陂探訪這道特色美食——豆絲, 據說初冬的黃陂, 正是豆絲出鍋時。

好吃的豆絲工藝很講究

黃陂豆絲可和我們平時吃的豆絲不一樣, 它是利用傳統工藝一步一步做出來的, 每年立冬之後, 忙碌了一年的農家人趁著冬閒, 開始做豆絲, 是全家人的汗水結晶, 做出來的豆絲具有年味。

黃陂豆絲製作的原理很簡單, 用大米、綠豆等打漿攤成餅, 然後切絲晾乾。 但是要做出香氣騰騰美味的豆絲, 在原料和製作工藝上還是很講究的。 傳統的手工製作工藝較為複雜,

有浸、磨、燙、攤、卷、切、曬等多道工序。

燙豆絲, 這是做豆絲過程中算是最為核心的工作了。 傳統人家是一灶兩鍋, 灶是那種燒材草的土灶,

鍋是大口生鐵鍋, 黝黑黝黑的, 直接嵌在灶臺上。 燙豆絲一定要用松針燒灶, 引火快, 火勢大小易控制, 鍋溫穩定, 燙出的豆絲底面焦黃, 香味撲鼻。

一桶米漿放在灶邊, 在鍋底薄薄地刷上一層花生油, 燙豆絲的工具是農村河裡最常見的河蚌殼,

蚌殼裡面盛上米漿, 再往鍋裡一旋, 旋好後再用貝殼的另一面抺勻, 蓋上鍋蓋, 再在另一口鍋裡又旋出一張。 這時第一張豆絲也就熟了, 雙手揭起放在倒扣的米篩上, 再重新倒入米漿, 如此反復。

爸爸在灶下燒火, 媽媽在灶上燙豆絲, 小孩子的任務一般都是拿一個背過來的篩子運送燙好的豆絲, 往返於灶台和攤放豆絲的草席之間。

冷了,就在灶門口烤烤火,或者把手放在剛出鍋的豆絲上取暖。餓了,媽媽就會在剛燙好的豆絲上放些油、撒些蔥花,卷起來給孩子吃。這是農村燙豆絲最常見的場景,分外溫馨。

在有冬陽的日子裡,農家的屋前、房頂攤滿了晾曬的豆絲。手捧一把曬乾的豆絲,輕輕地嗅一口,隱隱地可以聞出豆香,還有一絲陽光的味道。

傳統製作方法更具年味

黃陂豆絲營養豐富、口味純正、口感細膩有勁道,採用純手工操作的豆絲散發淡淡的豆香。

如今,磨漿機、切絲機、烘乾機等專為做豆絲而研製的機器,將傳統的製作工藝變成了工業化生產,使得吃豆絲成為家常便飯,卻也漸漸失去了豆絲原本的味道。

但在黃陂鄉下,不少村民仍保持著傳統的製作手法,他們認為只有用手工土灶做出來的豆絲,才會有好的口感和香氣,才能延續幾百年來傳承下來的本源味道。

每年農曆十一月份左右,家家戶戶做豆絲,廚房內、煙囪外飄出的不僅僅淡淡的豆香和青煙,更是飄出濃濃的年味

往返於灶台和攤放豆絲的草席之間。

冷了,就在灶門口烤烤火,或者把手放在剛出鍋的豆絲上取暖。餓了,媽媽就會在剛燙好的豆絲上放些油、撒些蔥花,卷起來給孩子吃。這是農村燙豆絲最常見的場景,分外溫馨。

在有冬陽的日子裡,農家的屋前、房頂攤滿了晾曬的豆絲。手捧一把曬乾的豆絲,輕輕地嗅一口,隱隱地可以聞出豆香,還有一絲陽光的味道。

傳統製作方法更具年味

黃陂豆絲營養豐富、口味純正、口感細膩有勁道,採用純手工操作的豆絲散發淡淡的豆香。

如今,磨漿機、切絲機、烘乾機等專為做豆絲而研製的機器,將傳統的製作工藝變成了工業化生產,使得吃豆絲成為家常便飯,卻也漸漸失去了豆絲原本的味道。

但在黃陂鄉下,不少村民仍保持著傳統的製作手法,他們認為只有用手工土灶做出來的豆絲,才會有好的口感和香氣,才能延續幾百年來傳承下來的本源味道。

每年農曆十一月份左右,家家戶戶做豆絲,廚房內、煙囪外飄出的不僅僅淡淡的豆香和青煙,更是飄出濃濃的年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