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家有男孩:“小霸王”還是“小暖男”,取決於媽媽能否做好這幾點

分享一句國外的名言:A child who feels valued and accepted by his mother can change the world.(一個被母親重視和接受的孩子可以改變世界)

周日跟另外兩個朋友還有閨蜜約好帶孩子到公園去玩, 一起去的四個孩子中, 只有閨蜜家的孩子最小, 小名叫丁丁, 只有兩歲五個月。

一路上三個大孩子你追我趕, 全靠幾個家長的吼聲才能控制住不往馬路上跑, 只有丁丁開始時跟媽媽說了一句:有車車, 好危險!然後就緊緊拉著媽媽的手不再鬆開, 一直到公園。

看完公園裡動物園的海豚表演, 其他三個孩子忙著討論海豚表演的細節, 聊得熱火朝天不亦樂乎, 只有丁丁太小插不上嘴,

可是小傢伙卻也沒閑著, 忙著去媽媽隨身帶的包裡拿出提前準備好的水果給大家分享, 三個哥哥姐姐分完了, 才輪到給自己拿。 閨蜜在一邊誇獎道:丁丁真會照顧人呀, 媽媽都沒想到給大家拿水果呢, 哥哥姐姐們吃著丁丁分享的水果一定開心極了。 丁丁高興的說了一聲:嗯!

過了一會兒, 閨蜜要上廁所, 小傢伙急忙提醒媽媽:媽媽, 你的包還沒拿。 閨蜜笑著說:哎喲, 多虧我家寶提醒媽媽, 不然媽媽都忘記了。 丁丁開心的坐在休息椅上和我們一起安靜的等著媽媽回來。

等閨蜜回來, 我們三個家長在一旁羡慕的看著她, 紛紛問道:你怎麼這麼會養啊, 家裡有一個貼心的小暖男, 小傢伙年齡最小, 卻最會照顧人, 你是怎麼做到的?

閨蜜哈哈大笑著告訴我們:因為我懶呀!

一句我懶, 多輕鬆的回答, 聽得我們三個面面相覷, 然後聽了閨蜜一番話, 我們才恍然大悟!

她說:我教育孩子, 基本上遵循這樣幾點!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在孩子面前, 要懂得示弱

剛剛走在路上, 孩子一直拉著我的手,

知道為什麼嗎?以前孩子剛會走路的時候, 一出門就像是上了發條一樣控制不住的跑, 不管路上有沒有車, 也不管人多不多, 也不讓人拉不讓人抱的。 我跟他出去一秒鐘都不敢分神, 生怕眨一下眼孩子就沒見了或者出了別的危險。

後來我在想, 這樣也不是辦法, 我就跟孩子說:丁丁, 外面那麼多車, 媽媽好害怕, 你能不能牽著媽媽的手, 帶著媽媽過馬路呢?聽我這樣說, 丁丁就緊緊牽著我的手。 從那以後, 丁丁出門看到車多, 就會跟我說:媽媽車車好多, 然後乖乖的牽著我的手, 生怕我有危險被車給撞了。 我開車帶他出去的時候, 他上車就會提醒我系安全帶, 注意安全。

當然了, 平時我也會經常讓他幫我一些忙,

比如我拎兩個袋子, 我會跟他說:媽媽胳膊好疼, 拎著東西好重, 怎麼辦呀。 他都會主動的要求他來拎, 我就趁機把袋子輕點的給他, 讓他能發揮一下他“男子漢”的作用, 擔當成“保護”媽媽的職責。

這樣久而久之, 他的責任感就被我完全激發出來了, 後來就不用我提醒, 他都會主動幫我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想要孩子上進, 一定要懂得誇獎。

誇獎也是要講究技巧的, 誇獎孩子一定要遵循三個原則:

1、誇獎具體而不誇獎籠統

孩子給你幫忙, 一定要針對他所幫忙的事情提出表揚, 比如孩子幫我提袋子, 我會說:謝謝你幫媽媽提袋子, 媽媽好開心啊。 而不是興高采烈的誇獎“好孩子, 你真棒”, 這樣就會讓孩子理解他以後該怎麼做, 該如何努力, 而不是籠統的一句話讓孩子無所適從。

2、誇獎努力而不誇獎聰明

很多家長習慣性的誇獎孩子“你真聰明”, 這樣就會讓孩子誤以為他的聰明能讓他取得好成績, 如果孩子對自己冠以“聰明”的定義, 那他就會忽略“努力”的意義。

如果孩子畫了一幅漂亮的畫, 一定是急於得到家長的肯定。這時候不要誇孩子“你真聰明”,而要說:這幅畫畫的好有創意啊,我想我可能都想不出來這麼漂亮的顏色搭配,真的很不錯呢!

這樣就會讓孩子知道,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一幅很美的作品,也更加容易接受失敗,而不會面對失敗採取回避態度,因為如果只是讓孩子覺得自己聰明,他就不願意面對跟他聰明不相符的結果。

3、誇獎細節而不誇獎人格

“好”是一種很虛無的概念,家長在誇獎孩子是“好孩子、做得好”的時候,無疑是典型的誇獎人格的行為,而“好”這個字本身就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所以家長在誇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針對事情誇細節,而不能只誇好。

比如孩子自己能夠上廁所了,一定要表揚孩子:哇,丁丁自己提褲子還把衣服整理得很服帖呢,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真的有進步呢!孩子就會知道,他自理能力方面得到了家長的認可,以後會更加努力的表現。

懂得放手,相信孩子,認可孩子

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也不會做,其實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有每個年齡階段的能力,你不讓他去做,他的能力就得不到提升。

我每個星期都要去超市採購,回來之後丁丁會幫我整理採購回來的物品。很多媽媽可能覺得這個時候的孩子只會添亂,而我卻樂於讓他幫助。

首先我會教給他,哪一類是食品,哪一類是蔬菜、哪一類是屬於生活用品。。。。。。讓他把不同的物品從購物袋中幫我拿出來進行分類。剛開始一兩次我跟他一起分,後來他就不讓我插手了,自己把我所有買來的物品進行分類擺放,不懂的就問我,我也樂得清閒在一邊休息休息。

當然了,這個時候也少不了認可他的行為,我通常會說:今天真是多虧了有丁丁給媽媽幫忙分類物品,不然媽媽肯定累壞了,而且你現在認識很多東西了,分類也越來越熟練了呢,真是很不錯呢。然後孩子聽了我的話就特別高興,特別有成就感,越幹越有勁。

積極的鼓勵孩子

孩子受挫的時候,我會經常鼓勵孩子自己多去嘗試,多想辦法,而不是一味的哭。

前幾天給丁丁買了一套孩子釣魚的玩具,裝上電池後,魚就在池子裡跑來跑去,然後孩子可以用魚竿釣魚。一開始的時候他總是釣不到,因為魚鉤太小,魚又總是跑。著急了他就開始哭著說:我不會,怎麼辦呀。我就鼓勵他說:沒關係,我一開始也不會呢,但是咱們要想想辦法,掌握方法了就會了。

然後我跟他講技巧,手把手的教他。練了幾次他就會了,就非常高興,覺得很有成就感。

昨天我看他在玩超級飛俠的玩具,其中有一個玩具倒下了,就聽他在旁邊“教育”那個倒下的玩具:沒關係,倒下了就自己起來,想想辦法就可以了,我也經常摔跤呢。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言傳勝過于身教

丁丁兩歲兩個月的時候,我就送他去幼稚園了托班了。首先他特別愛笑,見人就笑,每次送他去幼稚園,離門口老遠看到門衛爺爺就遠遠的大喊:爺爺早上好!進幼稚園看到穿園服的老師不管認識不認識,都會有禮貌的問好:老師早上好!離園的時候,見到老師都會說:老師再見。所以沒過多久,整個幼稚園的老師都認識他,而且也都特別喜歡他。

其實我從沒刻意教過他這些,只是每次走到社區門口,我都會跟我們門衛的保安問好,出門的時候也會跟保安說再見。到學校也是,見到老師我都會問好,離開時說再見。丁丁看到我這樣,也有樣學樣的跟著我學,然後家長再在一邊指導一下他,慢慢的就形成了這種習慣。

原來,優秀的孩子背後,必然是有一個優秀的家長。

美國人湯瑪斯·寇里花了五年時間,調查了美國177個白手起家的富裕家庭和233個貧窮家庭,寫出一本《富裕孩子》,研究了孩子快樂和成功的“家庭秘密”。他發現,父母給孩子的思維習慣,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很大。湯瑪斯發現,31%的成功人士來自于貧困家庭,但這些人在年幼的時候,無一例外的被父母教育不要總是抱怨社會、怨恨資本家、不要沉浸在不滿的情緒當中。

而像貝克漢姆這樣的億萬富翁,寧可讓兩個兒子犧牲週末睡眠,到咖啡館裡洗杯碗。他希望孩子明白,世界不欠他們的,父母也不欠他們,孩子需要發現自己的能力,看到獨立的好處。當孩子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他會變得自信快樂,也有了贏得財富的資本。而依賴,會帶來無法填補的匱乏感,讓人遠離健康良性的生活。

雖然現實是複雜的,但比起好運氣來說,真正影響人生的,是一個家庭的習慣。而改變,什麼時候都來得及。

一定是急於得到家長的肯定。這時候不要誇孩子“你真聰明”,而要說:這幅畫畫的好有創意啊,我想我可能都想不出來這麼漂亮的顏色搭配,真的很不錯呢!

這樣就會讓孩子知道,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一幅很美的作品,也更加容易接受失敗,而不會面對失敗採取回避態度,因為如果只是讓孩子覺得自己聰明,他就不願意面對跟他聰明不相符的結果。

3、誇獎細節而不誇獎人格

“好”是一種很虛無的概念,家長在誇獎孩子是“好孩子、做得好”的時候,無疑是典型的誇獎人格的行為,而“好”這個字本身就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所以家長在誇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針對事情誇細節,而不能只誇好。

比如孩子自己能夠上廁所了,一定要表揚孩子:哇,丁丁自己提褲子還把衣服整理得很服帖呢,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真的有進步呢!孩子就會知道,他自理能力方面得到了家長的認可,以後會更加努力的表現。

懂得放手,相信孩子,認可孩子

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也不會做,其實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有每個年齡階段的能力,你不讓他去做,他的能力就得不到提升。

我每個星期都要去超市採購,回來之後丁丁會幫我整理採購回來的物品。很多媽媽可能覺得這個時候的孩子只會添亂,而我卻樂於讓他幫助。

首先我會教給他,哪一類是食品,哪一類是蔬菜、哪一類是屬於生活用品。。。。。。讓他把不同的物品從購物袋中幫我拿出來進行分類。剛開始一兩次我跟他一起分,後來他就不讓我插手了,自己把我所有買來的物品進行分類擺放,不懂的就問我,我也樂得清閒在一邊休息休息。

當然了,這個時候也少不了認可他的行為,我通常會說:今天真是多虧了有丁丁給媽媽幫忙分類物品,不然媽媽肯定累壞了,而且你現在認識很多東西了,分類也越來越熟練了呢,真是很不錯呢。然後孩子聽了我的話就特別高興,特別有成就感,越幹越有勁。

積極的鼓勵孩子

孩子受挫的時候,我會經常鼓勵孩子自己多去嘗試,多想辦法,而不是一味的哭。

前幾天給丁丁買了一套孩子釣魚的玩具,裝上電池後,魚就在池子裡跑來跑去,然後孩子可以用魚竿釣魚。一開始的時候他總是釣不到,因為魚鉤太小,魚又總是跑。著急了他就開始哭著說:我不會,怎麼辦呀。我就鼓勵他說:沒關係,我一開始也不會呢,但是咱們要想想辦法,掌握方法了就會了。

然後我跟他講技巧,手把手的教他。練了幾次他就會了,就非常高興,覺得很有成就感。

昨天我看他在玩超級飛俠的玩具,其中有一個玩具倒下了,就聽他在旁邊“教育”那個倒下的玩具:沒關係,倒下了就自己起來,想想辦法就可以了,我也經常摔跤呢。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言傳勝過于身教

丁丁兩歲兩個月的時候,我就送他去幼稚園了托班了。首先他特別愛笑,見人就笑,每次送他去幼稚園,離門口老遠看到門衛爺爺就遠遠的大喊:爺爺早上好!進幼稚園看到穿園服的老師不管認識不認識,都會有禮貌的問好:老師早上好!離園的時候,見到老師都會說:老師再見。所以沒過多久,整個幼稚園的老師都認識他,而且也都特別喜歡他。

其實我從沒刻意教過他這些,只是每次走到社區門口,我都會跟我們門衛的保安問好,出門的時候也會跟保安說再見。到學校也是,見到老師我都會問好,離開時說再見。丁丁看到我這樣,也有樣學樣的跟著我學,然後家長再在一邊指導一下他,慢慢的就形成了這種習慣。

原來,優秀的孩子背後,必然是有一個優秀的家長。

美國人湯瑪斯·寇里花了五年時間,調查了美國177個白手起家的富裕家庭和233個貧窮家庭,寫出一本《富裕孩子》,研究了孩子快樂和成功的“家庭秘密”。他發現,父母給孩子的思維習慣,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很大。湯瑪斯發現,31%的成功人士來自于貧困家庭,但這些人在年幼的時候,無一例外的被父母教育不要總是抱怨社會、怨恨資本家、不要沉浸在不滿的情緒當中。

而像貝克漢姆這樣的億萬富翁,寧可讓兩個兒子犧牲週末睡眠,到咖啡館裡洗杯碗。他希望孩子明白,世界不欠他們的,父母也不欠他們,孩子需要發現自己的能力,看到獨立的好處。當孩子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他會變得自信快樂,也有了贏得財富的資本。而依賴,會帶來無法填補的匱乏感,讓人遠離健康良性的生活。

雖然現實是複雜的,但比起好運氣來說,真正影響人生的,是一個家庭的習慣。而改變,什麼時候都來得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