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遇到各種矛盾與對立時,恰好是你修行的好機會,別錯過了

文:如孝法師

我們所有的問題、思想的妄念、自我的看法, 都源自於自我認為的“一切法有生”。 所以, 我們要認識到,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名為無生”[注]。 我們修行大乘佛法, 也一直是在“無生”上下功夫。

我們在面對各種境界時, 要真正去把佛法的智慧用起來。 比如, 要做到忍辱波羅蜜, 就要瞭解“諸法無生”。 實際生活中, 當你實在忍耐不下去的時候憶念這句話, 就有可能了悟“無生法忍”, 一切法自然如幻顯現。 或許, 你在專門學的時候還不一定有感覺。 而你被外境逼得心服口服, 再憶念這句話時, 就會知道自己證得的法是什麼。

如果你遇到矛盾、對立的時候, 內心卻沒有把佛法用起來, 就錯過了修行的好機會。 就好像我們拉筋, 你認為“我的筋很硬, 拉不下去”, 但你認為能拉就可以拉下去。 這並不是蠻幹, 你需要學會出氣, 學會方法。 在佛法來說,

就是要瞭解自己的思維模式。 當一個人被逼到最原點的時候, 你會發現, 一切不過是“我執”的思維模式在作怪。 或許, 你就會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 從我執走向無我。

“有生固有我, 無生固無我”, 無論現在出現什麼, 你要知道這些都是“有生”、有我的。 諸法如此,

一切本來如此, 你要憶念。 只明白這個道理是不夠的, 你要在當下不斷地憶念。 不管哪個法門, 我們都要在動中、在境界中修。

弟子問:

遇到矛盾、對立的時候, 憶念三皈依、憶念佛陀, 也可以嗎?

如孝法師答:

憶念空性是對治法, 憶念佛陀是防護法。 在因門六義當中, “刹那滅”是時時刻刻發生的。 憶念空性, 能夠讓我們在當下就得到轉機的空間, 得以轉身。 所以, 空性是最重要的。 空性是佛的法身, 有佛的法身才會有佛的報身。

弟子問:

憶念的同時, 能不能發願呢?

如孝法師答:

不急, 如果你覺得有一個空間了, 再提起勇氣, 發願是可以的。 如果你還沒有憶念清楚就開始談空性, 就會馬上進入世間的相對法。 這個過程很激烈, 空性便有可能成為一種非此即彼的概念。

[注]

龍樹菩薩造《中觀論》雲, 因諸外道計一切法, 或從自生, 或從他生, 或從自他共生, 或從無因生。 故說偈破雲: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

忍的次第: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於恭敬供養中, 不生憍逸, 於嗔罵打害中,

不生怨恨, 是名生忍。

於寒熱風雨饑渴等法, 於惱害之時, 能安能忍, 不生嗔恚憂愁, 是名法忍。

把心安住於不生滅的道理上, 忍就是把心安住於道理而心不動的意思。 諸法的本性, 即是真如實相, 原無生滅, 故曰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 謂菩薩于無生之法, 忍可忍樂, 了知諸法之相, 而不住諸相, 無取無舍, 無得無失, 不動不退, 是名無生法忍。

今日智慧增長點:

1、我們在面對各種境界時, 要真正去把佛法的智慧用起來。

2、當一個人被逼到最原點的時候, 你會發現, 一切不過是“我執”的思維模式在作怪。

3、不管哪個法門, 我們都要在動中、在境界中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