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豆瓣日記: 如何沒有答案,那就換個問題

本文作者“陳海賢”, 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有個很焦慮的妻子來找老師諮詢。 諮詢的問題是很經典的婆媳矛盾。 生完孩子, 婆婆就搬來他們家住, 幫著養孩子。 可是相處久了, 婆媳之間難免會有很多摩擦。 於是這個妻子就經常在她老公面前抱怨婆婆如何如何不好, 時間久了, 老公自然也很不高興, 覺得她斤斤計較、不明事理。 這個妻子覺得委屈, 埋怨老公不理解自己, 拉偏架。 於是婆媳矛盾變成了夫妻矛盾。

在諮詢室裡, 妻子又開始數落起婆婆的種種不是。 旁邊的我們心想, 老師總該對妻子表達下共情吧!可是老師並沒有。

她笑眯眯地問:

「那怎麼辦?要不要換個婆婆呢?」

妻子楞了一下。 老師繼續微笑著說:

「可是婆婆是不能換的, 除非換老公。 因為婆婆是買一送一, 買老公的時候送的。 那要不要換個老公呢?」

妻子也被逗笑了, 說:「換老公畢竟還是麻煩。 」於是話題很快從婆媳關係, 轉到了她跟老公的關係上。

老師事後解釋說, 她很理解這個妻子。 任何一個和婆婆一起住過的女人, 都會知道她說的難處是真的。 婆媳矛盾就是這麼難處理。 可是, 只是順著她講, 沒什麼用。

這個妻子表面上是在講婆婆如何不好, 實際上是在說老公如何不夠支持她。 越快把難處理的婆媳關係變成容易著手的夫妻關係, 諮詢就越有探討的空間。

要讓諮詢師說出這樣的話,

其實並不容易。 因為來訪者跟你講婆媳矛盾的時候, 默認你就該瞭解這個矛盾。 要知道, 有時候在來訪者眼裡, 諮詢師就是無所不知的。 而很多諮詢師也會順應這個角色, 就著他們的問題給建議。 這時候, 你不僅告訴來訪者你不知道, 還以「要不要換個婆婆」的方式告訴她, 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可是, 來訪者有時候會卡在他們做不了的事情上, 並認定這就是他們要解決的問題。 這時候, 諮詢師能夠直接了當地承認自己做不了這個, 反而會幫助來訪者打開問題的視角。

還有一次, 一個媽媽帶了一個青春期的孩子。 這個孩子不肯去上學, 總是窩在家裡打遊戲。 媽媽抱怨說:

「我太不瞭解他了。 他平時有什麼話, 也從來不跟我說。

我怎麼才能更瞭解他呢?」

她希望和老師探討一下孩子的內心。

老師卻簡單明瞭地說:

「青春期的孩子, 你不需要知道得這麼清楚, 他們有他們自己的世界。 」當時我看著這媽媽有些失望。

我知道老師這麼說的原因。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離家的關鍵期, 這個離家的過程總有這樣那樣的困難, 困難之一就是他們和父母的情感糾纏。 老師這麼說, 是為了鼓勵孩子和父母分離。

這對媽媽來說, 也許是不容易面對的。 可這個世界有很多的難事, 並不會因為在心理諮詢室裡, 或者因為諮詢師的鼓勵和共情, 就變得不難了。 承認它們很難, 承認有時候我們無能為力, 我們反而能把目光放到別的、容易著手的地方。 不承認有些事你做不了,

就很難看到哪些事你能做。 無論諮詢還是生活都是如此。 區別只在於, 在諮詢中, 你要克服的是「來訪者覺得你無所不能」的期待, 而在生活中, 你要克服的是「你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的幻想。 從這個角度, 接納自我和專注精進其實是同一個事情的兩面。

我有一個來訪者, 因為工作中受了一些挫折, 已經在家呆了兩年了, 情緒還有些抑鬱。 我問他想出去工作嗎, 他說想的。 我問:

「那什麼妨礙了你出去呢?」

他說:

「我一直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我找不到存在的立足點, 總覺得一切都很虛無。 有時候有時候想找到這樣一個立足點, 有時候又覺得, 尋找立足點這件事本身, 也沒什麼立足點。 」

他還跟我講了一長串的話, 有很多關於存在、意義、社會的異化和人的孤獨之類的話題,

這些話題有些我聽懂了, 有些我也沒聽懂。 但聽著都挺有道理。

年輕的時候我也喜歡過哲學, 我的案頭就放著那本厚厚的《存在主義心理學》的書。 如果讓我回應幾句關於哲學和心理學的探討, 我大概也能說一些。 可如果這樣, 諮詢就變成了哲學的清談。 所以我打斷了他。 我說:

「這些問題我也想不明白, 也許你可以找個哲學教授探討。 可我好奇的是, 為什麼你覺得, 只有想明白了這些問題, 才能往離開家, 外走呢?」

「不是這樣嗎?」他困惑地問。 「如果想不明白這些問題, 我覺得我會一直痛苦下去。 如果我痛苦了, 我就會覺得自己沒做好準備。 」

我只好跟他說, 我知道的上一個跟他有相似困惑的人, 是釋迦摩尼。可是他也沒有因為想不明白這些事,就呆在家裡了。就是因為想不明白,所以他才走出了皇宮,到處遊蕩去尋找答案。

「不好意思我實在缺乏哲學素養」我說,「你能用我能聽懂的話說說,你為什麼很難離家嗎?」

他想了半天,說:「我害怕。」

「害怕什麼呢?」

「害怕別人會怎麼看我,害怕被評價。」他想了想說。

原來如此。當這個答案被說出來的時候,它是簡單的,有了確定的形狀。可是,沒有被說出來的時候,心中隱隱的不安,就是一團混沌的迷霧,會變成任何形狀,比如,一堆難解的哲學問題。畢竟,與這些哲學問題相比,害怕是我們更不願意去面對的。

「為什麼你對被評價這麼害怕呢?」我繼續問。

「因此從小到大,我一直都是好學生,家長和老師都誇獎我。我一直在扮演一個很厲害的、什麼都懂的角色。我知道,如果我走上社會,我去工作,我不會是這樣的。可是除了這個厲害的角色,我不知道該怎麼扮演其他角色。」

我忽然明白了,為什麼他要跟我討論這些哲學問題。這是他的道具。一個厲害的、樣樣都懂的角色該用的道具。

於是我說:

「如果你要繼續扮演這樣的角色,那你就只能呆在家裡思考哲學問題了。可是如果你要往外走,你就需要學習新的角色。」

於是,我們開始探討,怎麼學習適應一些新的角色,他的問題也慢慢有了頭緒。

事後回顧,我想,如果不是承認我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也許我們還在討論哲學問題,他也還在等著想明白這些問題的答案以後,再往外走。所有的進展,都從我們承認自己做不了什麼開始。

那麼你呢?你知道自己做不了什麼嗎?

(來訪者資訊已做虛幻處理)

《控制力幻象—焦慮背後的心理學覺察》全集已上線,點擊試聽/訂閱

(全文完)

本文作者“陳海賢”,現居杭州,目前已發表了19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陳海賢”關注Ta。

是釋迦摩尼。可是他也沒有因為想不明白這些事,就呆在家裡了。就是因為想不明白,所以他才走出了皇宮,到處遊蕩去尋找答案。

「不好意思我實在缺乏哲學素養」我說,「你能用我能聽懂的話說說,你為什麼很難離家嗎?」

他想了半天,說:「我害怕。」

「害怕什麼呢?」

「害怕別人會怎麼看我,害怕被評價。」他想了想說。

原來如此。當這個答案被說出來的時候,它是簡單的,有了確定的形狀。可是,沒有被說出來的時候,心中隱隱的不安,就是一團混沌的迷霧,會變成任何形狀,比如,一堆難解的哲學問題。畢竟,與這些哲學問題相比,害怕是我們更不願意去面對的。

「為什麼你對被評價這麼害怕呢?」我繼續問。

「因此從小到大,我一直都是好學生,家長和老師都誇獎我。我一直在扮演一個很厲害的、什麼都懂的角色。我知道,如果我走上社會,我去工作,我不會是這樣的。可是除了這個厲害的角色,我不知道該怎麼扮演其他角色。」

我忽然明白了,為什麼他要跟我討論這些哲學問題。這是他的道具。一個厲害的、樣樣都懂的角色該用的道具。

於是我說:

「如果你要繼續扮演這樣的角色,那你就只能呆在家裡思考哲學問題了。可是如果你要往外走,你就需要學習新的角色。」

於是,我們開始探討,怎麼學習適應一些新的角色,他的問題也慢慢有了頭緒。

事後回顧,我想,如果不是承認我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也許我們還在討論哲學問題,他也還在等著想明白這些問題的答案以後,再往外走。所有的進展,都從我們承認自己做不了什麼開始。

那麼你呢?你知道自己做不了什麼嗎?

(來訪者資訊已做虛幻處理)

《控制力幻象—焦慮背後的心理學覺察》全集已上線,點擊試聽/訂閱

(全文完)

本文作者“陳海賢”,現居杭州,目前已發表了19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陳海賢”關注Ta。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