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德媒稱中國汽車業“彎道超車” 德國製造商壓力倍增

德媒稱, 在電動汽車方面, 中國企業已經準備在技術上達到西方同等水準。 不論私人還是公共中國投資者正慢慢做出自己的選擇, 讓一些初創企業破產並扶植另一些初創企業。

德國《南德意志報》11月15日以《中國汽車業強行超車》為題報導稱, 例如幾年前才成立的蔚來電動車公司獲得了數十億歐元的啟動資金, 現在正向世界進軍, 蔚來公司的工程師也在倫敦、慕尼克和三藩市工作, 然後他們將在中國製造他們研發的電動車, 並從中國出口到國外。 此外, 富豪汽車的所有者中國吉利汽車公司也想通過自己的電動車品牌“Lynk&Co”和“Polestar”做同樣的事情。

報導稱, 在複雜的內燃發動機方面, 西方擁有幾乎無法被超越的優勢。 中國人想跳過這種技術, 他們想用容易設計的電動車得分。 由於中國實施新的電動車配額制度, 寶馬公司想在中國生產Mini品牌車, 尤其是電動型的, 為此它又需要建立一家合資企業。

“我們在中國的行動基於一個明確原則, ”寶馬公司首席執行官哈拉爾德·克呂格爾對《南德意志報》說, “我們追求利潤, 同時提供最先進的技術。 ”這是一種給予和索取, 目前西方企業還能從這種模式中獲得巨大盈利。 德國汽車企業的很大一部分盈利來自中國, 但克呂格爾和他的奧迪、大眾及賓士公司同事也清楚, 他們被迫扶植自己的競爭對手。

“鑒於競爭對手越來越強大, 我們必須在歐洲非常快地發展, ”克呂格爾說。

報導稱, 人們只有在國內比新競爭對手發展得更快, 未來才有保證。 這適用於電動汽車, 也適用於自動化功能。 保持車道, 改變車道, 幾乎自動駕駛, 然後是完全自動駕駛:對明日汽車提出的要求非常清楚。 不論在上海還是在慕尼克開車, 汽車都不應該有瘋狂舉動, 很多人說, 或許在下個十年之初很多情況下就不需要司機了。 在美國和中國, 人們說:明天。 在以安全為導向的德國, 人們寧可說:後天。 (編譯/聶立濤)

資料圖:吉利汽車寧波北侖春曉生產基地的焊裝車間。 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