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明遼鐵騎兵,踏碎豐臣秀吉大東亞帝國夢

經過大唐帝國的征伐, 世界史上再無高句麗、百濟這兩個小國, 日本人也被攆跑了, 新羅統一了整個朝鮮半島, 大唐帝國在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

大唐帝國威武之師與日軍對陣白江口, 大敗日本, 成為日本人的一塊傷疤, 從此與中國結下了梁子。 但日本痛下決心, 以中國為師, 謀求自強。 為了快速轉型為律令制國家, 源源不斷地向唐朝派出高品質、大規模的遣唐使團, 連修建奈良城市也處處“山寨”大唐的長安。

然而, 歷史上中日第二戰爭的戰場同樣設在朝鮮半島這個“是非之地”, 那麼, 在大明帝國的抗日援朝中, 學習中國之後的日本討到便宜了嗎?

1591年, 豐臣秀吉經過數次國內戰爭統一日本後, 多年飽經戰亂之苦的日本, 一時間國泰民安,

躊躇滿志的豐臣秀遂萌發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的夢想。

1592年, 豐臣秀吉在一封信裡倡狂地提出構建以北京為首都的“大東亞帝國”。 這一年, 日本出兵侵略朝鮮, 將其作為覬覦中國的一個跳板。 可就是這樣一個野心勃勃的侵略者, 也能夾起尾巴裝孫子,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明軍和日軍在朝鮮的第一次交鋒, 是在1592年到1593年。 1593年元月5日, 萬曆啟用原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李如松任遼東總兵官, 率領明軍進抵平壤城下, 與豐臣秀吉派出日軍將領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戰於平壤城, 明軍收復平壤、開城,

進攻漢城。 碧蹄館一戰, 近萬名遼東鐵騎與12萬日軍日軍激戰一晝夜, 逼迫日軍倉惶撤回王京, 戰爭出現對峙局面。

但這種雙方固守陣地不敢貿然出頭的僵局, 被李如松的一次奇襲打破了。 李如松獲悉日軍龍山大糧倉防守空虛, 密令查大受和其弟李如梅, 率敢死隊700勇士深夜奇襲龍山大倉。 日軍十三座大倉, 數十萬石糧食, 一夜間被燒的乾乾淨淨, 明軍以少量官兵的傷亡就將十幾萬日軍置入絕境, 豐臣秀吉等日軍將領欲哭無淚。

萬曆皇帝致信給朝鮮國王, 告誡他勵精圖治, 別再懈怠誤國。 還說大明無意於朝鮮的一寸土地, 朝鮮應該自強, 不能總指望大明出手救援。 明軍撤兵時, 萬曆還提醒說, 日軍狡詐, 撤軍不等於刀槍入庫, 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豐臣秀吉表面上撤出朝鮮,並接受了明朝冊封,滿心不情願的讀著神宗皇帝冊封誥命。第二天身穿明朝冠服,在大阪城設宴招待明朝使節。然而,他是效法臥薪嚐膽,在爭取時間,積蓄力量,醞釀再一次對朝鮮大舉進攻。

事態的發展被萬曆不幸言中。1596年正月,豐臣秀吉發動了第二次對朝戰爭。明朝軍隊雖有準備,但面對兵臨城下之危卻鞭長莫及。當時大明帝國在朝兵力遠少於日軍,一開始明軍在朝鮮的形勢相當困難,據守的城市接連失陷。

在日軍的猛烈進攻下,朝鮮本土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日軍很快就控制了制海權。但在大明軍隊的增援和反擊下,經過多次較量,形勢開始逆轉。日軍失去抵擋不住明軍的優勢,明軍乘勝追擊,接連獲勝。氣急交加之下,豐臣秀吉一命嗚呼。

李舜臣

隨著節節敗退與豐臣秀吉病死,日軍在朝鮮戰場已力不可支。在此後的海戰中,朝鮮再次啟用名將李舜臣為三道水軍節度使。在東南海岸露梁海戰中,李舜臣統率的水軍擊沉日艦450艘,殲滅日軍1萬多人。

鄧子龍雕像

70歲的明朝老將鄧子龍,率領壯士200人,躍上朝鮮戰船勇敢奮戰,所駕戰船不幸起火,壯烈犧牲。

此次海戰中朝軍隊大獲全勝,全殲日本水軍。日本陸上部隊陷於孤立無援之地,只得倉皇逃回日本。援朝抗日戰爭取得了徹底勝利。《明史》稱此為“東洋之捷,萬世大功”。

包括唐、明時期的兩次中日戰爭在內,中國與日本之間共發生了四次戰爭。從第一次、第二次與中國交手慘敗開始,日本正是遵從學習強者的民族心理,不斷強軍備戰,實施海洋戰略,終於在300年後第三次交手中,將大清帝國的北洋水師掀翻在黃海的波浪之中。

自強不息,是國運的王道。

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豐臣秀吉表面上撤出朝鮮,並接受了明朝冊封,滿心不情願的讀著神宗皇帝冊封誥命。第二天身穿明朝冠服,在大阪城設宴招待明朝使節。然而,他是效法臥薪嚐膽,在爭取時間,積蓄力量,醞釀再一次對朝鮮大舉進攻。

事態的發展被萬曆不幸言中。1596年正月,豐臣秀吉發動了第二次對朝戰爭。明朝軍隊雖有準備,但面對兵臨城下之危卻鞭長莫及。當時大明帝國在朝兵力遠少於日軍,一開始明軍在朝鮮的形勢相當困難,據守的城市接連失陷。

在日軍的猛烈進攻下,朝鮮本土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日軍很快就控制了制海權。但在大明軍隊的增援和反擊下,經過多次較量,形勢開始逆轉。日軍失去抵擋不住明軍的優勢,明軍乘勝追擊,接連獲勝。氣急交加之下,豐臣秀吉一命嗚呼。

李舜臣

隨著節節敗退與豐臣秀吉病死,日軍在朝鮮戰場已力不可支。在此後的海戰中,朝鮮再次啟用名將李舜臣為三道水軍節度使。在東南海岸露梁海戰中,李舜臣統率的水軍擊沉日艦450艘,殲滅日軍1萬多人。

鄧子龍雕像

70歲的明朝老將鄧子龍,率領壯士200人,躍上朝鮮戰船勇敢奮戰,所駕戰船不幸起火,壯烈犧牲。

此次海戰中朝軍隊大獲全勝,全殲日本水軍。日本陸上部隊陷於孤立無援之地,只得倉皇逃回日本。援朝抗日戰爭取得了徹底勝利。《明史》稱此為“東洋之捷,萬世大功”。

包括唐、明時期的兩次中日戰爭在內,中國與日本之間共發生了四次戰爭。從第一次、第二次與中國交手慘敗開始,日本正是遵從學習強者的民族心理,不斷強軍備戰,實施海洋戰略,終於在300年後第三次交手中,將大清帝國的北洋水師掀翻在黃海的波浪之中。

自強不息,是國運的王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